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第一!

你也許會因為說了實話,損失了什麽;但正因為你說了實話,你得到了別人的信任,而且可能是一輩子的信任。
正文

垮掉的一代(一)beat generation

(2005-03-19 06:55:41) 下一個

<P>&nbsp;&nbsp;&nbsp;
紐約曼哈頓地區有個格林尼治村。那裏沒有這個城市常見的摩天大廈,隻有一些老式低層樓房。在這些有點古色古香的樓房裏,居住著形形色色的作家和藝術家。在美國文壇上名噪一時的"垮掉的一代"詩人和作家大多居住在這裏或附近街區。三年前,我曾去那裏,希冀采訪他們之中一些人。但因地址欠詳,未能如願。今年4月初,我再度訪問美國,事先打聽到這一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艾倫·金斯堡的確切住址。4月6日,我飛抵洛杉磯,隨手翻閱當天的報紙,不由一驚:金斯堡已於前一天因肝癌去世。時隔不到四個月,我在電腦上調閱外電,不由又是一驚:這個流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巴羅斯於8月2日因心髒病發作而亡。而早在1969年10月,這個流派的另一位著名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因酗酒中毒而死。這樣,"垮掉的一代"作家群的三根台柱均告崩摧,這一文學流派從此煙消雲散,成為一個隻能供人們研究的曆史現象。
  文學的畸形兒
  "垮掉的一代"發軔於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爭造成的慘禍仍象夢魘一樣糾結在人們的頭腦中。同時,由於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的對峙,熱戰甫停"冷戰"又開始。美國反共的麥卡錫主義異常猖獗,大肆迫害文化思想界的進步人士,弄得美國文壇一片蕭條和沉寂。這種情況促使許多美國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對美國的社會製度、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產生懷疑,並以不同方式發泄不滿,進行抗爭。這種情況反映到文學上,就是作為反傳統主流文化現象的"垮掉的一代"的出現。
  "垮掉的一代"文學的首倡者是一批青年學生。他們或正在大學學習,或剛剛涉足社會,對現實極端不滿,但又看不到出路。他們憤世嫉俗,身著奇裝異服,不修邊幅;他們放浪形骸,亂搞兩性關係,甚至同性戀;他們尋求刺激,酗酒吸毒,終日沉湎在幻境之中。這樣作,他們還覺得不足以宣泄心中的積憤,就以嚎叫當歌,以塗鴉為畫,以記述自己怪誕經曆的文字充作小說。這夥文學青年的代表人物最初是巴羅斯。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到紐約,結識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凱魯亞克、金斯堡、路西安·卡爾、尼爾·卡薩迪等人。他們聚集在一起,鼓吹性解放和"開放的人生",主張打破傳統文學形式的束縛,隨意揮灑個人的胸臆。他們提出,他們的生活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和作品都是對社會正統及社會禁忌的挑戰與反映。1956年,金斯堡的詩集《嚎叫及其他》在舊金山出版。翌年,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發表;再過兩年,巴羅斯的小說《赤裸的午餐》問世。這三部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鮮明的反傳統特點,震動美國文壇。人們或許是考慮到他們的詩作特有的跳動(英文字beat)節奏,或許是綜觀其作品"頹廢"(英文字beat也有這種含義)的思想傾向,就以"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將這一新出現的作家群落相稱。</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7/24/content_990883.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