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 智囊們的競技場
《環球人物》
有人說,美國大選就像一個競技場,而參選人的政治顧問們就像是勇猛的“角鬥士”。有人懷疑,政治顧問們大抵都是“權欲狂人”,助選隻是為了攫取權力,期望參選人一朝得勝,他們也可封官進爵;有的人認為,政治顧問們是一群“財迷”,助選就是為了賺錢。然而,這些都隻說對了一部分。事實上,許多政治顧問們就像癮君子鍾愛鴉片一樣,沉迷於自己的“事業”,甚至會不求回報地為一個又一個的參選人出謀劃策,有時候就像戰鬥在海外的雇傭兵……美國大選因他們而更加繽紛奪目。
希拉裏—佩恩
競選戰場上的“絕配”
本刊特約記者 餘 東
新罕布什爾州、密歇根州、內華達州……轉戰美國各地的希拉裏,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民主黨黨內初選的勝利。美國媒體紛紛預言,她將最終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
看著報紙、電視上這樣的分析,馬克·佩恩笑了,眼神裏流露著得意。20多天來,每當好消息傳來的時候,他幾乎都在華盛頓特區“托馬斯圈”辦公樓第12層的豪華辦公室裏。辦公桌上放著一瓶陳年葡萄酒。隨著希拉裏連戰告捷,酒已經下去了一大半——都是佩恩一個人喝的!
設計出來的眼淚
佩恩是世界著名公關公司“伯爾遜-馬斯特勒”的全球CEO,統領著世界各地94個辦公室的1600名職員。但他最顯赫的身份卻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裏的首席競選顧問。
1月初,當全世界都在討論“希拉裏的眼淚”的時候,很少有人能想到,這是佩恩帶頭設計的一個“圈套”。
1月3日,在艾奧瓦州的初選中,高調出征的希拉裏,意外地敗在競爭對手奧巴馬的手下。“希拉裏必勝”的神話,在一瞬間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4天後,總統參選人們又在新罕布什爾州相聚了。首仗大敗的希拉裏,成了其中的焦點。在一場小型競選集會上,一名女選民向她討教“參選感受”。“不容易!不容易……”剛說了幾句,希拉裏就哽咽起來,熱淚開始在眼眶裏打轉。攝影記者們搶拍到了這一幕。
“希拉裏哭了!”“鐵娘子”出人意料的動情表現,第二天搶占了北美各大電視及報紙的頭條位置。不少中間選民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1月8日,希拉裏順利拿下了新罕布什爾州。
美國媒體普遍認為,哽咽乃至流淚,是希拉裏在重挫之下的真情流露;也有人懷疑,這是她精心設計的感情攻勢,目的是吸引中間選民尤其是女性的同情——她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勝利即是證明。但了解內幕的人則透露,實際上,這既是希拉裏真情的流露,也是她的一個最新戰術——讓人看到,她不是“政治動物”,而是“柔弱女人”。
這一戰術的炮製者,正是馬克·佩恩。
克林頓夫婦的恩人
佩恩是一個充滿鬥誌的工作狂。美國《時代》周刊稱他為“政治大師”,英國《泰晤士報》封他為“民意測驗之王”,美國《紐約時報》盛讚他是“無人能比的智者”……在他辦公室的牆上,貼著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成功連任後寫給他的感謝信:“你真是個天才……”
佩恩的確值得刮目相看。在他的幫助下,美國、亞洲、拉美和歐洲的25位政治家登上了元首寶座。1981年,貝京參選以色列總理。他的選情一度因其極右翼立場而風雨飄搖。後來,貝京將佩恩邀入競選團隊,為其設計新形象。在很短的時間內,佩恩就幫貝京贏得了以色列選民的“信任”。
