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軍事史要:從13軍區到7大軍區

(2008-11-28 14:51:41) 下一個

   隨著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建設的全麵展開和國防任務的需要,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軍區領導機構編製體製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完善。為有利於我國實行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國防武裝力量的建立,1955年,國務院決定,取消按一、二、三級的等級劃分軍區的做法,統一改稱為軍區、省軍區。從此,全軍由原來的3級軍區體製,改為軍區(大軍區)、省軍區體製。

   1、13個大軍區的組建

   1955年2月11日,國務院和國防部根據中共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設置情況,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全國戰略區的重新劃分,決定將全國的6個大軍區,即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西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和西南軍區,改劃為12個大軍區。這12個大軍區大部分是以所在區的大城市命名的,計有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各軍區於5月1日前按新的區劃正式辦公。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這樣,全國共13個大軍區。大軍區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領導、指揮、管理本戰區內的野戰軍、省軍區及地方武裝,並與海軍、空軍領率機關共同領導本戰區內的海、空軍部隊。各大軍區的成立情況是:

   沈陽軍區:1955年3月22日成立,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周桓,副政治委員杜平、甘渭漢,參謀長吳信泉,政治部主任杜平(兼);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下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今分屬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省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及陸軍軍等部隊。軍區機關駐沈陽市。7~8月,軍區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防空部隊部、公安部隊部分別改為兵種司令部。11月,熱河省軍區隨熱河省同時撤銷。1957年5月,撤銷軍區防空軍司令部,所轄部隊劃歸沈陽軍區空軍建製。6月,撤銷軍區防空軍司令部,所轄部隊劃歸沈陽軍區空軍建製。6月,撤銷軍區公安軍司令部,所轄邊防部隊分別撥歸所在省軍區領導。1959年9月,第3兵團改為旅大警備區。1960年12月,組建外長山要塞區。1968年3月,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8年9月撤銷)。1974年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今為大連陸軍學院)。1981年11月,組建赤峰、白城守備區。1982年12月,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分別縮編為軍區司令部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1985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轉《軍隊體製改革、精簡整編方案》,沈陽軍區所屬部隊進行調整,裁減了員額。調整後,轄遼寧、吉林、黑龍江省軍區和旅大警備區、赤峰守備區、大連陸軍學院及建製內的陸軍集團軍、特種兵等部隊。先後任司令員的有:陳錫聯、李德生,先後任政治委員的有:賴傳珠、宋任窮(兼)、曾紹山、潘複生(兼)、毛遠新、王輝球、甘渭漢、廖漢生、劉振華。

   北京軍區:1955年4月14日成立,由華北軍區改編,並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京津衛戍區,楊成武任司令員,朱良才任政治委員,王近山、陳正湘任副司令員,韓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袁升平。轄:陸軍軍以及河北、山西省軍區,軍區空軍、防空軍、炮兵、裝甲兵司令部和軍區工程兵部。軍區機關駐北京市。1959年,北京軍區免兼京津衛戍區、改設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歸北京軍區建製。1962年,石家莊步兵學校劃歸北京軍區建製,稱北京軍區步兵學校(1967年撤銷)。1966年,組建華北農墾兵團(1969年分別移交有關部隊和山西省)。1967年5月,內蒙古軍區由大軍區改為省級軍區,歸北京軍區建製。1969年,組建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75年撤銷)。1974年,組建北京軍區軍政幹校,1977年調歸總參謀部。同年,另建北京軍區步兵學校,1986年改稱石家莊陸軍學院。1979年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進行精簡整編。1983年將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分別縮編為軍區司令部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1985年,陸軍軍改編為陸軍集團軍。楊勇、鄭維山、李德生、陳錫聯、秦基偉先後任司令員,賴傳珠、廖漢生、李雪峰、謝富治、劉格平、陳先瑞、解學恭、紀登奎、吳德(兼)、秦基偉、劉子厚、袁升平、傅崇碧、楊白冰先後任政治委員或兼第一政治委員。

