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流派,"垮掉的一代"在美國文學史上是一個比較短暫而奇特的文學現象。它濫觴於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興盛於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前後隻不過三十多年時間。70年代以後,隨著美國社會生活情況的變化,凱魯亞克的逝世,巴羅斯移居倫敦,"垮掉的一代"漸趨衰微。1981年,巴羅斯返回美國,又寫了小說《死路之地》(1984)、《西域》(1987)、《機會渺茫》(1991),但采用的是傳統的寫作手法,因為這時他已覺得"垮掉"手法不時興了。他同金斯堡在晚年把主要精力投到演藝界,同美國一些流行樂師和歌手合作,創作了不少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通俗歌曲,推動了整個流行音樂的普及和發展。巴羅斯晚年還演過電影,作畫出售,顯示了他多方麵的藝術才能。
"垮掉的一代"被文學史家稱為"以扭曲的心理反映扭曲的世界而產生的扭曲的文學現象"。這個群落的作家們對美國社會不滿,就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抗爭。但因缺乏正麵的理想,他們的不滿隻能是一任自己的感情毫無節製地宣泄,他們的抗爭隻不過是個人的一些隨心所欲的不負責任的行動。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作品中含有大量消極的、不健康的東西。但他們的作品大膽揭露美國社會的黑暗麵,還是有一定的認識價值的。他們在藝術上敢於衝破一切傳統的羈絆,大膽創新,對後人還是有一定啟示作用的。他們作為繼往開來的一代作家,在美國文壇上還是留下了一定影響的。1995年,金斯堡的最後一本詩集《世界的迎迓》獲得普利策詩歌獎。1996年,他終生創作的結集《詩選,1947-1995》出版,受到書評界的好評。 據報道,金斯堡從不忘記他的讀者,直到逝世前三天還在寫詩,並一口氣寫了10首。其中,有一首題名《名聲與死亡》,成為他不平凡一生創作的絕唱。得悉他的死訊,許多讀者前來曼哈頓吊唁。在那裏的一個寺院,住持遵照他生前的遺願,焚香鳴鍾,按佛教儀規為他舉行了葬禮。巴羅斯也沒有忘記他的讀者。去世前一天,他寫下畢生最後幾行詩: 愛?什麽是愛?純天然的止痛劑。 世間有什麽?愛。 在堪薩斯州勞倫斯城舉行的葬禮上,他終生的莫逆之交威廉·西爾弗伯格將這幾行詩散發給250多位悼念者。他慨歎說,"巴羅斯逝世後,美國再也沒有幾個稱得上'偉大'的作家了。"悼念者聞此無不鼓掌表示讚同。他的話當然帶有不少感情成份,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人對巴羅斯及其為先導的"垮掉的一代"的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