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島團島之過去 (圖)

(2008-08-04 21:30:58) 下一個


一個城市的文字和影像
地址:http://blog.sina.com.cn/cg2nl60enj007jp1
查看全部>>

正文 台西曆史筆記:團島之過去式 (2007-10-07 14:45:52)
標簽:水上飛機場 無線電電台 大糞池 李慰農 胡信之

刑場的傳聞,令人談之色變

作為台西鎮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團島似乎一直很孤單。即便是在台西形成了全境居住高峰的30至40年代,已經與陸地連接的團島也一如既往地遊離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外,仿佛一個看客,沉默不語。隻有霧天的時候,從團島燈塔裏不時發出的霧笛聲,才稍微拉近了人們與這個陌生鄰居之間的心理距離。

團島的神秘,既在於它曾經建築有清軍、德軍的炮兵陣地,也因為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領後在這裏修建的水上飛機場和無線電電台。環繞在外圍的警戒線就象從海麵曼延過來的迷霧,把團島緊緊包圍起來,使人難以窺測到裏麵的光景。同時,團島海灘一度作為臨時刑場所引發的種種死亡傳聞,也往往令人談之色變。

然而,盡管築有炮兵陣地,團島卻並無戰事。在1914年冬天的日德激戰中,團島外海因為布了雷,日軍軍艦無法靠近,所以沒有出現直接交火的場麵。11月7日早上7點10分,日軍左翼攻擊集團第46聯隊第二大隊的第六中隊從陸路越過匯泉廣場,沿海岸線直插團島。8點30分左右,日軍士兵到達團島要塞。期間,盡管發生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但因駐守團島的德軍已接到停止作戰的命令,很快就向日軍繳械了。後來人們知道,整個日德青島爭奪戰,團島炮台是最後一個陷落的德軍要塞。

日德戰事之後,日本占領軍在團島設立了一個無線電電台,從現在仍清晰可尋的部分電台建築遺跡看,這個規模不大的機構,所起到的作用應不可小鬆。無線電台和更大規模的水上飛機場的出現,完善了這個區域的軍事功能,也進一步強化了團島的神秘色彩。

實際上,在團島過去式的地理鏈接上,沿海岸線從南向北,今天可考的各種設施大致是這樣排列的:航海燈塔、水上飛機場、臨時刑場、炮台、電報房、糞便和垃圾處理場。從燈塔到垃圾處理場,步行需要20分鍾。在這些設施中間,糞便和垃圾處理場和普通人的生活聯係最為密切。

在團島進行垃圾處理,應該是最早的城市規劃設計的。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被鐵路分割的團島遠離市區,不會造成二次汙染。團島西南,1906年設置的總督府屠宰場(今觀城路65號)和臨時檢疫所(今嘉祥路3號),也是出於同樣的衛生考慮。最早,城區的糞便清除辦法是用馬桶倒入鐵罐,再拉到團島集中。從1902年開始,由警方具體管理的垃圾及糞便清除工作,已經由一家歐洲企業經手進行。政府方麵認為,這樣一方麵可減輕警方的負擔,另一方麵則“創造了由私人清掃機構進行嚴格檢查的可能性”。

團島的糞便和垃圾處理,一直持續了下來。有相當一段時間,團島三路最西北的處理場,在後海的海邊建有一個大糞池,收集起來的糞便倒進去,再定期用木帆船販運到海西。根據回憶,這個用石頭堆砌的大糞池設有進出口,東邊的進口高,西邊的出口低,以方便倒入和輸出。海平麵之上的輸出口是個大閥門,販運的木帆船靠上來,打開閥門,糞池的糞便依靠自身壓力就可以流入帆船。

在團島,關於海灘刑場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是著名工運領袖李慰農和報人胡信之的被行刑。1925年7月29日淩晨,他們兩人在這裏被秘密處決,告別了虔誠信奉的進步事業。羅章龍後來回憶,李慰農犧牲的消息傳到上海時,當時中央正在開會,總書記陳獨秀當即宣布追悼,在場的人痛哭失聲。據說,當年刑場關押犯人的地下水牢如今還在,或許,它可以見證1925年7月的這個血腥的專製之夜。

——————

請叫我威廉三世 第四十二章 拯救

  辰天回到青島已經一個多月了,這裏經過德國當局數年苦心經營,已經成為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和重要的海防戰略要地。青島港於1908年7月開始開始接納油輪;同年9月德膠澳總督公布《碼頭並棧房規條》和《裝卸存儲貨物章程》,設管理碼頭局,負責管理無稅區碼頭、倉棧事宜;10月,中德合辦的青島特別高等學堂(又稱德華大學)開學,這是青島最早的大學,學校設預科和高等科,高等科設政法、醫、理工和工程4科,有學生400餘人。