佩恩的最得意之作,當屬幫助克林頓渡過難關。1998年,克林頓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婚外情曝光。共和黨立即窮追猛打,發起了曠日持久的彈劾行動。克林頓的總統寶座眼看就要不保。此時,佩恩仔細分析美國民眾的心理後,建議克林頓不要繼續撒謊,而是“坦承一切”。結果,采納佩恩建議的克林頓,不僅逃過“下台”的命運,還反過來贏得了更高的支持率。從那以後,克林頓和希拉裏對佩恩更加信任。
2000年,美國舉行總統大選。克林頓將佩恩推薦給了民主黨候選人戈爾。但是,戈爾拒絕了克林頓的好意——幾乎所有美國人都知道,佩恩是克林頓的幕後軍師,對克林頓無比忠誠,而此時的戈爾正急於與身背性醜聞的克林頓劃清界線。遭到“拋棄”的佩恩立即回到紐約老家,全心輔佐希拉裏去了。在他魔術般的謀劃下,希拉裏順利當選紐約州聯邦參議員。
“最後的政治傑作”
佩恩的一位朋友曾說:“佩恩有非常強烈的使命感。8年來,他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把希拉裏送進白宮,成為美國的首位女總統。”
佩恩為希拉裏助選的“利器”,正是由其公司提供的“精確民調”,並以此指導希拉裏在競選活動中的一言一行。希拉裏競選班子中的一位人士曾透露:“如果希拉裏說話謹慎,那一定是佩恩覺得應該謹慎;如果希拉裏表現大膽,那準是佩恩覺得她應該出手了……”
希拉裏有著其他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所不具備的優勢——在白宮“執政”8年。佩恩看準了這一點,在初選一開始就將希拉裏包裝成了選民們的“救世主”——“你想要醫療保險嗎?你擔心失業嗎?你在為軍隊的親人祈禱嗎?希拉裏是最有可能幫助你的人!”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希拉裏在艾奧瓦州失利後,一度有意炒掉佩恩。這是因為,佩恩此前給希拉裏出了一個“餿主意”——在討論攻擊奧巴馬的吸毒問題時,雖然其他智囊團成員一致反對,但佩恩仍堅持直接攻擊奧巴馬“吸食可卡因”,而不是模糊地說他“用過毒品”。可誰也沒想到,奧巴馬突然很坦白地承認自己“用過毒品”,“但絕對沒有吸食可卡因”。他的這一反擊,使希拉裏瞬間成了“隻會誣陷別人的狠毒政客”,形象大為受損。
不過,希拉裏最終沒有“動”佩恩,因為她知道,佩恩有能力幫她扭轉局麵。果然,在接下來的幾場選戰中,打出“眼淚牌”的希拉裏凱歌高奏,迅速凝聚起無可匹敵的氣勢。
“希拉裏將是我最後的政治傑作。”佩恩曾在私下告訴友人,他打算在希拉裏問鼎白宮後“淡出政壇”。這意味著,在今年餘下的時間裏,佩恩將把他的助選智慧發揮到極致,美國大選將因此而更有看點。
奧巴馬—阿克塞爾羅德
兩個“混混”演繹傳奇
本刊特約記者 張 輝
1月3日的艾奧瓦州民主黨黨內初選,令人大跌眼鏡。誌在必得的希拉裏,出人意料地敗在奧巴馬的陣前。刹那間,“希拉裏神話”破滅,“奧巴馬傳奇”上演。
輔助奧巴馬成功寫就傳奇故事的,正是他的頭號競選顧問戴維·阿克塞爾羅德。
都曾是叛逆少年
奧巴馬1962年出生於美國夏威夷,父親來自非洲國家肯尼亞,母親則是一名白人女教師。遺憾的是,這個三口之家並未維持多久——他的父母離婚了。後來,母親改嫁,隨夫去了印尼。奧巴馬也被帶到了這個“千島之國”。也許是受家庭變故的刺激,奧巴馬在自我放縱中度過了少年時代。他曾在夏威夷海灘和印尼街頭遊蕩,逃過學,甚至還吸過大麻和其他毒品。
好在這段“街頭混混”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回到美國後,奧巴馬痛改前非,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大學畢業後,奧巴馬投身政壇,一路高歌猛進,直至2007年宣布參選美國總統。
現年53歲的阿克塞爾羅德有著與奧巴馬極為近似的街頭經曆。他出生於紐約曼哈頓猶太人之家,少年時期,他的父母也離了婚。阿克塞爾羅德19歲那年,他的父親不知何故自殺身亡。連續不斷的家庭變故,使阿克塞爾羅德變得十分叛逆。即便在走進芝加哥大學的校園後,他的品行也沒有太大改觀。拚命逃課、像換衣服一樣換女朋友,使他的功課屢亮紅燈。不過,大學期間,阿克塞爾羅德曾給一家名為《海德公園》的小報打工,專門報道芝加哥的城市騷亂、街頭政治以及種族歧視新聞。後來,他被《芝加哥論壇報》相中,成為該報負責報道芝加哥政治新聞的記者。這給了他體驗“草根政治”的絕好機會。
