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貧民窟的光與鹽-德蕾莎修女

(2005-07-11 18:45:32) 下一個

 
周學信

我記得在美國聖路易市一個會議廳外巧見德蕾莎修女。我發現她竟然十分瘦小,並且又有些駝背。那天德雷莎身著一件質地粗糙、鑲著藍邊白色的沙裏(Sari,印度婦女披裹身上的卷布),慈祥的臉上盡是農夫純樸般、長年曝曬在風霜下麵而生出的皺紋。她身旁有幾個仁愛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的修女陪著。她看來一點也不起眼。都市裏繁忙的人們沒有人會多看她一眼。德蕾莎修女雖然隻是個外表瘦小、柔弱的女子,她卻是上帝手中一個偉大、堅強的器皿。


  服務窮人中的窮人


  在德蕾莎修女樸素的沙裏下,隱藏著一個高貴的靈魂。她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婦女。從神那裏,德蕾莎領受一個異象,靠著神恩典與能力,她服務窮人中的窮人,以她的一生,實際彰顯神的大愛。


  德蕾莎修女於西元一九一○年出生在塞爾維亞,本名是Agnes Gonha Bojaxhiu。她的父母是阿爾巴尼亞的富有人家,家中連德蕾莎共有三個孩子。小時候,她就領受神的聖召,立誌加入宣教工作,長大後到偏遠的異國傳揚神國的福音。她覺得神對她的呼召包括兩個層麵:一是全職的事奉,一是到印度去。


  一九二八年,她加入總部設在愛爾蘭的 Loreto姐妹會,並被指配到印度大吉嶺工作,擔任當地學校的老師,教授地理及曆史。


  大吉嶺位於喜瑪拉雅山與加爾各答的山腳下。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隸屬加爾各答 Loreto 姐妹會的聖瑪麗亞女中擔任校長。該校是個貴族學校,學生皆來自孟加拉的上流階層。


  然而,神對德蕾莎的帶領並不是要她停留在聖瑪麗亞女中。一日德蕾莎搭火車到大吉嶺隱修,在火車上,她聽見神「聖召裏的聖召」。這個經曆使她完全地堅信,神在她內心的深處對她親自說話。這聖召裏的聖召就是要她在窮人中的窮人裏麵服事神,而她必須順從並遵行這個呼召。貴族學校外是貧民窟。


  這個呼召隨著時間過去,愈發清楚。 Loreto 姐妹會在印度開辦了幾所頂尖的貴族學校,當地的士紳把孩子送入這些學校,期望學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加爾各答聖瑪麗亞女中的牆外卻布滿了髒亂、汙穢的貧民窟。


  窮人多住在由錫板搭建而成、矮小簡陋的屋子裏。德蕾莎看見這貧民窟與貴族學校的對比。她心中深受責備。她知道,貧民窟才是神要她去的地方。神要她進入最窮苦、最低賤的人群當中。她決心要順服神,即使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一生中重大的決定


  德蕾莎修女在 Loreto 姐妹會的修道院十年,修道院的生活既舒適又穩妥。德蕾莎後來承認,離開修道院走入貧民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為對她而言,脫離修道院的痛苦與煎熬,更勝過她當年離開家人與朋友,進入修道院的決定。


  德蕾莎要離開修道院時,修會的上司曾與她約談並試圖勸阻。其實,德蕾莎清楚知道,一旦脫去修會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會的支持,也沒有什麽人來幫助她,但她依然堅持出走這個決定。最後,修會終於點頭同意。


  靠心中的感動工作


  離開修會後,德蕾莎進入最破爛的貧民窟,在那裏用幾盧比租下一間房子,接待貧民窟裏饑寒交迫的孩童。為了他們,自己親身到街上乞討食物並送藥,幫助他們清洗身體。在這個屋裏,沒有桌子、椅子,也沒有黑板。她以地板為黑板,教孩子們一些孟加拉字母。