  辰天第一次來到青島的時候,德軍剛剛開始規劃青島的要塞防禦體係,現在這個體係已大體完工:

  永久性海防炮台包括團島炮台、台西鎮炮台、衙門炮台和匯泉角炮台。

  團島炮台位於團島半島前端的團島濞,孤懸前伸於膠州灣口海峽,形勢險要,原為清軍炮台,未竣工而被德軍侵占。

  德軍在原炮台基礎上擴建增築建成現炮台,配置有3門口徑為88毫米的加農炮。

  台西鎮炮台位於團島後方西嶺高地,原為清軍修築的西嶺炮台,未竣工而被德軍侵占。德軍將其擴建增築,建成現炮台,改名為台西鎮炮台。配置有4門口徑為210毫米的加農炮。

  衙門炮台位於清軍總兵衙門前方,因炮台近鄰青島口,故名青島炮台,是章高元駐兵膠澳時完成的惟一一處炮台。

  德軍侵占膠澳後,改稱衙門炮台,其火炮仍為章高元時安置的克虜伯台炮,共有3門口徑為150毫米的加農炮。

  俾斯麥南炮台。位於俾斯麥山(青島山)南坡,1899年始建,1905年建成,設置有1904年式280毫米榴彈炮4門。

  在炮台北側山坡構築有規模龐大的地下隱蔽指揮部,設置有發電機、望塔、探照燈等,有大小42處房間,總麵積為1600平方米,並有地道與南坡的俾斯麥兵營連通。
  
  該炮台是德國在青島所修築的炮台中規模最大、火炮口徑最大、地位最重要的炮台。

  匯泉角炮台。位於前海匯泉南角前端,1902年建成,是德國在青島自建的第一座炮台,配置有兩門240毫米加農炮、兩門150毫米加農炮。火炮為炮塔式旋轉火炮,原係清政府從德國克虜伯廠購進後安置在大沽口炮台,1900年德軍參加八國聯軍,從大沽口炮台將火炮掠往青島,配置於匯泉角炮台。炮台區構築有大規模地下掩蔽部,並有地道連接伊爾奇斯兵營等地。以上各炮台均位於青島前海要地,構成了青島前海防務體係。

  永久性陸防炮台包括俾斯麥北炮台、伊爾奇斯北炮台、伊爾奇斯東炮台和仲家窪炮台。

  俾斯麥北炮台位於俾斯麥山北坡,建有數百平方米的地下掩蔽部和兩大炮位,配置有兩門150毫米的加農炮。

  伊爾奇斯北炮台。位於伊爾奇斯山(太平山)北部山頭處,構築有大規模地下掩蔽部,配置有6門120毫米的加農炮,是德軍陸防炮台中最龐大、最重要的炮陣地。伊爾奇斯東炮台。位於伊爾奇斯山東部山頭上,構築有地下掩蔽部,配置有兩門150毫米加農炮。4.仲家窪炮台。位於仲家窪北側高地,規模甚大,共築有8個炮位,但未配置火炮。上述陸防炮台同海防炮台的構築風格、防備狀況相同,均築有大小不一的掩蔽部、了望塔、胸牆、鐵絲網和壕溝等,是陸地步兵堡壘防線的主要炮火支援陣地和防線。

  步兵堡壘,即步兵陸地防禦堡壘群。德軍沿海泊河西岸南起小湛山,北抵海泊河口建起了大型步兵堡壘群,即小湛山、小湛山北、中央、台東鎮、台東鎮北、海岸6座堡壘。因台東鎮北堡壘體積較小,所以與台東鎮堡壘合稱為台東鎮堡壘。堡壘一般由1個大型掩蔽部和1~2個小掩蔽部組成,用以貯存彈藥、給養和住兵等。堡壘線絕大部分沿海泊河河道向北延伸,堡壘距河道百米左右,在河床與堡壘之間開挖一條深約5米、寬約6米的壕溝,溝底布滿通電的鐵絲網,一直連接南北海濱。在壕溝西側,沿溝修築了一長串步兵掩體,在這些小堡壘中配置了輕型火炮、機槍、步槍等武器,構成了長達6公裏的堅固防線。

  目前德國在青島的軍隊主要為海岸炮兵營和海軍陸營戰隊,兵力2000多人,德國海軍遠東分艦隊所屬的10餘艘艦艇也駐泊在這裏,另外辰天還從本土調來一個小隊5架新式的“飛魚III”型水上飛機。

