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憶俄羅斯著名畫家列賓(組圖)

(2009-07-05 13:18:12) 下一個

by:信步天涯

一、列賓名畫欣賞

今年是十九世紀俄羅斯著名畫家列賓誕生165周年和他晚年居住的芬蘭灣“扁那地莊園”(離聖彼得堡44公裏)購置110周年,當地正在籌備隆重的慶祝活動。我從列賓油畫作品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幾幅,與大家分享,借以紀念這位為世界曆史增添色彩的偉人。

 

中譯名:亞伊爾女兒的複活(又譯“睚魯女兒的複活”)1871年完成

俄文原名: Воскрешение дочери Иаира

這是列賓在彼得堡美術學院畢業時參加命題創作比賽的一幅油畫,也是他的成名作。命題取自聖經故事:主耶穌在各地巡遊拯救世人時,得知亞伊爾的十二歲獨女就要死去,全家陷於極大的悲痛中。耶穌來到村裏,有人告訴他那個女兒已經死去,勸他不要再做沒用的事。耶穌對他們說,她沒有死,隻是睡著了。他走進亞伊爾家後,屏退了所有無關的人,隻留下自己的三個弟子和女孩的父母。他走到女孩所臥的高台前,拿起她的手,對她說,“孩子,聽我說,你該起來了。”奇跡果然發生,女孩恢複了呼吸,不久後並能下地行走。學院規定應賽作品的創作期限是四個月,當大部分時間過去時,列賓仍毫無進展。就在他幾近絕望時,他想起了童年時代與他親密無間的姐姐烏斯佳(Устя)之死。她當時也是十二歲,被病魔無情地奪去了生命,他和全家親曆的悲痛重新回到了他的記憶中,使他一下子進入了無法抑製的創作衝動。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悲劇氣氛中,他甚至在作畫時請人在一旁彈奏貝多芬的音樂,就這樣在極度激動中隻用了短短幾天就完成了作品。這幅畫以其獨到的構圖,光線和色彩的成功運用,人物麵部表情的生動刻劃,以及特有氣氛的描繪,使列賓贏得了學院頒發的大金質獎章,並得到了去意、法等國考察進修繪畫的機會。