   濟南軍區:於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員楊得誌,1957年到職,第一政治委員譚啟龍,第二政治委員王新亭,司令員由王新亭代職。下轄:轄區內的陸軍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和守備部隊。擔負山東省以及江蘇省徐州至連雲港地區的防務。軍區機關駐濟南市。9月,軍區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分別改編為軍區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1960年4月,又分別改為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山東軍區公安總隊改編為軍區公安軍(1957年6月撤銷)。1960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海軍長山要塞區(1961年3月改稱內長山要塞區)和洛陽步兵學校(1962年8月改稱濟南軍區步兵學校)劃歸濟南軍區建製。1961年10月,以軍區司令部動員部組建山東省軍區。1967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濟南軍區空軍,受軍委空軍和濟南軍區雙重領導。1969年2月,撤銷軍區步兵學校。1970年2月,組建青島警備區(軍級)。4月,組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74年11月撤銷)。1974年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改為軍區步兵學校、濟南陸軍學校)。1967年6月,軍區工程兵機關縮編為軍區司令部工程兵部。1978年2月,組建煙威警備區(軍級)。5月15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徐州至連雲港方向的防務劃歸南京軍區。1982年12月,軍區炮兵、裝甲兵機關縮編為軍區司令部炮兵部、裝甲兵部。1985年6月,遵照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武漢軍區分別與濟南軍區、廣州軍區合並,河南省軍區和駐河南境內的部隊、學校劃歸濟南軍區。曾思玉、饒守坤先後任司令員,舒同(兼)、梁必業、曾希聖(兼)、袁升平、譚啟龍(兼)、王效禹、徐立清、任思忠、白如冰、蕭望東、陳仁洪、遲浩田先後任政治委員。

南京軍區:1955年4月1日成立,由華東軍區改編,許世友任司令員,唐亮任政治委員,葉飛、郭化若任副司令員,張才千任參謀長。下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軍區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空軍、公安軍及轄區內的陸軍軍等部隊。軍區機關駐南京市。隨後相繼將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部擴編為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司令部。10月,組建上海警備區。1956年7月,福州軍區成立,歸中央軍委直接領導。福建、江西軍區和駐該兩省的陸軍軍、特種兵等部隊劃歸福州軍區建製。1957年8月,撤銷軍區公安軍,所屬部隊陸續移交地方公安機關或改編為守備部隊。9月,撤銷軍區防空軍,所屬部隊並入南京軍區空軍建製。1958年2月,組建舟嵊要塞區。1969年9月~1970年3月,先後組建江蘇、安徽、浙江生產建設兵團(1975年6月撤銷)。1974年1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擴建為南京高級步兵學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1975年12月,軍區裝甲兵、工程兵機關分別縮編為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1977年10月,組建軍區步兵學校(後改為南京陸軍學校)。1978年9月,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分別擴編為軍區裝甲兵、工程兵。1982年11月,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分別縮編為軍區司令部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1985年6月,遵照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南京軍區與福州軍區合並。丁盛、聶鳳智、向守誌先後任司令員,蕭望東、杜平、廖漢生、郭林祥、傅奎清先後任政治委員,柯慶施、江渭清、江華、李葆華、張春橋、彭衝先後兼任第一政治委員或任政治委員。

   廣州軍區:1955年4月15日成立,司令員李天佑(代),政治委員陶鑄,副司令員文年生、梁興初、詹才芳,副政治委員劉興元。下轄:湖南、廣東、廣西軍區,海南軍區,軍區防空軍、公安軍,軍區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司令部和陸軍軍、院校及地方部隊。軍區機關仍駐廣州市。原中南軍區所屬河南湖北軍區劃歸武漢軍區建製;江西軍區劃歸南京軍區建製。1957年4月,撤銷軍區公安軍,其所屬部隊劃歸所在省軍區、海南軍區領導。5月,撤銷軍區防空軍,其領導機關及所屬部隊並入軍區空軍建製。1962年3月,長沙政治學校劃歸廣州軍區領導。8月,桂林步兵學校改稱廣州軍區步兵學校(1968年8月撤銷)。1969年3月,以海南島和湛江地區的國營農場改建為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8月撤銷長沙政治學校。12月,軍區裝甲兵機關縮編為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1974年1月,組建廣州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改稱廣州軍區步兵學校、桂林陸軍學校、桂林陸軍學院)。6月,撤銷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恢複國營農場,移交廣東省農墾總局。1975年12月,軍區炮兵、工程兵機關分別縮編為軍區司令部炮兵部和工程兵部,1978年10月又恢複軍區炮兵、工程兵機關。1981年1月,萬山要塞區歸廣東省軍區建製。1982年9月,軍區炮兵、工程兵機關分別縮編為軍區司令部炮兵部、工程兵部。1985年7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武漢軍區分別與濟南、廣州軍區合並,湖北省軍區及駐湖北省境內的部隊劃歸廣州軍區建製。黃永勝、丁盛、許世友、吳克華、尤太忠先後任司令員,劉興元、韋國清、趙紫陽、孔石泉、韋祖珍、任思忠、華國鋒、張平化、向仲華、習仲勳、王猛、張仲先先後任政治委員或兼任第一政治委員。

