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愷钜——改命造運,廣結善緣

一個人的命,從出生那天起,從東向西而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載:名不副實張靈甫:好色之徒 抗戰時未打過硬仗

(2014-06-02 23:16:51) 下一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6/02/3323521.html

核心提示:多年後,懷想民國“美好”的人們自然舍棄了王耀武,但他統領74軍獨占鼇頭的抗日戰功又不願拋開。而此時,當年戰場被擊斃、沒有了被俘受改造機會的張靈甫成為道德“完人”,經包裝為“自殺”後,王耀武與74軍的抗戰之功也全被安放到了張靈甫身上。



張靈甫與王玉玲夫婦資料圖

本文係鳳凰網曆史頻道專欄作者張雄文供稿

一、傲居五大主力之首的“常勝軍”

解放戰爭之初,蔣介石雖有四百餘萬軍隊,但支撐其軍魂的是黃埔嫡係部隊裏的五大主力:新1軍、新6軍、第5軍、第18軍(整編11師)、第74軍(整編74師)。

這五大主力最終灰飛煙滅,化為蔣介石一統江山的“金陵春夢”。其中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殲滅了新1軍、新6軍;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了兩個半:整編74師、第5軍,以及派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帶5個縱隊(軍)與劉伯承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合力吃掉18軍;劉伯承則指揮中原野戰軍殲滅了半個18軍。

粟裕與華東野戰軍不僅殲滅的五大主力占多數,而且1947年5月便首開先河,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令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大感意外,毛澤東為此還興奮地吃掉了一大碗紅燒肉。

74軍(後更名為整編74師)號稱禦林軍,是抗戰以來國內戰場幾乎唯一無敗績的中國鐵軍,它的編製序號雖然是74,但實際上當之無愧堪為“天下第一軍”,其餘四大主力難以與之抗衡。蔣介石曾不無自豪地說:

“自先總理手創黃埔以來,革命軍隊迭經內外戰爭,成就了許多能征善戰的英雄之師,這其中新1軍、新6軍、第5軍、第18軍、第74軍作風頑強功勳卓著,最為國人欽佩,而74軍又是其中最突出之代表。74軍不愧是國軍的模範,軍人的表率。”(注釋)

美軍顧問團也對74軍青眼有加,認為“中國國軍隻有74軍能打”。但這支蔣介石嫡係中的嫡係,王牌中的王牌,最終竟被華東野戰軍一鍋端,幾乎是上至師長下至馬夫一個也沒有跑掉,堪稱粟裕軍事指揮生涯的一大奇跡,令千古兵家蕩氣回腸。

蔣介石傾全國之力及美援供給的整編74師的武器裝備,絕非華東野戰軍所能相提並論,試以整編74師與華東野戰軍主力4縱和6縱裝備比較:

整編74師裝備計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36門75毫米山炮、108門105毫米迫擊炮、108門81毫米迫擊炮、108門37毫米戰防炮、486門60毫米迫擊炮、255具火焰噴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毫米勃郎寧M1917水冷式重機槍、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400支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軍官配9毫米勃郎寧M1911A1手槍。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共有機動車約300輛、騾馬1000匹。

華中野戰軍第1師、第6師加起來僅有各種槍13991支(其中衝鋒槍92支)、各種火炮46門(其中山炮12門),無任何坦克汽車。

這一對比雖是1946年的數據,隨後依靠各種繳獲華東野戰軍的裝備已非最初的“小米加步槍”,但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時,依然不曾改善多少,與整編74師有不小的距離。

二、74軍抗日戰績的主要創造者是軍長王耀武

74軍裝備了得,它的指揮者也非等閑之輩。

74軍從1937年9月組建到1946年3月更番號為整編74師,共經曆了四任軍長(師長),均為風雲一時的人物。他們分別是首任軍長、黃埔一期生俞濟時,二任軍長、黃埔三期生王耀武,三任軍長施中誠,四任軍長(師長)、黃埔四期生張靈甫。

