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5)
2010 (65)
2011 (51)
2012 (42)
2013 (31)
2014 (31)
孫愷钜 2015年11月2日
幾年前,愷钜收藏 了一篇網文《“漢語”遲早要淘汰“英語”》,作者不詳。仔細閱讀這篇文章,很明顯,這篇文章是針對“英語必將淘汰漢語”這種崇洋觀點的回應,是網絡論戰的產物,所以,文章的題目也略顯偏激。
愷钜以為,作者所說的“淘汰”,並不是說讓本來說英語的人改口說漢語,而是說,漢語會在國際社會中超過英語的地位。本文仍然沿用“淘汰”的說法,但特地加上引號,以免誤會。
目前討論漢語和英語孰優孰劣的問題,自然可以從語言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但這是“象牙塔”裏的工作,普通百姓中根本沒必要進行此類的探討。那麽,是誰,又是為什麽把這類本應在“象牙塔”裏研究的論題放到網絡上來了呢?
說到底,漢語英語誰擅勝場,或者說,什麽語言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還是個國際地緣政治的問題 。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問題,歸根結底,是誰的拳頭硬的問題。
一種語言的興衰,絕不僅僅是由語言本身的優缺點來決定的。
有個哲人說過,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以任何語言都應有其生存的空間。
目前世界上英語的地位最高,那也不是因為英語本身有什麽出色的優點,而是那曾經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的傑作。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說的是中國話,美國人說美國話嗎?
美國人是不說美國話的,他們說的是英國話。
曾經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派出他的子民強占了美洲大陸,把說“美國話”的印第安人趕盡殺絕,自己取而代之,從而成就了今天的美國,同樣的故事還在澳洲重演了一次,於是,又有了另一個孤懸在大洋中的,不說澳洲話的澳大利亞。如果把英國比作父親,那麽美國就是英國的兒子,澳大利亞則是英國的女兒。作為“父親”的英國在二戰以後“衰老”了,作為“兒子”的美國靠著遺傳的基因繼續稱霸世界到如今。
英語,這才有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曾記否,大航海的時代,葡萄牙語,西班牙語,都曾稱雄一時。
直到今天,愷钜的西班牙裔同事,仍然把英語說成是七拚八湊到處“剽竊”的“大雜燴”。
所以說,一種語言的“興盛”,很大程度是由於說這種語言的民族、國家的強盛而導致的。反之亦然。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文的題目“漢語何時‘淘汰’英語”,其實際上是在討論“中國何時超越美國”!
愷钜在2013年1月就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中日美再戰之推背圖解讀》,明確預言 了2025年就是中日美海戰爆發的時候(更詳細的論證,見拙文《中美何時再戰?》,在此從略),在愷钜的預言中,美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從此不敢稱雄長”,從大英帝國開始的說英語者的世界霸權終於旁落了,英語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隨之衰弱。
在此,愷钜還要提請諸位注意一個事實,美國實行的是聯邦製,各州府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司法和經濟體係,這種體製有點類似於中國三千多年以前的周天子舊製,國家強盛時,大家能協同一致,一旦國家衰弱,各路“諸侯”便分崩離析,群雄並起,謀奪霸權。
而這,正是美國的命門。
美國如果繼續目前的體製,一旦國力衰弱,各州府必將謀求獨立,一個強大的美國恰如他的宿敵前蘇聯一般就此告別曆史舞台。而從此獨立而建國的各州,他們還會采用英語作為法定語言嗎?相信它們中很多仍然會選擇英語,但不可否認,有的會選擇西班牙語,有的會選擇意大利語,有的會選擇希伯來語,印第安語,有的甚至可能會選擇某一種非洲的語言,總之,美洲大陸上,說英語的人會逐漸減少。
反觀中國,由於中國的崛起,在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方麵的發展和領先,以及隨著改革開放移民世界各國華裔人口的增加,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必將隨之直線上升。
彼消此長,漢語和英語將來的地位如何,已經不言而喻了,更何況漢語本身所具有的與生俱來的優勢。
漢語的國際地位必將超過英語,其轉折點就在2025!
今年是2015年,離愷钜預言的日子隻有十年,請諸君拭目以待。
十年,一個不太遠的將來。
Drive License Test
A red neck got an accident with his truck and had to retake the written test in order to get his license back. The tester asked him in which language the test should be, he reply America. The tester went back for long time and came back "I'm sorry letting you wait for so long, it's really hard to find one written in American" ,then she gave the paper to him. He looked at it and asked "What language is this?","American, do you ACTUALLY want it in English?". He said "We American do not speak English, we speak America!"
簡單來說,三種角度或心理讓人使用第三人稱:
1.客觀立場,試圖把自己理性化,
2.對自己的觀點缺乏自信,藉由替代方式防衛,把責任推出去,雖然最後仍是推向自己身邊,但是說的當下心理上會輕鬆很多
3.生活在學術界的人有些這種傾向,因為寫學術文章需要客觀超然的立場,在文字間需要把自己隔絕在主觀意識外自拋,雖然文中不會提到自己名字,但這種自拋的觀念在腦海中長期刻印,會轉化成跟人說話有時慣性使用第三人稱,但不是每位研究生或學者都會變成這樣,而這也是比較少一點,比較特殊的個案
啥都敢談,談語言興盛,談國家崛起,談政治,談諸侯爭霸,談誰在曆史舞台,嗬嗬,哪來的底氣呢?要不給你這“無畏”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