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楓葉

記憶中曾跳動的燭光 今夜又照亮臉龐
個人資料
正文

第十章 出國定居

(2012-06-01 10:00:16) 下一個
來加拿大探親後,女兒堅決要給我們辦理移民,原先考慮,到這裏來玩玩,經常來住住,可以;但要移民,得慎重考慮的。麵臨重重困難,如語言不通,電視不懂,開車不會,無人交流,等等我遲疑不決。我和老伴一年一年都老了,最後病魔纏身,終會不治老去,最後死於他鄉,不忍!因為我們隻有一個女兒,她沒有兄弟姐妹,相隔萬裏之遙,天各一方,我們有病,她也不可能長期請假,陪在身邊,遠水不解近渴 ,我們也沒有多大選擇的餘地。再說,我與老伴兩個人,不會同時老去,總有先後,先走了一個怎麽辦?省得兩地記掛,在一起互相有個照應;趁我們現在還很健康,能幫幫他們;等到我倆先走一個,去了另一個世界,留下一個再申請,不是會更麻煩嗎?遲辦不如早辦,反正我們老了,到時候,骨灰一撒了事。移民?還是不移民??考慮再三,來加拿大!利大於弊,於是同意女兒建議,移民加拿大。 

來加拿大定居後,便發現,現實的與我們想象中的孩子有些出入,幾乎快不認識他們了,比如: 

他們開口洋氣,時不時帶出幾個英語單字,在家裏還說這!非常尷尬,不禮貌吧; 

普遍窮,用錢小氣,不大方,親戚一起到外麵吃飯,能A--A製嗎?在國內我們從未見過AA,實在讓人哭笑不得,不理解; 

穿戴土氣,上街逛商場,走到人麵前的事,怎麽穿成那樣?不修邊幅; 

辦事牛氣,無論路遠路近,不肯步行,一定開車,豈知運動有益健康,是不是懶?!在老爸老媽麵前,還有點牛皮哄哄嘛,等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磨合適應,我們從逐步理解到改變看法,直至完全體諒這些個“洋插隊”的所作所為了。當年他(她)們都囊中羞澀,出來讀書闖江湖,邊打工邊讀書,什麽苦都吃了的,好不容易熬到畢業,找來一份工作,又要車子,又要房子,生兒育女。當家方知“柴米油鹽貴”啊,深知來錢不易,慢慢磨練得“仔細”了 ,這是生活使人成熟! 

要是當年父母多給點他(她)們(我們拿不出來!),一跨進加拿大門坎,就讓他(她)們把車子和房子一次清了,你看,今天又是何等光景?!天天與洋人為伍,回家來不小心漏出個把洋字來,也很自然。我回老家,用生硬的家鄉話與鄉親們或老兄弟們交談,說不幾句不也馬上露出北方腔來了?也很自然。人家休閑時間就是圖個寬鬆舒適,怎麽舒服就怎麽穿,這裏的人都這樣,上班才穿得衣冠楚楚呐,這是入鄉隨俗!不像國內上街散步或逛店購物,也要西裝革履加領帶,有的牛仔褲還褲線筆挺---君以為孰土?!。 

在國內開個小車,物以稀為貴,似乎是財富或權力的象征。在這裏沒車不說事,沒車辦不成事,與國內的自行車一樣,習慣成自然。朋友親戚在外麵一起吃飯那叫 ”派對“ ,誰請誰都不合式,互攤!這是時尚!他(她)們真的不容易!作為老人我們應該多體諒才對!而不是到處不順眼,挑刺! 

到孩子家以後,老伴負責洗衣,做飯和外甥女的梳洗打扮;我就承擔:接送孫女上學,家裏的吸塵,後院割草,車道鏟雪,屋前後的草,花,樹木管理等(冬天,室內幾十盆花草的管理則以我老伴為主,因為常被我澆水澇死,這細活我不靈)。孩子給我們辦理了借書證,老伴平時愛看小說,我麽,喜歡上網,網齡已有十五年之久了,看新聞,看論壇,看人家聊天(從不參與聊天),坐山觀虎鬥(看人家爭論,吵嘴) 。 我每天早晨5:30就起床了,打開計算機查閱郵件,看天氣預報,以便老伴決定給孫女穿什麽?準備早餐,有時6:10還負責叫醒他們;7:00目送女兒上班,8:30送外甥女上學,9--10點,和老伴一起在生活區散步鍛煉一小時,中午12。00午休半小時,下午就與國內同學同事朋友發e-mail,或看從網上下載的電視連續劇,或與在加拿大的大學同班同學,(我有5個在北美,3個在多倫多),電話聊天,3:30接外甥女放學回家;晚上有時給國內親戚打電話,看中國新聞 。周末跟著外出賣菜,逛逛大MALL。雖每天忙忙碌碌,但過得十分充實愉快。 