四任軍長中,以74軍創建者之一、該軍抗日戰績的主要締造者王耀武與74軍終結者張靈甫兩人的名頭最響,而這兩人最終灰頭土臉退出曆史舞台,都與中共常勝將軍粟裕有關。

讓74軍登於榮譽巔峰的是抗日名將王耀武。

他於1904年出生於山東泰安,比最後一任軍長(師長)張靈甫尚小一歲。1924年11月,他借來路費前往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以其精明強幹、睿智冷靜逐漸成為蔣介石倚為幹城的愛將和黃埔係出類拔萃的骨幹,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出任方麵軍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

王耀武的成就與官階都超過諸多黃埔一、二期學兄,國民黨軍中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說,即同為山東人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這三個黃埔一期生,都不如王耀武這個黃埔三期的同鄉小弟。

王耀武還贏得了對手的讚譽,被中共名將粟裕稱為“蔣軍中指揮較有才幹者”。粟裕處於蔣介石的重點進攻之地,一生打敗、擊斃與俘獲的黃埔嫡係將領眾多,能讓他頷首稱讚的僅有兩人,一個是王耀武,另一位則是非黃埔軍校出身的黃埔係骨幹——“老虎仔”薛嶽。

王耀武能在國民黨軍中出將入相首屈一指,基於兩項超常本領。

一是擅長人際關係。進入黃埔軍校前,他當過上海店鋪小夥計,即小說中常見的“店小二”,可謂長袖善舞,很會來事。他與何應欽、劉峙等黃埔老師和長官的關係都不錯,很快便升任為連長。

經過北伐、中原大戰,1930年9月王耀武已順利地當上了團長,軍銜為上校,與黃埔一期的杜聿明出任團長的時間相差無幾。也就是說,他雖然投身黃埔較晚,未能幸運地考入機遇更多的一期,但官銜卻迎頭趕上了一期的許多師兄們,為後來的出將入相打下了基礎。

王耀武還有一個能耐是很會打仗。

1933年6月,王耀武率部“圍剿”江西蘇區的紅軍,對陣的是黃埔四期的林彪和他的紅一軍團——江西紅軍的第一主力。當林彪包圍宜黃時,王耀武獻計固守待援成功,受到蔣介石的當麵接見,升任為補充1旅旅長,軍銜為少將,開始獨當一麵的軍旅生涯。

隨後,他率部“圍剿”方誌敏與黃埔一期師兄劉疇西的紅十軍團,在皖南譚家橋再獲大捷,紅軍名將、紅19師長尋淮洲殉職。方誌敏、劉疇西隨後在懷玉山被捕,殉職於南昌。

時為紅十軍團參謀長的粟裕,率領800人左右的殘部突出重圍,這800餘人後來成為新四軍、華東野戰軍的來源之一。

這是粟裕與王耀武第一次交手,但他尚無戰役指揮權,劉疇西又過於自負,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隊上,拒絕了粟裕提出的以19師(前身為紅7軍團)負責主攻的建議,最終遭致慘敗。

譚家橋戰鬥是粟裕唯一承認的敗仗。多年後他重返譚家橋,對陪同的人說:“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就是在這裏打了敗仗(注釋)!”

不久,補充第一旅被國民黨軍政部擴編為51師,王耀武也因功晉升為師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王耀武的軍事才幹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

這年8月,日軍30餘萬人大舉進攻上海,蔣介石調集75個師和9個旅共75餘萬人迎戰,即空前慘烈的“八·一三”淞滬戰役。

王耀武的51師也是奉調參戰的主力部隊之一,任務是堅守吳淞口附近以羅店為中心的陣地,阻止日軍從海上登陸,打破其從川沙登陸經羅店直趨嘉定,切斷京滬線的企圖。

淞滬戰役打了整整三個月,雖然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失利撤退而告終,但王耀武在戰役中表現不俗。

他率領所部多次擊退日軍的海陸空協同進攻,期間還運用夜戰戰法主動出擊,先後擊斃日軍聯隊隊長竹田和炮兵聯隊隊長莫森,受到總部的通報表揚,上海《申報》、《大公報》等大報都報道了51師的戰績,王耀武一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抗日英雄。

