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
炮兵,是陸軍的主要火力突擊力量。但對於從“小米加步槍”起家的我軍而言,炮兵取代步兵成為殺傷敵人的主要手段,還要從5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說起。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炮兵以準確、及時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奪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企圖,並取得了炮兵殲敵占總殲敵人數一半以上的紀錄,充分展現了炮兵作為“戰爭之神”的巨大威力。讓我們透過曆史的硝煙,去聆聽上甘嶺戰役那隆隆的炮聲,去追憶誌願軍炮兵在上甘嶺戰役中所創造的輝煌勝利。
誌願軍炮兵,是我軍最早入朝參戰的兵種之一。1950年10月19日,炮兵第1、2、8師和高炮第1團開赴朝鮮戰場,成為首批參戰的炮兵部隊。當時,炮兵第1師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寫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出征詩:“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的出征詩,表達了全體誌願軍官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心聲,也道出了誌願軍炮兵部隊再建新功的渴望。
但部隊一入朝,就感受到了現代化戰爭的殘酷。天上到處都是美國鬼子的飛機,一發現可疑目標,就是一陣狂轟濫炸。在崎嶇的山道上,由騾馬馱載的火炮機動非常困難,很難跟上快速運動的步兵,結果炮兵打不上仗的現象時有發生。即使是能上去的少數火炮,也因為數量少、型號雜、性能落後、炮彈供應困難等原因,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這些情況,著實讓立功心切的誌願軍炮兵上了一把火。
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從1950年11月起,中央軍委開始從蘇聯成批進口火炮,並在國內擴建炮兵部隊。在朝的部分炮兵也相繼回國改換裝備。經過短期組建和突擊訓練,特別是國民經濟的逐漸恢複和國家支援戰爭能力的提高,誌願軍炮兵數量大增,火力明顯加強。到1952年9月,誌願軍共有山、野、榴彈炮1493門,其中野炮507門、榴彈炮578門,此外還有高射炮988門、火箭炮162門。盡管與敵人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經過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的鍛煉,誌願軍炮兵的技、戰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廣大官兵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與敵人一較高低。就在這時,上甘嶺戰役爆發了。
戰役前夕
上甘嶺,是誌願軍中部戰線上的一個小村莊,它南麵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構成了北麵五聖山的天然屏障。作為金化地區最高峰,五聖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它西臨平康平原,東扼金化經金城到東海岸的公路,向南則可以俯瞰金化、鐵原地區的敵人縱深,非常有利於誌願軍炮兵對敵人的偵察搜索。對敵人而言,奪取了五聖山,則可以充分發揮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從平康平原突入誌願軍的防禦縱深,威脅平壤。所以,自從誌願軍占領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之後,敵人就將這兩個陣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後快。