   武漢軍區:1955年3月7日成立(兼湖北軍區),陳再道任司令員,王任重兼政治委員,李迎希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譚甫仁、張廣才任副政治委員,葉明任政治部主任。負責統一領導指揮河南、湖北兩省軍區和駐該兩省境內的陸軍、空軍、防空軍、公安軍。軍區機關駐武漢市。7月,組建武漢軍區公安軍司令部,撤銷湖北、河南兩省和武漢市的公安總隊番號。1956年4月29日,總參謀部命令將武漢軍區公安軍司令部擴編後兼湖北省軍區。同年8月1日起,武漢軍區免兼湖北省軍區。1957年2月,撤銷武漢軍區公安軍司令部番號,其所屬湖北、河南兩省的公安內衛團進行縮編。1960年4月,漢口高級步兵學校、信陽步兵學校劃歸武漢軍區建製。1961年3月,軍區司令部炮兵處擴編為軍區炮兵司令部。1963年1月,成立武漢軍區衛生學校。1966年6月,以河南省軍區8個獨立營為基礎擴編為河南省軍區獨立師。9月,將湖北、河南兩省公安內衛部隊分別整編為河南省軍區獨立師、河南省軍區獨立第2師。1967年7月,軍區司令部工程兵部擴編為軍區工程兵。1968年7月和1969年8月,先後撤銷信陽步兵學校、漢口高級步兵學校。1974年2月,成立武漢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改稱武漢軍區步兵學校,信陽陸軍學院)。3月,成立武漢軍區軍醫學校。1976年4月,軍區工程兵縮編為軍區司令部工程兵部。1978年10月,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擴編為軍區裝甲兵。1982年12月,軍區炮兵、裝甲兵分別縮編為軍區司令部炮兵部、裝甲兵部。1985年6月,遵照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撤銷武漢軍區,分別與濟南軍區、廣州軍區合並。河南省軍區和駐河南省的部隊劃歸濟南軍區;湖北省軍區和駐湖北省的部隊劃歸廣州軍區。曾思玉、楊得誌、王必成、張才千、周世忠先後任司令員,譚甫仁、鍾漢華、劉豐、王六生、蕭思明、吳烈、王平、李成芳、嚴政、劉建勳、趙辛初、陳丕顯先後任政治委員或兼第一政治委員。

   昆明軍區:1955年4月1日成立,以雲南軍區為基礎組建,並兼雲南軍區,謝富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秦基偉任副司令員,於一川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金如柏任第二副政治委員,魯瑞林任參謀長,胡榮貴任政治部主任。下轄:貴州軍區、雲南省各軍分區和駐兩省的陸軍軍、公安部隊等。軍區機關駐昆明市。7月,雲南軍區公安部隊改編為昆明軍區公安軍。1957年8月,以軍區公安司令部為基礎成立雲南省軍區,撤銷公安軍司令部番號。1960年10月,軍區炮兵司令部擴編為軍區炮兵(後撤銷)。1963年3月,昆明步兵學校改稱昆明軍區步兵學校,1964年6~9月,先後組建民族第1、第2支隊(1969年4月撤銷)。1965年8月,雲南、貴州兩省公安部隊整編為軍區部隊。10月,成立外國語文專科學校(1969年9月撤銷)。1969年10月,組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974年6月撤銷)。1974年3月,組建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2月改稱軍區步兵學校,1981年3月改稱昆明陸軍學校。1985年8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合並為成都軍區,昆明軍區番號撤銷。秦基偉、王必成、楊得誌、張銍秀先後任司令員,閻紅彥、金如柏、李成芳、譚甫仁、周興、劉誌堅、賈啟允、安平生、謝振華先後任政治委員或兼第一政治委員。

