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5)
2010 (65)
2011 (51)
2012 (42)
2013 (31)
2014 (31)
孫愷钜 2015年10月7日
從少年時起,我們一直在說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
但是,自五四以來,中國人似乎在科技上總比別人矮了一截。
終於,有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一個不會說英語,一個從沒出過國,也沒有在SCI上發表過論文的人,以其在中醫藥研究方麵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被授予諾貝爾獎。
這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大事。
屠呦呦獲得諾獎,標誌著國際科學界特別是醫學界對中醫藥的重視。中醫,這個被某些人汙蔑為偽科學的古老學問,必將借此東風而再次煥發青春。
很有趣的是,屠呦呦的諾獎,其實早已名中注定。
諸君請看,屠呦呦,屠為姓,呦呦其名。
這個名字粗看很普通,也還有一點特別。
據網上資料,這個名字是她父親給她起的。
但這個名字絕不同於一般的範冰冰李冰冰之流,而是有著意想不到的內涵。
從姓名學的角度,這個名字顯示了她做事認真勤勉的工作態度,聰明絕頂的天賦,善於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能從容應對各種環境的情商。
同時,這個名字也暗示了她事業上的羈絆和她容易有水循環係統疾病隱患。
網上也披露了她這個名字來源於詩經。
《詩*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呦呦”是“鹿”鳴叫的聲音,“蒿”就是她一生為之奮鬥的青蒿素的青蒿。
鹿以“蒿”為食,屠呦呦以“青蒿”為工作對象而換取生活的資源。
這裏再一次奇跡般地證明了愷钜一再強調的“名副其實”的姓名學原理。
那麽,屠呦呦的父親為什麽會在詩經中取用這一句呢?
報載屠呦呦今年85歲,因此,她出生於1930年,生肖應當屬馬,愷钜大膽猜測,當年屠呦呦的父親以“鹿”喻“馬”,讓屠呦呦這匹“馬”“呦呦”地歡叫著,吃著野地裏的“青蒿”,一輩子衣食不愁。誰成想一語成讖,屠呦呦還真的一輩子研究青蒿,更沒有想到的是,在她的晚年,竟然“呦呦”地叫來了中國人期盼已久的諾貝爾獎。
屠呦呦,一個“三無”科學家,一個曾經在某些所謂的科普網站上飽受“打假人士”說三道四的中醫藥工作者,一個三次申請院士而不得的研究人員,以其“呦呦”而食“蒿”的堅持,終於“德音孔昭”喚來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