1952年10月,第七屆聯大和美國總統大選在即。為了撈取政治資本,並迫使中朝方接受其在戰俘問題上提出的無理要求,美國政府指示“聯合國軍”在戰場上向中朝方施加軍事壓力。據此,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佛裏特製定了行動計劃,代號“攤牌”。其要點是:集中優勢力量,對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作一次重點攻擊,奪取上甘嶺;如果發展順利,就一鼓作氣,拿下五聖山。
範佛裏特對“攤牌”行動頗為樂觀。他認為,有200多架次飛機和16個炮兵營280餘門大炮的支援,擔任進攻任務的美第7師和南朝鮮第2師隻須動用2個營,付出200人的傷亡代價,就可以拿下這兩個高地,而整個行動將持續5天。
當敵人的進攻準備就緒之後,10月8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準了“攤牌”行動計劃。同一天,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哈裏遜在板門店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在退出會場時,他狂妄的叫囂:“讓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範佛裏特的樂觀不無道理。當時的美軍條令規定:一個步兵師的進攻正麵為4~6千米,加強炮兵6~9個營。但為保險起見,範佛裏特在上甘嶺3千米的正麵上投入了兩個師的兵力,加強的炮兵更是多達16個營。此外,還有高炮和火箭炮各一個營、2個坦克連、1個重迫擊炮連,以及足夠的空軍支援和照明支援。
美軍的火炮,向來以數量多、型號統一、性能先進和保障快捷著稱。遂行火力支援的16個炮兵營,火炮口徑均在105毫米以上,基本統一為105毫米和155毫米兩種,還有203毫米口徑的榴彈炮。南朝鮮炮兵是經美軍一手建立和訓練起來的,清一色美式裝備。盡管在大口徑火炮數量上較美軍為少,但在105毫米口徑以下火炮的使用上頗具特色。在戰役發起前,南朝鮮炮兵以團為單位,將60炮、81炮編組成營,統一指揮、集中使用,並且具有機動及時、射擊猛烈和火力密集的特點。
按照戰役計劃,敵野戰炮兵進行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從8月份起,就開始加固工事、修建倉庫、運送彈藥、貯蓄物資,在攻擊道路上修築橋梁。運輸量也驟然增大,超過了平時的1~2倍。
為了查明誌願軍炮兵陣地和火力點,敵人還加強了情報偵察。敵炮兵部隊的校正機在我前沿陣地和二線陣地頻繁活動,以熟悉陣地情況。同時少量坦克在我方陣地前活動,進行不規則的射擊,引誘誌願軍火力還擊,企圖達到暴露我火力的目的。此外,敵人進行了一係列試探性進攻和欺騙性演習活動,搜索部隊也不時捕捉誌願軍哨兵,一些火炮還進行了試射。
誌願軍裝備的蘇聯BM-13火箭炮發射中
到10月初,敵人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炮兵部隊也進入了陣地。按美軍慣例,進入陣地的各種火炮采取了多線、重點、縱深的配備原則。一線為60炮、81炮、無後坐力炮和抵近的坦克炮,距離我前沿1000米以內,甚至300~400米。二線為機關炮和部分105毫米輕榴彈炮,並以單炮抵近射擊,距我前沿2000~3000米。戰役後期敵人則大量使用T-38型多管火箭炮。三線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距我前沿3000~5000米。四線為155毫米和203毫米榴彈炮以及155毫米加農炮,距我前沿6000~8000米。炮兵陣地以營為群配置,營采取後三角分散配置;連陣地集中,多采取一線式或梯次配置。
無獨有偶的是,敵人的進攻即將發起,誌願軍反擊注字洞南山的戰鬥也將打響。由於注字洞南山位於上甘嶺東北,從側翼威脅到了我軍安全,誌願軍第15軍決定,以擔負上甘嶺地區防禦任務的第45師,於10月18日發起反擊,拔掉這個“釘子”。
10月8日,誌願軍第15軍炮兵召開作戰會議,組成了第45師炮兵前方指揮所,共轄7個炮兵群:第1群配屬炮2師30團2個連,有美式155毫米榴彈炮8門;第2群配屬炮28團2個連,有日式150毫米榴彈炮8門;第3群配屬炮7師3營蘇式122毫米榴彈炮9門;第4群配屬軍屬炮9團3營日式38野炮11門;第5群配屬師山炮營,有山炮8門;第6群配屬高炮35營及601團37高炮4門和85高炮3門;炮209團火箭炮24門為機動炮群。以上火炮,除火箭炮、高炮由師炮指直接掌握指揮外,其餘全部配屬給擔任反擊任務的三個步兵團直接指揮。當天,參加反擊的火炮進入陣地,各種火炮的射向、觀察通信設備均指向了注字洞南山。一時間,狹小的上甘嶺地區火炮雲集,一場炮火密度堪稱世界之最的著名戰役,即將在蕭瑟的秋風中拉開帷幕。
