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86)
2009 (154)
2010 (123)
2011 (111)
我是一位母親,孩子今年剛滿15歲。跟大多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我想把孩子送出國門,讓她鍛煉一下,能夠獨立成才。可是,當我在網上看到這首詩時,卻哭了,我怕把15歲的女兒送去澳洲後,她也會這樣埋怨我……所以,我想請教您,我該怎麽辦?
附詩:
陌生遙遠的地球那端/天很藍,很遠/一群離家求學、未長大的孩子/常常聚集在一起談得很多,很純/一個男孩爽爽地說/你們大家知道嗎?我從小到大就一個誌向/非常與眾不同/就是愛當民工/你們看,我有一個健壯的筋骨/有永遠也使不完的氣力/我願意,一天裏推完小車,送完土坯,大汗淋漓/躺在熱炕上,睡到天明,不催不起/我喜歡在熱鬧的建築工地,高高的個子,箭步如飛,扛送石頭與水泥/勞累後,一個熱水澡,衝去滿身汗與泥,痛快之極/然後,蹲在馬路邊,一手端著熱湯,一手掐著饅頭、大蔥、鹹醬/一邊吃著,一邊把所有路過的女人一一仔細張望/一直送到路那方/可是這一美好的誌向,沒有實現/父母親為我選擇了留學/我無奈,我根本就不情願……
為難的母親:
你好!我覺得你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兩個,一個是該不該按照孩子興趣選擇職業,第二是該不該送孩子出國留學。
你有沒有想過,你想讓孩子早日成龍成鳳,是基於自己的虛榮心,還是為了孩子將來有個幸福的人生?
如果想讓孩子快樂幸福,那麽在幫助孩子選擇職業時,就應該把孩子的興趣放在第一位來考慮。隻有他感興趣的工作,才會用心去做,也才容易出成就。就像愛迪生,經常在實驗室裏一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卻說自己從來都沒感覺過辛苦,因為其樂無窮。
否則,孩子雖然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職業,自己根本不喜歡,他會視工作是一種負擔,感受不到工作的樂趣。
我認識一個女孩她本人根本不喜歡學醫,喜歡電腦繪畫,但是卻被父母逼進了醫學院。因為在美國,醫生是收入很高很有地位的職業,誰家孩子進了醫學院都是很榮耀的事兒。在花費了巨額學費和八、九年的時間之後,她在做住院醫期間大徹大悟,想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與其痛苦地為滿足父母的願望幹著自己不喜歡的活兒,不如瀟灑走一回。她辭掉了醫院的工作,隻身一人跑到紐約去上電腦繪畫的課程,並很快找到了一份相關工作。後來再見到她就發現她整個人的精神麵貌完全變了,眉宇間鬱鬱寡歡之氣一掃而光,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兩年後她被一個著名的動畫電影公司錄用,最近聽說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的父母一度和她關係非常緊張,後來不得不接受了女兒的“叛變”。
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個台灣男孩子,他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兒子,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卻在畢業典禮之後自殺了。遺書放在畢業證書之上,上麵寫到:媽媽,您的夢想,我都已為你完成了。現在我終於可以為自己做一件事了。
他的媽媽後來一直在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父母實在不應該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能代替孩子去做選擇,那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我建議你和女兒多交流溝通,看她的興趣誌向在哪裏,如果暫時她還沒有清晰的想法,她才十五歲,還有好幾年的時間可以摸索。現在,美國有些私立大學在本科已經不分科係,讓學生廣泛選課,給他們機會真正搞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到研究生時再進行專業深造,這將是大勢所趨。
我本人並不讚同送未成年的孩子出國留學。青春期正是孩子由孩童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在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人格的完善,性的成熟等等方麵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父母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國外學校對學生的個人生活管束很少,孩子年紀小,本身心智就不成熟,又要忍受難耐的寂寞、孤獨和文化衝突,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或染上惡習。
知識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學習得到,而一個人能否生活幸福最終取決於他的綜合素質。一個充滿愛心、有責任感、正直、自信、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放在哪裏都不會埋沒,這些是孩子成人前父母要隨時隨地在孩子身上下功夫的,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引:"實在很遺憾,國內的大學絕大多數不宜上。"
===
於是,你獲得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如何把國內的大學改好???
泉水的支持。
幸福使者 :我看到你在我的新浪博客上也留言了,說得非常好,謝謝!
哎呀!每人遭遇不同,沒有公式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