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5)
2010 (65)
2011 (51)
2012 (42)
2013 (31)
2014 (31)
作者:汪永晨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並要求妥善處理三峽工程蓄水後對長江中下遊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直以來,三峽的問題總是讓人爭論,讓人擔心。2007年在有關三峽的高層論壇上,就有官員和專家學者表示: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安全存在諸多新老隱患,如不及時預防治理,恐釀大禍。當時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透露: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182次常務會上,討論解決三峽工程一些重大問題時認為首要的問題是生態環境問題。
除水害、興水利,曆來是中華民族治國安邦的大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的水利水電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終於也承認:因為我們對大自然缺乏足夠的了解和尊重,沒能掌握科學態度和科學手段,不但大江河災難頻發,我們人類自身也正在經受著生命及健康的嚴峻威脅。
《2007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中有這樣一段:“水庫的形成對局部氣候、水文循環將產生不同程度影響,水庫的形成將使水的蒸發和滲漏損失增加,而使下泄徑流量有所減小。
三峽庫區地災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黃學斌曾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指出,時常發生的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庫區民眾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後會造成湧浪災害,浪湧最高可達數十米,波及數十公裏範圍。還有報告顯示,水庫蓄水後當地微震明顯增加,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4719處,其中627處受水庫蓄水影響,863處在移民遷建區。岸邊鬆散堆積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
除了地質災害,近年來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三峽庫區支流庫灣累計發生“水華”6起,2005年累計發生19起,2006年僅2-3月份累計發生10餘起,支流庫灣“水華”呈現加重、擴大的趨勢。“水華”主要發生在湖泊類的靜態水體,在河流中出現實為罕見。
長江裏的四大家魚——— 草魚、青魚、鱅魚、白鰱都具有半洄遊性。現在已有8個四大家魚的產卵場被淹掉了。
2007年10月24日早晨,我在三峽上推開船艙的門,兩岸已經是崖壁。隻是大江鎖在霧中,讓天和本是青色的峽穀都蒙上了灰色。水是清的。可這清水又讓人想起那句老話:水至清則無魚。
原水利部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說:泥沙是江水的營養品,它為長江水生生物的豐富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長江的清,一是上遊本來下暴雨的那些地方這些年沒有足夠的雨衝下泥沙來。另外,上遊修的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水壩已經把沙子攔了一道又一道了,水怎能不清?
修了三峽大壩後,為了保護長江裏的魚,在長江上遊建了小南海自然保護區。可是現在小南海也要修大壩了。為了修小南海水壩,有關部門策劃重新劃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在專家和民間環保組織的呼籲下,2011年兩會上,包括作家張抗抗等幾個全國政協委員為此提交提案。
無錫的街頭出現過這樣的標語:馬路髒了水洗,車髒了水洗,湖髒了什麽洗?
中央政府對長江的問題非常關注,可為什麽20多年來花了很多錢,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認為問題出在以下幾方麵:
一是,關注長江的管理部門是“9龍”管水,結果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資源,還管得誰都不滿意。應該成立長江協調委員會,由中央直接領導。二是,要依法治國,要專項立法。這幾年的兩會都有人大代表,遞交議案。三是,腐敗不解決,保護長江就是空談。現在我們提生態文明,一定要為長江立法。
而在《2007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起草時,最終讓這份報告的題目“保護”在前,“發展”在後成為定局。從國務院總理談到三峽工程的生態問題,到呼籲為長江立法,這還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已經在國家報告中看到了這樣的章節:建立有效的協商機製和市場調控手段,完善公眾參與機製。這應該是長江的希望。而這一希望的實現,不僅要靠法律,也要靠我們視長江為母親河的兒女們做我們能做的事,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