首輪較量
10月14日淩晨3時,上甘嶺地區夜幕低垂,陰雲密布。在連續兩天的先期火力打擊之後,敵16個炮兵營280餘門大炮同時開火,向誌願軍陣地猛烈轟擊,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
敵人的火力準備異常猛烈。數以萬計的炮彈劃過夜空,編織成一張張火網,呼嘯著罩向誌願軍防守的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五聖山指揮所和各觀察所,以及我淺近縱深第二梯隊的運動道路。40餘架飛機臨空轟炸,配合炮兵對誌願軍陣地進行毀滅性破壞。在火力準備的最後十分鍾,一架B-26型飛機低空飛過上甘嶺陣地,施放了煙幕。地麵炮兵也發射了大量煙幕彈,掩護即將開始的步兵衝鋒。
5時整,敵火力準備結束,炮火延伸。美第7師第31團全部,南朝鮮第2師第32團全部和第17團1個營,共7個營的兵力,分6路向誌願軍第45師135團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猛烈進攻。敵人在第一天所投入的兵力已大大超出了原計劃。
敵炮兵對射擊任務進行了區分:105毫米榴彈炮支援步兵衝擊,壓製我發射點;155毫米榴彈炮壓製我指揮所和縱深炮兵發射陣地;203毫米榴彈炮壓製我炮兵並封鎖運動道路;步兵衝擊時,遠射程火炮將步兵護送到距我陣地前沿200米處,再由輕型火炮護送至50米處。由於上甘嶺地區屬於山地,不便展開大量坦克,因此敵人把坦克作為移動火炮來使用,27輛坦克在距我前沿陣地200~1000米的距離上進行直接瞄準射擊,掩護步兵發動波次衝擊。
敵人的密集火力,將五聖山周圍的大小道路全部封鎖。在一片硝煙火海中,誌願軍第45師135團擔任防守的兩個營,依托被炮火摧毀的工事和彈坑,用衝鋒槍、手榴彈、手雷等輕火器與密集衝擊的敵步兵展開激戰。
由於師炮兵主力來不及參戰,能夠支援步兵作戰的僅有3門122毫米榴彈炮、6門山炮和6門38野炮。炮兵戰士唐章洪曾在“冷槍冷炮”運動中榮獲“神炮手”稱號。當敵人向597.9高地進行波次衝擊時,他以3分鍾速射發彈53發,將敵人的進攻隊形打了個中心開花。在轉向支援537.7高地北山時,敵人的炮彈不斷在四周爆炸,他來不及架炮,就用左手扶著炮筒進行簡便射擊。炮筒被打得燙手,唐章洪就往炮衣上撒尿,用打濕的炮衣卷著冒煙的炮筒進行射擊。激戰至17時,誌願軍135團官兵因傷亡過大,遂全部退守坑道作戰。
占領表麵陣地的敵人迅速展開工程隊,開始構築發射點、地堡,設置簡單障礙,但為時已晚。我45師炮兵主力經過移動陣地,改造火口,已經作好了支援步兵反擊的準備。晚19時,誌願軍炮兵以野、榴炮26門,對立足未穩之敵火力急襲5分鍾。猛烈的炮火將敵人剛剛構築起的工事摧毀。敵人還沒弄清楚是怎麽回事,誌願軍135團3個連和另外兩個排,就兵分4路衝了上來,轉入坑道的部隊也迅速出擊,予以配合。經3小時戰鬥,誌願軍全部恢複陣地。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敵人發射炮彈3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餘枚,為整個戰役期間最高紀錄,但除了傷亡2000餘人、陣地得而複失外,一無所獲。誌願軍傷亡500餘人,守住了陣地。更為重要的是,誌願軍在未能投入全力的情況下,擋住了敵人集中全力的第一次猛攻。而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軍使用的最大口徑203mm的榴彈炮
反複爭奪
經過一天的激戰,敵人奪取五聖山的企圖已十分明顯。為打退敵人的進攻,14日晚,誌願軍第15軍黨委研究決定:即報兵團、誌司批準,調整第45師的部署,集中兵力火力於上甘嶺方向。
15日14時30分,誌願軍總部複電同意,指出:“敵正向你軍正麵發動局部進犯,因此你軍應集中力量,準備粉碎敵人的任何進犯,並組織不斷的小反擊作戰,求得大量斃傷敵人,多取得經驗,反擊注字洞南山暫不進攻為宜”。至此,誌願軍第15軍調整了作戰重心,準備與敵人在上甘嶺放手一搏。
為了方便指揮和密切協同,誌願軍炮兵依據火炮性能進行了明確分工:山地作戰,地形複雜,死角多,而迫擊炮機動性好,射速快,彈道彎曲,因此將60炮和82炮混合編組,壓製野榴炮不易射擊的敵衝擊出發位置和集結地,並以固定攔阻射擊打擊透過野榴炮火的殘敵;75山炮和75野炮,炮齡老、射程近,因此將其抵近前沿,以直接瞄準射擊敵人的固定坦克和機關槍火力點;105毫米榴彈炮、122毫米榴彈炮和76.2毫米野炮,集中射擊敵人的集結地,對由淺近縱深向前運動的敵人進行攔阻射擊,並壓製敵機槍火力點和已發現的迫擊炮和榴彈炮;105毫米加農炮、150毫米榴彈炮和155毫米榴彈炮,除擔負與105毫米、122毫米榴彈炮相同的任務外,著重對敵淺近縱深正在集結和運動的有生力量進行打擊、並與敵進行炮戰。
