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時代的香港政策

(2007-10-09 17:38:11) 下一個
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人民解放軍也到達香港北部,香港即將解放,港英當局驚惶失措。但中共卻作出了“暫時不動香港”的決定。

人民解放軍“勒馬深圳河”,沒有進軍香港,主要基於以下考慮:第一,當時,把香港繼續留給英國,有利於分化、瓦解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新中國的外交孤立,為國家營造安定的建設環境,為新中國發展海外關係創造條件;第二,新中國要同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各國做生意,可以利用香港這個傳統的國際通道,發展與世界各地的進出口貿易,可為社會主義建設吸收必要的外部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成功的管理經驗;第三,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建國問題,繼續追殲國民黨殘敵,建立和完善各級政權機構,進行土地改革等;第四,“暫時不動香港”,爭取和平過渡,可以減少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第五,可以贏得時間發展經濟,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祖國,為和平解決港澳台問題提供適當的時機和有利條件。

“暫時不動香港”是一項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的戰略決策,是兼顧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傑作。這個政策執行的結果,迫使英國為了維護其在香港的特殊利益,不得不采取有別於美國“公開敵視”的政策,而采取現實主義的立場,成為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正式承認新中國並與新中國發生“事實上的政治與經濟關係”的資本主義大國。這一政策對於突破西方陣營的封鎖和保留香港成為大陸對外關係的橋梁和窗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暫時不動香港”並不是要放棄對香港的主權,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一再聲明,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政府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中國將恢複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中共還采取一係列保障措施,向香港供應大量廉價的生產原料、生活必需品和淡水,增強了內地和香港的經濟聯係與感情,為我國和平收回香港奠定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71年10月,中國恢複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發表《聯合公報》,中美關係大大改善。這些都促進了中英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談判。3月,中英兩國正式建交。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下, 1972年11月,第27屆聯大正式通過決議,把香港、澳門從聯合國所列的殖民地名單中刪除,從國際上確認了中國對港澳地區的主權,避免了港澳問題的國際化,從而排除了其他國家插手港澳問題的可能性。這一係列有利於中國的變化,加上新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使實現香港和平回歸問題逐漸提上日程。1974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雙方均同意:“香港在1997年應有一個平穩的交接。”至此,毛澤東、周恩來等實現香港回歸的具體時間和方式實際上已經十分明確:即1997年以“平穩”方式解決。

綜上所述,從新中國成立前後到70年代的時間裏,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就初步構想了和平統一的藍圖,這些構想成為後來鄧小平提出“一國兩製”的思想來源。與此同時,他們在實踐中所作的努力,又為實現港澳台的和平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