  成都軍區:1955年4月14日成立,以四川軍區為基礎組成。賀炳炎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李文清、何正文任副司令員,閻紅彥、郭林祥任副政治委員,餘述生任政治部主任。下轄西康(舊省名,今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各一部)軍區和四川省各軍分區及公安部隊等,軍區機關駐成都市。7月,部分公安部隊改編為人民警察,歸地方政府公安機關建製。9月,西康軍區隨西康省撤銷。1956年2月,沈陽、北京、南京軍區組建的5個預備役訓練師調入成都軍區。6月,成立軍區炮兵司令部(1957年7月撤銷)。1957年6月,西藏軍區幹部學校改為成都軍區幹部學校,歸成都軍區建製(1958年6月集體轉業,移交四川省政府)。1958年後,相繼調入陸軍軍,組建了炮兵、工兵等特種兵部隊和軍區幹部學校。5個預備役訓練師一部調出參加農墾,一部撤銷。1962年9月,軍區幹部學校改稱軍區步兵學校。1968年12月,西藏軍區由大軍區降格為省級軍區,歸成都軍區建製。1969年10月,成立四川省軍區,歸成都軍區建製。11月,撤銷軍區步兵學校。1974年4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和軍醫學校。1975年11月,總後勤部駐重慶辦事處歸成都軍區建製,1976年1月撤銷。1978年1月,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改稱軍區步兵學校,1981年1月改稱成都陸軍學校。1985年9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成都軍區與昆明軍區合並。黃新廷、梁興初、秦基偉、劉興元、吳克華、尤太忠、王誠漢先後任司令員,郭林祥、廖誌高、甘渭漢、張國華、陳仁麒、謝家祥、嚴政、劉興元、李大章、陳先瑞、孔石泉、鍾漢華、徐立清、萬海峰先後任政治委員,趙紫陽、譚啟龍先後兼任第一政治委員。

   蘭州軍區:於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員張達誌,政治委員冼恒漢,副司令員韓練成、楊嘉瑞、徐國珍,參謀長李書茂,政治部主任王慶生。下轄:陝西、青海軍區,甘肅、寧夏兩省(區)的各軍分區和步兵、炮兵、騎兵、公安部隊,以及步兵、炮兵等學校。軍區機關駐蘭州市。8月1日,公安部隊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調歸地方政府公安機關建製。1958年5月,以銀川軍分區機關為基礎組建寧夏軍區。1961年5月,重建甘肅省軍區。1962年6月,中央軍委直屬的天水步兵學校改為蘭州軍區步兵學校(1969年3月撤銷)。1969年1月22日,組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973年10月撤銷)。12月5日,蘭州軍區司令部炮兵部擴編為軍區炮兵領導機關(1982年10月又縮編為司令部炮兵部)。1974年10月,組建蘭州軍區軍醫學校(後改為衛生學校)。1975年7月15日,成立蘭州軍區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2月改為蘭州軍區步兵學校,1981年1月改稱西安陸軍學院)。1985年8月6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烏魯木齊軍區與蘭州軍區合並為蘭州軍區。皮定均、韓先楚、杜義德、鄭維山、趙先順先後任司令員,劉瀾濤、李瑞山、蕭華、宋平、譚友林、李宣華先後任政治委員或兼第一政治委員。

