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斷背山》隨思 |
文 施瑋 |
我想看一看李安在“喜宴"之後,為何選擇了又一個同性戀故事?更想知道大量異性戀觀眾因何而產生情感共鳴? |
李安獲獎 華人導演李安執導的影片《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一路披紅掛彩,在各種電影節中讓儒雅的李導拿獎拿到手軟。根據美國作家安妮·普勞克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斷背山》,為李安奪得了63屆金球獎4項大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的3個重要獎項,並獲78屆奧斯卡金像獎8項提名。3月5日又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配樂三項大獎,李安的成功使喜愛電影藝術的華人不由心添喜色。 在華人導演中我一直比較喜歡李安婉約、舒展的風格,他的作品大多屬於貼近生活的寫實主義,細膩、內斂、平和中見大氣。雖然早就聽說《斷背山》是寫同性戀情的故事,但隻要是生活中存在的就可以成為藝術中表現的,隻是看如何表現。我想看一看李安在《喜宴》之後,為何選擇了又一個同性戀故事?更想知道大量異性戀觀眾因何而產生情感共鳴? 電影講述在美國懷俄明州,年輕牛仔艾尼斯與阿爾瑪訂婚後,為了賺錢買點地來到農場牧羊,在人跡罕至的深山牧場與另一年輕牛仔傑克相識,一同工作而成為好友。 在一個氣溫驟降的午夜,傑克與艾尼斯同擠在一頂小帳篷中,酒後的半夢半醒間發生了“性"的接觸。隨後,他們晝夜歡逐於美麗的山水之間,星月之下,以至於疏忽了放羊的職責。趕羊下山後,斷背山的“如夢時光"結束了,他們雖彼此不舍仍分手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艾尼斯與阿爾瑪在教堂結婚並生了兩個女兒,傑克也愛上一位美麗富有的女牛仔,並結婚育有一子。 4年後傑克和艾尼斯再見時,急不可耐地在艾家的樓下熱吻,被其妻目睹。從此,其妻一直痛苦隱忍著麵對他一次又一次的謊言,直到最後離開他。艾尼斯與傑克每年以釣魚為名約會於荒山野嶺,但艾尼斯因擔心他人的目光和不好的結局而拒絕與傑克一起生活。 直到傑克意外死亡,才到他老家想帶傑克的骨灰回到斷背山去埋在他們初見的地方,傑克父親不允後,艾尼斯帶回了兩件套在一起的舊襯衫,這是他們在斷背山分手時穿的。他沒有再去斷背山,而是將一張斷背山的明信片釘在他旅行車牆上。 世外桃源 必須承認李安的《斷背山》拍得非常美,特別是那些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為人們營造出一個美國版的“世外桃源"。李安說,“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座`斷背山',那可能是最黑暗的部分,讓我在拍攝時也經常感到害怕。" 李安是拍出了人心中的“黑暗部分"而使人震驚,賺得人的眼淚嗎?或者僅是因人們想了解同性戀情的發展,而對這部電影感興趣嗎?我覺得都不是!李安運用了他高超、嫻熟的電影語言(完美的鏡頭畫麵、緊湊簡潔的故事結構、內斂抒情的詩意氛圍),為渴望逃避現實的現代人構築了一個“世外桃源"。 艾尼斯與妻子阿爾瑪也有歡樂的時光,然而,孩子出生後煩瑣的家務、吵鬧貧窮的生活、對孩子對妻子對家庭的責任使他渴望逃避,與其說他是因為性取向、因為對傑克的“愛"而懷念斷背山,不如說他是為了心靈中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對一個男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責任的畏懼,而懷念向往“世外桃源" 斷背山。 在他的潛意識中,是為了能避開眼前“異性愛"(婚姻、生子)帶來的各種麻煩,而選擇或說是讓“同性戀"的性取向浮出潛意識的水麵。 中國佛道的“出世"觀滲入了李安的作品,引發了被現實生活榨得枯乾的現代人心靈中的共鳴。坐在影院中的男女老少,無論其性取向如何,心中無不帶著各種生活的疲憊與壓力,此刻正好可以與艾尼斯一起向往“斷背山"。 