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5)
2010 (65)
2011 (51)
2012 (42)
2013 (31)
2014 (31)
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往往"姓"、"氏"並稱,謂之"姓氏",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並不將"姓"與"氏"相區別,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姓氏就是姓,一個人姓王,我們可以稱之為王氏。但就姓與氏的本義而言,兩者卻是不可混為一談的,兩者的意義與作用有著嚴格的區別。姓與氏的區別有深刻的曆史、文化和社會內涵,隻是在周代之後,由於"姓氏"合一,人們才逐漸姓與氏不分,從而將兩字混用。
姓與氏的區別體現於實質、來源和功能三個方麵。
首先,姓與氏的含義有著實質的區別。
提到姓與氏的區別,人們自然會想到《左傳·隱公八年》中眾仲對隱公說的一段話,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談到姓與氏的區別的一段文字,因此為談論古代中國姓氏製度的學者所津津樂道。眾伸說: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這一段話明確地區別了姓與氏。根據眾仲的說法,所謂"因生以賜姓",就是根據一個人由何所生而確定其姓。所謂由何所生,即指一個人生命的來源,亦即其血統。因此,所謂姓,實際上是一個人血統的標誌,亦即其所歸屬的血緣集團的標誌。血統是自然傳承的生物學現象,是生殖善衍的結果,因此,姓所標明的是一種自然的事實。一個人所由以誕生的族群姓什麽,他自然就該姓什麽,這一點無需什麽人來賜予。所謂"因生以賜姓",實際上並非說姓是由帝王賜予的,而隻是意味著,在貴族階級中,一個人因其血統自然獲得的姓尚需獲得帝王的確認而已。總之,所謂姓,實際上就是人們通常所謂的氏族的標誌,因為所謂氏族,就是源自同一祖先因而具有共同血緣的成員組合而成的群體。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氏族,是指現代人類學意義上的氏族,應把它與中國古代文獻中"氏族"一詞區別開來。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氏族",所包含的成員不限於同一血緣的人們,這一點在明確了"氏"的實質之後自然就會明白。
《左傳》中眾仲說"胙之土而命之氏",胙是賜予、封賞的意思,所謂"胙之土而命之氏",是指根據所受封的土地而獲得氏。中國古代在秦代之前,實行封建製,這裏所謂"封建製",不同於人們常說的"封建社會"、"封建專製製度"、"封建主義"等意義上的"封建",後者泛指君主專製的政治製度。這裏所說的"封建",指周代所實行的"分封建國"的政治製度。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同姓子弟及有功之臣,讓其對所分封土地內的臣民進行獨立的統治,如封薑太公及其族人於齊,封周公姬旦及其家族於魯等等。據此,則"胙之土而命之氏",實際上就是指一個人及其族人隻有在獲得了分封之後才會擁有氏。這就表明,氏與姓不同,它不是血統的標誌,不是血緣關係自然傳承的結果,不是一個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分封、賞賜這種政治行為的結果,所有的人(除了奴隸)都會有姓,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有氏。
總之,如果說姓是人的自然血緣歸屬的標誌,那麽,氏就是人的社會政治地位的體現,兩者有著實質的區別。
由姓與氏的區別,我們也就容易明白中國古籍中所謂"氏族"與現代人類學所謂"氏族"的區別了。
如前所述,人類學所謂氏族,是指源出於同一祖先的具有共同血緣關係的人們所構成的人類群體,也就是擁有同一個"姓"的人類群體。而中國古籍所謂的"氏族",則取義於"氏"字,擁有同一"氏"的人們自然都是始獲分封因而始被命氏的人的後裔,因此也必然具有相同的血緣,如果"氏族"成員僅限於這一批人,則"氏族"似與"姓族"(亦即人類學意義上的氏族)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古代文獻中所謂的氏族成員還包含附屬於擁有"氏"的族群的異姓族群,例如當史書中稱晉國為晉氏、趙國為趙氏對,氏實指諸侯國,包括其國的統治家族及被統治的異姓族群。因此,古籍中所謂"氏族",實際上是指以某一擁有氏號的家族或宗族為核心的政治、軍事、經濟實體。
綜上所述,姓是血緣群體的標誌,而氏則是家族政治地位的標誌,這就是它們在實質上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