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年張愛玲

(2022-08-22 12:49:12) 下一個

這張畫像,張愛玲一定喜歡。還是用它。

老年張愛玲

讀了《林式同:張愛玲去世、海葬前後》(以後簡稱《海葬》)長文,把有感觸的寫下來。寫張愛玲的文章海量,這不,我也加入了。我從生活角度寫她。

張愛玲曾與一個美國劇作家Ferdinand Reyher結婚。Reyher比張愛玲大29歲,婚後11年Reyher病世,那時張愛玲47歲。她侍候丈夫直到他去世,然後回到獨居生活。在外人來看,她晚年孤獨可憐,張愛玲自己未必這樣感覺。

《海葬》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張愛玲沒有自己的房產,輾轉在旅店之間。很多有錢人確實這樣做,不買房子,租房住。我們普羅大眾就不能這樣做,如果失業,就沒經濟來源了,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安居的小窩。

租民居和租旅店客房不一樣。旅店一般沒有個人廚房,意味著天天吃外賣或半成品或罐頭。這類東西吃多了對健康不利。這些說明她對烹飪不感興趣。我認為對做飯不感興趣是一種很大的人生遺憾。人可以沒有愛人,但不可以不愛做飯。張愛玲75歲去世,太年輕了。

張愛玲的手稿多寫在信封上收據單上雜誌留白處。我聽說很多作家都這麽做。寫作需要靈感,靈感來時,筆記本不在身邊,順手寫在就近的紙張上麵。

張愛玲的房間裏到處是紙質購物袋,浴室非常髒,可能她不太用浴缸,而是洗淋浴。這個我非常熟悉。在我的客戶中,高知精英家裏就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是精英,一個是賢妻,那還好些。如果兩個都是高知精英,家就是這樣的。人啊,當某一方麵非常超群時,另一方麵就極弱。他們腦子都放在他們的興致上,家務就顧不過來了。我記得曾經在一對中國夫婦家幹活兒,他們倆都是教授,家裏簡單得令人膛目,浴室髒到觸目驚心。還有一對英國夫婦,兩人都是畫家,家裏到處是書和畫,沒有下腳的地方,無法打掃幹淨。還有一位鋼琴家,家裏髒亂到我想哭。其他專業的精英,如果是單身,多數都會髒到無法想象,不是常人可以明白的。可是這些人出門參加社交活動時,又會是香噴噴,整潔明亮的,像變魔術。

我一般不太看作家畫家發明家什麽的趣事,後來人講故事津津樂道,離真實很遠。

在現實生活裏,我不希望我兒子上大學。他健康快樂會照顧自己就可以了。在英國找工作不需要學曆的,勤快懂事,掙錢不比博士教授低。給我的感覺英國人沒有中國人那麽看重名校和學曆。

最後講一下張愛玲搬家原因,那是因為她認為有小蟲子咬她,她要搬到沒有蟲子咬她的旅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照顧的老人客戶皮膚上都有紅疹,那不是蟲子咬的,而是健康狀況下滑,身體免疫力下降,無法保護皮膚的結果。幾乎所有老人家裏都有各種皮膚藥膏,每天要往身上厚厚塗一層,才能入睡,否則痛癢難耐。老人家裏角落處都撒上白粉,說是殺小蟲子。我認為那些小蟲子是無害的,並沒有咬他們。在我的記憶裏,所有死去的顧客,他們都是皮膚先惡化。

張愛玲的小說我讀過幾篇,比如《赤地之戀》《傾城之戀》《秧歌》。我看不出她寫的有多好。她寫得一定好,不然怎麽會受到文學青年們的仰慕,隻是我們門外漢比較不出高下。我隻能感覺她寫得細膩,有曆史價值。她完全沒有正麵人物反麵人物的塑造,就是各種人物,每個人物都有點讓我討厭的地方。這是我喜歡的。我很不愛讀完美的角色,讓人嫉妒了,哎呀。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感到周圍的人怪異陌生,所以,流行歌詞最常見的內容就是描述孤獨和冷遇。能理解你的人,你一定不會認為他怪異。當所有人都怪異了,你的孤獨就凸顯了。人不愁吃穿了,這種孤獨感就會放大,而放大了的孤獨感會加強你的敏感度。張愛玲從小生活富裕,她才有可能思考感受基本謀生以外的人和事。

張愛玲的小說裏幾乎沒有什麽人讓你可以同情的。不像賽珍珠的《大地》,王龍的妻子阿蘭勤勞聰明又不被丈夫愛,讓人升起無限同情。張愛玲的小說人物更真實。細節描寫是張愛玲的長處,一些瑣事物件,她都仔細描繪。她的心思讓我無法揣摩,她筆下的人物也怪異,感覺遙遠,難於接近。張愛玲被上海人追捧,她寫了很多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生活,讓上海人感到親切,讓文學家熱衷研究。但對於我們以讀小說為消遣的,就有些意興闌珊。我之所以讀《傾城之戀》《赤地之戀》,因為標題中有“戀”字。《秧歌》是講土改的,我想看看擅長寫貴族生活的她,如何寫共產黨的土改。讀罷,我認為她寫得很好。

因為張愛玲有名,生活在那樣一種狀態,讓人茶餘飯後噓唏一下。我若是不做家政,我也不知道英國有這麽一族人這樣活著,活在一塌糊塗裏麵。

張愛玲的小說顯示她的洞察力,她慧眼獨具,才見過林式同兩麵,每次三兩句對話,她就把自己的喪事托付給林,林也辦得到位周全。張愛玲的遺書是1992年寄給林式同的,三年後,她就去世了。她遺書中強調的三點:一,馬上火化,不要讓人看到她的遺體;二,不要葬禮;三,骨灰撒在空曠無人之處。這些要求很符合她的性格。

張愛玲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獨處中,她也許享受孤獨。沒有人能理解她的思路,她沒必要去見那麽多人。她出名早,生活經曆與眾不同。人們見了她,不過是雷同的吹捧之辭,那麽見麵交流又有何意思呢?

在大海裏漂浮的著名靈魂都有誰?我目前隻知道周恩來,劉少奇,張愛玲。唉,這仨人怎麽能到一起呢?歸宿到大海,也許是生前對人類社會失望,也許是怕後人掘墳墓。

這篇挺難寫,我竟然不能在周末完稿。兩千字了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