   新疆軍區: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恩茂,副司令員陶峙嶽、賽福鼎·艾則孜、郭鵬、張希欽,副政治委員曾滌。下轄:南疆軍區、伊犁軍區以及陸軍部隊。1958年11月,組建新疆軍區幹部學校(1962年11月改稱新疆軍區步兵學校)。1969年12月,伊犁軍區改稱北疆軍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劃歸新疆軍區建製(1975年其領導機構撤銷)。1975年3月,新疆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成立(1978年1月改稱新疆軍區步兵學校)。1976年7月,組建新疆軍區軍醫學校。1979年1月,成立南疆軍區。1979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新疆軍區改稱烏魯木齊軍區。吳克華任司令員,郭林祥任第二政治委員。12月,新疆軍區步兵學校改稱烏魯木齊陸軍學校。1982年,新疆軍區將擔負內衛執勤任務的部隊移交公安部門,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85年6月,烏魯木齊軍區與蘭州軍區合並為蘭州軍區,同時成立新疆軍區(兵團級),歸蘭州軍區領導。龍書金、楊勇、劉震、蕭全夫先後任烏魯木齊軍區司令部員;蕭思明、譚友林、譚善和先後任政治委員。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第一書記王恩茂、賽福鼎·艾則孜、汪鋒先後兼任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司馬義·艾買提、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書記穀景生先後兼任政治委員。

   西藏軍區:1955年5月1日成立,由省軍區升為二級軍區,直屬中央軍委領導,司令員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副司令員阿沛·阿旺晉美、朵噶·彭措繞傑、陳明義、李覺,副政治委員範明、王其梅,參謀長陳明義(兼),政治部主任劉振國。下轄西藏地區的陸軍師和騎兵、工兵、炮兵、公安部隊以及駐四川辦事處。軍區機關駐拉薩市。1959~1960年間相繼成立拉薩、塔工(今林芝)、江孜(今屬日喀則)、那曲、山南、日喀則、昌都等軍分區以及軍區生產部、公路部和幹部學校。1964年4月,軍區機關各業務處改稱部(局)。1958年11月,張經武兼任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68年7月,曾雍雅任軍區司令員,任榮任政治委員。12月,西藏軍區縮編為省級軍區,劃歸成都軍區建製。

   內蒙古軍區:1955年於4月20日成立,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烏蘭夫,副司令員劉華香、劉彬,副政治委員蘇謙益,參謀長孔飛,政治部主任廷懋。下轄:呼倫貝爾、哲裏木、昭烏達、錫林郭勒、察哈爾、平地泉、烏蘭察市,伊克昭、河奎等軍分區和1個騎兵師。1960年4月,滕海清任代司令員,吳濤任政治委員。1967年5月,該軍區降格為省級軍區,歸北京軍區領導。

   福州軍區:1956年7月1日成立,由福建軍區改成,並兼福建軍區。葉飛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皮定均、劉永生任副司令員,劉培善任副政治委員,黎有章任參謀長,廖海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福建軍區、江西軍區和軍區炮兵、工程兵、公安軍及駐兩省的陸軍軍、特種兵等部隊,軍區機關駐福州市。1957年5月,福州軍區免兼福建省軍區,以軍區公安軍機關組成福建軍區機關,公安部隊改編為守備部隊。1969年8月,軍區工程兵機關縮編為軍區司令部工程兵部。12月,組建福建、江西生產建設兵團(1974年撤銷)。1974年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改為南昌陸軍學校)。1982年7月,軍區炮兵機關與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合並為軍區司令部特種兵部。1985年6月,遵照中央軍委關於合並整編大軍區的命令,福州軍區與南京軍區合並,整編為新的南京軍區。福建、江西兩省軍區和轄區內的野戰軍、地方部隊及院校等,劃歸南京軍區建製。韓先楚、皮定均、陳再道、楊成武、江擁輝先後任司令員,劉培善、楊尚奎、周赤萍、李誌民、江渭清、廖誌高、傅奎清先後任政治委員或兼任政治委員。

   大軍區機關的設立,由於各軍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擔負的任務和領導部隊的數量不同,其領導機構的設置和編製人數也不一樣。各軍區領導機關都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幹部部、後方勤務部、財務部、軍械部和軍訓處、防化學處、軍事法院。有的軍區領導機關還根據所轄特種兵部隊的多少,分別設有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空部隊、公安部隊等領導機構或業務部門。這樣,軍區領導機關在體製編製上基本實現了諸軍兵種的合成,初步成為合成軍隊的戰役指揮機構。