日久天長就有了想法;因為不會開車,語言又不通,沒有別人交流,成天關在生活小區裏,特別到了冬天出不去,整天窩在家裏,漸漸有被“軟禁在這裏了”的感覺,沒有一點自主能力啦。由於離城較遠,像看家庭醫生之類的大事不說,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如油,鹽,醬,醋,料酒,生薑沒有了,全得看孩子有沒有空了,或趁他們下班回家順路捎回,或他們請假,或等到周末我們跟著出去“放風”再辦理,實在不方便。這類小事幾乎要完全依靠孩子,離開了他們就寸步難行,長此以往,太不方便!也真不好意思,畢竟他們早出晚歸,辛苦工作了一周,周末他們有自己要辦的事情,不能老圍著你呐,還有自己的孩子哪 。 

我們隻有一個孩子,無法選擇;要是某家還有第二個孩子在國內,如果在這裏平時相處得再有點不協調,不稱心,我敢斷言老人思鄉之念而產生的離心力就會越來越大。因為在國內,他們完全自主,但在這裏,他們身無分文(外幣),向孩子索要?不好開口啊,從自主變成完全依附,說到底就是“不當家”了,對於老人這落差太大了。很多家庭就是為這些慢慢滋生矛盾的。怎樣才能改變此情此景? 

我們拿到楓葉卡了,落戶在一個全新的世界,初來那會兒,簡直是寸步難行哪。雖然遇到的問題各種各樣,因人而異,但對於我們來自大陸的老人,卻基本是相同的。靠老人們自己努力,逐步改變之,這是一方麵;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孩子們也應該多體諒老人,給他們創造些條件。下麵是我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供準備出來的新老移民參考: 

語言不通---有條件的就必須開始學語言,那怕一天學一句,堅持下去,就能久久為功。我當年在大學裏學的外語是“老大哥”的俄語,出校門後,因為工作須要才自學了英語(我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畢業,學的是英語,教會學校,基礎尚可以) ,雖能看,能寫,能翻譯專業資料,可惜是啞巴英語,學得幾句日常會話,發音不佳,真如我外甥女對別人說的:“老爺說中文我不懂,說英文我也不懂”,外甥女自小放在幼兒園長大,不會說中文,但能聽懂他姥姥的北京腔 。 

我曾利用所有機會練習口語,迎頭趕上:從網上下載有聲學習資料,平時向女兒,外甥女學,連她的小同學到家裏玩,也不放過與他們練習的機會。與孩子出去買菜,聽不懂就問,隻要有機會我就講,電子辭典不離身,遇到單字立即查,要去辦什麽事,先準備好單字和句型,還做了筆記。久而久之,便有了進步;一般的句子都能說了,洋人也能懂,詞匯也多了起來,但是他們之間的談話,語速太快,我就傻了;隻要有可能讓人家重複的場合,我馬上就會:對不起,我的口語很差,請你再說一遍或假如你能說得慢一點我能懂。我將繼續努力,目標是:能順利的日常會話。 

國內一些旅遊景區的農村老太太,她沒什麽文化吧,為了招攔到生意,迫得她學,說得還很利索,還不止會一國外語呢,不就是那幾句日常用語嗎?所以得相信自己。年輕人每天教一句兩句,不要怕麻煩,我們能夠做到的!你也一定能行!。 如今,我和洋人一般交留沒問題。 

電視不懂---原先,我們的孩子就找中文頻道,CCTV;添計算機,買軟件盒,設法下載國內電視連續劇;買DVD機,租碟;買CVD帶--碟錄放機,把從國內帶來的歌曲,京戲的碟,帶,經常放放,現在可以在網上找PPS,其他論壇,京劇評彈,豫劇越劇,錫劇都有,很方便,以此盡量多的豐富我們的娛樂生活。前些時後,我還強行教會了我老伴上網看新聞,看報,看信呢。否則,要是我哪天突然死了,她什麽不會,不寂寞受苦嗎?年輕人都會電腦,讓他們抽出點時間,立即教就是了。何況電腦技術已發展到“傻瓜型”了,我們不排程序,隻是使用,認字就能用。要不,靠每周末到菜店拿點華文報紙,那不是新聞,早已經是曆史了。 