戰後的9月1日,51師與俞濟時的58師在浙江正式合編為74軍,軍長為原58師師長俞濟時,王耀武也成為74軍的主要創建者之一。

1937年12月,74軍又奉命參加南京保衛戰。王耀武率51師負責淳化鎮、牛首山一帶的防禦,拚死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但這一戰役因日軍過於強大,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又指揮失誤等原因,僅進行6天便告結束,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王耀武率51師負責殿後,經奮勇力戰,雖損傷過半,但最終安然撤至長江南岸的浦口整補。

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隨74軍參加江西的萬家嶺會戰,斃傷日軍4000人,74軍一戰成名。戰後,王耀武被蔣介石擢升為74軍副軍長(仍兼51師師長),一年後又升為軍長,成為最早擔任軍長的黃埔三期學生之一。

隨後,王耀武的抗日戰績精彩不斷,74軍也成為全國對日作戰唯一沒有敗績的軍隊。

1939年9月,王耀武率74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他運用反包圍的戰術,成功收複高安城。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軍參加了江西上高會戰,與其他中國部隊一道殲滅日軍數千人。為此,74軍贏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被蔣介石授予飛虎旗。戰後,74軍作為首批五個軍之一換裝蘇式裝備,開始成為五大主力之一。

1942年到1943年,王耀武率74軍先後參加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屢戰皆勝,鮮有敗績。

1944年1月,深受蔣介石賞識的王耀武被升任為24集團軍司令,由施中誠接任74軍軍長(下轄周誌道的51師、李琰的57師、蔡仁傑的58師)。但74軍依然歸王耀武節製,與73、79、100軍一道隸屬24集團軍。

1944年12月,蔣介石又破格提升王耀武為第四方麵軍總司令,仍然節製、指揮74軍。

第四方麵軍是當時的四個方麵軍之一,直屬陸軍總司令部。王耀武的官銜已遠遠超過許多黃埔一、二期學生,升任較快的黃埔一期生關麟征也僅為第一方麵軍副總司令,許多黃埔學兄成為他的部下。

1945年5月,晉升中將不久的王耀武指揮施中誠的74軍、胡璉的18軍等主力共約30萬人,一舉殲滅日寇2萬餘人,創造了湘西雪峰山大捷,成為他一生最為輝煌的時期。

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1月,王耀武被調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不久兼任國民黨山東省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他才與74軍完全分開。這年春,74軍調防南京,成為拱衛首都的“禦林軍”,軍長施中誠兼任南京警備司令。

可以說,74軍的輝煌與“抗日鐵軍”的雅號主要是王耀武創造,換言之,能與74軍劃等號的人隻能是王耀武,而不是別的什麽人,王耀武則是當之無愧的抗日名將。

三、抗戰期間74軍裏的張靈甫並非首屈一指

但一段時間以來,抗戰期間多半僅為74軍中高級軍官,最高職務的實職也僅為師長,且諸多重大戰役並未參與的張靈甫,被人為歪曲取代了王耀武的位置,受到虛化的推崇,大有登上“神壇”之勢。

張靈甫原名張鍾麟,字靈甫,1903年8月生於陝西長安,20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兩年後又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

與他履曆相似的中共將領是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他於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5年5月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和張靈甫是同期同學。

同樣是所謂“文北大,武黃埔”的才子,且都能寫一手好字,但伍中豪遠不如張靈甫一樣受後人推崇。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張靈甫生得身材高大、長相俊美,有“美男子”、“帥哥”的雅稱。

抗戰結束之前,張靈甫的人生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有過四任妻子,曾停妻、殺妻、休妻,被原74軍人事處處長吳鳶稱為“登徒子”(注釋)。

張靈甫北大讀書期間,與陝西老家的鄰村女子邢鳳英第一次結婚。近8年後的1933年,他在國民黨軍第1軍團長任上停妻再娶,又與四川廣元一名才貌雙全的富家女子吳海蘭結婚。

但好景不長。兩年後,因同事一個玩笑,懷疑吳海蘭與一名東北軍軍官有染,張靈甫怒而將其槍殺,一時輿論嘩然。

吳家人自然不服,四處告狀伸冤,最後幸運地通過張學良夫人於鳳至的幫助“上達天聽”,將狀子轉給了正在倡導“新生活運動”的宋美齡。

蔣介石不免怒其不爭,下令嚴肅處理。但最終顧及黃埔學生的情麵從輕發落,隻讓法院判處張靈甫10年徒刑,兩年後又借抗戰即將開始,正當用人之際予以釋放,準其官複原職,“戴罪立功”。