中譯名: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1873年完成

俄文原名: Бурлаки на Волге 

列賓對纖夫的注意,應回溯到剛入彼得堡美術學院不久,就在美麗的涅瓦河畔他看到了纖夫們所從事的幾近奴隸般的勞動,心靈上受到極大的震撼。不論歲月如何流逝,纖夫形象始終鐫刻在他腦中。他自承這是他“最鍾愛的題材”,因為其中不僅蘊含生動的藝術素材,而且有著豐富的“人性”內容。為了在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上了解纖夫們的生活,他於1870-72年三度到俄羅斯的母親河-伏爾加河考察寫生,與纖夫們一起風餐露宿,傾聽他們的人生經曆,而且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就在那裏,他結識了今天這幅名畫中的大部分人物原型。他用了三年創作這幅作品,常常晝夜伏案不斷修改,終於獲得極大成功。人們在這幅油畫中第一次看到最普通的勞動群眾也可以成為出色的藝術典型,俄羅斯繪畫以此為標誌躍上了現實主義的新台階,列賓這個名字也就進入了世界最傑出油畫大師的行列。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遼闊的伏爾加河和藍天的背景上,巧妙地運用沙灘地形和河流轉折築成一座隆起的黃色底座,在上麵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十三個年齡、經曆、體貌和性格各不相同的纖夫形象。這是一支被苦難凝聚到一起的隊伍,他們在布局上可分成三組。第一組是走在最前麵的四個人,中心人物是那個臉麵寬厚善良、眼睛深陷、胡須斑白的老者,堅毅的神情透露出智慧和內在的意誌力。他的生活原型名字叫卡寧(Канин),原是神職人員,後被免職淪為纖夫,經曆和組織才能使他成為這支隊伍無可爭議的領頭人,列賓對他非常喜愛並有極高評價。他的旁邊是兩個跟隨他多年的得力夥伴,右邊是一頭濃密黑發、身材魁梧的憨直莊稼漢子,他失去了賴以謀生的土地,不得不靠拉纖糊口,在畫麵中他正對“頭兒”述說著什麽;另一邊是一個彎腰拉纖最賣力氣的紅頭發男子,他當過水手,最懂得如何在拉纖時用力。在他們身後是一個細長的廋子,戴著一頂破帽,斜叼著煙鬥,身體還是直直的,纖繩鬆弛,顯然在偷懶,從模樣一看便知是城市無業遊民,他“落難”到這個隊伍隻是暫時“混混”。第二組也是四個人,中心人物是那個紅衣少年,他的生活原型名字叫“拉裏卡”(Ларька)。他剛到這個隊伍不久,還很不習慣纖夫的勞動,柔嫩的肩頭大概已磨出了血泡,因此用手把纖繩往外推,一邊抬頭看遠處什麽地方,似乎想知道那邊是否有不一樣的生活。畫家對這個少年傾注了極大的愛和同情,通過他對剝削和摧殘人性的罪惡社會提出了強烈的控訴。少年的右邊是一個有病的纖夫,他得了“癆病”(即今天所說的肺結核),身子已經虛弱不堪,正拿袖口擦去滿頭的虛汗;左邊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正把身體靠在纖套上打開煙袋,想抽口煙提神,看得出來他已拉纖多年,對纖夫生活已經麻木,這與少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少年身後還有一個僅露出一點腦袋的纖夫,他臉龐發黑,嘴唇很厚,看樣子可能是在露天工廠幹過活的工人,也有評論家猜測像韃靼人。第三組是三個人,前麵那個是剛退伍的士兵,腳上還穿著當兵時的皮靴,從他堅挺的步伐可以看到當年所受訓練的影子;中間那個正在回頭看望,也許是聽到了大船上船主對他們的吆喝,報以不屑的眼光;走在最後麵的那個纖夫頭埋得很低,身體完全傾倒在纖繩上,他似乎對道路的盡頭已經不抱希望。除每個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外,整個畫麵的布局錯落有致,渾然一體,頭尾呼應,在繪畫技巧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觀眾在這幅畫中不僅看到纖夫們的苦難,而且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蘊藏的巨大力量,難怪俄羅斯人民至今仍十分喜愛這幅油畫。  

           譯名: 意外歸來    1888年完成

俄文原名: Не ждали

在列賓創作中始終跳動著時代的脈搏,他本人與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和革命民主主義者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他一生繪製了多幅反映當時革命者的作品,主要的有“宣傳者的被捕”、“拒絕懺悔”和“意外歸來”,其中以“意外歸來”最為著名。沙皇俄國統治者常常用流放西伯利亞的辦法來懲罰這些“政治犯”,無數革命者在那裏被嚴酷的氣候和繁重的勞役折磨致死,隻有少數幸運者能在服刑後平安回來。油畫“意外歸來”,就是描寫一個革命者經曆多年流放後突然回到家裏的驚喜場麵,它極其生動地刻劃了在革命者走進家門的一瞬間,在場的每個人物(革命者、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傭和鄰居)的反應和感情。常言說,“知子莫過母”,在畫中母親第一個站了起來,她與兒子良久地對視,幾乎不敢相信眼前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妻子本來正在彈奏鋼琴,她停止了彈奏,臉上露出了欣喜,顯然她比母親確信這就是自己的丈夫,也許她不久前已從友人處獲知丈夫還健在人間,而且有獲釋的希望。正在桌旁溫習功課的兩個孩子表情最為生動:兒子經過短時的惘然後認出了自己的父親,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女兒沒有對父親的記憶,父親被捕時她還在繈褓中,因此當她看到這個“陌生人”突然闖入家中時,把頭埋得更低,但禁不住好奇偷偷從眼角打量這位來客。革命者本人還沒有脫去服刑時所穿的囚衣,腳上泥濘的皮鞋說明一路的艱辛,但他的步履和麵孔十分堅定,表示流放的歲月並沒有磨滅他的意誌。有些評論家指出革命者清臒的外貌頗像基督,也許畫家正是把他們隱喻成為了拯救蒼生甘願受苦受難的基督。這幅油畫表現的富有戲劇性的場麵,最突出地反映了列賓把握和刻劃人物心理的高超能力。

