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於丹現象

(2008-09-22 08:32:49) 下一個
May 20, 2007
周國平《心平氣和看於丹現象 》



最近,我很困惑於丹的風靡,為什麽呢?
還是周國平有水平,把什麽都講清楚了,而且,還是心平氣和的。

1。一錘定音。周給於丹的講座定位為:“她講的不是國學,而是心得,並且不是她對國學的心得,而是她對人生的心得”。
這句說得相當狠,也就是說,從最根本上否認了於丹的《於丹〈論語〉心得》的題目。按周的定位,題目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於丹人生心得》。如果把於丹的講座看作她個人的人生心得的話,那還有誰不能心平氣和嗎?

2。既然於丹心得跟國學沒關係了,周接著馬上就把問題的焦點從解讀論語轉向“電視vs印刷媒介“。
這個觀察是非常準確的。傳統上,大家看不起電視和大眾文化,但是,這些非傳統的大眾媒介在現在生活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周對於丹的肯定是“她的專業是傳播學,她的確深諳傳播的訣竅”這個肯定還是跟〈論語〉無關。隻是肯定於丹看到大眾有心靈的需要,於丹心得滿足了大眾的需要。周用的“於丹現象”這個詞,讓我聽著就跟紅及一時的歌星明星似的,從文化內涵深度上看,怎麽看還是挺貶的。

3。接著,周再次指出:“對於丹的批評,集中在她的解讀方式上”。
周也再次重申“於丹的講座與傳播國學無關。”換句話說,如果大家都同意於丹的講座與傳播國學無關,就不可能再批評於丹的解讀了。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人還是把於丹心得看作國學心得的,於丹自己的書名也是這樣寫的。這個“誤導”就是於丹火紅的根源。大家以為自己借著於丹的書就看懂了深奧的〈論語〉,殊不知所看的不過是她個人的人生心得。

4。最後,周肯定了〈於丹人生心得〉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這點我也同意。中國現在也缺少積極的人生指導,有了總比沒有好。但是,周還是用非常平穩的語氣指出了於丹最欠缺的一點:沒有一個深刻的世界觀定義。我的理解就是:有些膚淺,迎合大眾需要。

總體上,我覺得周的文字表麵和氣,實際上否定了於丹的學術價值。但是肯定了”於丹現象”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