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異族及其國家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夷
中國古族名。東夷族的自稱為“人”,夷從人從弓,“弓”古意為穹。夷即天底下的人或天底下的大人,本與炎黃同祖,戰敗後,與華夏族融合,被歧視所以成為古代華夏族對住在東方和東北方以鳥為圖騰的各少數民族的貶稱,為夷。廣義的東夷還包括住在東北方的肅慎係諸部。(徐夷)、萊夷、玄兔、樂浪、高驪、滿飾、鳧夷、索家、束屠、倭人等。九夷又分為畎夷、於夷、陽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等。“九”是言其多,實為許多東方族類相近的民族的統稱。商代時的人方為商所滅,後來大部分淮夷小國均被魯所滅。萊夷為齊所並。太昊就是遠古東方地區夷族的一個大酋長。是伏羲第四代居陳(今河南睢陽縣)。其後裔分支最著者,有任(今山東濟寧市),宿(今山東東平市),須句(在今東平縣境),顓臾(在今山東費縣)等,均在洛水流域。少昊、舜、皋陶出自東夷,少昊的後裔著名的有郯氏、莒氏、萊夷等,以上均在今山東,商的遠祖也是東夷。以後的淮夷、南夷、徐夷均為東夷南遷後之別稱或其支係。傳說蚩尤亦屬東夷族遠古時之首領,戰敗後,一部分被迫退居南方,留北方的曾建立過黎國,後亦被炎、黃兩族消滅,被俘之民在兩周時稱“黎民”。漢時,又把西南各少數民族統稱西南夷。
東胡
古族名。其先為玄夷、奚夷。又稱山戎、北戎,因居匈奴以東而名。相傳最早實名鮮卑,曾建無終國於屠何(徒河)城(今遼寧錦西西北)在燕趙之北,為燕之勁敵。春秋戰國以來常常侵擾燕地,後為燕將秦開所破,活動在今西遼河上遊老哈河西喇木倫河流域。秦末東胡日漸強盛,曾向匈奴要馬,向閼氏要土地,後為匈奴冒(音mo)頓單於擊敗,退居烏桓山(在今內蒙阿魯科爾沁旗)一帶的稱鳥桓,退居鮮卑山(在今內蒙古呼倫敗爾盟大興安嶺東北或洮兒河之南)一帶的稱鮮卑。當時在東胡之側還有林胡、樓煩、肸(音西),貊等族。趙武靈王和趙將李牧曾大破林胡、樓煩、滅煩、襤破東胡,東胡退卻千餘裏、燕築長城以禦之。當時北方的匈奴尚未強盛起來,寇邊之事尚不多見。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鮮卑
古族名。東胡的一支,最初遊牧於今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秦漢時附於匈奴。北匈奴西遷後,進入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餘眾十萬落也自稱為鮮卑。桓帝時首領檀石槐在高柳北彈汗山建庭立製組成強大的軍政聯合體,分為東、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領。檀去世後,聯合體瓦解。步度根、柯比能等首領附屬漢、魏。西晉南北朝時,慕容皝、慕容泓、慕容垂、慕容德、禿發鳥孤,拓跋猗盧、乞伏國仁先後在北方建立過前燕、西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代等七國,代又是北魏前身(前燕滅於前秦,存在三十三年;後燕滅於北燕,存在三十三年;西燕滅於後燕,存在十年;南燕滅於東晉,存在十二年;南涼滅於西秦,存在十七年;西秦滅於夏,存在五十四年),後改稱魏,代滅前秦,存在六十一年。北匈奴西遷後留居原地的東部匈奴也自稱為鮮卑。語言屬東胡語(古蒙古語)的分支。北魏是西晉時北方強國。習俗與烏桓同。
由於鮮卑族的漢化,隋唐以前鮮卑已不再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而存在,但他們的後裔在隋唐兩朝均居要位。隋唐的建立者楊、李二家都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妻又是漢化的鮮卑人,居相位的就有20餘人,其它達官貴人不勝枚舉。其著名人物有長孫無忌,宇文愷、元稹、元好問等……。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契丹
古族名。東胡的一支,有文字、語言屬古蒙古語族東胡語支。原為鮮卑宇文部的一支。曾臣服北魏、突厥和唐,北魏時活動於今內蒙西拉木倫河一帶。公元九0七年耶律阿保機代遙輦氏為契丹主,並八部為一國,九一六年稱帝(神冊元年)國號遼。相繼征服周圍奚(即庫莫奚)、習、黑車子、室韋、女真、烏古、吐渾、黨項、韃靼、沙陀、阻卜等部,攻取營(遼寧朝陽)、平(河北盧龍)等州。九二六年滅渤海。九二七年,耶律德光繼位,九三六年援石敬塘叛後唐建立後晉,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以獻。前後立國二百一十九年。公元一一一五年滅於金。留原地的契丹人為金的屬居。一部西遷新疆建立西遼又稱哈喇契丹、黑契丹。前後又延續八十八年(一一二四至一二一一年)。遼與五代共始,與北宋同終。西遼亡後,一部西遷伊朗克爾曼省建立兒漫王朝稱後西遼,轉信伊斯蘭教。另一部入雲南。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室韋