   2、省軍區

   5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作戰和剿匪任務的完成,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國家政權機構的建立與完善,特別是省級機構的正式建立和省域的調整劃定,國務院決定取消原來的二、三級軍區的稱號,改稱為省軍區。對二、三級軍區的領導機關進行了調整合並。決定在全國各省(自治區),均建立省軍區。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在全國先後共成立了27個省軍區(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中央直轄市分別設立衛戍區或警備區;北京設立衛戍區,天津、上海、重慶分別設立了警備區(旅大警備區也屬於軍級單位)。省軍區,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的省(自治區)設立的軍隊一級組織。省軍區隸屬大軍區建製,同時是中國共產黨省(自治區)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和省(自治區)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軍區和省(自治區)常委、政府的雙重領導,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領導若幹個軍分區和一定數量的部隊。負責所在省(自治區)的軍事工作,主要是領導預備役、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有的還擔負邊防、海防守備任務。省軍區下轄軍分區。軍分區,是省下行政區劃的地區(省轄市、自治州、盟)所設立的軍隊一級組織。軍分區為師級。軍分區受省軍區和中共地區(省轄省、自治州、盟)委員會、行政公署的雙重領導。軍分區設有領導機關(司、政、後),有的還轄有一定數量的部隊、分隊。其主要負責所在地的軍事工作,主要是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有的還擔負邊防海防守備任務。軍分區下轄縣(旗)級設立了人民武裝部。人民武裝部屬團級,實行地方和軍隊雙重領導。人民武裝部既是中國共產黨縣級地方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又是軍隊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部門。1969年11月15日,中共軍委決定:各省、自治區機關所在城市和重慶、鞍山、青島、湛江等重要城市均可根據需要設立警備區機構。據此,各省、自治區機關所在城市和一些重要城市,均組建了警備區。

  1985年5月,中國政府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並確定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為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適應這一新的情況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同時,鑒於現行軍區體製存在戰役縱深淺、獨立作戰能力弱、機關龐大、機構重疊、後方部署重複、浪費人力物力等弊端,中央軍委於1985年7月決定將11個大軍區調整為7個大軍區。即:

   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楊白冰,轄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河北省軍區、山西省軍區、內蒙古軍區;後來,周衣冰、王成斌、李來柱、李新良、朱啟先後任司令員,劉振華、張工、穀善慶、杜鐵環先後任政治委員。

  沈陽軍區:司令員劉精鬆,政治委員劉振華,轄遼寧省軍區、吉林省軍區、黑龍江省軍區,王克、梁光烈、錢國梁先後任司令員,宋克達、薑福堂先後任政治委員。

  蘭州軍區:司令員趙先順,政治委員李宣化,轄甘肅省軍區、陝西省軍區、寧夏軍區、青海省軍區、新疆軍區,傅全有、王克、劉精鬆、郭伯雄、李乾之先後任司令員,曹生、溫宗仁、劉冬冬、劉永治先後任政治委員。

  濟南軍區:司令員李九龍,政治委員遲浩田,轄山東省軍區、河南省軍區;張萬年,張太恒、錢國梁、陳炳德先後任司令員,宋清渭、徐才厚、張文台、劉冬冬先後任政治委員。

  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誌,政治委員傅奎清,轄江蘇省軍區、安徽省軍區、浙江省軍區、江西省軍區、福建省軍區、上海警備軍區;固輝、陳炳德、梁光烈、朱文泉先後任司令員,史玉孝、劉安元、方祖岐、雷鳴球先後任政治委員。

  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政治委員張仲先,轄廣東省軍區、湖南省軍區、湖北省軍區、海南省軍區、廣西軍區,張萬年、朱敦法、李希林、陶伯鈞、劉鎮武先後任司令員,史玉孝、劉書田先後任政治委員。

  成都軍區:司令員傅全有,政治委員萬海峰,轄四川省軍區、雲南省軍區、貴州省軍區、西藏軍區,張太恒、李九龍、陶福臨、廖錫龍、王建民先後任司令員,穀善慶、張工、張誌堅、楊德清先後任政治委員。隨著軍區體製的調整,軍區機關的組織編製也進行了精簡,使體製編製更趨科學合理。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區領導機關,是根據戰略方針、作戰任務、軍隊的現代化程度和國家行政區劃等因素設置的。中央軍委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曾經多次對總部、大軍區、省軍區等領導機關的組織編製進行調整,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軍隊特點的、比較完善的科學的領導管理體製和指揮係統,建設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解放軍、人民武警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