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什麽生活在都市有文化雲雲,通通都是扯。大家去都市的根本原因,或者都市形成的根本原因,不是什麽無病呻吟的博物館文化氛圍,而是為五鬥米折腰的討生活。
古代都市的形成,一是圍繞商業的交通樞紐,二是圍繞統治的政治/掠奪中心。越往西方越以前者為主,越往東方越以後者為主。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自古以來,包括所謂絲綢之路,就是東方從西方輸入技術,然後反向輸出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路數。東方貌似有時候有人口更多的都市,但是這些都市其實就是一個少數統治階級和大量服務人員的居住區。並不具備多少有益的經濟帶動功能或者生產功能。實際上還是經濟黑洞。把統治區域內的各地搞得凋零疲憊貧困不堪。就為了皇帝的麵子。而平均生活水平,東亞的普通人/奴隸是不如大草原的牧民,更別說更西方的普通人的。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西方大都市的興起,更多的才是經濟增長的產物。特別是初級工業化和大航海世界貿易的興起。地中海地區的先天地理優勢,造成了交通交易比較便利,而大一統卻比較困難。這樣使得技術發展比較有環境,生產率一向高於東方。加上沒有大一統的盤剝,有能力也有需求供養更大比例的工商城鎮人口,而不是純消耗的官僚相關的城鎮人口。從而形成良性經濟循環發展。但也因此並沒有發展成太多的大都市,直至工業化開始。
工業化早期由於技術限製,要求大規模人口集中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產業鏈,分工合作。就好比農業社會,農民必須分散住得離各自的土地近一樣,工人必須集中住得離各自的工廠近。而工廠碼頭火車站又必須盡量挨著。於是就開始形成都市。這和文化什麽的沒有一毛錢關係。農村老農民老農場主的講究也多著呢,難道不是文化?更沒有什麽高低之分。差別就是城市人口密集,容易形成人氣追捧罷了。真說是吃過見過,三代穿衣,五代吃飯,還不一定誰更土呢。
而且從三界之外的角度看,隨著初級工業化自西向東的擴散,都市規劃的理念也隨之成為階梯式的時髦。當波峰傳導到東方的時候,波浪發明地起源點反倒已經回歸了平靜。醞釀著下一波不同頻道的新玩法。洋氣也是有時差的。當美國進化到走出工業化都市的時候,中國剛剛走入這座都市。從中國移民美國,就是某種來到未來。反之就是回到過去。想明白這一點,很多擰巴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為什麽白左的平權運動從來不指向真正不公平的落後文明地區,而是總指向其實是做得最好的地區。或者說對白左越狠白左越無聲無息,對白左越好白左越上躥下跳。就是因為白左並不信仰自己的理論,更沒有自己的原則。白左的理論都是機會主義的包裝。所以它們並不關心費力去提升過去的文明,隻是想投機取巧地盡快進入未來文明撒潑耍賴搭便車。這一點和中國主義分子的拿來主義,隻學物質不學精神,非常相似。都是以意識形態上的避重就輕來達到物質利益上的短平快。竭澤而漁。
西方在工業化以前是封建製而不是大一統,各個領主也不會允許國王進行竭澤而漁的資源集中。這也是西方平均生活水平一向高於東方的一大原因。直到資本開始集中資源和人員。即便如此,大都市模式的形成也是在美國。因為有眾多新移民,或者說是討生活的流民(民工),容易接受都市生活水平較低的要求。而一旦進入內陸,隨著平均富裕程度的提高,馬和馬車的普遍應用,城市的密度就大幅度降低。而汽車的普及,和飛機的普及,都是以網狀交通取代了火車等線性交通。而電報電話到互聯網,又解決信息流通。
於是大都市的根本經濟需求,逐步不複存在。初級工業化導致大規模合作生產對時間距離和信息距離的要求,逐步擺脫了對物理距離的依賴。如果經濟活動不需要人口物理上聚集了,那麽居住也就不需要聚集在生產周圍了。實際上現在生產一個產品的產業鏈早已經是日不落模式,散布全球。人們也越來越不需要生活在都市裏去討生活。都市的存在隻是曆史慣性。底特律也隻不過是先到先得而已。無論是元宇宙,還是機器人訂製生產,都是在抽走都市的最後一滴血。
而且都市是一種無形的閹割機。進入都市猶如進入鍋爐的煤炭。火熱光輝但是最終毀滅。鄉鎮猶如燒劈柴,活力也許不那麽旺,但是森林生生不息。鍋爐卻等不了幾萬年去造媒,燒完就熄滅了。都市文化都是農民工進城帶來的鄉土文化,直到被下一波鄉土文化所覆蓋。因為原來的都市文化隨著上一代農民工的絕育而灰飛煙滅。直到都市本身窮途末路。因為經濟技術的發展,沒有了密集工業,沒有了新的農民工。從根本上斷了都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