 中譯名: 伊凡雷帝殺子        1885年完成

  俄文原名: Иван Грозный и сын его Иван 16 ноября 1581 года

列賓一生創作的曆史題材作品不多,但十分優秀,“伊凡雷帝殺子”是其中著名的一幅。伊凡雷帝(1530-1584)本名“伊凡四世”,是俄國的第一個沙皇。從曆史的角度看,他在位期間嚴厲打擊貴族分裂和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集權,采取過一係列進步政策,對沙皇俄國的開國史有顯著功勳和重要貢獻,因此深受後來的彼得大帝賞識。但是在另一方麵,由於他從小生活在兩大派係貴族傾軋爭權的漩渦,養成生性多疑,脾氣暴躁,對付政敵手段殘忍,所以素被稱為“恐怖的伊凡”。關於伊凡雷帝殺子之事,原因和日期曆來傳說不一,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有一次雷帝與其子發生激烈爭執,雷帝在盛怒之下把手中的帶刺鐵頭權杖向其子擲去,擊中了兒子的太陽穴,導致他不住流血遂後死亡,雷帝本人備嚐喪子和失去皇位繼承人的苦果,陷入無比的悔恨與絕望。關於此畫的創作經過,列賓在與報紙記者的一次談話中曾說:“1881年,在莫斯科一次音樂晚會上,我與特列恰科夫一起聽了李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新作"複仇",受到深深的震撼。我想,我為什麽不可以把這部音樂作品給我的感受表現在繪畫中呢...於是我想起了伊凡雷帝。”列賓在這幅油畫中,充分揭示了這個暴君殺子者的悲劇和他性格上獸性與人性的並存。在畫麵上,雷帝用一隻青筋裸露的蒼老的手抱住奄奄一息的兒子,另一隻手拚命按住那流血的傷口,企圖挽回兒子的生命,他的眼睛顯露出無限的驚恐,悔恨和絕望似乎馬上要衝出胸口。垂死的兒子用無力的手支撐在地毯上,死亡的陰影已經籠罩著他,但他仿佛要對父親說:“沒什麽,爸爸,別怕!”(有些評論家誇讚在這裏畫出了死亡之美。)整個畫麵的顏色被猩紅所控製,血是紅的,連地毯也是紅的,渲染出異常恐怖的氣氛。畫家為了使畫中的全部物件具有曆史真實性,曾幾次到克裏姆林宮兵器陳列館觀看展品並寫生。

列賓創作此畫有明確的“借古喻今”目的--揭露沙皇專製製度的野蠻和殘忍。他在回憶錄中寫道:“1881年3月1日的流血事件,使所有的人感到震驚,整個這一年充滿了血腥。”這裏所說的“1881年3月1日事件”,就是民粹黨人在那一天刺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事件;而“整個這一年充滿了血腥”,則是指繼任沙皇亞曆山大三世為了報複民粹黨人在全國進行的瘋狂屠殺。油畫展出後,觀眾和沙皇鷹犬都意識到此畫影射沙皇專製製度,街頭紛紛傳言此畫將被封殺。一份惡毒的總檢察官報告送到了沙皇亞曆山大三世麵前,其中陰險指責這幅畫含有“某種傾向”,也就是與伊凡雷帝實不相幹的其他意圖,並且點名畫家列賓在過去的作品中表現過同樣的“惡心”傾向。果然,警察局長次日就下令畫展立即撤掉此畫,並不得以任何其他手段在公眾中傳播。這幅名畫在家中被幽禁了三個半月,直至一個叫博格留波夫的畫家(曾當過沙皇亞曆山大三世的老師)出麵向沙皇陳情才得到“寬恕”。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看了這幅畫後盛讚:“好,太好了,技藝那麽巧妙,又不露痕跡。”

