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語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正文

“征調”,奉獻與屈辱交織的曆史

(2011-01-12 14:15:07) 下一個

抗日戰爭是如何慘勝的,如今的青少年怕得好好補補課。

“征調”一詞,估計90%以上的中國人都沒聽說過。它是抗戰時期的特產,除了親身被“征調”,以及以後因“征調”而受牽連的家屬外,很多人不會知道它存在過。

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在大後方的人們勒緊了褲腰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連叫花子都捐出了乞討的錢,為的就是救國保種。為了能達此目的,人們不會計較任何的付出和犧牲。

那時的大學生畢業生全都要集體征調從軍抗日。國民黨從中做了手腳,強迫大家要加入國民黨,怕別人不幹,就搞了個集體征調,集體加入國民黨的花樣。所以後來文革時,那時的大學生畢業生全部都被打入另冊,成了牛鬼蛇神。不光是大學生畢業生,文化人,在大後方,特別在陪都重慶,在工廠搞設計、生產的,跑運輸、倉儲的,醫院救死扶傷的,各行各業都了納入戰時狀態,都搞了集體征調,集體加入國民黨這一套。人民要不惜一切救國,可統治者想得不同。所以,搞黨國不分,其實國共都一樣。

在文革清理階級隊伍的運動中,大學的重慶同學幾乎全部淪陷,都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外地同學很奇怪,為什麽重慶那麽多國民黨。那時,有多少人能知道真實的曆史是怎麽走過來的。現在,又有有多少人能理解的那段曆史,能明白其中的代價有多大。

記得文革時,班上有位紅衛兵因出身於重鋼工人之家,一直都得意洋洋,逢人便宣揚他出身之正宗:是 “ 紅五類 ” 之首工人階級,還是工人階級之首產業工人,更是產業工人之首鋼鐵工人。當文革 “ 深入 ” 發展到 “ 清理階級隊伍 ” 階段時,他也萎了,沉默寡言不再言語。原來抗戰時,重鋼屬於軍工廠,軍工廠的職工全都要集體征調,集體加入國民黨,他父親的“紅色”也就褪色了,從座上客一下子淪為階下囚。那時,中國僅有的一點現代工業能搬的都搬到重慶來了,要說中國的正統產業工人階級,他們都在防空洞裏日夜生產著抗戰軍需品,確實是維係著中華民族不倒的精神堡壘。隻是顏色不是那麽“紅”,曆史就是那樣走過來的。重慶是抗戰陪都,自然就沒啥 “ 幹淨 ” 的“紅”人了。

好在老百姓心中有自己的的是非正邪標準,從網上也可看到,像 “ 八百壯士 ” ,盧溝橋抗戰老兵、遠征軍老兵在老百姓心中還是有極崇高的地位。

在2005年感動重慶的十大人物中,有當年抗戰的英雄,八百壯士中唯一幸存者楊養正老先生(楊老先生剛剛過世),這還是讓人十分欣慰,盡管扭扭捏捏,從“抗戰有罪”,“國民黨殘渣餘孽”到城市受尊敬的楷模,社會還是在緩緩進步。

“紅”不是唱出來的,演出來的,而是一滴滴鮮血染出來的,一個個生命拚出來的。一寸江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抗戰的代價,不僅楊養正老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在付出,他們的兒孫後代在入學、就業、日常生活中也在為“抗戰” 付出代價。大陸“抗戰史”這一課遠遠沒有結業。了解了曆史,才識得真英雄——那些默默奉獻血汗,又默默承受苦難的國之棟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