有分析說,奧巴馬和阿克塞爾羅德“走到一起”,並非讓人感到意外。他們都出身“草根階層”,都曾是“街頭混混”,這使得二人在很多方麵都惺惺相惜。
醞釀四年的秘密
1984年,阿克塞爾羅德決心投身政治,隨即成為芝加哥政客西蒙的競選總管。令西蒙及其競爭對手目瞪口呆的是,沒有任何競選經驗的阿克塞爾羅德,在號召選民、製造人氣方麵,竟會有那麽多招數。結果,西蒙順利當選參議員,而阿克塞爾羅德則經此一役,找到自己的出路——成立了一家專門為政客助選的公關公司。
20多年來,費城、克裏夫蘭、底特律和芝加哥的市長,都是由他一手扶上寶座;而紐約前市長斯皮澤爾、馬薩諸塞州州長戴維·帕特裏克、北卡羅萊納州前參議員約翰·愛德華茲的成功當選,更讓阿克塞爾羅德名聞全美。
15年前,在芝加哥參加一場競選活動時,阿克塞爾羅德遇到了美國的政壇新星奧巴馬。奧巴馬對阿克塞爾羅德的大名也早有耳聞,隨即邀請後者加入自己的競選團隊。阿克塞爾羅德一口答應,從此成了奧巴馬仕途上的最大幫手。2004年,在阿克塞爾羅德的幫助下,奧巴馬成功連任參議員。
《紐約時報》雜誌曾報道說,早在4年前,奧巴馬就打算參加2008年的美國總統競選。那時,他曾暗中召集自己競選班子的成員和支持者,而第一個被敲定的人選,就是擔任其首席政治和媒體顧問的阿克塞爾羅德。此後4年間,不管奧巴馬在哪裏參加公共活動,甚至不管他到哪裏旅行,都會有阿克塞爾羅德手下的人拎著攝像機,進行跟蹤拍攝。
如今,任何人走進阿克塞爾羅德的辦公室(設在芝加哥),隻要一抬眼,就能看到美國總統參選人奧巴馬的巨幅簽名照片。
“代表未來的領軍人物”
在所有總統參選人中,奧巴馬堪稱“人氣王”。這完全歸功於阿克塞爾羅德的看家本領:善打“草根牌”。
在很多人看來,麵對咄咄逼人的希拉裏,奧巴馬幾無還手之力。但阿克塞爾羅德不這麽看。他曾明確告訴奧巴馬,希拉裏的優勢恰恰也是她的致命軟肋——美國人已厭倦了布什家族式的“政治王朝”,如果希拉裏成為美國總統,美國將出現一個新的“王朝”:克林頓家族。這是很多美國老百姓不能容忍的。
於是,阿克塞爾羅德告訴奧巴馬,要以“改革”的形象出現在工薪階層麵前,以此對抗“既得利益者”希拉裏。隨後,奧巴馬驅車走訪了伊利諾伊州所有的縣城,“社區中心、俱樂部、教堂、工會大樓、汽車旅店、美容店甚至居民家庭,幾乎所有能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我盡量不說話,隻用心傾聽他們的心聲,不管對方是痛恨布什,還是對民主黨感到憤怒,我都會認真地聽取他們的意見。”正是通過這些細節,奧巴馬給選民留下了“代表未來的領軍人物”的印象。
“在競選開始前一周,我幸運地找到了一段舊錄像材料:一個西班牙裔年輕人斜著身子從鏡頭前走過,邊走邊說:‘奧巴馬給人一種希望的感覺,嗯……尤其是在國家狀況不那麽好的時候。’”阿克塞爾羅德隨即將這段錄像上傳到互聯網上。他說:“我喜歡的就是這種說話結巴的感覺,因為這種真實性能打動人心。”
此外,為了向美國人展示奧巴馬的愛心,阿克塞爾羅德找到了一段在雨霧中拍攝的不甚清晰的錄像——奧巴馬彎腰與無家可歸者傾心交談;為了展示奧巴馬親民且善於交流,阿克塞爾羅德找出了一段遠距離拍攝的錄像——奧巴馬出現在伊利諾伊州南部鄉下一條灑滿陽光的道路上,手臂搭在一位個子矮小的白人老農的肩上,兩人邊走邊聊……
在阿克塞爾羅德的傾心“打造”下,奧巴馬的親和力、號召力、英俊外表和迷人微笑,博得了無數美國選民的迷戀。然而,阿克塞爾羅德知道,他這一次麵臨的是空前的挑戰——奧巴馬贏得艾奧瓦州初選的勝利後,卻接連丟掉了新罕布什爾州、密歇根州、內華達州……阿克塞爾羅德得想更多的辦法。
麥凱恩—戴維斯
靠口水膠水起死回生
本刊特約記者 王樹軍
如果不是競選顧問裏克·戴維斯力挽狂瀾,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麥凱恩,也許早就心灰意冷地回亞利桑那州養老去了。