源於東北九夷的封稀氏又名豕韋。室韋又是皮屋(蒙古包),的譯音又名失韋。豕韋是以養豬為生的一個氏族。在靺鞨之北。下有五大部、數十小部,臣屬突厥。唐時從太宗至懿宗與唐友好。以後蒙兀室韋部與韃靼族融合,成為以後蒙古族之皇室。語言與契丹同,蒙兀室韋是缽室韋的分支,缽室韋的先民是西周前的彭或發的分支。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奚
三代前古族名。肅慎東胡契丹的遠祖之一。初名幺和係,善造車,少昊之後。夏代奚仲為車正。活動在遼東半島以及環渤海地區,商代為諸侯國,南北朝時稱庫莫奚與契丹同是鮮卑宇文部的一支。先是服屬於突厥(在契丹西),唐太宗時內附。唐在奚置饒樂都督府,改五部為五州,任大酋長可度者為都督。賜姓李,安史之亂前常叛唐,唐末、契丹漸強,奚被契丹征服,逐漸與契丹融合。奚最強時與契丹並稱“兩蕃”。語言與契丹同,奚為以手作辯之示。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烏桓
古族名。東胡的一支亦稱烏丸,戰國以來常與匈奴、鮮卑聯合騷據燕趙北方沿邊各郡。燕趙曾築長城以禦之。漢初附匈奴,武帝以後附漢,遷至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塞之外。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烏桓,俘二十萬人,以後遼東太守公孫康又擊之,遷烏桓萬餘落入中原,部分留居東北,後漸與各地漢族和其它民族融合。語言與鮮卑同。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肅慎
古族名。亦作“息慎”、“稷慎”,其先為玄夷,傳說舜時已與中原有聯係。源於夏、商之前,臣服於周。曾貢楛矢、石弩(有毒之弓箭中人即死)史家多認為秦漢和隋唐時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又名女直)等族均和它有淵源關係。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挹婁
古族名。來源於肅慎。是肅慎係統的一支,公元前三世紀至五世紀分布在長白山北、鬆花江、黑龍江嚇遊。東濱大海、住土穴、種植五穀、好養豬、織麻布、作瓦鬲,也從事狩獵。產貂皮、赤玉。各部落自有首領,父子相傳。自漢以來受夫餘奴役,三國曹魏黃初(二二0至二二六年)中,才擺脫了夫餘的統治,向魏納貢。北魏時稱勿吉、靺鞨。肅慎族除挹婁外,尚有裨離、養雲、寇漫汗、一群、牟奴、模盧、末利、蒲者、繩餘、沙樓等國,前四國曾向中原朝貢,後六國歸東夷校尉統管。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靺鞨(末合)
古族名。來源於肅慎,是肅慎係統的一支,兩漢時稱挹婁,北魏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分布在鬆花江牡丹江及黑龍江中下遊,東至日本海。部落眾多,後發展為粟末、伯咄、安東骨、指涅、號室、黑水、白山等七大部。其經濟文化生活已比肅慎勿吉時較高,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兼狩獵。北朝至隋時多次朝貢。唐武後聖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 靺鞨諸部和高句麗一部,以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首建立渤海國,初稱振國,亦稱震國。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派崔忻至渤海,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設置勿汗州,加授為勿汗都督,改稱渤海。渤海也按漢製建立政治經濟製度,使用漢文。以後經常至長安朝貢,請封號,並多次派學生到京師學習文化。最盛時有五京一十五府,六十二州。上京設在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西南東京城鎮),遼太祖天顯元年(公元九二六年)被滅。靺鞨在五代時稱女真。渤海,本是靺鞨粟末部,屬高麗。高麗亡,粟末據挹婁的東牟山,首領大祚榮建國稱王。開元十年(公元七二二年)唐封黑水靺鞨大酋長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開元十三年,在此置黑水軍,次年又置黑水都督府。 作者: 左慈 發布日期: 2005-7-12 貊
古族名。亦稱“貉”,秦漢時與貉並稱,其後史家注明貊居北,貉居東北。又注明:“貉即貊也。”以後貉貊往往連稱。或異寫作“貉”,“穢貉”、“藏貊”。一說“貊”即山戎”,一說來源於“北發”。或以為“貊”散處中國北方,“貊”居東北,因族類相近,語言相通,遂逐漸融合為一族。秦漢以來,聚居在嫩江、鬆花江一帶稱為夫餘。一部分向東遷徙,分布於鴨綠江,圖門江一帶。貉、都是高句麗的分支,或高句麗之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