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剿匪司令”不剿匪------遼沈戰役中的衛立煌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1955年3月17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刊登了一條醒目的消息:“前國民黨高級將領衛立煌已在十五日返回人民祖國。”衛立煌和夫人韓權華自香港抵達廣州時,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書記林李明和統戰部部長饒彰風等前往迎接。衛氏隨即發表《告台灣袍澤朋友書》,呼籲在台軍政友人“及早醒悟,對於有助於解放台灣者,在有形無形中,各自乘機量力而為”。(衛立煌:《告台灣袍澤朋友書》,1955年3月15日,《新華月報》1955年第4號)
  衛立煌1897年生於安徽合肥,出身行伍,是蔣介石中央軍中最善於用兵的將領之一,曾因“圍剿”紅軍時首先率部進入蘇區中心金寨有功,得到褒獎,蔣介石專門將金寨及其周邊地區劃為一縣,命名為“立煌縣”。史迪威在其回憶錄中稱他是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美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也稱他為“常勝將軍”,這種殊榮,在國民黨軍人中實屬罕見。解放戰爭時期,衛立煌統領蔣介石嫡係幾十萬大軍在東北戰場上與解放軍作戰,因而被中共列為國民黨戰爭要犯。全國解放前夕,衛立煌逃往香港,但回歸祖國後卻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相繼接見,並出任新中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6年,毛澤東在他的重要著作《論十大關係》中還專門提到:“像衛立煌、翁文灝這樣的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我們應當是繼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縱觀衛立煌的人生曆程,如果說,與衛立煌同任新中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傅作義是因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那麽衛立煌的主要貢獻則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
  抗戰期間,衛立煌率部轉戰山西、滇西等地,立下顯赫戰功,但是蔣介石對衛立煌在山西作戰時與八路軍的密切關係有所覺察,所以抗戰勝利後借口讓他出國考察,解除了他的兵權。
  1947年春,在巴黎的衛立煌收到蔣介石催其回國的急電。衛知道回國後就要參加內戰,便設法通過留法左派學生領袖汪德昭向中共中央發了一封電報,大意是:“為了盡快結束中國內戰,我願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力求與中共合作;因個人環境關係,希望絕對保守秘密。”(嚴如平:《民國著名人物傳》,第647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948年初,衛立煌一回國,旋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總司令,總攬東北黨軍政大權。這時,蔣介石正舉棋不定,他考慮過放棄東北,保留實力,確保華北和華中,但又顧慮這樣做會使局麵一敗而不可收拾,因而未敢貿然決策。他希望借重衛立煌的軍事才能和威望,挽回東北戰場的頹勢。然而蔣介石根本沒有料到,衛立煌已不是原來的衛立煌了。他在抗戰中曾保證以後再也不打共產黨,甚至曾秘密提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考慮到抗戰大局和國共兩黨的關係,當時中共中央婉轉地告訴衛立煌,到哪裏都能為人民做事,不一定非要加入共產黨。
  衛立煌到東北後,即集中兵力,固守要點。不管各地守軍如何告急,不管蔣介石如何一再電令其派兵解圍,他總是把主力集中於沈陽、錦州、長春附近,拒不出戰。同時他加緊網羅舊屬,收攬人心,開展部隊的訓練整頓,修築工事。這些貌似積極的備戰姿態,頗能掩人耳目。他常對周圍的人說:“共軍目前的戰法是圍城打援,我們絕不能輕舉妄動,上其圈套,隻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陽,以待時局的變化。”(彭傑如:《衛立煌到東北》,《遼沈戰役親曆記》,第47-48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與此同時,衛密電汪德昭回國擔任他的秘書處長,以便和解放軍取得直接聯係。(嚴如平:《民國著名人物傳》,第649頁)
  蔣介石見戰事吃緊,衛立煌又按兵不動,就急令衛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至錦州,阻止解放軍入關,必要時可放棄吉林、長春,甚至將東北全部兵力退守華北。但衛立煌以解放軍已占領錦州沈陽間的要隘溝幫子、國民黨駐沈部隊須經相當時期的整補方能投入戰鬥為由,拒絕了蔣的命令。
  1948年5月初,蔣介石再次電令衛立煌打通沈錦線。他決心將主力撤到錦州,成立機動兵團以隨時準備行動。但衛根本不同意,陽奉陰違使事情不了了之。(杜聿明:《遼沈戰役概況》,《遼沈戰役親曆記》第12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