“約翰,你不能放棄”
1月8日,當得知麥凱恩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中勝出時,戴維斯悄然拭去眼角的淚滴。
這場勝利對71歲的麥凱恩太重要了。此前被民調和選情分析人士普遍“看扁”的麥凱恩絕處逢生,“今晚,我們向對手展示了什麽叫卷土重來。”路透社評論說,麥凱恩在新罕布什爾州獲勝,意味著他可以暫時收起“政治訃告”了。
僅僅半年前,美國各大媒體的記者們還在四處打探:“聽說麥凱恩準備退出總統競選,這是真的嗎?”因為此前,麥凱恩的首任競選經理特裏·尼爾遜率先棄他而去。緊接著,追隨麥凱恩多年的首席競選戰略顧問約翰·偉弗也抽身離去。其他競選助手見狀,也在短時間內紛紛“逃走”。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麥凱恩的競選總部人去樓空。他曾無奈地對好友說:“從政治意義上說,我當時被提前判了死刑!”
是繼續,還是放棄?就在麥凱恩猶豫之時,弗吉尼亞州遊說公司“戴維斯、曼納福德&弗裏德曼公司”的老板戴維斯,來到了麥凱恩的身邊,與這位越戰老兵促膝長談:“選民對共和黨的其他總統參選人都不滿意。約翰,你不能放棄……”
戴維斯的到來,給麥凱恩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去年9月開始,麥凱恩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了100多場演說。與媒體私交甚篤的戴維斯,成功地拉來美國主流媒體的支持,請它們為麥凱恩做免費廣告。他甚至說服一些小報的老板,派記者跟隨麥凱恩,報道競選狀況。在得知拿下新罕布什爾州之後,麥凱恩的高級競選顧問麥金農感慨地說:“我們贏得這場勝利,靠的是口水(演講)和膠水(海報),而不是靠金錢。”
這場勝利也讓麥凱恩“死而複生”——一直為競選資金不足所困的他,開始接到蜂擁而來的捐款。一天,麥凱恩在西密歇根州的募款人卡明斯,激動萬分地給戴維斯打電話說:“在不到12小時的時間裏,我就接到了8個要求向麥凱恩捐款的電話。最令人振奮的是,這些捐款人原本打算支持紐約市前市長朱利安尼!”
狹路相逢細者勝
現年50歲的戴維斯,一向以善於“力挽狂瀾”而著稱。
就在麥凱恩競選團隊的成員紛紛離職之時,戴維斯做出驚人決定——出任麥凱恩的競選經理,全麵負責其競選活動。當時,不少美國政界人士說:“戴維斯一定是瘋了!”但他卻信心十足:“作為總統候選人,麥凱恩沒有問題,有問題的隻是他的競選團隊!”
接過競選經理職位的戴維斯很快就發現,他麵臨的第一大難題是找錢——當時,麥凱恩能用於初選的經費隻有167萬美元,隻相當於其他參選人初選費用的零頭。不少人都認定,麥凱恩若想繼續參選,隻有一條路可走——向聯邦政府舉債。
為了解決經費問題,戴維斯放走了眾多要價不菲的媒體顧問,隻留下願意無償或“幾乎無償”為麥凱恩助選的超級擁躉。他同時也收緊了麥凱恩本人的錢袋——放棄包機競選,改乘大巴出行。麥凱恩的一位助手曾說:“坐大巴在全美奔波自然不如乘飛機舒適,但心情卻痛快了許多,因為不用擔心有一天突然沒錢花而前功盡棄!”
此外,戴維斯還建議麥凱恩不必花錢租會場或演說廳,而是看哪裏支持者多就在哪裏舉行集會……競選助手薩特爾佩服地說:“戴維斯最漂亮的一招,就是花最少的錢,也能保證麥凱恩的競選活動繼續進行下去。他的這種精神甚至感動了已經離開的競選助手。他們陸續回來,表示願意無償為麥凱恩貢獻自己的力量。”
戴維斯麵臨的第二大難題是如何爭取共和黨大佬們的支持。這一點曾令麥凱恩心灰意冷。當初,麥凱恩的競選團隊中有包括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官約翰A·塔恩等人,可他們始終沒有盡全力幫助麥凱恩。為了得到這些人真正的幫助,戴維斯替麥凱恩起草了一份感人至深的信:“這是午夜零點33分,我孤獨地坐在辦公桌前給諸位寫信……懇請諸位助我一臂之力!”