李安這部影片中的敗筆,就在於對兩位妻子、兩個婚姻簡單化、標簽化的處理。彷佛男人們的過錯都來自於女人的不可愛,彷佛犯罪者的過錯都源於無辜者,就連她倆婚後外形的設計都抹除了任何美好。這就如同《中國式離婚》一樣,東方男人心中的黑暗,也在李安這位跨文化導演的作品中顯露無遺,這實在讓喜愛李安的我感到歎息。用這種手法給“背叛"以理由,為男主人公棄女性而貪戀男子找一個藉口,實在是幼稚而淺薄的。 何為愛情? 那麽,是什麽感動李安來拍這個故事,甚至不惜尋找種種“理由"說服自己也說服觀眾來欣賞這段“同性戀情"呢? 李安說:“我讀過這個故事後,它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因為影片描寫的是愛情,這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愛情,不應局限於男人或女人……如果談到愛情,我愛我太太或者去愛一個男人是沒有區別的,想創造出偉大的愛情故事,必須要有巨大的障礙。" 可見,感動李安並最終感動觀眾的是“愛情",一個有著巨大障礙的“愛情"。 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呢?“斷背山"中兩位年輕牛仔的“愛情"故事是一個由“性"趨向“情"的故事,渴望填補寂寞、緩釋孤獨為其主要初因。 從影片上看,他倆寒夜發生性關係之前,並沒有“愛情"的存在,更沒有“愛情"的表達。沒有談情說愛,沒有一同對未來(結合,相守至死)的向往與誓約。他倆都是在肉體情欲和性發生的過程中“發現"並越來越感到“愛"對方。 荒嶺牧羊的孤獨寂寞;血氣方剛的肉體情欲;寒夜中彼此取暖的需要;酒無法麻醉的對孤獨的懼怕和對擁抱的渴望 ……這由“需要"而引發“性"(肉體的滿足),由“性"而生“情"(精神的滿足),引起今天人們的共鳴。 因為今天我們的“愛情"大都羽翼殘缺不能飛翔,婚前性行為、試婚、婚外情、不斷地更換性伴侶(抱括輕易地離婚、結婚)、同性戀,等等,我們的愛情不再是由以對方為中心的“愛慕"生“情",而是以自我“需要"為中心的“尋求"與“滿足"。 尋求對“我"自身價值的認同;填補“我"的空虛;解決“我"的寂寞;找一個“我"的避難所(精神的,或是物質的)…… 因此,即便如李安所希望的那樣“在觀看這部電影時,不妨把性別撇在一邊",《斷背山》中的“愛情"能如此感動李安,並且感動現代的人們,此事本身仍是讓人悲歎不已。 因為,人世間的愛情已經由“愛慕而生情"淪落到“需求而苟合";人們對理想愛情的期待也已經降低到“相互取暖"的生存層麵。影片中感人的那份“執著",已經不再是“非你不娶,非你不嫁",不再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是各自娶著別人、生著孩子,每年約會一二次,充滿了謊言與無辜者眼淚的“執著"。 可見,連這樣的“執著"也已經被看作童話;連這樣的“愛情"也已經需要在“巨大障礙"下才能產生的“偉大"了。嗚呼!比“性取向"更可悲的不是我們“愛"的墮落嗎?愛之能力的墮落、感覺的墮落、標準的墮落、“夢"的墮落。 “愛"越來越遠離了上帝給人的標竿;“愛情"的內容越來越多地充滿著實用功利的“等價"交換;人們對“愛情"的感覺越來越傾注於肉體而非精神。 情歸何處?人們越來越缺乏付出愛的能力,也缺乏接受愛的能力,甚至缺乏夢想愛的能力。我們的“情"四處流浪,找不到家園,對每一塊《新大陸》都充滿期盼,其中包括斷背山中的這段同性之戀。 何為情理? 隨著李安鏡頭中美麗大自然的展現,讓人似乎有個錯覺,彷佛這兩個男人之間的性愛、情愛也是和大自然一樣美麗的“自然",而異性戀為主導的婚姻觀反成了破壞、壓抑“自然"的,“非自然"的社會禮教產物。產生偉大愛情的“巨大障礙"從傳統愛情故事中的非愛情因素(以經濟為依憑的包辦婚姻、買賣婚姻),悄悄轉換為“異性相愛、結合"這一符合自然的社會主流思想。 李安選了兩位本身為異性戀的男演員,來演繹劇中同性戀的角色。他倆陽光、健康的形像使影片中的同性戀者幾乎成了青春男子、陽剛男性的典範,使得影院中觀看並感動而泣的大都是女人。 這正是李安這部電影的成功秘訣:讓人在“真愛沒有性別"的誘導下,觀看時把性別撇在一邊,從而順利地自我代入劇中之情。