 中譯名: 查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寫回信   1891年完成

 俄文原名: Запорожцы пишут письмо турецкому султану

這是列賓的另一幅曆史題材油畫,其風格迥異於“伊凡雷帝殺子”,充滿幽默和諷刺。故事大意是:1676年,土耳其蘇丹(也就是土耳其皇帝)默罕默德四世給查波羅什哥薩克寫了一封類似“最後通牒”的招降信,信的開頭用了一連串“頭銜”美化自己: “我,土耳其蘇丹,默罕默德之子,太陽和月亮的兄弟,上帝的孫子和委任人,凱撒的凱撒,非凡的騎士,不可戰勝的勇士...”,然後直截了當地命令對方不作任何抵抗繳械投降。查波羅什哥薩克是居住在烏克蘭第聶伯河中遊一帶的“自由人”,他們大多是不滿奴隸主壓迫逃亡到這“三不管”地帶的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有自己的軍事組織和自治製度,過著“殺富濟貧,酒肉共享”的集體生活。這些人政治認同模糊,無限崇尚自由,英勇善戰,桀驁不馴。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周邊的俄羅斯、波蘭和土耳其都想籠絡和利用他們,但按照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他們同烏克蘭和俄羅斯有更多的天然聯係,因此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客觀上起著保衛俄羅斯緩衝波、土入侵的作用。查波羅什哥薩克本來就對土耳其非常反感,在過去的戰鬥中也曾多次戰勝過他們,土耳其蘇丹現在口出狂言要他們犧牲自由而投降,這不能不激起他們的無情嘲弄。在首領伊凡·西爾柯(Иван Сирко)的主持下,他們決定寫一封辛辣嘲弄的信回答土耳其蘇丹,列賓的油畫就是描寫這次寫信的曆史場麵。畫麵正中,手執鵝毛筆的是他們的“書生”,在哥薩克中像他這樣喝過墨水的人不多,可能過去是一名神學院學生;緊靠他身後手拿大煙鬥的就是他們的首領西爾柯。在場的哥薩克約有二十多人,大家爭先恐後地給“書生”貢獻最尖酸刻薄的詞句,每當有人挖苦挖到妙處,人群中爆發出陣陣大笑。列賓刻意在畫麵前景安排了兩個背對觀眾的人,其中左邊光膀子的那個據說就是塔拉斯·布爾巴,一個有崇高氣質的哥薩克英雄(果戈裏同名曆史小說的主人公),這兩個人背上佩戴著許多典型的哥薩克用品(武器、水壺、酒具等)。塑造得最傳神的是兩個在中間站立的哥薩克,(當複信內容接近敲定後)一個較年長的哥薩克把手指向身後土耳其方向,對大夥說:“再給他撒點胡椒麵吧!”,這句俏皮話逗得旁邊那個魁梧的哥薩克捧腹大笑,使整個畫麵氣氛達到最高潮。