15日淩晨5時,敵人卷土重來。30餘架B-29型轟炸機進行了“地毯式”的低空轟炸,然後就是1個小時的火力準備。緊接著,美第7師第17團、32團,南朝鮮第2師第17團共計4個營的兵力,在大量煙幕掩護下,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衝擊。敵人采取了密集的大縱深隊形,後梯隊緊跟著前梯隊;夜間進至出發位置,白天連續攻擊;同時,炮兵實施不間斷的縱深壓製和遮斷,F-51戰鬥機則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這種聯合兵種的進攻模式,成為上甘嶺戰役期間敵人的慣用戰法。
敵人以密集隊形進行波次衝擊,使其步兵完全暴露於誌願軍的火力殺傷之下。誌願軍炮兵堅持“以殺傷敵有生力量為主”的戰術思想,除將不超過三分之一數量的火炮直接配屬給步兵作戰外,其餘全部集中,組成師、團兩級炮兵群,對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進行輾轉支援。
曾幾何時,西方媒體為掩蓋“聯合國軍”的失敗,誣蔑誌願軍采取的是“人海戰術”。但現在,敵人卻不得不以“人海戰術”配合其所謂的“火海戰術”,向誌願軍防守的上甘嶺陣地發起反複衝擊。前梯隊被擊潰,後梯隊接踵而上。從15日開始,每天攻擊數十次到四十餘次,戰鬥持續時間達6~9個小時,開始分為上午、中午、黃昏三個進攻波,後來又改為先小後大,待消耗我有生力量後,到黃昏時以最大兵力作一次總攻。
對於敵人的這種戰術,誌願軍炮兵以變對變,敵小則我小,敵大則我大。當敵以1個連衝鋒時,我通常以1個榴彈炮連射擊;當敵以1個營衝鋒時,我以兩個榴彈炮連結合少許輕炮,將敵殲滅於進攻之中;黃昏時敵人發起總攻,我集中全部或大部火炮射擊,予敵重大殺傷。這種靈活的戰術,避免了不必要的彈藥浪費,並確保了我軍火力能越打越強。
為最大限度殺傷敵人,誌願軍炮兵力求作到“全縱深火力打擊”。當敵向出發陣地運動時,立即集中射擊予以壓製;當敵發起衝鋒時,對其運動路線進行攔阻射擊;當敵占領我某一陣地時,即以集中射擊殺傷敵人,並繼續以固定攔阻射擊阻止敵人後續梯隊進攻,同時以一部炮火反衝鋒,殺傷敵預備隊;我步兵發起陣地內反衝鋒時,組織短促火力以急襲手段進行支援;當敵潰退時,以炮火追擊敵人,不讓敵人有喘息之機;步兵暫不反擊時,則以擾亂射擊阻止敵人修複工事。
炮兵的有力支援,極大地鼓舞了誌願軍步兵的戰鬥情緒,也招致了敵人的極度仇視。為了對付誌願軍炮兵,敵人將煙幕使用的重點從掩護其步兵進退變為阻塞我炮兵觀察。一時間,我炮兵陣地和觀察所周圍濃煙滾滾,有時我炮兵整日失去觀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誌願軍炮兵部隊以“耳”代“眼”,在五聖山主峰建立了師空中竊聽所,用報話機、步談機收聽敵人的空中活動,收集情報來源,從而確保了火力支援的不間斷。
在實施“煙幕戰術”的同時,敵人還以遠程火炮結合航空火力,對誌願軍炮兵進行壓製。為了有效保存自己,誌願軍炮兵把坑道防護和車輛機動結合起來,同時小高炮上山增大射程,重點打敵炮校機,讓敵炮兵失去“眼睛”。此外,還適時對危害最大的敵炮兵陣地進行壓製。18、19日,誌願軍炮兵第20團3營9連,主動對注羅峙、鬆洞地區的敵炮兵陣地進行射擊,擊毀敵榴彈炮21門,並迫使敵炮轉入遮蔽和後撤,從而大大減輕了敵炮兵對我縱深的威脅。
密集的火力,造成敵我雙方步兵的大量傷亡。進行波次衝擊的敵人被誌願軍炮火一次次擊潰;防守上甘嶺陣地的誌願軍守備部隊也在敵火力轟擊下逐漸消耗。由於運動道路被敵炮火封鎖,白天後續部隊根本上不去。到了夜晚,反擊部隊從千米以外接敵,遭敵炮火攔阻,途中傷亡很大,造成反擊成功後無力堅守。因此,敵我形成了反複爭奪陣地的局麵,誌願軍晝失夜反,敵人則夜失晝反。為了防止誌願軍反擊,敵人大量使用了探照燈和照明彈,把夜晚變成白晝,更增加了誌願軍反擊的困難。
激戰至18日晚,上甘嶺兩陣地再次被敵占領。當進攻537.7高地北山的南朝鮮第2師部隊攻上去後,發現陣地上的野戰工事完全被摧毀,山石被炸成粉末後積澱成灰,足有1尺多深。由於無法構築工事,南朝鮮部隊隻好以汽油桶堆成防禦工事,即所謂的“汽油桶陣地”。