期間,張靈甫第一任妻子邢鳳英還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說,他與被殺的第二任妻子結婚後,仍然與邢鳳英保持著親密的夫妻關係,是典型的即便國民黨也明令禁止的一夫二妻。

這場轟動一時“殺妻”案的來龍去脈原本清晰明了,張靈甫也坦然承認,從無異議。但70餘年後,尚在人世的張靈甫最後一任妻子王玉齡,將張靈甫殺妻的原因翻案為吳海蘭是“共諜”,因偷拿機要文件被槍殺,來源則是當年張靈甫告訴她的。

從小肚雞腸的猜忌而草菅人命,到義無反顧地大義滅親,張靈甫一時重新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當年宋美齡與蔣介石不曾想到的開脫理由,多年後的王玉齡輕輕巧巧便找到了。

這不僅是死無對證、遲到數十年的“孤證”,而且極不道德,讓當年無辜被殺的吳海蘭雪上加霜,又蒙深冤,再度成為張靈甫美化所需的犧牲品。九泉之下,自然更難瞑目。

對張靈甫而言,女人的確有如劉備所說的“衣服”,隨時可以輕鬆更換。1937年,獲釋出獄的他以其堂堂儀表與團長的官階,很快又與西安妙齡女子高豔玉相識,娶回了第三任妻子。

這件“衣服”張靈甫也僅“穿”了七年多。1945年,這位42歲的關西大漢又看上了長沙某中學念書年僅17歲的富家女子王玉齡,很快便在尚未休掉高豔玉的情形下迎娶了王玉齡,成就了一些人津津樂道、歆慕不已的“名將與佳人”的“絕配”。

然而,這段婚姻隻存在了兩年多。1947年5月,一馬當先進攻中共華東根據地的張靈甫,在孟良崮上被華東野戰軍擊斃,王玉齡也開始了長期孤淒的守寡生活,從此隻能生活在無盡的懷想裏。

結婚之初,王玉齡聽說張靈甫槍殺吳海蘭一事後,曾天真地問:“要是我在外麵亂交男朋友,你會怎麽處置我?”久經情場的張靈甫自然輕巧地應付過去了。對王玉齡而言,張靈甫的離世雖然難免哀傷,卻沒有了更換“衣服”的風險,也不會再有吳海蘭的遭遇了。

多年後,原74軍人事處處長吳鳶回憶說:

王夫人美麗多姿,不甘寂寞,豔史遍傳,如“靈甫號”的艦長就是她的情人之一。後來去台轉美,入了美國籍,在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當了空中小姐多年。有友人自美國來,說她雖年逾半百,風韻不減當年,依然還是很活躍。(注釋)

吳鳶最後感慨地說:“張靈甫若九泉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張靈甫第二個特點是抗戰前的10年表現平淡,未見特異之處。

1926年10月,張靈甫黃埔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擔任見習排長,追隨團長、黃埔一期學兄胡宗南,開始了將官生涯的起步。隨後10年,他累官至第1軍第1師獨立旅第1團上校團長。

這一升官速度並不慢,與多數黃埔四期同學的履曆相似。但黃埔軍校畢業生前6期的升遷,與國民黨軍隊特別是蔣介石的黃埔嫡係部隊短期內急速擴充,黃埔生迅速被屢屢拔擢占據軍中中級主官職務有關。

張靈甫所在的第一軍雖是蔣介石最早的嫡係部隊,但在北伐戰爭和“圍剿”紅軍期間未見卓異戰績,隨著誌大才疏的胡宗南倍受信任逐漸升遷,1936年擔任第一軍軍長,第一軍的戰績便更差強人意,每況愈下。