這封信隨後很快引起了共和黨大佬們的共鳴。前國務卿貝克、哈佛大學曆史學家尼爾·福格遜等共和黨要人,紛紛加入了麥凱恩的競選團隊。就連一直拒絕再涉足政治的前國務卿鮑威爾,也主動表示願助麥凱恩一臂之力。
在打擊共和黨競爭對手方麵,戴維斯絕不嘴軟。他反複強調,羅姆尼所屬的摩門教,具有邪教性質;而赫卡比“太年輕”……隨後他話鋒一轉稱,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進入了“戰爭狀態”,此次大選是美國第一次在“戰爭時期”選舉總統。在這種背景下,參加過越戰的麥凱恩,有著兩位“年輕人”所不具備的優勢。
有美國媒體分析說,戴維斯已經讓人看到了他的“起死回生術”,接下來,他要做的是讓麥凱恩與其他兩位黨內參選人拉開距離。“戴維斯是知道怎樣從帽子裏拽出兔子的家夥,我覺得他的帽子裏肯定還有兔子,就看什麽時候出手罷了。”麥凱恩競選團隊的一位成員對戴維斯抱有很大的信心。
羅姆尼—亞曆克斯
遊走在“抹黑”與“洗白”之間
本刊特約記者 餘春雨
讓信奉摩門教的米特·羅姆尼,成為與麥凱恩、赫卡比平分秋色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亞曆克斯·卡斯特利亞諾斯卻要把這變為現實。
“隻有進攻才能取勝”
“咄咄逼人”,是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給眾多選民和共和黨競爭對手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他好像不會幹別的,隻懂得不停地發動攻擊。”另一位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紐約前市長朱利安尼的助手向媒體抱怨說。
不久前,羅姆尼在最新推出的電台廣告中,將打擊目標直指朱利安尼,說他在任職紐約市長期間“庇護非法移民”。羅姆尼憤怒地說:“如果不理會《移民法》,那它就不能實行。這個問題在實行非法移民庇護政策的紐瓦克、舊金山和紐約普遍存在……為非法移民提供庇護的城市就像磁鐵一樣,鼓勵著非法移民,危害著邊境安全。”
對老資格的記者,羅姆尼也從不客氣。1月17日,在南卡羅萊納州共和黨黨內初選前兩天,羅姆尼在一家小商店裏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宣傳他“使經濟發展勢頭更強勁的戰略”。會上,他猛烈抨擊麥凱恩與政治說客的關係過於密切,同時標榜自己“從不讓說客們管理我的競選活動”。聞聽此言,美聯社資深記者格倫·約翰遜質疑說:“這一說法不屬實。州長先生,您的政治顧問羅恩·考夫曼也是一名說客。”羅姆尼立即回擊道:“你聽到我所說的話了嗎?我說的是‘我從不讓說客來管理我的競選活動’,羅恩是我的一位顧問沒錯,但管理我競選活動的是競選經理和副經理。”
羅姆尼如此“咄咄逼人”,正是緣於其頭號競選顧問亞曆克斯的點撥。羅姆尼競選團隊的一名智囊透露說:“亞曆克斯給羅姆尼的建議隻有一個,那就是:進攻,隻有不停地進攻才能最終獲勝!”
