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為什麽沒有去法國留學?

(2009-04-18 12:18:59) 下一個


    光陰荏苒,白駒過隙,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至今已經過去近百年了。毛澤東作為此一運動的積極支持者與參與者,他當時卻沒有去法國留學,這是什麽原因呢?

    公元1915年,李石曾(詳見《留法百年—暨中國留法第一人李石曾先生》)在巴黎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欲吸引中國有誌無力的青年來法國“勤以做工、儉以求學”,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當時,中國教育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吳稚暉等在全國各地分別設立分社,為國內有誌青年赴法留學作好準備。僅數年時間,“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便在中華大地上蓬勃開展起來。

    就在此時,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的楊昌濟(楊開慧的父親)先生,把“留法勤工儉學”的消傳回湖南家鄉。當時毛澤東剛從湖南一師畢業,他與新民學會的成員研究以後,決定先派蔡和森到北京打前站,看一看具體事宜。蔡和森到北京後,與楊昌濟拜訪了北大校長蔡元培,隨後寫信督促毛澤東等邀集誌願留法的同學迅速北上。

    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五日,毛澤東和蕭子升、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等二十四名青年,坐火車離開長沙,奔赴中國的首都——北京,這是他們第一次走出湖南。到北京,毛澤東和蔡和森住在位於北京東城鍾樓後身豆腐池胡同楊昌濟家。楊家是一座三進院的民宅,楊昌濟先生住在二進院的北房,女兒楊開慧住在東房,毛澤東和蔡和森二人就住在前院靠院門的南房裏。

    時間不長,湖南籍陸續到京準備赴法的青年學子已達五十餘人,毛澤東起草了一份湖南青年留法勤工儉學計劃,聯係各處,交有關方麵協調,為同學們籌措路費而四處奔走。隨後,他又把這些人分別安置在設立於北京大學、保定育德中學、河北蠡縣布裏村、長辛店開辦了留法預備班裏。

    幾乎與此同時,毛澤東身邊的蔡和森、李維漢準備赴法留學,在離北京不遠的天津,一位名叫周恩來的青年做出了留學法國的決定,起航遠赴歐洲。在西南的重慶,另一名叫鄧希賢(鄧小平)的青年,也以勤工儉學的身份開始了法國之旅。毛澤東此時卻沒有與留法勤工儉學的隊伍到達法國,原因大致可歸納為幾點:

第一、經濟窘迫的因素

    當時,留法勤工儉學雖是以“勤以做工、儉以求學”為目標,但並不是包攬全部留學費用,還需要出國學生自付一些車船費等。並且到了法國,如果學習生活一時沒有著落,必須要在一段時間內自給自足。那時的毛澤東,不僅身無分文,而且舉債在身,更無法向熟人張口借錢。

    毛澤東當務之急是需要找到一份工作,以解決生活的難題,留法勤工儉學的費用使他覺得“出洋”並不實際。毛澤東當時不說買煤燒炕、就是連買件大衣成了問題,在北京寒冷的冬季,隻能七八個人合買一件大衣,輪流著穿。蔡和森離開北京後,他同幾個湖南青年一起租住了一間小房,幾個人擠在一條炕上,毛澤東後來回憶說:“每當我要翻身,得先同兩旁的人打招呼。”可見毛澤東當時的生活艱難程度。

第二、需要語言與技能的學習

    赴法留學,除去經濟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學生要學習法語和一些基本技工技能,以備到法國做好“勤以做工,儉以求學”的先期準備。毛澤東此時無暇顧及法語與技工的學習,雖然留法勤工儉學需要語言水平不高,但這要占不短的時間。毛澤東那時正熱衷與新聞與哲學的研究,心思並不在法語與技能學習方麵。

    再有,當時毛澤東徜徉於北京古城,被古都的古老文化和曆史底蘊深深打動,他穿梭在紅牆碧瓦,蒼鬆翠柏之間,這似乎與他內心的文化情結心脈相連,毛澤東在北京的風物裏,找到了內心的和諧與心靈的寄托。毛澤東後來回憶說:“北京數不盡的樹木引起了我的驚歎和讚美”。

    毛澤東沒有去法國留學,也許還有一點,那時毛澤東已經結識了楊開慧,楊開慧是學習新聞的學生,她無意去法國的工廠做工。

第三、推崇自學的主張

    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期間,生活雖然捉襟見肘,但他認為自學更為重要。他以為,圖書館裏的知識,不必花錢就可以讀個夠。

    1919年3月12日,毛澤東送走留法學生後,回到長沙,他說“在長沙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誌,租一所房子,辦一所自修大學,我們在這個大學裏實行共產的生活”。 1921年,毛澤東在湖南《大公報》上發表了《湖南自修大學組織大綱》,隨後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不久,毛澤東利用船山學社的校舍開辦的自修大學開學。

    毛澤東之所以沒有去法國留學,一貫推崇自學的主張和與實際相連的理念,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受海歸派觀念的影響

    毛澤東自幼飽讀詩書,浸潤於中國傳統文化,但他並不墨守成規,而是以寬懷的胸襟看待新潮事務。對當時的留學潮,毛澤東也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毛澤東在1920年給好友周世釗的信中說:我覺得求學實在沒有“必要在什麽地方”的理,“出洋”兩字,在好些人隻是一種“迷”。中國出洋的總不下幾萬乃至幾十萬,好的實在少。多數呢?仍舊是“糊塗”;仍舊是“莫名其妙”。

    這些都證明,毛澤東的留學觀念曾受到西學歸來的人的影響。以上醒言警句,對於現今的留學現象,又是多麽具有現實意義。

第五、心係故國的苦難與普世情懷

    在毛澤東等老一輩人心中,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期間的苦難,給他們留下的烙印最為深刻。毛澤東沒有去法國留學,還有一個關鍵所在:他並不相信在西方能找到解決他個人以至整個中國前途問題的靈丹妙藥。毛澤東把中國看作是一部大書,他要一頁一頁的去親身體驗,認真解讀,融入其中,探根索源。毛澤東後來回憶這一段經曆時說:“我覺得我對我自己的國家了解得還不夠,把我的時間花在中國會更有益處。”

    毛澤東為什麽沒有去法國留學,值得當代人深入探究。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論在故國耕耘奮鬥的毛澤東,還是在異鄉探索救國真理的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人,他們胸懷的都是民族大博愛,拳拳赤子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