因而,後來的蔣介石五大精銳主力名單裏沒有第一軍。胡宗南表現一般,追隨他的張靈甫也就更無可圈可點之處了。

這與胡璉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胡璉與張靈甫是黃埔四期的同學,1926年10月畢業後先被分配到20師,北伐戰爭中升至連長。隨後他轉入後來的五大主力之一18軍(含其前身11師),隨陳誠參加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及三次“圍剿”中共江西紅軍。因膽識過人,作戰勇敢,他深受陳誠賞識,相繼被提升為營長、團長。

抗戰之前胡璉的官階雖與張靈甫持平,但戰功有跡可循,早期的軍旅人生便精彩多了。

張靈甫的第三個特點是抗戰開始才進入74軍及其前身部隊,直至日本投降前他從未做過74軍軍長,多半時間為團長、旅長和師長。也就是說,74軍的象征與靈魂是其戰績的主要創造者軍長王耀武,而非與下屬師長周誌道、李琰、蔡仁傑等人並列的張靈甫。

1937年7月全麵抗戰爆發前夕,在南京“模範監獄”輕鬆坐監,幾乎等同於修身養性的張靈甫被提前釋放。

回到陝西老家與邢鳳英母子團聚,享受天倫之樂,閑居一段時間後,不甘老死林下的張靈甫一度悄悄運作,試圖重回原來熟悉的老部隊——胡宗南已擔任軍長的第一軍。

或許張靈甫殺妻惡名過盛,胡宗南未予接納,他又轉而投奔正準備與58師合編為74軍的51師,被厚道慷慨的師長王耀武“拉了一把”。因暫無合適的實缺,張靈甫隻被授以51師師部高參的虛職。

但畢竟返回了離別兩年的軍隊,張靈甫依然很滿意。為表自己“洗心革麵”,縮小殺妻帶來的負麵影響,他將原名改為“張靈甫”,“鍾麟”則成為不需要常用的字。

令王耀武沒想到的是,他於困窘之際急公好義接納的這位黃埔學弟,後來不僅將他一手創建和抗戰8年心血傾注的74軍毀於一旦,70餘年後還被人為抬高到取代他的位置,成為了74軍的化身。

1937年8月,王耀武奉命率51師從漢中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戰役,開始了74軍抗日的第一場血戰。

張靈甫此時遠在武漢,沒有隨王耀武參戰。退一步說,即便張靈甫隨軍到了上海,僅僅是高參虛銜而非實兵指揮,作用和戰績也將極其有限。

戰後的1937年10月,51師所屬的153旅新組建了第305團,王耀武任命張靈甫為團長。張靈甫此前沒有參加過抗日戰事,這一團長之職得來是因為有了王耀武早已內定的實缺,而非所謂“因功”。

隨後,王耀武率51師參加為期6天的南京保衛戰,張靈甫生平第一次接觸日軍。因整個戰役中國軍隊一方部署紊亂,指揮錯誤,最終被迫匆忙撤退,釀成中華民族永久的傷痕——南京大屠殺。

1938年7月,國民黨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指揮74軍等部10萬餘人,在江西德安萬家嶺巧設“口袋陣”,斃傷日軍近萬人,史稱萬家嶺戰役。

這一戰役中,74軍軍長俞濟時奉命負責核心陣地張古山戰場。率51師參加後期戰鬥的王耀武下令各團機關槍集中使用,同時指令張靈甫率部攻打張古山,最終斃敵800餘名。

戰後,著名戲劇家、《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編寫了話劇《德安大捷》。或許因為張靈甫的實職是團長,便於樹立基層抗日典範,鼓舞民心士氣,田漢沒有將總指揮薛嶽、前敵總指揮吳奇偉、軍長俞濟時和師長王耀武等人的真名寫入其中,唯獨寫上了張靈甫。

張靈甫一時聲名大震,這也是他在抗日戰爭中唯一風光的一次。這年9月,他被提升為51師153旅旅長。

1939年6月王耀武就任74軍軍長,開始創造74軍更為精彩的傳奇。張靈甫依然是旅長,居於三個師長李天霞、餘程萬和廖齡奇之下。

此後數年,王耀武率74軍先後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幾乎每戰必勝,為74軍贏得了“抗日鐵軍”稱號。蔣介石不僅曾當麵接見王耀武,還讚賞其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