陣地爭奪在19日晚達到了高潮。當天下午,誌願軍炮兵以山炮發彈15發,摧毀了597.9高地40米寬的敵單壁式鐵絲網,為步兵掃清了障礙。17時30分,誌願軍兩個營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次齊放,隨後103門山、野、榴炮一起開火,向敵第二梯隊集結地、嚴重威脅我步兵衝鋒的敵迫擊炮群陣地和T-38型多管火箭炮陣地傾瀉炮彈。在炮兵支援下,誌願軍第45師組織6個連的兵力,與堅守坑道的部隊密切配合,向占領上甘嶺兩高地的敵人發起反擊,至20日1時,全部恢複了表麵陣地。但僅僅四小時後,敵人就開始了拚命反撲。激戰一日,誌願軍終因傷亡過大,彈藥消耗殆盡,除繼續控製597.9高地西北山腿部分陣地外,其餘表麵陣地先後被敵奪去,兩個高地的誌願軍部隊全部轉入坑道堅守。
敵人對上甘嶺兩高地的拚命爭奪,堅定了誌願軍堅決打下去的決心。10月21日晚,誌願軍代司令員鄧華在電話裏勉勵第15軍,指出“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陣地衝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的良好時機。應抓住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我繼續堅決地戰鬥下去,可置敵於死地”。遵照誌願軍首長的指示,第15軍調整部署,積蓄力量,開始為決定性的反擊作準備。
支援坑道 陣地爭奪戰曆時7天,“反上去守不住”是誌願軍麵臨的主要問題。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敵人炮火猛烈;二是表麵陣地無法構築工事;三是接敵運動傷亡太大。因此,誌願軍炮兵能否有效壓製敵人的炮兵火力,並在我軍接敵過程中提供全程火力護送,就成了“決定性反擊能否成功、反擊成功後能否鞏固陣地”的關鍵。
為了增強炮兵力量,從10月23日至11月2日,誌願軍第3兵團為第15軍增調了炮兵第7師2個營,炮兵第2師5個加榴炮連,第60軍野炮2個連,加上20日參戰的1個榴彈炮營,上甘嶺地區誌願軍山、野、榴彈炮數量達到了133門。誌願軍總部還把高炮第610團和1個工兵營配屬給第15軍,以加強上甘嶺地區的防空力量和工程保障力量。與此同時,誌願軍後勤司令部和第15軍組織力量進行了火線運輸,確保炮兵作戰所需的彈藥供應。
堅實的物資基礎,隻是奪取戰役最後勝利的一個因素,況且與敵人比裝備,本不是誌願軍的特長,所以還須在戰術指導上下功夫。為了打好決定性反擊,誌願軍炮兵總結了經驗,進一步明確了戰術思想。
首先是防空作戰。由於誌願軍飛機數量有限,僅限於掩護後方交通線,所以前線防空還要靠高炮。這就要協調好地炮和高炮的關係,強調“地炮支援步兵,高炮掩護地炮”的作戰原則。在火力配係上,以中、高炮為骨幹,結合小高炮和高射機槍,組成高、中、低三層火力網,互相支援掩護;在陣地選擇上,中、高炮置於較平坦地形上,小高炮配置山上以增大射程,一部分高射機槍或部分輕重機槍配置於山溝底,打擊順山溝衝擊的敵機;在任務區分上,中高炮主要打擊敵校正機、大編隊機群或單架的B-29、B-26型轟炸機,小高炮主要打敵速度較快、對地麵實施攻擊的飛機,高射機槍主要打敵攻擊機。為便於相互支援,高炮要與遠戰炮兵溝通聯係,一旦遭敵炮壓製,遠戰炮兵即可給以反壓製。
抗美援朝時誌願軍使用過的蘇聯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攝自軍博
其次是與敵炮戰。在反複爭奪陣地階段,因貫徹“以殺傷敵有生力量為主”的戰術思想,對敵炮戰處於相對次要的位置。而在下一階段作戰中,壓製敵炮兵將成為誌願軍炮兵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此,就要樹立“積極與敵炮戰”的戰術思想和“打則必殲”的決心,明確擔負壓製任務的火炮,精確判定敵炮位置,給敵以措手不及的打擊。各級觀察所要積極搜索敵炮陣地,必要時設置或指定專門的觀察所擔任此責,掌握敵炮規律。在炮戰時,可組織大小口徑火炮一起射擊,以迷惑敵人,使其摸不清我之企圖和陣地位置。為避免敵炮報複造成損失,要多設預備陣地和偽陣地,每一陣地不應停留過長,適時進行轉移。
第三是戰場偵察。為擊破敵之“煙幕戰術”,保障炮兵的有效射擊,誌願軍除建立空中竊聽所外,還要求多設側方觀察所,彼此互相聯係,形成聯網;炮兵觀察所和被支援步兵的觀察所(或指揮所)應設在一起,或相距不遠,以便於協同;加強對敵炮的搜索,要熟悉敵炮活動規律和特點,結合地形予以正確判斷,還可通過審俘、敵後偵察、對煙和火光以及聲音等信息的捕捉來判斷;在偵察內容上,要包括敵防禦體係、敵指揮所、通信中樞、預備隊集結位置、敵倉庫位置、敵防禦工事等。