擅長搞人身攻擊
讓羅姆尼保持攻勢的亞曆克斯,祖籍是古巴首都哈瓦那,父母於1961年逃離古巴後,一直定居美國。亞曆克斯從北卡羅萊納大學畢業後即投身政治。不過,他從事的是“政治顧問”行當——為形形色色的參選人出謀劃策。
亞曆克斯最成功的助選案例,當屬2004年輔助布什競選連任。自那以後,他成了共和黨的“寵兒”。
2006年11月,美國政界傳出羅姆尼欲請亞曆克斯出任頭號政治顧問的消息。各界當時就認定:羅姆尼肯定是要參加2008年的總統競選。美國政治分析家唐·斯努爾說:“不論誰要競選美國總統,都會想到亞曆克斯。如果你不想競選總統,你絕對請不動他。”
亞曆克斯堪稱現代美國政壇的“抹黑之父”。他策劃的競選廣告,都有一個顯著特色,那就是給競選對手瘋狂抹黑,直至引發極大爭議。
在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亞曆克斯負責為共和黨全國委員會製作競選廣告,以攻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的醫保政策。他最終拿出的廣告片果然“不負眾望”:在戈爾演講鏡頭的旁邊,突然冒出“老鼠”(rat)字樣,幾秒鍾後,人們才看到“老鼠”隻是整個單詞“老官僚”(bureaucrat)的後綴部分!民主黨憤然批駁說:“怎麽能這樣進行人身攻擊?!”但亞曆克斯狡猾地辯解說:“那是技術失誤造成,不是有意為之。”盡管他的辯解顯得很蒼白,但這則廣告已經給讓很多選民知道:“戈爾是鼠輩!”
夢想做另一個“肯尼迪”
亞曆克斯對自己抹黑他人的做法從不後悔:“負麵的東西才是競選中最有效的手段。因為這能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但是,亞曆克斯眼下卻需要盡快練就一個新的本領——“洗白”羅姆尼。
摩門教教徒的背景,現在成了羅姆尼最大的“先天不足”。因為美國的多數基督教徒對摩門教有偏見,甚至頗為反感。民意調查顯示,至今仍有大約1/4到1/3美國選民,對選擇一名摩門教徒當總統持保留意見。
對此,亞曆克斯為羅姆尼提供了一條“上佳建議”:向肯尼迪總統學習。1960年9月,肯尼迪在競選總統時,由於身為羅馬天主教徒而遭到對手和輿論的攻擊。當時,肯尼迪拍著胸脯向選民們保證:“政教要絕對分離。”他還勸告選民說,選總統是政治事務,不要受宗教因素的影響。最終,肯尼迪贏得了選民的支持,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宗教背景非但不是競選障礙,反倒還成了加分的因素。
40多年前,肯尼迪曾高喊:“任何人都有同樣的權利——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參加或不參加一個教會,如果今天我成為宗教信仰的犧牲品,那麽明天就會輪到你們。”如今,得到肯尼迪這段話啟發的亞曆克斯,指點羅姆尼“依葫蘆畫瓢”:“如果我有幸當選為總統,我將不會為一種信仰、一個組織、一個事業和一種利益服務。總統應該隻能為美國人民的共同事業而奉獻。”
羅姆尼能否緩解美國選民對其魔門教徒身份的的憂慮,成為像肯尼迪一樣的非基督徒總統,這就要看他和亞曆克斯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了。
赫卡比的“拳擊手”
本刊特約記者 王樹軍
3個月前,麥克·赫卡比還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共和黨參選人。而眼下,他卻成了一匹奪目的“黑馬”。捧出這匹“黑馬”的,正是先後六度助選美國總統的競選高人——號稱“拳擊手”的愛德華·羅林斯。
在羅林斯的謀劃下,赫卡比走的是一條與其他共和黨參選人大不相同的競選之路——“放棄”對對手的攻擊。
過去,在美國大選過程中,“辯護”和“攻擊”是永恒的主題。曾做過牧師的赫卡比,原本打算拿婚姻和墮胎等違反基督教教義的問題,向麥凱恩和羅姆尼“開炮”,但是,就在艾奧瓦州初選前3天,聽取羅林斯的建議後,他改變了策略,改為“真誠地向選民布道”,結果激起了傳統共和黨支持者的共鳴。1月3日,赫卡比在黨內初選中一舉拿下艾奧瓦州,“攻心術”初戰告捷。
讓人稱奇的是,謀劃這一戰術的羅林斯,2007年12月初才剛剛出任赫卡比的首席競選顧問。
現年64歲的羅林斯,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造船小鎮。年輕時,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參加業餘拳擊比賽,掙些錢貼補家用。因此,他日後得到了“拳擊手”的綽號。