  這時她完全依賴心中的感動工作,隻要她覺得哪裏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裏去幫助人。有一次,她看見街上躺著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處求告,敲遍醫院、診所的大門,竟無一人理會。最後好不容易求到一點藥品,回來時卻發現那人已死去了。


  另有一回她遇見一個人身上都是膿包、傷口,膿包上竟是蠕動的蛆和虱子。她沈痛地感歎:「狗與貓都過得比這人更好,人為何如此卑賤地走向死亡呢?」之後,她到警察局請求他們撥一處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無家可歸者。能夠幫他們清洗身體、洗淨流膿的傷口再加以包紮,好讓孤苦無依者有個安靜麵對死亡之所。她覺得這麽做,至少能使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刻能夠感受到被需要、被愛與被照顧。就這樣,德蕾莎創辦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意思是純潔的心之地。她借用加爾各答香火鼎盛的Kalighat廟旁招待香客的一間禪房,開始來收容垂死的遊民。


  秉持同樣信念,德蕾莎創辦了棄嬰之家。有一日在傾盆大雨中,在及膝的水裏,一個貧窮的婦人手上抱著高燒不退的孩子。因為她付不出房租,屋主拆毀了屋頂,婦人、孩子無助地立在雨中。無處避雨。德蕾莎傷痛地說:「想想看,隻是因為繳不出八盧比的房租,一個孩子竟要死在大雨之中。」不久,德蕾莎建立了Shishu Bharwn,專門收容被丟棄在路上、警察局門口、垃圾桶裏和兒童之家門口的嬰孩。


  除此之外,德蕾莎又創辦了麻瘋病之家。當時,德蕾莎聽說一個修女會所支持的麻瘋院因為都市計畫而被迫拆除。她立即前往孟加拉市市府為他們向市長求情。後來市長將一塊位於市郊的土地撥給德蕾莎做為麻瘋病人之家,這就是Shamti Nagar的由來。在其中的麻瘋病人得以受到妥善照顧。


  創設仁愛修女會


  從那時候開始,羅馬教廷遂於一九五0年,準許德蕾莎創設仁愛修女會。從修會創立迄今,不斷有人申請加入這個修會。


  一九六八年仁愛修女會回應教宗保祿六世的邀請,在羅馬設立(分支)辦事處,隨即在世界五大洲各處興建貧苦之家等等。仁愛修女會的擴展迅速,遠勝過教會曆史上所有的修會。


  現今,許多修會正瀕臨衰弱不振的頹勢,唯有德蕾莎創辦的修會卻不斷興旺、擴展。一九九五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已有一百卅七個國家有仁愛修女會的組織,五百卅七間安養所。


  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一九七九年,德蕾莎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同年也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的全國最高榮譽獎Bharat
Ratna。全世界許多的大學爭相頒授榮譽學位予德蕾莎,各地也紛紛邀請她去演講。一夕之間,德蕾莎修女竟成為擁有眾多頭銜的名人。


  但是,她從未被這些虛榮迷惑,她穿著樸素,單純地接受這些由人而來的讚美與光榮。她代表窮人發表簡單的感言,詞句裏充滿了愛與感謝。


  不被需要才是貧窮


  德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簡單又直接,就是服事窮人中窮人。她認為人最大的貧窮不是
物質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與沒有人愛。在為英國電視台錄製「為了神做件美事(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節目時,她告訴英國記者說:「感覺自己沒有人要,是人類所經驗到最糟糕的一種疾病」。因為別的病有藥可醫,唯獨「不被需要」,除了一雙願意服事的手與一顆充滿愛的心腸外,再沒有一帖藥可醫治。德蕾莎更發現,富裕的國家竟和貧窮的國家同樣都充滿了「不被人需要」的心靈疾病。綜觀德蕾莎其一生,都為了神的聖召而活,並帶領仁愛修女會一起服事世人。她並沒有達官顯要背後作為支持,修女會也沒有獲得社會名流的積極讚助,她隻是單純地依靠神。她一生活出了福音中的聖愛,尤其活出了耶穌基督對窮苦者、受難者的憐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