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哈同,舊上海的猶太首富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在中國近代史上,房地產市場風雲變幻的背後從來就不缺少外資的身影,而在100年前的上海,由猶太人組成的“炒房團”通過炒賣地皮房產,在短期內積聚了巨額財富,成為了中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最富有的群體。

  舊上海成為猶太人的“天堂”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上海作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正式開埠。在隨後的100多年裏,隨著列強紛紛在上海開設租界,上海成為西方“冒險家的樂園”。

  不過,對於猶太人來說,近代的上海不僅是“樂園”,還是“天堂”。早在鴉片戰爭前後,就有許多巴格達的猶太人來到上海定居,形成了上海最早的猶太社區。進入20世紀,許多歐洲國家執行排猶政策,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出於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無情地對當時沒有祖國的猶太民族關上了大門。遠離歐洲1萬多公裏的中國上海卻張開雙臂,以其“自由港”的特殊地位,歡迎猶太難民的到來。僅在1933年―1941年間,湧入上海灘的猶太難民就有約3萬人,其中有2.5萬人定居下來,並在上海形成了3個新的猶太人社區。雖說上海城遠不如柏林、維也納、華沙等歐洲名城漂亮整潔,但由於中國民眾和政府對猶太人的友好態度,讓上海成為了這些異鄉來客心目中的“天堂”。

  猶太人把上海當作“天堂”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在這裏實現了發家致富的夢想,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猶太大亨”。如沙遜集團的領袖沙遜,他的集團在民國時期經營的業務包括紡織、食品、建築、金融等13個行業。嘉道理、安諾德、亞伯拉罕和所羅門等也是那個時代赫赫有名的大財主,而他們中最富有的則要數歐司·哈同(1849年―1931年)了。

  從流浪漢到“遠東首富”

  哈同發家的經曆非常具有傳奇色彩。1849年,哈同生於巴格達,他幼年生活很苦,靠拾破爛、揀煤塊為生。後來,哈同隨父母經印度輾轉來到上海,替猶太老鄉開辦的沙遜洋行看大門。由於為人勤快、謙讓,他很快升為“管事助手”,負責看守鴉片倉庫。這可是一個肥差,利用這個職務,哈同大筆收取提貨人的賄賂,加上平時省吃儉用,他很快就積攢了一筆財富,並用這些錢購買了一些零散的土地。

  真正給哈同的事業帶來巨大轉機的是中法戰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在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接連挫敗法國侵略軍的攻勢。這些勝利讓中國人民歡欣鼓舞,上海的洋人卻坐不住了,他們認為,中國打敗法國後自然就會清理他們,於是紛紛逃離上海,上海的房價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羅迦陵也勸丈夫暫時去香港躲避一下。哈同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說服了妻子後,哈同聯絡了周圍的一批猶太人低價收房。為籌集資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飾也變賣了。哈同把籌來的錢全部用於購買房屋土地。

  這是一場代價頗高的賭博,但是哈同賭贏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不敗而敗”,與法國簽訂了《中法和約》。“洋大人”們又紛紛回到上海,“十裏洋行”恢複了繁榮。哈同則名利雙收,他購買的房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東路一帶,後來逐漸發展為上海的商業金融中心,在數年間地價上漲千倍以上。由於哈同在關鍵時刻“不退縮”,維護秩序“有功”,1887年被聘請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當時這是租界最高的榮譽職務。哈同從此成為猶太“炒房團”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並被人稱為“遠東首富”。

  猶太“炒房團”亂世中坐大

  其實,當時在上海的外國炒房團並不隻哈同一家,即便在猶太人中,哈同也並不是最早的。19世紀70年代後期,猶太人開辦的沙遜集團就將業務拓展到房地產業,成為滬上“房地產大王”。哈同集團之所以能後來居上,除了集團領袖哈同出色的判斷能力外,還和他與當時中國政府高官的良好關係有關。

  清末民初,哈同集團在亂世中一直不斷發展,並且在中國各種政治力量中左右逢源。1909年,羅迦陵曾前往天津,拜見隆裕太後的母親,並被收為幹女兒,隆裕太後還親自賜名“福”字。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在上海的3個護軍使,都與哈同關係密切。另一方麵,哈同也與革命黨人建立了聯係。1901年,羅迦陵結識了著名僧人黃宗仰,並請他為自己設計了愛儷園。1910年愛儷園在湧泉路(今南京西路)落成。經黃宗仰疏通,孫中山、蔡元培到過愛儷園,蔡鍔將軍曾在此養病,就連章太炎的婚禮也是在園中舉行的。

  哈同“炒房團”的另一個特點是看重長遠利益,而不是僅僅盯著眼前的好處。哈同集團曾在河南路口到西藏路一帶買了不少房產地產,但由於西藏路交通不便,上漲餘地很小。此時,哈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向租界當局建議修築馬路,並自掏腰包60萬兩銀子,雇人在他購買的地段鋪設馬路。馬路修好以後,這一帶的房價漲了10倍多。另外,哈同很早就在靜安寺以東的郊野之地購買了300畝空地,購買時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認為不值。後來,由於英法美在上海的租界不斷擴張,哈同集團的這300畝地也被征用,哈同他們又狠狠賺了一筆。

  到20世紀30年代,哈同集團在上海的房產已超過沙遜集團,成為“炒房團”的龍頭老大,哈同也成了上海名副其實的“地皮大王”,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華地段南京路地產的44%,當時南京路兩側的大樓、裏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樓、慈裕裏,都是哈同集團的產業。哈同要麽在自己地皮上蓋上房子,收取租金,要麽幹脆把地皮租給別人,坐享其成。到1931年哈同病逝時,該集團中光哈同自己的資產就有1.7億元,其中包括460畝地,1300多棟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

  為什麽哈同集團能在短短的幾十年中聚斂這麽多財富,當時的一首歌謠曾這樣描述:“哈同,哈同,與眾不同。看守門戶,省吃儉用;攢錢鋪路,造福大眾。築路,築路,財源亨通。”或許,正是把當前利益放在長遠利益的框架中進行考量,才能有長遠的輝煌。

  事業毀於內鬥和日本侵華

  哈同集團後期曾大力支持中國的文化和慈善事業。國學大師王國維就在愛儷園裏常住,寫出了幾部很有價值的國學著作。從1910年開始,哈同等人創立免費的哈同大學,著名美術大師徐悲鴻就是其中一名學生。另外,他們還發起“工人識字運動”,開辦了5所“工人進德義校”。1910年和1917年,江蘇、河南等地發生水災,哈同組建了“義賑會”,半個多月就籌集500多萬元捐款。由於哈同夫婦沒有兒女,他們收養了很多孤兒作為養子養女。雖然哈同集團的這些花費隻是他們在中國所賺取利潤的零頭,但這些善舉還是讓人至今難忘,也在客觀上加強了集團的事業。

  然而,隨著哈同在1931年死去,集團逐漸走上下坡路。哈同死後,留下的巨額財產讓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夫婦的養女、管家、親戚,甚至汪偽政權和日本侵略軍都參加了爭奪,哈同集團開始瓦解。更要命的是日軍侵占上海後,大力排擠各國商人,征用哈同集團的房產。愛儷園被日軍占領作為營地,園內建築被破壞殆盡,到1945年,這個近代上海最豪華的私家園林僅剩幾間洋房而已。哈同集團也隨著愛儷園走向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絕大多數猶太人離開上海,前往美國、蘇聯等國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國,到1953年,曾有數萬人的幾個猶太社區隻剩440人。而在這次猶太“移民”後,哈同“炒房團”基本銷聲匿跡,退出了曆史舞台。摘自《環球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