當誌願軍積蓄力量,總結經驗,為決定性反擊作準備時,占領上甘嶺表麵陣地的敵人,卻像是坐在火山口上,被堅守坑道的誌願軍部隊搞的筋疲力盡。15軍軍長秦基偉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話,概括了坑道部隊的作戰手段:“學它個孫悟空,鑽進敵人的肚子裏鬧它個天翻地覆”。
惱羞成怒的敵人,為消滅坑道裏的誌願軍部隊采取了各種殘酷手段:用炸藥爆破,以火焰噴射器或燃燒彈燃燒,以石、土塊和成捆鐵絲堵口,向坑道投手榴彈,在坑道口周圍構築火力點封鎖,用飛機轟炸,用硫磺熏,甚至施放毒氣,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坑道部隊所麵臨的巨大困難,牽動了全體誌願軍官兵的心。由於坑道能否保得住,直接關係著陣地得失,軍首長指示炮兵部隊:以近距離縱深炮火支援,粉碎敵人逼迫破壞坑道的企圖,協同坑道內的步兵外出反擊。
炮兵指揮所立即進行布署,並給實施支援的炮兵部隊明確分工。在597.9高地方向,炮9團9連以野炮2門直接瞄準射擊,保障第2、8號坑道口的安全;第45師山炮營以2門山炮直接瞄準射擊,負責保障主峰大坑道的安全;步兵第135團屬迫擊炮18門除補充以上火力外,負責保障其餘坑道口的安全。在537.7高地北山方向,炮9團野炮2門,負責保障主峰大坑道口;第45師山炮營以山炮2門,負責保障第2、6、9號坑道口的安全;步兵第133團屬迫擊炮11門除補充以上火力外,還負責保障1至8號坑道口的安全。
實施該任務的火炮,主要以迫擊炮和推前的山、野炮為主。因為這些火力陣地靠近前沿,射擊距離近,能直接觀察。具體區分是:山、野炮或無後坐力炮、90火箭筒以直接射擊控製向我傾斜麵之坑道口,破壞封鎖我坑道之敵和火力點;迫擊炮阻止與殺傷向我坑道附近運動的敵人,並以火力控製陣地側方及遮蔽的坑道口部,必要時以榴炮擔負;榴炮、加農炮,負責壓製封鎖我坑道口的敵迫擊炮和12.7毫米機槍,必要時壓製敵榴炮火力。
在戰術運用上規定:當我坑道內步兵潛出坑道反擊時,我配置在縱深的炮兵,要以榴炮火力襲擊敵之無後坐力炮,以山炮摧毀我坑道口部之敵地堡和發射點,以六○炮打散坑道周圍監視之敵,保障步兵出坑道;炮火準備的時間,要考慮到坑道口的形狀,以及戰士體力削弱,出坑道後要整理隊形等,根據具體情況一般最少需7~10分鍾,以免火力和衝鋒脫節;我反擊成功後,坑道內二梯隊要繼續外出投入戰鬥,或我二線部隊向坑道屯集,故對敵封鎖坑道口的火力點,仍應以火炮專門負責破壞或壓製,以防敵火力點複活或暗藏新設火力點危害我步兵;反擊失利時,應以火力支援部隊退守坑道,提防敵人爭先或尾隨我步兵突入奪我坑道。
為了密切協同,炮兵指揮員除直接觀察指揮射擊外,還和步兵營(團)指揮所取得了聯係。在敵施放煙幕迷茫時,即可根據坑道內的要求進行射擊。有時以步談機收聽坑道內呼喚火力,不待步兵營、團指揮員的命令,炮兵可即行射擊。
炮兵部隊如此細致的支援計劃,極大地鼓舞了坑道部隊的戰鬥熱情。他們以積極的戰術反擊襲擾占領表麵陣地的敵軍,從10月21日至29日,共組織班組兵力出擊158次,殲敵2000餘人,恢複陣地7處。而每當敵人圍攻上來企圖報複時,堅守坑道的誌願軍部隊隻須呼叫“張莊!張莊!我是李莊!我是李莊!蒼蠅蚊子爬到門口了,快來掃掃!”這樣的暗語,不到兩分鍾,一群接一群的炮彈,就會從五聖山前後呼嘯而至,炸得敵人前倒後翻。一向迷信大炮的美國大兵,後來一聽見誌願軍的炮彈飛來,就嚇得抱頭鼠竄,高興的誌願軍戰士用機槍、衝鋒槍打著叫著,“打得好!”“打得好!”坑道內一片歡呼聲。
坑道部隊的頑強堅守,為決定性反擊贏得了10天的寶貴時間。經過精心準備,反擊條件逐漸成熟。10月27日,誌願軍第15軍召開步炮指揮員作戰會議,確定了“集中力量,先西後東,先反擊597.9高地,鞏固後再反擊537.7高地北山”的作戰方針。
此時的敵人,在我友鄰部隊的攻擊和坑道部隊的襲擾下,已呈疲態。10月25日,遭受嚴重打擊的美第7師被撤出整補,將防禦上甘嶺兩陣地的任務全部交給了南朝鮮第2師,並調南朝鮮第9師為預備隊。美軍這種抓南朝鮮軍當替死鬼的作法,激起了南朝鮮人極大憤慨,他們破口大罵美國人不講道義。
與之對比,誌願軍則兵力充足,士氣旺盛。早在10月20日,誌願軍首長就以第12軍第91團、第31師配屬第15軍指揮,第34師也做好了參戰準備。
為給主攻部隊創造條件,誌願軍炮兵進行了一係列先期火力打擊:23日和27日,兩次統一組織對注羅峙、立石、楊穀、鬆洞之間地域的敵炮兵實施火力壓製,摧毀敵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9門,迫使抵近我防禦陣地的敵火炮向後大幅度轉移;28日和29日,組織無後坐力炮對主峰1、2、3號陣地暴露的敵地堡群進行破壞射擊,毀敵工事達10%;30日12~17時,以直接瞄準的山野炮和推前的122毫米榴彈炮1個連,實施了突然的間接火力準備,對敵地堡群破壞達70%,為阻止敵人修複工事,還以迫擊炮進行了監視射擊。
