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愷钜——改命造運,廣結善緣

一個人的命,從出生那天起,從東向西而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貼:一家之言:普通話是一種落後的語言

(2012-07-16 02:43:21) 下一個

 

以方言為代表的古漢語成了大力遏製的糟粕,而被奴化的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更讓人失望的是,胡化後的漢語由於過於簡陋,歧義過多,以至於現在專業性強一點的演講,在不允許用粵語時,必須要用英語說,或者每個人必須要有份演講者的稿子

  我是一個北方人,說著標準的普通話,沒有經過任何訓練,輕鬆的過二級。但,隨著英語水平的不斷增強,發現漢語有很多地方不如英語,至少在準確性上,差了很多,記得以前有很多人都說漢語比英語先進,可是問他們原因的時候,最多隻能說出個博大精深,因為一詞多義,而,一詞多義,卻正是一門語言落後原始的標誌,證明了這門語言的詞匯少。可是,在上大學後,以及後工作接觸到很多南方人,發現他們依然肯定漢語,認為即使不是最先進最準確最優美的語言,也是所有語言的佼佼者,但不同的是,他們能從音色,用詞等很多方麵說明,有理有據。可惜我不懂粵語和客家話,他們的觀點,我沒有記住,也無法重述,所以我從曆史的觀點來分析這件事。

  中國在宋以前,說的是客家話,或是類似閩南話,或是粵語的方言。後來五胡亂華,中原人被迫南遷,於是古代漢語被帶到了江南,其中客家人,便是正宗的古代漢族後裔,他們操縱者原汁原味的漢語。現在的官方語言,是被稱為北方方言的,這是被胡華的語言,在曆史上,簡陋的胡語混血了優美的古漢語,使得漢語變的簡單,除了漢藏語係基本的主謂賓的語法結構外,漢語基本被打的支離破碎麵目全非,最終被阿爾泰語係胡化,這種方言在語言其準確性,實用性,遠遠的退步了,都遠不如南方方言先進。語言退步的同時,中國的人才結構,文明的範圍也發生了變化。

  先來說文化方麵,古漢語普及時期,產生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基本等同於宋詞,而在造詣上,遠落後宋詞,所以這裏就不提了)。在政治上,忘記古代漢語的北人無力抗爭外族,導致南方淪陷,宋朝滅亡,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亡國,被蒙古殺掉的人又6000多萬(更可悲的是,中國人竟然將成吉思汗當做民族英雄崇拜)。之後是明朝,從這個朝代開始北方方言開始作為官方語言,也正是這個朝代的建立,標誌了中華民族衰弱的開始。

  接著是清朝,離我們現在最近,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們考察清末至今的中國曆史,可以說就是由南方人寫就的--洋務運動,太平天國,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共產主義運動,改革開放。引領時代的人物,也基本都是南方人--李鴻章,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還有建國至今的中國黨政領袖基本全是南方人。北方人我隻能想到葉赫納拉氏和袁大頭幾位了。科學,藝術,文化菁英,南方人也是占統治地位的。

  我們現在所謂的官方語言其實卻是被奴化後的語言,如果說漢語偉大,請明確,那是指古代漢語,漢族人優秀,那是指具有正宗漢族血統的漢族人,這就能解釋,為什麽同樣抗戰淪陷區,南方抗戰英雄多,自古狀元絕大多數出自南方。

  我並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我也不相信血統決定智商優劣的那一套,但南北地區的人的智商差異也的確是存在的,而且非常明顯。原因我認為與兩者所使用的語言不同有關。

  北方人與南方人的語言不同

  在英語中是沒有Chinese(中國語)的說法,隻有MandarinCantonese的說法。

  Mandarin指的是普通話,也就是北方話的代表,其詞源自於mandareno(滿大人),意思就是指那些滿洲官員所使用的語言。

  Cantonese指的是南方話的代表--廣東話。

  由於北方自唐末以來就長期由北方的契丹、女真(滿)、蒙古等民族統治(主要是阿爾泰語係),所以北方話也就難免被阿爾泰化,從而丟失了大部分漢語方言所具備的特征,還帶進來某些外族口音。

  比如大部分漢語方言能夠分尖團音,北方話就分不了;大部分漢語方言能夠區分入聲和非入聲,北方話就分不了;北方話的聲調隻有四聲:陰平、陽平、陰上、陰去。而古漢語的聲調分為八聲: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南方話中除了粵語外大多也有聲調丟失的現象,但所保存的聲調都較北方話為多,均在六聲以上。而粵語不單止完整保存了八聲聲調,而且還在陰入、陽入中間分出了一個中入,從而變成九聲聲調。

