2008 (186)
2009 (154)
2010 (123)
2011 (111)
在北美很多婦女選擇做家庭主婦與這裏的文化及體製有很大的關係。
國外的人工很貴,找最便宜的住家保姆沒有個2、3萬年薪都下不來,這都是稅後的錢,換算成稅前的收入,需要母親年收入五萬以上才剛夠付給保姆的。
托兒所的費用,需要換尿布的寶寶大概是每月千元左右,兩個孩子就得兩千,也是稅後收入。如果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出去做個年薪4、5萬的工作,扣掉稅和亂七八糟的費用,剛夠付托保費的。同時美國的報稅製度是家庭為單位的,收入越高稅率越高,家庭裏女的收入加在男的收入之上,可能就達到了高稅率的界限,需要多交很多稅,算下來不如媽媽自己在家裏帶孩子合適,經濟上沒差多少,孩子則要比上托兒所享福得多。
孩子稍大些可以上學了,依然不能不管。美國的學校下午兩點半到三點半之間就放學了,雙職工家的孩子留在學校的課後托兒班裏玩(當然是收費的)。媽媽在家的孩子,可以吃上媽媽準備的點心,在家裏做做功課,參加一些興趣班。如果把這些都放到晚上和周末,一家人的生活節奏就會比較緊張。又工作又照顧家的媽媽真是很辛苦,也要很能幹才行。
美國學校一年大約隻上180天的課,也就是說一半時間是休假日。幾乎每個月都有幾天不上學的日子,暑假要放兩個半月,而法律規定孩子12歲以下不能單獨留在家裏,所以雙職工就得在這種時候找地方托兒,不工作的媽媽就可以隨時隨地照顧孩子了。
在家媽媽還有個好處是大家往往都到孩子學校去做義工,有的幹脆就在自家孩子的班裏幫忙,孩子在學校各方麵的情形都了如指掌,隨時可以發現問題糾正解決。
在中國,祖父母幫著兒女照看第三代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在美國是一輩隻管一輩的事兒,祖父母偶爾幫著照看一下孫輩尚可,沒有全天照看的。祖父母不肯失去自己的生活,媳婦們也不願意婆婆過多地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
美國的媽媽們選擇留在家裏,和沒有後顧之憂也有很大關係,因為美國人把家庭看做一個整體,法律會保障不外出工作的配偶的各種權益。
比如說退休金,不工作的配偶到了退休年齡照樣可以領到,數額是工作配偶的一半。如果配偶的工資比較高,那麽實際拿到的金額和自己出去工作掙得的退休金差不太多。
如果離婚的話,結婚幾年(各州不同)以上,工作的配偶除了支付孩子的贍養費之外,還要支付前妻的贍養費直到她再嫁為止。這也就是為什麽多美國女人不工作,和男友同居而不結婚,因為她靠前夫的贍養費生活。
辛普森殺妻案的起因,據說就是因為他前妻拿著他的巨額贍養費,和英俊的小夥子約會,讓他心懷嫉妒。他們還在探視照顧孩子的問題上有分歧,辛普森積怨已久,那次終於爆發殺了前妻和她的男友。
美國的上班族大都會買人壽保險,一旦發生意外,另一半及孩子以後的生活肯定有保障。911發生以後,那些犧牲了的消防隊員的家屬都拿到了幾百萬美元的各種保險給付。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東西方在嬰幼兒養育上的著重點有著不同。
中國人在孩子小的時候更著重在生活方麵,而美國人,更看重兒童的心理和品德的培育。
所以,在大多數的老中家庭裏,隻要孩子有人看著,吃飽喝足穿暖不出事就好,而大多數的美國人則認為,嬰幼兒時期是人生打基礎最關鍵的黃金期,所以很多媽媽選擇留在家中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等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人生觀、自信心、自我意識等等都打下了基礎以後再出去工作。
媽媽這樣做,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要是自己不工作且自己的自尊心不是很強,老公掙的錢不錯,女人呆在家裏也沒有什麽不好。還是看個人啦。喜歡在職場上打拚的,可能會比較有自我成就感。要是在家裏,能把孩子教育的有方有出息,也會有家庭成就感。
否則按照你說的那條:好像北美女人結婚就進了保險箱一樣。並不是那樣。
同意.我的一個美國女友就告訴我她不能HANGLE工作的壓力,所以就不工作了.生孩子剛好有了理由.
您說的都很對!
而我沒有把“中國人隻把孩子喂飽穿暖的”說的更應明確。造成您理解上的誤會。
我的整篇觀點是圍繞樓主關於為何選擇當家庭婦女而言。
這裏要說明的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教育都不是完美的,美國人的也然。
但就為何選擇當家庭婦女而言,美國人的選擇是基於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角度。
但凡有點早期教育知識的人都知道:0-6歲是打人是基礎的黃金時段。一個人的自信和對自我的接納會影響TA的一生。
華人對這一點和老外則有一定程度上的落差。
華人請父母,保姆帶孩子忽略了孩子早期(0-3歲)心理的需要。所以才有“吃飽穿暖”一說,而我們對教育的重心則是放在孩子“懂事”以後。。。
您可以看到華人的父母,幾乎把“心思”都放在孩子的身上(這也是為什麽您對“中國人隻把孩子喂飽穿暖的”的說法產生反感的主因),為孩子“做牛做馬”但卻很少讓孩子*做自己*。
華人對孩子是:愛,寵,甚至溺愛,但缺乏尊重!
