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揚鑣40年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始末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一九五七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恒」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而兩位當代中國大科學家的對撞起因,即在一篇經典性論文的排名先後問題,有關諾貝爾頒獎過程的不同待遇,也種下兩人心結。
今年是楊振寧八十歲大壽,科學報導作家江才健繼科學家《吳健雄傳》,再度執筆中國科學大師傳記,由天下文化出版發表《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這本傳記不僅敘述了楊振寧的童年和成長曆程,也包括其親情生活與科學成就。最引人注意的章節之一即楊、李失合的來龍去脈。書中楊振寧也提出一九八九年、他寫給老師、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那是兩人交惡多年後,楊振寧對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采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台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
天才遇見天才惺惺相惜
一九四六年楊振寧、李政道初次見麵時,楊振寧已經是芝加哥大學名聲鵲起的一位天才研究生,一九四六到四九年楊、李關係非常密切,楊振寧在中國早已念完碩士,在芝加哥大學自然成為隻念過二年大學李政道的兄長,李不管是選課,或者碰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去請教楊振寧。
兩人合作起於一九四九年,共同合寫第一篇論文,合作作者還有一位學者布魯斯。一九四九年楊振寧離開芝加哥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學院,楊振寧還向歐本海默推薦李政道,李接下兩年聘書與楊振寧做鄰居。
楊振寧剛寫完一篇統計物理易新模型理論,李政道來了之後,兩人在此基礎上合寫兩篇統計物理學理論,第二篇論文結論,單位圓定理,在統計熱力學成為一個經典性的發展。
論文排名先後種下心結
兩人的不合關鍵,還在於這兩篇論文兩人的排名。為什麽頭一篇楊振寧的排名在前,李在後,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歲出版《李政道論文選集》一篇〈破壞了的宇稱〉指出,第一篇論文當中有兩個定理,「大部分是我證明的」。寫完那篇論文,楊振寧問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麵,李寫道,「因為他比我年長幾歲。我對於這個要求感到驚訝。但是由於中國尊敬長者的傳統,我同意了。」後來李政道檢視科學文獻,認為這對他不公平,因此第二篇論文排名反轉過來,雖然那篇論文中間的單位圓定理最關鍵是楊振寧做的。
楊振寧對於李政道在事隔多年以後,對於這個排名的問題的回憶,大吃一驚。因為楊振寧與李合作之前,和費德曼、蒂歐姆諾兩人合寫的論文都排名在前,且與李政道合寫論文都是他帶頭做,且論文也都是他執筆。而楊振寧確曾為了這個小老弟畢業後,發展不順利,為了幫助他,願意將排名擺前。楊振寧的夫人杜致禮因女人「第六感」直覺阻止此事,認為李不值得信任,才會有一篇文章排名在前,一篇在後。這是兩人關係的第一次裂痕。
13年合作終止形同陌路
一九五六年兩人合寫一篇論文,得到諾貝爾獎,合作關係在近代物理科學曆史上,相當罕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長歐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
楊、李親密關係轉為衝突,關係正式破裂,關鍵在於美一九六二年美國《紐約客》雜誌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講到兩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稱不恒守問題而得到諾貝爾獎的經過。報導的作者伯恩斯坦與李政道比較熟,楊振寧曾意識到李政道會藉這篇文章來歪曲他和李合作的關係,後來證實他這個想法,文章命名為〈宇稱的問題〉〔A Question of Parity〕。英文有雙關語的意思,外行人看起來變成「平等的問題」。
楊振寧讀過訪問的稿子,曾請普林斯頓的歐本海默出麵製止文章刊登,文章還是刊登了。兩人終於決裂,而科學界非常震驚。
頒獎差別待遇陰影難消
寫過愛因斯坦傳的科學家派斯說過,要了解楊振寧、李政道的決裂,須對中國文化有更多了解。派斯直覺猜測,楊李之間的兄弟情,有中國文化的義氣關係,這是問題的所在。
李政道後來曾寫文章說了,一九五七年到瑞典頒獎,楊振寧問他,可否按年齡大小順序來領獎。
後來外麵也流傳說法,李政道對於頒獎時,楊振寧住最好的房間,他的房間就差一點,而且由楊振寧夫人杜致禮和國王走在一起,而不是他的夫人秦蕙君。
兩人不諱言,諾貝爾獎的盛名在兩人關係投下陰影。物理學家戴森與楊振寧是鄰居,戴森兒子過生日,楊的大兒子楊光諾來他家,一個媽媽問他將來做甚麽,隻有七、八歲大的楊光諾回答,「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
更有人說,他們是為了彼此太太們間的事合不來。楊振寧自己講過一個故事,他訪問中國,周恩來總理請吃飯,試圖想調解此事。周恩來先問,他們是否不合,楊說,是的。接著周恩來又問,是為夫人而不合?楊說,不是。聰明的周恩來就不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