關於這幅畫的創作經過,列賓自己曾有詳細介紹。生活在烏克蘭邊境的他,早在童年時代就聽大人們講過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1878年夏天在友人家的聚會上,他又聽到有人朗讀新近重新刊登的哥薩克回信版本,這立即引起他巨大的創作欲望。不久後他畫出了第一張草圖,為了收集有關曆史資料,先後三次到烏克蘭各地尋找查波羅什哥薩克的後裔,以一個學者的認真態度調查研究他們活動場所和習俗,包括服裝、發式、武器和生活用品,畫了成百張草圖。列賓一向習慣於幾幅油畫同時開工,每幅曆經幾年才予完成,這幅畫的創作曆程特別漫長,他不斷修改,更動人物位置,易稿幾十遍,仍感覺人物形象不夠豐滿。他說,“如果在畫中出現縱然是最微細的脫離生活真實和曆史真實的謬誤,都是自己的恥辱。”為此,1888年夏天他又去了庫班草原,考察另一支著名哥薩克部落--庫班哥薩克,獲得許多補充資料。回來後對畫稿再進行修改,終於在1891年最後畫成在展覽會上展出。從最初構思到定稿用了十三年,在列賓自己的繪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足見畫家作畫的認真。

為了使大家對查波羅什哥薩克給土耳其蘇丹回信的內容有具體的了解,從而更好理解列賓油畫中的場景,我把這封信的一個最流行版本附錄於後。

“查波羅什哥薩克致土耳其蘇丹

你是一個土耳其魔鬼,是該死的魔鬼的兄弟和同夥,是惡鬼的書記官!

你還算得勇士?魔鬼的殘羹成了你軍隊的給養。你無法征服基督的兒女,我們不怕你的軍隊。上天入地我們也要和你血戰到底。

日期我們不清楚,因為我們沒有曆書。月在天上,年在地上,但是晝夜長短我們和你們一樣,吻我們的屁股吧!

哥薩克軍首領伊凡·西爾柯和查波羅什全軍將士上!!” 

 

 中譯名: 庫爾斯克省的聖像巡遊(又譯“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1883年完成

俄文原名:  Крестный ход в Курской губернии 

 這是一幅宗教題材作品,同時也是十九世紀俄國社會的大型風俗畫卷。我們通過畫家描繪的這支群眾性宗教遊行隊伍,真切地看到了當時俄國社會各個階層和各種身份的人物,實際上也就是一個邊遠省份俄羅斯社會的縮影。宗教遊行是世界上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在內)常用的活動方式,用以展示信仰和祈福。崇拜聖像的俄羅斯東正教則經常舉行“聖像巡遊”,信徒們在祭司長的帶領下,抬著他們崇敬的聖像走街過村,或從一個教堂遊行到另一個教堂。在俄羅斯,庫爾斯克省的聖像巡遊尤負盛名,列賓按照自己的作畫慣例在動筆前到那裏作了實地考察,對場景和人物做了大量寫生。在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幅名畫中,遊行隊伍明顯地沿縱向分割為兩個部分,占畫麵大部分的右邊是擁有財富和地位的上層社會,走在最中間的是一個頭戴華貴頭巾、身穿錦服的女地主,她手捧聖像,扮演著這次活動的中心角色。從她開始,由遠及近,依次是身穿祭服抬頭傲視的司祭長--神權的顯赫代表,教堂唱詩班,兩個手捧空聖像盒的婦女,以及幾個大漢抬著供奉聖像的神龕。這群人的兩側是騎著高頭大馬的當地顯貴和警察,負責保衛巡遊隊伍的秩序。左邊的狹條則全是窮人乞丐和流浪漢,他們中不乏虔誠的信徒,尤其是走在前麵的駝背跛者和背著許多雜物的中年婦女,他們一路跟隨巡遊隊伍,希望顯靈的聖像搭救他們脫離苦海,但是嚴曆的社會等級製度不容許他們靠近正規行列。列賓在這幅油畫中忠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使它由單純的風俗畫卷提升到深刻的社會寫實傑作。這幅油畫的背景也富有時代意義,巡遊的時間應是秋收之後的幹旱季節,黃色覆蓋著裸露的大地,在右側大片山坡上到處可見殘剩的樹樁,這是俄國農奴製廢除後新興地主和官商殘酷掠奪大地的見證,畫家在這裏有意表達了自己的抗議。列夫·托爾斯泰曾對這幅油畫的初稿提出過批評,認為畫家隻重視場麵的光線和色彩表現,而沒有重視人物本身的刻劃。列賓接受了托翁的批評,在最後完成的作品中我們不僅看到恢弘的場麵,同時也看到一係列具有鮮明特色的人物典型。