許多的父母把自己一生沒有實現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使的華裔的孩子“活的很沉重”。
我們在PUSH孩子學習時看到的是孩子的“未來”,忽略的是孩子的“現在”,孩子畢竟是孩子!請給予孩子做“孩子”的權利。
說得很對
我說的是中國人比美國人更重視幼兒早期教育,不代表中國人的教育方法就都對。我的目的僅僅是反駁所謂中國人隻把孩子喂飽穿暖的說法,因為不管在曆史上還是今天,這種說法都是錯的。
我不認為華裔子弟的人際關係,eq什麽的比其他種族差。每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和道德體係,到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需要有個適應過程,特別是自己作為少數民族要適應一個完全不同的主流文化。 我過去有不少維吾爾朋友,他們在漢族主體的環境下也顯得不伶俐,我覺得不是因為他們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差或者eq差,而是他們對漢人總有隔閡感,而且文化上也有差別。
所以呢,請你還是以客觀中立的態度來看待這些事情,不要一切以白人西人那套來作為標杆。我父親不是一個很善於交際的人,但是當我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的哥哥和幾個朋友都是傾全力幫助,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停下來,把不多的積蓄拿出來去幫助自己的朋友和兄弟,真正發自內心的去把對方的需要當作自己的需要。美國人,有幾個有這樣的朋友/兄弟呢? 我可以說大多數都沒有。所以可以說美國人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差,不會為人處事,對不對??
回到教育問題上。中國人在小孩3,4歲就開始講道理,比如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等,是讓小孩真正明白事理,知道遵守規範,我認為這樣是對小孩的真正尊重。而美國呢,我覺得更多的是簡單要小孩遵守,很少講道理,父母又不能打孩子,所以往往大量使用物質誘惑(中國人也用物質,但是不那麽依賴)。
所以呢,我從來不是說中國人的教育都正確,給小孩背點古詩是對的,但是過分強調就不對了。 但是,這不代表美國人的那套方法是完全正確的。
agree with you. In fact, Chinese are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not Americans.
謝謝您的指教,看一個民族的早期孩童的教育不是表現在語言的爭論而是由事實而定,您說對嗎?
基本上選擇在家自己帶孩子的美國家庭都是中產階級或我們說的白領階層。
中國以前經濟條件不好時,孩童的教育是好的,近30年,中國的經濟蓬勃發展,但孩童的教育,我們從“80後”就可以看出您說的;“懂事明理”的結果了。
而您說的;“通過各種方式開發兒童智商”也讓我們看到現今中國的孩子所擁有的“過度聰明”(相對而言海外的孩子就有點“笨”了),人的素質不斷的下沉。。。
華裔的孩子,書是比老美會讀,但人際關係,EQ,情緒管理等等則是普遍的缺乏。
老美的幼童教育,表麵上看似您說的“玩瘋”,但您不覺得他們做父母的非常尊重孩子嗎?
當一個人被他所崇拜的人(孩子與父母)賦予尊重和肯定時,這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是高的,而擁有高自信和自我價值感的人,他處事的能力是強的,這也是我們華裔父母要向老美學習的地方。
您可能來美國時間不是很長,如果您在這裏居住了20年後,我相信你的觀點會有所不同,畢竟這不是政治和義氣的事,我是平心而論教育的問題。
再次謝謝您的指教。
‘等孩子過了六歲也就是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自信心,自我意識都定型了以後再出去工作。’
這個定型,過了6歲還不行,還要等過了16,過了26才差不多把。這樣說,美國的母親起碼到50多歲才能出來工作。可憐。
中國人非常注重幼兒的品質培養和早期教育。中國人從小就要教育孩子懂事明理,通過各種方式開發兒童智商。
美國人則是放任,除了機械的要求幼兒遵守社會規範外,很少去真正關心兒童的行為,讓小孩瘋玩而已。
你講得是十分重要的一條,我把它補充到文章裏了,謝謝!
東西方在幼兒養育上的著重點有些不同。
東方(中國)人,著重在生活--吃,暖,舒適等方麵,
西方(美國)人,著重在心理--品德,獨立,自信等方麵。
所以,在大多數的老中家庭裏,隻要孩子有人看,有吃,有喝基本上就OK,故,自己帶和請人帶決定權在於金錢的差別。
而大多數的美國人則相信;孩子的0-6歲是人生打基礎最關鍵的黃金期,而這個黃金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所以,大都選擇留在家中教育孩子,等孩子過了六歲也就是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自信心,自我意識和自我接納都定型了再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