198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裏根謀求競選連任。羅林斯當時是共和黨全國競選主席。在他的幫助下,裏根創紀錄地在49個州大獲全勝,從而成功連任。羅林斯也靠此一戰成名。
所有人都在圈套裏跳舞
本刊特約觀察家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美國)
從現在開始的美國白宮爭奪戰,無疑是過去30年來美國曆史上最難預料結果的一次,因為每位參選人都在爭搶最佳位置,不停地調整競選策略,而主導這些精彩演出的則是幕後的政治顧問們。
作為總統參選人的智囊,這些政治顧問的才能不可小覷。他們有的負責設計競選方案,有的確定參選人的政策立場,有的負責競選資金分配,有的負責管理競選班子事務,還有的負責指揮總體競選活動。如果競選出問題,他們就會被譴責甚至被“炒魷魚”。但絕大多數政治顧問仍會像雇傭兵一樣,從一個競選陣營跳到另一個陣營,有時甚至根本不考慮參選人的政治立場。
希拉裏:用一切手段將奧巴馬拉下馬
希拉裏最初的策略是宣揚她是最富有經驗的參選人,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非她莫屬,然而奧巴馬在艾奧瓦州取得的巨大勝利,以及他對年輕選民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改變了一切。
當一度被斷定“政治死亡”的希拉裏眼含熱淚,將自己扮演成一個受害者時,新罕布什爾州的選民們做出決定——“值得給希拉裏一個機會。”盡管許多人認為希拉裏的眼淚是假的,但人們更願意相信她的眼淚是真的。隻不過她是為自己而傷感:她花費如此巨大的精力開展競選,竟在艾奧瓦州遭遇慘敗,不禁悲從中來。
希拉裏的政治顧問們認為,是多愁善感的女性選民們拯救了希拉裏。但事實上,希拉裏之所以幾乎遭遇滅頂之災,是因為她的助手們對奧巴馬太輕敵,沒有逼迫他。展現溫柔的一麵是可以拯救希拉裏一次,卻不一定能讓她最終奪取勝利。自從希拉裏贏得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後,由希拉裏、克林頓及其助手組成的競選班子,巧妙地提出了種族問題,甚至還提到了奧巴馬在數十年前曾經吸毒的傳言。然後,他們通過出麵否認和道歉,裝作並非有意攻擊,卻早已成功地讓“種族”與“吸毒”問題成為公眾關心的首要問題。
所有跡象均顯示,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開始,希拉裏陣營采取了更廣泛的策略:通過一切必要的手段,將奧巴馬拉下馬。
希拉裏的民意支持率,與美國近期選舉曆史上任何一位參選人的情況都不同:她既有最高的支持率,也有最高的反對率。
在接受民意調查的美國選民中,有60%的人表示將投票支持奧巴馬和朱利安尼等人;有59%的人願意考慮支持愛德華茲,58%的人支持麥凱恩, 56%的人將投票給赫卡比,54%的人願意選擇羅姆尼,但隻有48%的人願意考慮投票給希拉裏。在一些關鍵的分類選民組中,希拉裏的支持率也非常低:60%的獨立選民不支持她,56%的男性選民不會投票給她,47%的女性不希望她獲勝,而高達88%的共和黨人表示根本不會考慮她。
然而,即使按現在的狀況發展下去,希拉裏仍有望勝選。理由是:她可以通過獲得簡單多數票來贏得民主黨的候選人提名——麵對眾多的參選人,她隻需獲得34%的支持率就可以了。然後在今年11月舉行的大選中,她仍有望通過獲得簡單多數票贏得勝利——前提是共和黨的嚴重分裂持續下去。
奧巴馬:反種族主義唱主角
縱觀奧巴馬2008年的競選活動,就會發現,他與2003年總統參選人霍華德·迪恩(目前是民主黨主席)的選情十分相像:支持率升得快,跌得也快。2003年,迪恩取得的看似不可能的成功,要歸功於年輕人和互聯網的推動。他的政治顧問們通過網絡征集了數千名年輕誌願者,並對他們進行網上培訓。為迪恩助選的幕後主腦是喬·特裏皮。特裏皮覺得,通過網絡可以吸引到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鐵杆支持者。這對於一次政治競選活動來說,可是一個驚人的數目。
奧巴馬的首席政治顧問戴維·阿克塞爾羅德是特裏皮的密友。他不僅深諳特裏皮的理念,也十分清楚迪恩當年失敗的“症結”——“他們激發了巨大的政治熱情,但沒有找到一種方法,將這種熱情轉變為有利於競選的實質行動。”