抗美援朝時誌願軍使用過的日本41式75毫米山炮---攝自軍博
最後一擊
1952年10月30日黃昏,上甘嶺地區暮色蒼茫,寒風襲人。由於誌願軍常常在黃昏發起反擊,敵人便把每天的17~20時稱作“黃昏關”。20時一過,上甘嶺陣地上的南朝鮮軍紛紛鑽進地堡裏去避風養神,暗自慶賀又能過上一個平安夜了。
與此同時,誌願軍第15軍45師副師長唐萬成正站在一個炮兵指揮所裏,等待著反擊的開始。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聯係著整個前沿的所有電話總機、分機、步話機,一下子都啞然無聲了。終於,分針和秒針,在21時處整合,唐萬成副師長拿起通往各炮群的通話器,大聲喊道“開炮!”“開炮!”“開炮!”“開炮!”“……”接著唐副師長的命令,數百名各級炮兵指揮員,像後浪催前浪似地連續下達了命令。頓時,誌願軍第15軍104門火炮突然發出怒吼,炮彈像下雨一樣飛向597.9高地和敵炮兵陣地。強大的炮火把敵人的地堡掀開,用來構築工事的小鐵軌、鋼板,夾著敵人的屍體拋向半空,又狠狠地砸在半死不活的敵人頭上。
10分鍾火力急襲後,誌願軍炮兵實施火力延伸。在地堡裏躲避彈雨的南朝鮮部隊跌跌撞撞地鑽出來,準備抗擊誌願軍步兵即將發起的衝鋒。隱蔽在反斜麵的南朝鮮軍也紛紛爬上山來支援。就在這時,已經延伸的火力又掉轉回來,對原壓製目標實施了10分鍾的火力急襲。原來,誌願軍炮兵實施的是假火力延伸,陣地上的南朝鮮軍完全被覆蓋,大部分防禦工事也被摧毀。
在火力急襲中,誌願軍火箭炮第209團實施了兩次全團一次性齊放。瞬時間,無數拖著紅色尾巴的火箭彈,帶著呼嘯聲掠空而過,就像一群追逐的閃電,整個上甘嶺上空的雲層被映得通紅,比朝霞還要鮮豔。由於發射陣地選在了作戰正麵的側方,雖然火箭炮發射集中,聲音大,但在大山的遮障和其它火炮聲音的掩蓋下,敵人很難捉摸我火箭炮陣地的方向和位置。
在誌願軍炮兵強大火力和靈活戰術的打擊下,敵人抵近的迫擊炮群和整個通信網路受到極大破壞。特別是在我火箭炮發射後,空中竊聽所就聽到敵人在叫喚“XX連被殲,XX營被殲,失掉戰鬥力,火器被毀,通訊聯絡不上,步炮兵失掉聯係,炮兵不明情況,無法支援步兵等等。”此後兩個小時,敵炮兵始終沉寂。
炮火準備後,誌願軍第15軍突擊隊在迫擊炮的支援下,數路數波次發起衝鋒,後續梯隊也源源不斷投入戰鬥。為了減少運動中的傷亡,誌願軍第15軍於29日夜,將2個連的兵力隱蔽越過敵炮火封鎖線區,進入597.9高地坑道,與原坑道部隊一起作為反擊的第一梯隊。
步兵發起衝鋒後,誌願軍炮兵提供連續不間斷的火力護送。迫擊炮群和集中使用的60炮,利用其在山地便於曲射、轉移射和射速快的優點,集中轟擊攻擊目標、反敵斜麵二梯隊屯集位置,消滅和遲滯敵之反撲,並對利於敵抵近的主要凹部構成攔阻地線,直接護送步兵躍進衝鋒。直接射擊的炮兵,對妨礙步兵前進的敵側方與正麵火力點實施壓製,消滅射程內可以射到的敵探照燈,繼續壓製和消滅敵固定坦克。遠戰炮兵,積極地、不間斷地壓製敵炮兵,尤其是敵迫擊炮;按預先準備的地段,實施固定攔阻,一直持續到第二梯隊投入前沿陣地;同時適時機動,以集中射擊手段,及時增強射擊敵主要反撲方向。
由於我炮兵支援準確、及時,突擊部隊就像跟著炮彈的腳步衝擊一樣,炮火前腳剛落到敵人的下一個陣地上,步兵的後腳就站在了前一個陣地那些殘存的地堡、火力點的洞口。沒等敵人向外鑽,誌願軍戰士就一陣衝鋒槍、手榴彈把他們消滅在裏麵。而整個突擊部隊的位置,就夾在前麵我軍彈幕和後麵敵人彈幕中間,敵我雙方的炮彈就像長了眼睛一樣,前麵的“開道”,後麵的“送行”,始終給我步兵留著一個空隙,這可真樂壞了誌願軍步兵!經5個小時激戰,誌願軍將南朝鮮第2師第31團1個營又1個連全部殲滅,並擊退南朝鮮軍1個營的多次反撲,殲其一部,恢複了597.9高地除東北山腿2、8、11號陣地以外的全部陣地。
根據反擊準備階段總結的經驗,第15軍首長將反擊部隊和固守部隊分開,反的隻管攻,守的隻管防。為激勵固守部隊,凡是堅守24小時的部隊,都給立功。這種別具一格的兵力使用方式,保證了我軍攻守兵力的平衡,有效地避免了晝失夜反局麵的再次發生。
我軍反擊成功,使敵人大丟顏麵。從10月31日4時開始,敵人拚命反撲,試圖奪回失去的陣地。誌願軍炮兵則立即轉入支援步兵鞏固陣地階段。部隊一上去,炮兵部隊即按照預定計劃,以最有力的手段,對敵第二集結地區和火力點實施火力襲擊,力爭阻止或撲滅敵由縱深內部開始的反撲。11月1日1時4分,敵一部在597.9高地東南凹部集結,準備實施反撲,我炮兵以火箭炮4個連實施一次性齊放,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將其大部殺傷並將該敵擊退。