  蔣介石對衛立煌逐漸失去信任,為了挽救東北主力,他費盡心思地在東北物色能不折不扣地執行他命令的將領,先後屬意於廖耀湘和範漢傑,但此二人無論地位還是資曆均無法與衛抗衡。衛立煌則堅持按兵不動,靜待時機,這種僵持狀況一直持續到遼沈戰役開始。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首先在北寧路山海關、唐山段打響,解放軍以迅猛動作切斷北寧路,占領了遼西走廊,將國民黨軍隊壓縮在錦州、錦西兩個孤立的據點。蔣介石見勢不妙,急飛北平親自指揮,他命令衛立煌立刻出遼西解錦州之圍。衛卻借口“沈陽隻能固守以自保”而不執行蔣的命令。(《郭汝瑰回憶錄》第304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月24日,駐守錦州的範漢傑連電告急。同日,蔣介石急召衛立煌到南京,迫令衛由沈陽出兵西進錦州。衛表示沈陽兵力不足,不能西進,要蔣就近從關內調援軍解錦州之圍。蔣堅持原命,並派參謀總長顧祝同監督衛立煌執行命令。衛立煌回沈後,在軍事會議上仍堅持己見,多數將領唯唯諾諾,無所適從。無奈,顧祝同隻得溜回南京複命。
  10月2日,蔣介石親飛沈陽,撇開衛立煌直接授命廖耀湘組織機動兵團,以南下解錦州之圍。同時命令葫蘆島的侯鏡如指揮東進兵團強攻塔山。其間,衛立煌曾親上葫蘆島,據侯鏡如回憶,衛說:“你這個兵團解錦州之圍,並率部與廖兵團會師是不容易辦到的。”衛再三囑咐他,要穩紮穩打,不要強行攻堅,徒作無益的犧牲。(侯鏡如:《第十七兵團援錦失敗經過》,《遼沈戰役親曆記》第248頁)
  在錦州危急之際,蔣介石命令範漢傑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退守錦西。但衛立煌卻指示:“錦州堅守不動,以免影響全軍。”(範漢傑:《錦州戰役經過》,《遼沈戰役親曆記》第74頁)等到最後錦州難以維持,範漢傑再向錦西撤退時,已走投無路了。(彭傑如:《衛立煌到東北》,《遼沈戰役親曆記》,第55頁)10月14日,錦州解放。
  15日,蔣介石再飛沈陽,嚴令廖耀湘加速西進,否則軍法從事,然而還是無濟於事。
  18日,蔣介石三飛沈陽,名義上是與衛立煌“商決規複錦州之計”,實則決心臨陣換將,(參見蔣介石1948年10月15日日記,《蔣總統密錄》,第14冊,第82頁)徹底撇開衛立煌,任命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司令兼冀遼熱邊區司令官,指揮侯鏡如兵團和廖耀湘兵團東西對進,收複錦州。衛立煌則命令廖耀湘必須謹慎,部隊如有閃失將惟他是問,並暗中命令,供應廖耀湘裝甲兵團的燃料彈藥不準超過一星期,使其無法快速推進。據衛夫人韓權華回憶,當時衛立煌告訴她:“看他盲人瞎馬怎麽走。”
  此外,衛立煌還做了一些保護城市的工作,他叮囑沈陽市長董文琦,對市轄各單位的糧食分配要從寬發放,同時通知沈陽城防司令胡家驥、第一三○師師長王理寰,要他們盡一切力量維持治安,使兩百萬市民免遭侵擾。(趙朝:《朱德與衛立煌》,第299頁,華文出版社1999年版)衛還製止了聯勤總司令郭懺破壞沈陽兵工廠和城市設施的計劃,並暗中命人將炸藥投入河中,以防不測。
  10月28日,行動遲緩的廖耀湘兵團被全部殲滅,廖耀湘及所部將領悉數被俘。坐鎮北平指揮的蔣介石發出了無可奈何的哀歎:“東北全軍,擬陷於盡墨之命運。寸土焦慮,誠不知所止矣!”(參見蔣介石1948年10月26日日記,《蔣總統密錄》,第14冊,第83頁)
  11月2日,沈陽守軍王理寰一三○師起義。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12月26日,蔣介石發布命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失戎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一集,第62-63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
  蔣介石擔心立刻審判衛立煌將使軍心大亂,就將衛軟禁在南京寓所。不久,趁李宗仁上台放鬆看管之機,衛立煌經上海逃往香港。在回歸前夕,他擔心自己戰犯之身是否會得到人民政府的寬恕,經與中央領導人聯係,完全打消了顧慮,於是在1955年3月中旬他踏上了回歸的路程。
  戰後國民黨方麵在談及遼沈戰役失利的原因時,認為“東北之失陷,基於錦州之失守,由於沈陽援兵久而不至。沈援之不能速達,在於衛立煌之不能即時奉行命令”,衛立煌“貽誤戎機達十三日之久”,“古今中外,除非作亂造反,否則,斷未見有此種不受節製之將領”。(陳孝威:《為什麽失去大陸》,第497-503頁)美國方麵亦認為“衛立煌於9月25日奉命解錦州之圍,遲至10月9日始率其一部兵力離沈,途中與敵遭遇,被其各個擊破,遂不能達目的地”。(沈雲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7輯,《美國與中國之關係》,文海出版社,第503頁)
  國民黨和美國方麵將東北戰場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於衛立煌的貽誤戰機與抗命不遵,顯然是片麵的。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遼沈戰役時期衛立煌的良苦用心。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一切可能按兵不動,並利用他的地位造成影響,既使東北的高級將領們無所適從,也使蔣介石的戰略計劃化為泡影,從而在中國革命戰爭最為關鍵的時刻配合了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他不僅保護了東北重鎮沈陽,還有效破壞了蔣介石要把東北幾十萬主力撤回關內,以便在華北、中原戰場再與解放軍一決雌雄的計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