因此,奧巴馬的競選陣營並沒有像迪恩那樣轉向政治左翼,而是將2008年競選活動的重點放在爭取中間派力量上,因為這個陣營存在大批潛在選民。此外,奧巴馬競選陣營還意識到,地理因素具有最根本的重要性。因而,奧巴馬的政治顧問們給了地方競選組織者巨大的權力:由他們決定奧巴馬競選活動的主持人並確定本地參加與奧巴馬會麵的人員名單。奧巴馬正在發動一場新型的非常規的基層政治活動。
雖然奧巴馬的政治顧問們聲稱,他們並非在發動一場全國性的競選,而是依賴於阿克塞爾羅德所說的“一係列連續性”的勝利,以奪取最後勝利。但他的一位高級策略顧問卻說出了其中的關鍵:“如果辯論的主題是政治,使美國換個方向前進,並促進人民的團結,那麽我覺得勝算在我們手裏。如果辯論的主題是有關如何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那就有利於希拉裏。”
麥凱恩:仰仗獨立人士的選票
麥凱恩向來都是一位特立獨行、不按常規出牌的共和黨人。他看起來總是與共和黨的主流格格不入。但在今年的大選中,麥凱恩的獨立性使他成為獨立選民青睞的對象——他是唯一一個支持率接近希拉裏和奧巴馬的共和黨議員。因此,即便共和黨人不把他看作是一位“真正的共和黨人”,但他總要比民主黨人——尤其是希拉裏強。
大多數民意測驗顯示,麥凱恩是共和黨能選出來與希拉裏或奧巴馬對抗的最佳人選。許多共和黨內負責競選事務的專業人士,不管對麥凱恩存在什麽看法,都會同意這個看法。在新罕布什爾州,麥凱恩終於在共和黨內贏得了多數票。但在他後來居上獲得的勝利中,麥凱恩主要仰仗獨立人士的選票才擊敗了羅姆尼。
羅姆尼:難以抉擇的雙重角色
情緒興奮的羅姆尼,宣稱他在密歇根州贏得的勝利,是樂觀主義對悲觀主義的勝利。他抨擊的是麥凱恩的悲觀看法,即密歇根州失去的就業機會不會再回來了。而羅姆尼則發誓,他將“為每個工作機會而抗爭”。
羅姆尼的講話令聽其演講的支持者變得十分亢奮,直至與他一道高聲宣讀現政府未能兌現的承諾的清單。在密歇根州,麥凱恩的“直言不諱”正好讓羅姆尼鑽了空子,但這種情況在其他州不大可能再出現。過去幾個月來,有傳言說,羅姆尼的競選陣營在如何包裝他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裂:是將他描述為一個能清理華盛頓亂象的精明商人和技術專家,還是將他呈現為一個社會保守派和非法移民的死敵?在密歇根州,羅姆尼選擇扮演前者,贏得了勝利。然而,在將來的競選過程中,他還必須根據各州的具體情況,在這兩個角色之間不斷切換。
赫卡比:“新裏根”策略
赫卡比的競選策略是宣揚“我是新的裏根”。裏根是共和黨人的榜樣。除了看到赫卡比支持率的突然飆升外,美國人還目睹了一些最聰明的競選策略:他播放的聖誕節競選廣告,顯然是針對基督徒的,因為在片子中,他站在像是一個比他肩高的十字架前發表講話。這個廣告引起了一陣轟動。而他的競選班子聲稱,那隻是一個書架。可是如何能讓觀眾在28秒內辨認出這個如此顯眼的十字架,竟然隻是一個更大物體的一部分!
赫卡比曾經是牧師,他也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個基督徒在參選。在拍攝競選廣告時,一切都是精心設計過的,不會放過任何的細節。那是一種潛在的信息,隻是他尋找到了一種巧妙的途徑來告訴選民:羅姆尼是摩門教徒,我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參選人。
裏根的兒子邁克爾·裏根評價說:“毫無疑問,是赫卡比競選團隊的負責人設計了這條廣告,那是一位政治天才。”
誰是真正的候選人?
也許有人會問:究竟誰才是2008年總統大選的真正候選人?筆者毫不懷疑,在民主黨內真正的候選人非希拉裏莫屬。她是一名老手。她不是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她與政治顧問、助手以及誌願者們在一起“混”了數十年。而共和黨候選人則尚難看清楚。
在競選過程中,政治顧問們既是參選人的財產,但也是障礙。有的參選人因被顧問引入歧途而墜入絕望的深淵。然而,我們也看到,有的政治顧問被開除了,有的中途隱退了,有的則改換門庭。
政治競選是艱難的競技,每個參與者都在追求權力。成功的參選人最後取勝,有時不是因為仰仗了競選班子,反倒可能是因為擺脫了他們。
總而言之,這場選舉就像是一個大圈套,裏麵又有很多小圈套,而所有人都在圈套裏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