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兩類人》裏的母女衝突
(2008-01-23 22:22:54)
下一個
在小說《兩類人》("Two Kinds")
裏,作者美藉華裔小說家譚恩美 (Amy Tan) 描述了一對住在加州的母女之間的關係和衝突。故事的主人公吳景梅 (景梅
"珠妮",Jing-mei "June" Woo)
的母親在中國出生長大,後來因為中國政局動蕩的緣故而移居美國。她是個傳統的中國女人,多年來依然保持了較完整的中國傳統價值觀,並且一直刻意去遵守它,
並不知不覺地將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強加給她的女兒景梅。景梅卻是在美國出生並且成長的,盡管有一個遵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母親,她卻對中國文化陌生得
很。出於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景梅的母親希望景梅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為一個鋼琴家,能出名、得到社會廣泛承認。當景梅得知母親這一決定
後,她開始變得心慌意亂,潛意識裏也產生了反抗抵觸情緒。隨後的過程中她發現她即使再努力也達不到母親對她的殷切期望,因此她決定不再按照母親的吩咐去
做,代之以我行我素,隻是想做她真正的自己。事實上,二十年後當景梅回憶這些往事時,她仍然覺得難以理解當初她母親的動機和一片苦心。譚恩美以景梅母女的
糾葛來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女之間的矛盾。事實上這個故事隻不過是作者的暢銷書《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係列故事中的一個而已。小說《喜福會》出版後馬上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最佳暢銷書榜。該書以包括景梅母女在內的四對在美的華裔母女為中心,分別描
述她們幾個家庭幾十年的遭遇和矛盾衝突 (Tan
11)。《兩類人》是《喜福會》裏的第八個故事,這本暢銷書“交織了家庭裏的女性因為代溝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導致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和矛盾”
(Schilb
346),這些故事基本上也是根據作者譚恩美親身的家庭矛盾和中美之間的文化衝突而完成的。《喜福會》在1993年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華裔導演王穎執導。
毫
無疑問,天下所有的母親,不論背景文化如何,都多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
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所謂可憐天下慈母心。但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卻是很複雜的,尤其當家庭裏不同的人成長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時更加如此。由
於種種原因,矛盾衝突會發生在社會各個層麵,特別對移民等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如果產生了矛盾,在母親和孩子之間尋求一種折衷就變得至關
重要。根據譚恩美的《兩類人》,分析和解決家庭矛盾衝突可以從三方麵入手,亦即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文化衝突、代溝、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譚
恩美的《兩類人》可以看作許多移民在異鄉生活的一個縮影。由於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熔爐,研讀譚恩美的故事《兩類人》並分析挖掘背後所蘊藏的涵義就顯得
很重要。實際上有很多有關其他國家文化衝突的文獻,例如在一篇隻有一頁的短篇小說“女孩 (Girl)”一文中,作者雅麥佳*金凱德 (Jamaica
Kincaid)
描述加勒比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一些很明顯的差異和衝突。文中金凱德用了許多長抒情句子,強調了和“女孩”裏的主人公類似的加勒比黑女人所共有的那些經曆,
而主人公不過是眾多加勒比黑女人的一個代表而已。在故事裏金凱德這樣寫道:
要
用這樣的方式吃飯,不要讓別人看著就覺得反胃;禮拜天散步時要表現得象個淑女,不要表露出絲毫的放浪樣子;禮拜天在學校裏不要哼一些象 benna
這樣的小調;千萬不要和碼頭那些長相萎瑣的男孩子搭訕,就算給他們指路也不行;在馬路上不要吃水果----否則蒼蠅會繞著你轉;可是(媽),我從來不唱
benna 小調呀,禮拜天我從來不去學校呀;(24)
女孩憤怒於她母親每天都給她一長串的命令和訓示,如同軍隊裏一般,索然無趣味,盡管根據加勒比文化,這樣的訓示是司空見慣的。這些例子表明,文化衝突普遍存在,而且通常和宗教與曆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這些文化衝突對家庭關係和子女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導
致家庭矛盾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衝突,特別是那些有著迥異的起源和曆史的,如中國和美國文化。文化衝突中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值得去分析和研究,第一個因素
就是文化中德曆史和社會價值取向。中華文明可追溯到4000年前,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比較完整的文明中最長的一個,千百年來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
觀和道德標準。例如中國人的生活基本上以人際關係網為中心並被它束縛,每一個大抵隻是關心他她自己的事,信奉明哲保身,很少與陌生人和關係網絡之外的人來