在這方麵,深受中國東方文化薰染的李安確實比任何一位西方導演都更有優勢,因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本來就有模糊性別的審美趨向。 然而,無論如何忽略、模糊性別,“愛老婆真得就和愛男人一樣"嗎?事實上,愛老婆與愛婚姻以外的女人不一樣,愛女人與愛男人也不一樣。 人背離了上帝的“天道",而以自我為中心,才使一切“存在"的都成為“合理"的;一切合“己之欲"的都是“合情"的。這個合“情理",已經不再是合良心中的“情理",不再是合大自然中造物主的“情理"(律),而是合“自我中心"這一萬罪之源的“情理"。 婚姻是神聖的。影片中艾尼斯與傑克之間的性愛與情愛,首先玷汙了他們各自的婚姻,背叛了他們自己對婚姻的誓約。再者,這種男人與男人之間欲火攻心、彼此貪戀,也違背了造物主造人時所設立的美好的“自然律"。 一份逆自然的“情"即便放在大自然中,也無法使它“成為"自然。李安認為“沒有技術怎麽叫藝術",他正是用了他以高超技術而構成的藝術,使“反自然"有了“自然"的表象。 正是這點深具“毒性",這不僅能使一些青少年產生性取向、性審美的模糊,甚至導致了文化藝術創作者們的審美模糊。 一位影評人的荒謬之言正證明了這點,他說:“在《斷背山》裏,純粹的愛,就是同性之戀,它能堅持到最後,直至生死隔絕、孤身守望,絕對比任何傳統意義上的癡男怨女之愛都要聖潔千萬倍,因為它上麵絕不會附加那麽多人倫禮教,它的反抗性,也因而無與倫比。" 傳統意義上的癡男怨女之愛就沒有“生死隔絕、孤身守望"的?一切反抗的都是美的嗎?無論是反抗“非自然"還是反抗“自然"都一樣嗎? 何為自然? 什麽是自然?現在大家不斷爭論的是:“同性戀是否是生理上的本能?"似乎一切隻要出於“本能"的就是自然的。如果是“自然",那正是人墮入罪後的“罪性自然"。無論異性或同性的“性淫亂",都是出於肉體的“自然"、本能的情欲。而仇恨、嫉妒、自憐、紛爭,哪一種罪性不是出於“自我中心"的“本能"?因其合乎本能就合理嗎?人可以以“罪性的自然"為藉口,而抹殺良心中上帝之律 造物主的自然之律 的聲音嗎? 現代社會高唱“理解萬歲",但理解並不等同於認同。我們應該出於愛而理解一個犯了罪的人,但不代表可以因而模糊甚至認同這“罪"。在此我必須說,我不認為一個異性戀者可以站在道德優勢者的位置來看同性戀者,隻不過你的道德墮落不在“性取向"上,而在別的罪性上。 事實上,每個人裏麵都有一個或多個難以自我脫離的黑暗的“罪性"陷阱,人都陷在罪裏,且無以自拔,這才需要耶穌替死的救贖。人會犯各種罪甚至難以脫離,這在情理之中。但人以罪為義的“心理逃避"卻是一種精神衰殘的表現,“本能"成為現代文化中的一塊遮羞布,蒙蔽了我們心靈中“天道"的聲音。 《斷背山》這部電影是洪水猛獸嗎?我認為“是"又“不是"。 是,在於這部片子以唯美的手筆,美化了人“逞著心裏的情欲"所行的汙穢之事;在於極端以自我為中心,而忽略無辜受害者(妻兒)的眼淚,忽略社會的責任,婚約的誓言;在於這部電影在人文關注的脈脈柔情下,模糊了人們對自然之律,對良心中上帝聲音的認知;在於它將人對世外桃源的向往,與在社會中承擔責任相對立。 這部影片將人性中出於軟弱的“逃避",和心靈被肉體所奴役的可悲,都穿上了“理所當然"的外衣。這正迎合了人的罪性,使人認罪的能力、接受光明的能力更為減弱;使人以罪為樂,麻醉、癱軟在自己的黑暗中,更不敢麵向著真理醒來。 我說“不是",是因為我不認為隻有這一部影片才特別可怕。美化同性戀之罪與美化一個殺人犯,美化一段淫亂沒什麽不同。《斷背山》似乎觸痛了一下我們麻木沉睡的良知,但願我們因此而醒來,睜眼看一看我們今天心靈的呼吸空氣,是何等汙穢,何等黑白混淆、是非顛倒。而不要以閉目不看、塞耳不聞,讓這部電影帶來的“不舒服"盡快過去,重新安然昏睡。 我們的情歸向哪裏?是虛無飄渺的斷背山嗎?是一段無需進入真實生活,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的“感情"嗎?難道“反叛"的喧囂能掩飾現代人“愛"的無能嗎?願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見樂園,並成為別人的樂園,在起誓守諾的婚姻中承擔愛、培養愛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