我迫擊炮群和抵進射擊的山野炮,充分發揮位於第一線發現情況及時的優點,在我第二梯隊趕上陣地後,對主要地段實施火力攔阻襲擾。如無其它情況,則停止發射,控製彈藥,以應付突然發生的情況。
11月1日夜,誌願軍第15軍調整部署,以第12軍第91團換下了苦戰19日的第45師135團和134團。為進一步加強炮兵力量,保障鞏固陣地的勝利完成,11月4日,誌願軍炮2師以6個榴彈炮連參戰。次日,誌願軍總部以第12軍接替第15軍的任務。
為統一指揮,誌願軍組成了五聖山指揮所,以第12軍副軍長李德生負責,該指揮所由第15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相應地成立了炮兵指揮所,由炮7師師長顏伏負責統一指揮支援五聖山前沿作戰的各配屬炮兵,並將炮兵群重新編組,由7個群改編為4個群。
由於誌願軍炮兵對反撲之敵進行了層層火力攔阻,進攻之敵往往未能靠近我前沿便被擊潰,從而使我597.9高地巋然不動。至11月5日以後,“聯合國軍”停止了對597.9高地的反撲。
鞏固了597.9高地後,誌願軍適時機動兵力火力,將反擊重點轉向537.7高地北山。11月11日16時,誌願軍炮兵以榴彈炮52門、迫擊炮20餘門和火箭炮1個團,支援第12軍第92團2個連又1個排發起反擊。激戰至17時,全部恢複了表麵陣地,殲滅據守陣地的南朝鮮第2師1個營大部。此後,誌願軍發揚迫擊炮和步兵火力予敵殺傷,並盡一切力量構築地麵和坑道工事。
在誌願軍的強大反擊下,敵人損失慘重,漸漸無力進行營以上兵力的攻擊,遂改以1個排至1個連的兵力進行連續的小型進攻,同時以猛烈的空、炮火力對我誌願軍炮兵進行報複。
麵對敵人的挑戰,誌願軍炮兵堅持“以火力確保鞏固”的思想,除以部分火力控製陣地安全和掩護加修工事外,集中力量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對敵炮戰,重點打擊對我危害最大的敵迫擊炮群和推前的榴彈炮。11月7日,誌願軍炮兵組織4個炮兵連對注羅峙、橋甲裏、城柱峴等敵炮兵陣地進行襲擊。由於誌願軍前線沒有空軍,敵炮兵氣焰甚為囂張,從來不構築工事,僅以麻袋壘成圍牆式,上蓋棚布,牽引工具和彈藥都堆在靠近陣地的公路上,在我炮火襲擊下,迅速燃起熊熊大火,根本無法還擊。後來一遇到我炮擊,敵人就以另外一至兩個炮群對我進行反壓製,並以空軍進行臨空轟炸。我炮兵則充分機動,快打快撤,當敵機臨空時,我高炮部隊剛好逮個正著。
戰至11月25日,南朝鮮第2師由於傷亡慘重,南撤整補,其防務交南朝鮮軍第9師接替,從此停止了對537.7高地北山的進攻。上甘嶺戰役隨之結束。
在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先後投入3個多師6萬餘人、300餘門火炮、近200輛坦克、3000餘架次飛機,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0多枚。誌願軍則陸續投入3個多師4萬餘人,山、野、榴彈炮133門,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迫擊炮292門,共發射35萬餘發炮彈。而承受這一切的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總麵積僅3.7平方公裏!按地區麵積落彈量計算,超過了一戰時期戰鬥最激烈的凡爾登要塞爭奪戰和二戰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在整個戰役期間,誌願軍炮兵對敵炮戰16次,配合步兵反擊43次,配合步兵阻擊39次,配合步兵襲擊6次,對空作戰792次,共計896次。取得了殲敵12801人的戰果,占總殲敵人數2.5萬餘人的一半以上。此外,還擊落擊傷敵機74架,擊毀擊傷敵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對此,毛澤東在1952年12月16日指出:“今年秋季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致勝的要素”。
不僅如此,誌願軍炮兵在上甘嶺戰役中所取得的輝煌勝利,還預示著我軍已從原來的槍戰為主向炮戰為主的轉變。這是現代化戰爭的特征,也是我軍發展的方向。而其所體現出的英勇頑強、戰鬥到底的“上甘嶺精神”,更是與五聖山同在,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