  北方話的所謂輕聲,實際就是聲調丟失,這種現象是母語無聲調的滿蒙族人留下的特征,其他方言區都沒有輕聲現象;北方話中的兒化音非常多,也是其他方言所沒有的。

  阿爾泰語係的特點是語素少,音節多,最極端的例子是日本語。

  北方話相對於南方話也有這個特點,這就給表達帶來很大困難。比如稍微學術一點的普通話演講,光用口語是不行的,必須輔以文字說明,因為音素少而導致同音詞現象太多了。所以,為了減少同音詞,北方話不得不增加詞匯的音節數量,北方話中的單音節詞匯極其的少,而多音節的詞匯卻特別的多。

  而南方話即相反,由於其音素多,同音的現象少,所以單音節詞匯非常豐富,三個音節以上的多音節詞匯很少,並且多是自北方話裏引進而來。這樣一來,表達同樣意思的一段話,南方話可以用比北方話少得多的音節,其效率自然而然就高得多了。

  北方話中由其令人不理解的就是其兒化音,平白無故增加一個音“r”,使本來就效率不高的語言變得越加低下。如果你對比香港電影的粵語版與國語版,你就會發現用普通話譯製粵語電影時,常常有刪減語言內容的現象。原因是廣東話用十個音節就能說明的話,普通話非得用十五、六個音節才行,為了對口型隻能刪減內容。

  曾經有人論述過漢語是種落後的語言,很多地方都是錯誤的,但也有很多地方完全正確,美中不足的是那個人的出發點,是站在現在漢語的基礎上來論述的,言論充滿了崇洋媚外,實在是可憐,他似乎忘記了什麽是古代漢語。事實上我們要敢於承認,單音節語言,如果隻有四個音調,想讓他具有準確性,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以客家話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為發音多,很好的解決了現代漢語中歧義句過多的現象,語言是一種工具試想,如果一把槍沒有準心,還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嗎,語言作為一種工具他具有文明興衰承載的作用,他絕對不僅僅是一個使用工具那麽簡單。

  語言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實,自石器開始,文明曆便遠遠落後於西方文明,在中國建立夏商時,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已經領先中國20003000年,而中國,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裏,用了近兩千年的時間,終於趕上來了,而後一直遙遙領先,但,自宋朝後,便迅速衰落,這有個很重要的現象,宋以前掌握國家政權的官方語言是古漢語,優美,準確,而宋朝後變成了北方方言,這恐怕不是巧合吧,如果是巧合,有怎麽解釋,唐,宋南北狀元基本相同,自宋以後,基本被南方壟斷,近代,南方發達要遠高於北方,北方要遠高於西北,東北作為一隻獨秀,因是建國初期重工業聚集地,在國家那麽扶持的情況下,依然無法與南方相比

  不要說現在南方發達時應為地理位置,也不要說是什麽機會,如果是這樣,那麽那些具有正宗漢族血統的人,南北朝前在北方,北方發達,南北朝後去了南方,南方發達,這個現象又怎麽解釋。北方音有大量的南方音所沒有的耳話音,後鼻音,後舌音,說話需要舌頭作大量的運動,南方話就少的多,所以語速快。大家可以試一下,用北方音說騎車上公園兒比南方音說ce sang公園慢的多。思維的速度和語速是成正比的,說話思維都拖拖拉拉慢慢騰騰的北方人怎麽可能競爭得過高效率的南方人?

  悲哀啊,我們母語現在成了大力遏製的糟粕,而被奴化的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真的不知道,那些曾為了抗擊胡奴的勇士,拋家棄子,視死如歸,最終馬革裹屍卻仍沒留下姓名,而他的後代,踏著他們的鮮血將自己的語言胡化,更讓人失望的是,胡化後的漢語由於過於簡陋,歧義過多,以至於現在專業性強一點的演講,在不允許用粵語時,必須要用英語說,或者每個人必須要有份演講者的稿子。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的語言具有本民族的獨立,那麽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就強,一個民族語言語用語準確先進,那麽這個民族就繁榮,一個民族語言音色優美,這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就高,現在普遍在強調中華複興,複興是沒錯,但不要忘記,我們中華民族的複興之本,中國古漢語,並沒有消亡,在國家大力提倡普通話的背景下,他依然生命力頑強,這也許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吧,永遠不甘心滅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wjsu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煥華的評論:我認為,作者在此討論的不是文字,而是口語。
煥華 回複 悄悄話 發現漢語有很多地方不如英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