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民政府規劃的五角場和“大上海計劃”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現在的上海五角場正大興土木,熱火朝天,計劃建成一座高級現代商業城。可很少有
人還知道"江灣五角場"的鮮為人知的曆史。
   1927年,新建立的國民政府想要抓住上海這條中國的命脈,開發江灣,建設"大上海
",作為中華民國的"第二首都"(經濟首都)。"大上海"的"市中心區域"並不在江灣
舊鎮的中心,它的中心設在江灣區的東部,靠近黃浦江的7000畝規劃區內,後來稱此為"
江灣五角場"。
   江灣五角場的規劃,是由美國規劃專家和中國設計師一起製訂的,比較科學和先進。
如"五角場",是五條馬路形成的放射廣場,它用三條馬路:黃興路、其美路(今四平路)
和翔殷西路(今邯鄲路)分別接通楊浦、虹口和閘北;用兩條馬路:翔殷路、淞滬路通向"
大上海"腹地。在五條放射主道之間,各有橫向的馬路加以聯結,如同蜘蛛網一樣,結成
密度平均的中心道路網絡。它不像——般的城市道路垂直平行分布,成"棋盤狀"。廣場
聯結的"蛛網狀"社區,其好處是馬路的分割比較細致,更多的房子可以臨街,容易銷售

   隻可惜1932年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北上海成為戰區,虹口、寶山、閘北、楊
浦幾乎所有的新式事業都受到日軍戰火的嚴重破壞。建設中的"大上海"被殃及,江灣繁
榮又一次受挫。
    1932年《淞滬停戰協定》後,中國政府繼續建設"大上海"。幾大市政項目,如
"上海市政府新廈"、"江灣體育場"、"上海市圖書館"、"上海市博物館"都在這一
時期落成。正當《中央日報》大肆吹噓一個新的世界級大都市將在五角場興起的時候,19
37年的"八一三"抗戰爆發,市北又成了主戰場。
   總是從吳淞口進入上海的日本人,一貫偏愛住在虹口、閘北、楊浦、江灣地區。八年
中,他們一直企圖把這一塊日占區改造成"小東京"、"東洋樂園"。他們修複了"大上
海"的南部地區五角場附近的舊建築,還號召本土的民眾來"大上海"享受洋場繁華。計
劃中要遷移56萬日本人到江灣五角場。一時間,五角場到處是小燈籠、小酒鋪,路上是腳
著木屐、身穿和服的婦人。然而日本人根本沒有建設"大上海"的雄心,他們隻想霸占、
掠奪。江灣的蓬勃青春,正是斷送在日本軍人的蹂躪之下。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又爆發。49年共軍進入上海,國民政府夢想建立的以江
灣五角場為中心的"大上海"計劃也隨之成為泡影,被人遺忘了近大半個世紀。直到去年
,"新五角場"才破土動工,但不同的是這個"新五角場"不再是計劃中的上海市中心,
而是作為一個輻射性商業城來發展。
   曆史似乎又都了個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


作者:柳絮因風起 回複日期:2004-12-23 20:40:44 
  再發一些相關文章和圖片,是從圖說上海轉載的,特此說明。


作者:柳絮因風起 回複日期:2004-12-23 20:42:19 
  江灣五角場與"大上海計劃"
  
   猶如在柬埔寨的叢林中找到了失落的吳哥窟,當你穿行在上海東北角的那片大眾居民
區時,會被突然映入眼簾的一些隱匿於居民樓、學校和醫院中的宏偉樓宇而感到驚歎。與
現今上海的高樓大廈形成對比,東北角的楊浦區是一塊上海"新貴"們很少涉足的"貧瘠
"之地,區內東南部的沿黃浦江地區是昔日中國工業的榮耀之地,而北部江灣一帶則曾經
有過一個經過周密規劃的大上海新城的"市中心區",而後它又神秘地消失在曆史的洪流
中。
  
   在翻開一張外國人繪製的老上海地圖時,你會發現在非常遠離租界downtown的地方繪
製著另一個獨立城區的道路輪廓,並標注為"Chinese Civic Center". 這便是大上海曆
史上曾經出現的另一個市中心區,一個凝聚著光榮與夢想的地方。
  
  
   1930年代的上海市中心區規劃
  
  
   根據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1929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通過《大上
海計劃》,劃定今江灣五角場東北地帶作為新上海市中心區域。該計劃各項工程於1930年
上半年開始建造,在一片農田間修築了一係列道路,並以新市政府大廈為中心(圖下),完
成了運動場(圖上中)、圖書館(圖上左)、博物館(圖上右)、市醫院、衛生試驗所、國立音
專、廣播電台、中國航空協會等建築。在數年間陸續建起了一座不可思議的上海新城,而
與租界中的另一個市中心遙遙相對。

舊上海特別市府大樓(A,今上海體育學院內)、上海市博物館(B,今長海醫院內)、上海市
圖書館(C,今同濟中學內)所構成的主題建築群氣勢雄偉,是國內少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
中國宮殿式建築,其在營建時亦是當時最先進的政府辦公大樓。舊市府大樓坐北朝南,博
物館、圖書館分立東西兩翼,各相去1公裏左右。它們的具體位置可參考下麵的兩張地圖:
第一張是1932版上海市中心區道路係統規劃圖,第二張是2004版最新上海地圖。在新地圖
上我們還能找到一些原來道路的痕跡。




舊中國航空協會與飛機樓
  
  1933年1月1日,中國航空協會在上海成立。1935年,在市中心區博物館旁(今長海醫院
內)建造會所及陳列館。由此,"市中心區"內又多了一棟奇特的建築"飛機樓"(下圖)。
大樓同樣由設計了博物館和圖書館的設計師董大酉負責設計。


江灣"市中心區"的消失
  
  1937年八一三凇滬抗戰爆發,市中心區為侵華日軍占領。戰後逐被廢棄,"市中心區
"連同這個名詞一起消失在曆史發展的進程中。而江灣五角場地區,既以原"市中心區"
西南角的五條主幹道交匯處為中心構成的區域,又得到了繼續發展,經過大半個世紀的建
設,逐漸成為了一個龐大居住區的中心。難能可貴的是,跨越了幾十年,區內仍然保持著
有別於上海其他地區的文化形態,有複旦、同濟等著名學府的校園融合在大眾社區中,在
區內昔日曾舉辦過中華民國第六、七屆全國運動會的上海市運動場(今江灣體育場),也曾
經舉辦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
  
舊上海市博物館(今長海醫院影象樓)



落成時的上海市博物館全景,其坐落於府前外路(今長海路)之南,府前左路與府南左路
之間,坐東朝西,與圖書館相對。博物館中部及前麵兩翼為二層建築(二翼突出部分原為一
層,後改建為二層),另有門樓二層,全部建築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用人造石砌築。該
館1934興工,1935年落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