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鮮戰爭中的英國戰俘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朝鮮戰爭中的英國戰俘


英國在朝鮮戰爭中,出兵兩個旅,被俘約千名,僅次於美國,最高軍階的戰俘為格羅斯特團團長弗雷德·卡恩上校(colonel Fred Carne)。

英國的曆史、文化、民族特點與心理素質和美國有顯著差異。英軍戰俘總的說來,深沉、冷靜,自律性比較強。再加英軍戰俘平均年齡比較大,其中一些人還經受過二戰時期的嚴酷考驗,所以在被俘後的早期艱苦環境中,絕大部分英軍戰俘都能挺得住,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做到身心俱健。

我多次到過英軍戰俘所在的住處,在誌願軍戰俘營早期艱苦時期,也很少見英軍戰俘平時有萎靡不振,低沉、抑鬱的表現。他們一般都衣著整潔,內務有條理,經常在戶外活動,幾乎看不到有在室內躺臥者。有不少人上唇尚留兩撇短髭,被俘後仍有一副皇家軍人的儀態。雖然這樣,他們卻都很講究禮貌,常常一句一聲“長官”(Sir)。對戰俘營的各項規章製度英軍戰俘都能服從,居住環境也能保持清潔整齊,違紀現象並不多見。

英、美戰俘沒有語言障礙,不少人還屬於同種族,但平時國別界限涇渭分明,彼此間盡管同屬於一個中隊又毗鄰而居,但頻繁交往串門現象很少發現。早點名、出操或其他集體活動英軍戰俘隊伍都很嚴整。英軍戰俘喜歡學習,工作認真,如常在圖書館借書閱讀,自己的圖書館也管理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分配在夥房工作的英軍戰俘,一般也能認真幹活完成任務。

英軍戰俘吃苦精神堪稱模範,早期戰俘營生活艱苦,粗糧他們也能吃得下去,此外能適應環境,生活自理能力強。彼此互助團結精神也較好。英俘中很少出現病號,一旦有人生病,他人都能主動關心照料,因此,英俘中基本未聽說有死亡現象發生。

在運動方麵,英俘遜於美俘,但比較喜歡足球。文娛活動演出中,英俘比較活躍,常演出雜劇或喜劇、滑稽表演等一類節目,頗受戰俘普遍歡迎。

從多方麵都可以看出,英軍戰俘民族意識比較強。平時生活態度嚴謹,言談舉止都顯露出英國的傳統,一般感情不易外露。黑斯廷斯在其所著《朝鮮戰爭》一書中說:“英國人就是不願意向美國人吐露自己的計劃和意向,因為信不過他們。英國人自來感情不外露,對美國人動不動就哭出來,簡直感到茫然費解。”緊接著他還舉出一位叫做比爾·庫珀的英國中尉曾因看到兩個美國軍官暴露感情失態的事而感到迷惑吃驚。

英軍戰俘也非常尊重事實,服從真理。他們對朝鮮戰爭一般有清醒的認識。有的在戰俘營積極參與擁護和平、反對戰爭的活動,有的對其家屬在國內參與和平運動要求停戰的活動,在公開場合表示支持與自豪。許多英軍戰俘對中國人民誌願軍從前線掩護他們到後方戰俘營途中冒著美國飛機狂轟濫炸,也照樣不對戰俘泄憤以及到戰俘營後受到的人道主義待遇表示由衷感激,或寫文章,或向國內寫信加以讚譽。英國陸軍大臣赫德對此曾公開承認,他說:“從我們所知道的他們(指戰俘)給親戚的6000多封信裏,幾乎眾口一詞地說他們待遇是相當好的。”英軍戰俘在遣返過程中及回到國內,都沒有像美軍戰俘一樣受到當局壓製監控。因此,他們在當年遣返過程中及返回國內後,曾在各種不同場合對中國人民誌願軍表示由衷的讚揚。

英國朋友們包括原北約北歐軍總司令安東尼·法勒·霍克利將軍的這種實事求是精神與對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敬佩之情,確實給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摘自《第一等戰俘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