二、列賓生平(曆史圖片) 

列賓(全名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是十九世紀俄國的偉大畫家。他1844年生於俄羅斯與烏克蘭交界的小城楚古耶夫(Чугуев),父親是一名屯墾軍人。從十三歲開始,跟當地的烏克蘭聖像畫師學畫聖像,1863年進入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專業繪畫。學習成績優異,1869年以畫作“約夫和他的朋友們”獲小金獎,1872年以畢業創作“亞伊爾女兒的複活”獲 大金獎,並得到去意、法等國旅行和觀摩西歐繪畫藝術的機會。列賓很早就對“纖夫”題材產生濃厚興趣,1870-71年曾兩度到伏爾加河考察纖夫生活,積累了大量素材,終於在1873年3月完成油畫傑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全國一舉成名,並奠定了在世界現實主義繪畫史上的崇高地位。



現存列賓第一張照片(與母親、弟弟在一起)  攝於1867年




1871年  彼得堡美院金獎獲得者合影 (前排左二為列賓)

從西歐考察歸來後,列賓積極投身於“巡回畫派”(Товарищество передвижных выставок)的活動。這是由一群進步畫家和雕塑家組成的團體,其宗旨是推進藝術和現實的結合,在俄國藝術發展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列賓積極創作,在全國各地展出了許多優秀作品,這是他一生藝術的鼎盛時期。 

列賓全家照片 (妻子和三個孩子) 1883年攝於彼得堡


1884年的列賓



“巡回畫派”的參加者 (後排右一站立者為列賓)  攝於1888年

從1890年開始,列賓定居在自購的茲德拉夫聶沃(Здравнево)莊園從事創作。1894-1907年受聘在彼得堡美術學院任教,其間有兩年(1898-1899)擔任該院院長。1899年,舉家遷移到俄芬邊境靠近芬蘭灣的小村庫歐卡拉(Куоккала),列賓為自己的莊園取名“扁那地莊園”(Пенаты),這是個拉丁語詞,意為“老家”,許多著名作家和藝術家都曾到這個莊園探望列賓。從九十年代開始,列賓的藝術創作陷入衰退,特別是後期受到“純藝術”和“象征主義”的影響,數量有限的畫作大多局限於宗教題材,偏離了原先堅持的“思想性”原則。1930年9月,列賓就在“扁那地莊園”去世,享年86歲。十月革命後,包括庫歐卡拉在內的一塊地方劃給了芬蘭,以列寧為首的蘇俄政府寫信邀請列賓回到俄羅斯居住,未被接受。1940年蘇芬戰爭結束後,庫歐卡拉又回歸蘇聯,蘇聯政府把該村命名為“列賓諾”,即“列賓村”,並在該地建立了列賓紀念館。

1893年  與美院學生們在一起 (前排中坐者為列賓)


1901年的列賓


1905年  高爾基(左一)偕愛侶安德列耶夫娜(中坐者)拜訪列賓




1906年  畫家在畫室

1907年  去雅斯納亞·波良納探望好友列夫·托爾斯泰




1909年在畫室




1910年  在家中閱讀列夫·托爾斯泰去世的消息


1914年  為好友、著名歌唱家施裏亞賓作畫


1915年垂垂老矣的列賓


列賓的最後一張照片  攝於1930年


View Raw Image" jquery1247575490229="40">

列賓在茲德拉夫聶沃莊園的舊居(現為紀念館)


 

列賓“扁那地莊園”的大門


“扁那地莊園”內的住宅


列賓在“扁那地莊園”的墓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