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語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正文

孔子怎麽成了無神論

(2011-01-30 16:08:23) 下一個
香港電台曽有個“講東講西”的節目,主題是講東西文化,主持人為原香港建築師協會主席、哈佛大學博士何弢先生。他提到香港及內地高等教育的敗筆就在於把“大學變成了高中的延續”,高中生要為過“高考”關而學,學生少有自己的見解,已違背教育的本質,但也是無奈之舉。但到大學還那樣教學,人雲亦雲,這就是“毀人不倦”了。中國大陸的高考題曽有說孔子是無神論的題目,為了高考分數,當然隻能說孔子是無神論。這就應了何弢先生的話。如果高考以外還這麽說就很沒依據、沒理由。
可是在最近的鳳凰台“鏘鏘三人行”節目中,談到孔子進天安門廣場的話題,主持人竇文濤和來賓梁文道都有“孔子是無神論”的提法,本人覺得這是對孔子的錯誤解讀。特別是竇文濤和梁文道都是本人敬重的主持人,居然也被忽悠了,更覺這謬誤傳播之廣泛,值得在此提出不同見解。
傅佩榮教授講古漢語“言”是自己“說”,“語”字麵是五人說,作“討論”講。“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常被當作孔子是無神論的證據。它準確意思為:孔子不與別人討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不與別人討論不代表就是“無神論”。
在《論語》中,還有不少句子也說明孔子的這一態度,如: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沒能事奉好人,怎麽能事奉鬼呢?)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麵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麵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從這些句子都可看出孔子的基本態度:有鬼神,但不去談論它,離它遠遠的,謹慎而淡定地處置。要是說這些句子可以證明孔子是“無神論”,那就太牽強附會了。
再從孔子對《周易》的態度看,就更清楚知道孔子對鬼神的認識:“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對“周易”讚譽有加。“易經”是占卦的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是它的根本依據,就是人與鬼神之間相互感應。一般的說法是孔子作的“易傳”。 “易傳”裏麵談鬼神就更多了。
對占卦的書不光感興趣,還覺得對人生有大大裨益,且說出“人謀鬼謀”這樣話的人,能說他是無神論,這不大合邏輯。
也許,人們受小說《聊齋》和鬼城“豐都”那些具象的鬼神影響太深,如果能把“鬼神”理解為還不清楚的一種力量、狀態,也許就好理解孔子為什麽會持那種態度。
當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時,把握一個真孔子,而不是現代人“需要的”孔子就顯得越發重要了。真孔子才有真價值,才值得今天研討。而“需要的”孔子隻是別人的附體,如北京台“天下收藏”節目所說的:“有一定水平的現代仿品”。要去偽存真,砸掉贗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