往 (Hucker 132-135);而美國人恰恰相反,通常以個人為中心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中國人在那個社會網裏,保證不“丟麵子”,在同僚中出人頭地、被關係網中的人尊敬是很重要的;為了這個目標,孩子們應努力學習,“以
成為最好的、第一名為目標”
(Hucker139),而對大多數的美國人來說恰恰相反,他們不會因為在同類人中不能脫穎而出而覺得“丟麵子”。顯然,《兩類人》中景梅和她的母親之間
的矛盾部分源於其母親的“美國夢”而導致的母女之間的緊張關係。景梅的母親之所以叫她練鋼琴,是因為她的母親希望她能在音樂領域裏去擊敗林多
(Lindo)
阿姨的女兒。景梅若不這樣做,她母親就會覺得“丟麵子”,因為林多阿姨的女兒擅長象棋贏,在國際象棋比賽中取得了錦標,在社區得到了很高的聲譽。在小說
《兩類人》裏,景梅的母親告訴她女兒,“你能成為最好的。林多阿姨知道什麽?她的女兒也隻是刁鑽古怪,耍一些小聰明而已”(Tan
3460)。景梅的母親認為通過適當的指導,景梅可以成為一個天才,在孩子當中能鶴立雞群、出類拔萃,盡管景梅事實上沒有這樣的天賦。事實上景梅在鋼琴比
賽中發揮得很糟糕,乃至最終她拒絕彈奏鋼琴。顯然,因為害怕丟麵子就去強迫孩子試圖成為一個天才是導致家庭母女衝突的一個因素之一。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特征
之一,遺憾的是景梅不能理解,因為她出生並且成長在美國,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樣。
文
化衝突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謙卑和順從 (特別是對父母的順從)
被視為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實際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例如“三從四德”,這種道德觀在中國曆史上形成於周朝,自西漢初年大致定型
(Hucker
194),西漢初年距今大約在2200年前。孩子們應該沒有什麽條件地服從父母,因為父母被認為具備教導和控製孩子的意願和能力。例如據景梅母親的觀點,
景梅一定要刻苦練習鋼琴,否則她應該受到責備和處罰,直到她傾注全力為止。不過景梅無法理解,因為她對中華文化完全陌生。其後果是,景梅無法理解她母親,
乃至采取不合作、叛逆的態度,每一步都和母親唱對台戲。在《兩類人》中,景梅這樣暗自決定,“我再也不會按照我媽媽說了那樣去做了。我不是她的奴隸。這不
是中國……她真的很愚蠢”(Tan 352)。如上所述, 景梅不能理解中華文化中的謙卑和順從,盡管這些在中華文化中被視為美德。
代
溝是導致家庭矛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它不同於文化衝突,但是在家庭矛盾中更加常見,而且它們也互相關聯相互影響。“‘代溝’這個詞匯在60年代就由社會學
家和人類學家發明了,但是即使在今天,這個詞匯仍然被廣泛地使用”(Duncan)。如同研究者所證實的那樣,代溝的確存在。不錯,代溝是雙方麵的,但是
在處理代溝這個問題上,家長應負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要懂得尊重信任對方。這種尊重和信任的態度是能互相感染的。子女們往往象他們的父母
看待自己那樣去認識自己,而父母則要問問他或她希望聽到的觀點,然後才拿來分享。但是在故事《兩類人》中,景梅的母親卻很少與女兒進行有效的溝通,因為她
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事,很少考慮到景梅的存在。此外,代溝也是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對景梅的母親而言,那種既古老又教條的中華文化在她腦海裏根深蒂固,
在她看來,景梅要始終遵循她的意見和建議,但是這顯然無法調解因代溝而導致的家庭矛盾。之所以強調代溝是相互的,是因為在另一方麵,
安妮-瑪麗*安波特 (Anne-Marie Ambert)
詳細描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因為子女由於情緒,行為和違法犯罪的問題對父母的影響。安波特這些獨特的研究強調了“孩子對父母的影響”
(Ambert 1)。因此,代溝是兩代人雙方麵之間的,所以分析解決家庭矛盾也應該從雙方麵入手,雖然一般情況下是父母應盡更多的責任。
作
者真實的生活經曆和現實社會是很多故事小說的創作之源泉,這點對譚恩美更是如此,尤其是她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經曆。實際上《兩類人》和她的暢銷書《喜福會》
是以她的家庭 (尤其是她的母親)
的真實生活經曆為藍本的。所以,了解譚恩美的生活經曆,尤其是她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有助於理解這篇文章,因而也有助於理解景梅和她的母親之間的衝突,她們
為什麽不能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家庭。譚恩美1952年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
(舊金山對岸),她的母親於1949,亦即國共內戰時期,在共產黨接管上海前夕,倉促間從上海逃到美國,失去了所有的家產以及一個孩子。新移民的生活是很
艱苦的,她母親在國內的孩子死於戰禍,到美國後由於缺乏技術,隻能靠當清潔工等為生。在少女時代,景梅常常對她自己的黑發和黃皮膚感到好奇,但也常常因此
而自卑。“她十幾歲時就是一個叛逆的女兒”(Kramer
22),這和小說《兩類人》中的景梅是很相似的。譚恩美年輕時,她的家庭很不幸,因為“她的大哥彼得和父親均患上了腦腫瘤”(Kramer
22)。和景梅相似,譚恩美和她母親之間也經常爆發衝突,她不願承認自己的中國血統,刻意逃避這個事實。後來,也就是在1987年,她“首次到達中國訪
問,並看到了兩個姐妹”(Kramer 99),這時的譚恩美已經是 35
歲的成年人了。直到這次訪問之後,她才開始了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真正意義上的接觸和了解。最後她變得熱愛中國文化,而且以中國人為榮耀,這在她後來的作品和
評論、演講中都能看出這點。在某種程度上,譚恩美就是景梅的原型。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譚恩美最終能理解母親了;這和《兩類人》裏的主人公一樣,景梅最