這些戰役,1941年冬才因廖齡奇被蔣介石處決而接替其職升任為師長的張靈甫,或者僅僅奉王耀武之令衝鋒陷陣,沒有大兵團作戰中的全局部署與戰役指揮之權,或者根本沒有參加。

譬如慘烈的常德會戰便隻有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參加,而張靈甫的58師未能躬逢其盛。

最終殲敵27000餘人的雪峰山戰役,從1945年4月9日開始到6月7日結束,會戰的中國軍隊主力是王耀武為總司令的第四方麵軍,下轄74軍(軍長施中誠)、18軍(軍長胡璉)、73軍(軍長韓璿)、100軍(軍長李天霞),其餘還有湯恩伯的27集團軍與王敬久的10集團軍參戰。

而張靈甫1945年2月便以少將副軍長的身份保送重慶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學習,直到6月18日畢業才返回湘西正在戰後休整的74軍。

甲級將官班主要輪流軍長以上的將領,黃埔一期的李仙洲、李延年、侯鏡如及非蔣介石嫡係的35軍中將軍長董其武等50餘人都是甲級將官班第二期的學員。原本無資曆入學的張靈甫經蔣介石特批進入該班後,還常常引以為榮。

雖然獲得了一個難得的“鍍金”機會,但張靈甫在陸軍大學時並不勤奮,與同班的董其武後來回憶:

“在陸大受訓,將領班的將領按規定每人可以帶一個參謀,但是我們班裏的張靈甫,卻帶了兩個參謀去上學。他每天隻上一節課,其餘的課讓參謀替他去上。”

董其武還說,張靈甫“花了七百萬元在重慶近郊買了一處洋樓”,可以說是“養尊處優,吃喝嫖賭”。他曾應張靈甫之邀前去做客,多年後還不禁感慨:“我到了一看,簡直象一座王宮。”(注釋)

張靈甫除了與這班新結識的同學交遊,還與正在重慶的陝西籍高級將領關麟征、黨必剛等人往來頻繁。他們時常聚集到陝西籍國民黨元老、張靈甫的書法老師於右任的家中,“契闊談宴”,相見甚歡。

關麟征是黃埔一期的學兄,又是陸軍總司令,書法也臻於化境,素好此道的張靈甫潑墨助興之餘,還曾畢恭畢敬地請他揮毫題字。

一時觥籌交錯,賓主盡歡,放佛昔日王羲之的蘭亭聚會,早已忘記了遠在湘西血戰的74軍。

當然,即便張靈甫中途返部參戰,作為國民黨軍隊中虛職的副軍長,他也不會是70餘年後所謂的“因雪峰山戰役大獲全勝被稱為常勝將軍”。這個榮譽合適的對象是指揮四個主力軍的第四方麵軍總司令王耀武,最起碼也是74軍軍長施中誠。

還有一個明顯的對比是,與張靈甫同時起步的黃埔四期同學胡璉1944年8月已是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軍長,而張靈甫依然是74軍虛職副軍長。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74奉命擔任南京守備,號稱“禦林軍”,軍長兼南京警備司令依然是施中誠。

因而,近來盛傳的所謂張靈甫是日本人眼中“支那第一恐怖軍軍長”的說法極其荒謬,即便日本人說過74軍是“支那第一恐怖軍”,軍長也隻能是王耀武,至少也是俞濟時和施中誠。

縱觀抗戰期間74軍師級以上的將領俞濟時(黃埔一期)、施中誠、王耀武(黃埔三期)、馮聖法(黃埔一期)、李天霞(黃埔三期)、餘程萬(黃埔一期)、廖齡奇(黃埔四期)、周誌道(黃埔四期)、李琰、蔡仁傑(黃埔五期)與張靈甫(黃埔四期)等人,沒有根據認定張靈甫可以首屈一指。

1946年4月,經過老上司王耀武的暗箱運作,非黃埔係的施中誠被明升暗降,調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張靈甫被任命為74軍軍長。從這時起,74軍的戰功才終於可以與張靈甫劃等號,但抗戰結束已8個月了。

一個月後,74軍整編為74師,張靈甫改任師長,躊躇滿誌率軍進攻粟裕負責的華中解放區,開始了這支五大主力之首王牌軍的覆沒之路。

四、張靈甫因何蓋過王耀武成為74軍的化身?