開車不會---有條件的應該學,這是自我服務的一種技能。當初孩子曾再三對我說:“爸爸,咱們既來之則安之,要學會能在這個社會裏生活所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東西,因為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的,你們也能在這裏生活。。。” 。孩子說得很懇切,於是我67歲開始學開車,筆試考交通標誌,一次通過G1駕照,考路試,一次通過G2駕照。 

駕照考試,說到底就是考試你的安全習慣和安全意識,安照規定時間,我已到考試最終駕照G牌了,就是上高速考試!一上高速,車輛太多,眼花繚亂,腦子都蒙了,似乎很多車都朝你撞來了,因為心裏有點害怕,手腳配合不好,注意了手,忘了腳加速,考官用英文說:“當你認為道路幹淨了,請變線,再變回來”。在變線時,我從限速100公裏,一下掉到80公裏,考官對我說,這樣掉速,後麵的車早就親上你了!現在我們回去,你下次再來吧!一次沒有通過。於是,我整天開車到高速公路上練習,特別早晚一定練,整整練了兩個月,把膽大心細的心態開出來了,第二次高速考試,高分通過,離今天已8年了,我能上高速,但不上。到底年記大了,以防萬一啊。 

我今年77歲了,已有10年駕齡,現在還天天接送外甥女上學呢,買菜,逛貿,買東西,看家庭醫生,串門看老鄉,串門聊天等全是自己開車。在身體和其它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要學會開車,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是老人自立自強的關鍵,我們老人要自強自立,不是嘔氣,而是增加自我服務能力,隻要力所能及,盡量少依賴年輕人,他們不容易。我是從 G1 到 G2 到 G 車牌,通過來的。我以為年輕朋友不要保守,不要害怕出車禍,要支持你們老爸或老媽,增添自我服務的技能,不僅對你們有好處,對老人的身體也是有益無害的,現在車牌一步到位,就是為了今後不考。為了安全,考過後,可以不上高速路行車嘛。 

現在,我女兒把買菜,小孩上學,等全部甩給了我,留出時間可以辦她,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我開車接送外甥女上學,每周開車出去(單向車程30分)買菜兩次,像看家庭醫生這樣的大事,我們老倆口就能自己去,冬天我們常去大商場裏散步鍛煉,想買點什麽隨時可成行(不要等孩子他們有沒有空了);周休,孩子幹他們的事,我倆就可以自己單獨行動了。非常開心。 

缺乏交流---人生在世,除了有吃有穿,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最好學會上網,既看新聞又可聊天,又鍛煉了用腦,一舉幾得。或在生活小區裏找聊天對像。長途電話卡,一定要有的,經常和國內同事,朋友,親戚,同學通電話,互通信息,聊天。要找到一家或幾家,步行能來往,能在一起聊天,訴說家常的老年朋友。我們曾花了兩年左右時間,才從生活區裏找到一家 ,如今像親戚一樣來往五年多了,我們都很坦誠開心,受益匪淺。 

身無分文---老人手裏必須有點小錢,有點小自由,免得像買雙襪子買條牙膏這樣的小開支也得向孩子開口索要。 

身上沒有分文外幣,會遇到很多尷尬的。孩子每月定期給我們另用錢,還給我一隻手機,隻要我們離開家,就開手機,以便孩子隨時能找到我們。每次逛店,開著手機,各走各的,各取所需,走累了我和老伴就坐著歇歇,時間差不多要回家了,電話一通,立即見麵。既方便又快捷,不用老跟著走。有時候老人走累了,想歇歇的,又怕跟丟,找不到,相互不就增加很多麻煩啦。我們老跟著,也不是個事,畢竟與年輕人興趣不同。譬如,到商場買東西,老人總想少花錢買好的,比了又比,挑了又挑,年輕人在旁邊等著,早就煩透了。 

寄人籬下---起初我們也有這個強烈感覺的,雖然在兒女家裏,條件很好,絕非我們國內能比。但總沒有自己的老窩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嘛”。說到底這是個“當家”和“不當家”的區別,在這裏什麽也不能作主;因為我能開車,我“當家”了,這種感覺就淡薄了。孩子們要吃什麽,或我們想吃什麽,要到商場買點什麽,商量後立即就出去買。周末,有時我們就各去各的地方。我和老伴想去哪裏,或去朋友家裏聊天,開車就走。如果自己想到哪裏而不能,這點“家”都作不了“主”,平時,軟禁在家裏,必須等到周末“放風”才能如願,馬上就會想到還是國內好,寄人籬下的想法就會更加強烈!離心力也就會越大!。當然,住在城裏會好一些,因為我們住得太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