後終於將那架塵封多年的鋼琴調試好,彈奏了一曲“悠然自得”,雖然那時她母親已經死去好幾個月了 (Tan
354)。令人扼腕的是,直到她母親去世後,景梅才理解她母親曾經對她所抱的殷切希望。她回首這些她曾經刻意逃避的音樂,感悟到了一些她以前未察覺的東
西。
父
母對子女的期望通常總是定得很高的。有時這些期望是那麽高,以至孩子們望而生畏;因此這也是導致家庭矛盾的一個因素之一。比如,在《兩類人》裏,景梅的母
親希望景梅成為一個天才、成為一個著名鋼琴家或者成為像薛俐*鄧波兒 (Shirley Temple)
那樣的女星。這種殷殷期待對景梅是如此的不切實際,以至她幾乎因此而瘋狂。對景梅的母親而言,她自然有其道理,她經曆了戰爭的恐怖和摧殘,她逃離中國前也
遭遇到了失去孩子這樣的人間悲劇。在融入美國文化之中她有著很多的困難,像許多新移民一樣,她堅信著美國夢想:
憑借堅韌不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少許好運,景梅就一定能達到她所期望的任何高度,會有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隻要她按照母親的指導去做就是。可惜的是,
她的母親空自有一腔美好願望而已。這個故事的主題事實上超越了移民這個範疇,而更俱備更加普遍的意義。來自不同的文化和背景的孩子往往不認同父母對他們未
來的期望。不論父母的教育是否得體或者甚至屬於誤導,許多孩子都無法看到父母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訓練一些技能、並和他人合作等的好處和作用。故事中景梅
很殘忍地拒絕母親對她的希望,她反駁她母親,與她的母親打口水仗,說別忘了這些正是她母親生命中為什麽多災多難的原因。最後景梅“勝”了和母親的對峙,但
是與其說是景梅之勝,倒不如說是其母之敗,因為她的母親按照中國的文化為她設立了很不切實際的目標。移民,尤其是新移民,是新社會新環境裏的弱勢群體。如
果象以往那樣為子女設立目標,而不考慮新社會新環境,如景梅的母親那樣,就會造成誤解和家庭矛盾。比如,在“讓你的文化和風格去適應新的社會組織”
(Blank 103-134)
一書中,作者普朗克就弱勢群體尤其是新移民及其子女如何獲得成功提供了許多事例和相關的理論。這對弱勢群體特別是像景梅和她的母親這樣的新移民為了適應新
的社會環境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其實與文化、宗教、個人生活經曆等密切相關。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結合各方麵的因素,在父母的期望和
孩子的實際能力等之間尋找某種均衡,就顯得非常重要。
美
國是一個移民大熔爐,凝聚了多種外族文化。移民在美國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為今日的美國繁榮昌盛做出了重大貢獻。如今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移民輸
入和輸出越來越普遍,全世界會有越來越多的移民,其中包括美國。移民帶動美國的經濟增長,不過他們本身卻也遭受了很多矛盾衝突之苦,尤其是由於不同的文化
而導致的家庭矛盾,因此係統研究移民的家庭矛盾是很重要的。就本文所考察的導致家庭矛盾的三個因素,亦即文化衝突、代溝、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之中,文化衝
突是最重要的原因,盡管這三個因素是相關且互相影響的。以文化衝突為中心去挖掘背後的深層原因,對幫助弱勢群體和新移民家庭建立和諧的家庭環境起著至關重
要的作用,能使得景梅這樣的家庭得到真正的幸福。
References
Ambert, Anne-Marie. The Effect of Children on Parents. 2nd ed.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2001.
Blank,
Renee, and Slipp, Sandra. From the Outside In: Seven strategies for
success when you're not a member of the dominant group in your
workspac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0.
Duncan, Steve. "Is There A Generation Gap?" World Wide Web. 27 July. 2006. (26 Nov. 2006)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lture and society." World Wide Web. 27 July. 2006. (16 Nov. 2006)
http://lcweb2.loc.gov/frd/cs/cshome.html>.
Hucker,
Charles. China's Imperial Past: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Kincaid,
Jamaica. "Girl." Making Literature Matter: An Anthology for Readers and
Writers. 3rd ed. Ed. John Schilb and John Clifford. Boston: Bedford,
2006. 34.
Kramer, Barbara. Amy Tan: Author of The Joy Luck Club. Spring Filed, NJ: Enslow Publishers, inc., 1996.
Schilb, John, and John Clifford. Making Literature Matter: An Anthology for Readers and Writers. 3rd ed. Boston: Bedford, 2006.
Tan,
Amy. "Two Kinds." Making Literature Matter: An Anthology for Readers
and Writers. 3rd ed. Ed. John Schilb and John Clifford. Boston:
Bedford, 2006. 346-354.
- - -. The Joy Luck Club.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