74軍的四任軍長中,名氣較小的俞濟時與施中誠1949年後都轉往台灣,而王耀武和張靈甫最終都敗在中共名將粟裕的手下,或束手就擒,或被當場擊斃。

人生無常,盛極而衰。隨著抗戰結束,國共兩黨於1946年6月重新開戰,王耀武雖然升任為第二綏靖區司令官,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但他遇到的對手粟裕最終讓他失去了擁有的一切。

王耀武當年打敗紅十軍團時,粟裕僅僅是參謀長,沒有戰役指揮權。1946年10月,中共的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聯合作戰(不久合並為華東野戰軍),毛澤東明令:“在陳(毅)領導下,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注釋)”粟裕由此成為王耀武的克星,終報當年譚家山戰鬥一箭之仇。

1947年2月,粟裕指揮萊蕪戰役,殲滅王耀武7個師共5.6萬餘人,當年戰無不勝的王耀武風光不再,一戰便幾乎成為光杆司令。

1948年9月,粟裕又指揮華東野戰軍全軍拿下了王耀武的首府濟南,打掉了他10.4萬人的老本。王耀武本人也成為階下囚,結束了他的軍旅生涯。

張靈甫比王耀武的終結還要早一年。1947年5月,粟裕精心籌劃了孟良崮大捷,將整編74師予以全殲。以軍長(整編師師師長)身份出陣的張靈甫,不僅終結了74軍“常勝軍”的輝煌,也終結了自己的短暫人生,被攻上山頭的華野6縱特務團擊斃。

整編74師是第一支遭到全軍覆沒的五大主力之一,已不再指揮這支起家老部隊的王耀武聞訊哀歎:“有如喪父之痛。”

70餘年後,在各種反思潮中,74軍往日的輝煌得以還原再現。但與曆史真實大相徑庭的是,故紙堆裏張靈甫的風頭遠遠蓋過了王耀武,成為指揮74軍抗戰與獨領74軍戰功的“常勝將軍”、“抗日名將”。

考究其原因,主要是兩個。

一是相片裏的張靈甫帥氣逼人,不僅令當年的青春少女王玉齡怦然心動,甘於委身這位有過三房妻子的中年大叔,當今是非觀已相當茫然的少年男女們,對“高富帥”的張靈甫也是油然而生頂禮心儀之念。

二是因不滿現實政權裏的貪腐,轉而上溯追尋逝去的“美好時代”與“美好人物”。而民國諸多將領中,或如劉峙、胡宗南等人的無能;或如蔣鼎文、楊森等人的貪腐;或如鄭洞國、傅作義等人的“變節”投誠;或如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的不能“死節”。

王耀武抗日戰場雖然英武,但成為階下囚後,很快意識到內戰中的錯誤,心甘情願接受中共的改造。

被俘僅僅一個月後,他便接受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暢談在解放區的觀感,對中共的寬大政策表示衷心感謝。

不久,淮海戰役開始,王耀武又與其他12名被俘將領在廣播中向昔日的同僚公開倡議:“徐州方麵國民黨軍官兵們、同學們、同胞們,請你們把自己的前途盤算一下,求生存,還是等待死亡?如果要求生存,最好在戰場上起義。”

蔣介石聽到這位昔日愛將呼籲“嘩變”的廣播時,怒火中燒,一腳踢壞了收音機。

國民黨高級戰俘改造期間,王耀武也表現格外積極。他不僅要求降低夥食標準,還主動洗碗擦筷,抹桌端凳,贏得了中共的讚許和認同。

多年後,懷想民國“美好”的人們自然舍棄了王耀武,但他統領74軍獨占鼇頭的抗日戰功又不願拋開。而此時,當年戰場被擊斃、沒有了被俘受改造機會的張靈甫成為道德“完人”,經包裝為“自殺”後,王耀武與74軍的抗戰之功也全被安放到了張靈甫身上。

一尊可與千秋忠義的關羽比肩,完美、悲劇性的“戰神”便在諸多同情中誕生了。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若九泉之下有知,王耀武或許隻能無語,張靈甫則不免汗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