  離開這片古老的土地二十多年,辰天終於又能品嚐到這裏的美味佳肴了。於是他一有空就帶著麗莎和雷尼等人到中國餐館吃飯,眾人對於辰天為何如此癡迷於中國式的食物感到十分迷惑,不過數次之後他們的胃也被那些美食俘獲了。雷尼在日本呆過好幾年,筷子對於他來說並不難用,辰天更是天生就會用筷子一般,丸子都可以很輕易地夾起來,隻有可憐的麗莎不時將盤子裏的菜用筷子叉得到處都是,無數次被旁人笑話。

  這天晚上,辰天拍著肚子和雷尼從魚香居裏滿意地走出來,麗莎和另外兩個衛兵則一臉痛苦的樣子,美味的魚對於他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能用筷子將魚肉夾起來已經不錯了,裏麵的刺就根本沒有辦法挑出來,他們一個晚上已經被魚刺卡住好幾次了。
  砰!

  不遠處忽然傳來一聲槍響,雷尼強壯的身軀迅速擋在辰天前麵,而辰天則將麗莎藏到自己後麵,那兩個衛兵也端著步槍緊張地看著前方。魚香居位於德國在青島的租界邊緣,再往前走幾十步就出租界,黑暗中有一個人影搖搖晃晃地往辰天這邊跑來,衛兵們隨即舉槍瞄準那個人。

  “沒有我的命令不許開槍!”辰天發現那個人身後,好幾個幾個帶著鬥笠帽子的清兵正在緊緊追趕,“雷尼,截住他!”

  那個人似乎已經受了不輕的傷,雷尼正要上前抓住他的時候,他卻自己摔倒在地上。

  “殿下,這個人受了槍傷!”

  辰天讓麗莎站在衛兵後麵,自己走了過去。這是個將鞭子盤在頭上的年輕人,一條手臂已經被血浸透了。他努力地想要掙脫雷尼,卻被死死地按在那裏。

  “不要動!我們不會傷害你的!”辰天的標準普通話雖然許久不用而有些生硬了,不過隻要對方能夠聽懂就好了。

  那個人愣愣地看著辰天,隨後放棄了無謂的掙紮。

  “洋先生,這個人是我們的逃犯,請把他交還給我們吧!” 這時7、8個清兵也已經追了過來,他們商量了一會兒,接著一個領頭模樣的走上前來想跟辰天他們交涉,不過辰天裝做聽不懂的樣子,並沒有理睬他們。
  嘩!哢!

  辰天後麵的兩個衛兵用力地拉響了槍拴,將槍口對準了那個清兵,嚇得他退後了兩步。

  “頭,怎麽辦?洋毛子好像不肯交人啊!”後麵一個清軍小兵走到他身旁,並準備把手裏的步槍抬起來,但那個頭領阻止了他。“別亂動,這裏已經是租界的地麵了!”

  那個清兵頭領還想上前比劃什麽,雷尼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隻好悻悻地帶著他的士兵沿著剛才來的路退回去。

  “幫他先包紮一下,我們去醫院!”辰天看了看那個青年,由於失血很多他的臉色已經有些蒼白了。

——————


團島一、二路

撰稿人:魯海

膠州灣、自古以來先後叫過少海、小海、麻灣,素以灣闊、水深、口小著稱。灣內有諸多港口。唐宋時期的板橋鎮,是我國五大海港之一,也是北方第一大海港。

膠州灣口北有團島,因青島話的讀音,在《即墨縣誌》中也寫作“坦”島,島南又有小島及一批礁石群,使膠州灣口水流湍急,經常發生船隻觸礁海灘,“舟者視為畏途”,稱“淮子口”,“淮”即“壞”的意思。

青島建為城市,在膠州灣內建港,為通暢進出航道,將團島附近3個小島和礁石群全部填平成為半島,在團島鼻建了團島燈塔。

台西曾有個村莊叫小泥窪,青島話“泥”讀作“迷”,故也寫作小梅窪甚至小梅塢,名字很美,實為一海濱漁村。青置總兵衙門在這裏建西炮台,未完成德國已占青島,在其南又建炮台,從原小泥窪至團島鼻修了一條很長的路,早期隻是通往炮台、塔燈的通道、沒有路名,中國接收青島以後,將其命名為團島一路,其東一條路為團島二路。很少有人沿團島一路走到燈塔。其實這裏風光很好,左為黃海,右為膠州灣,左右逢源,景色絕佳。

團島一路建有無線電台的一批發射天線,其旁是青島早期的一處刑場,處死刑的犯人在這裏執行。

1925年青島爆發了工人大罷工。5月29日日本勾結中國軍閥槍殺中國工人,造成震驚全國的“青島慘案”,導致了“五卅運動”。青島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如火如荼,軍閥政權逮捕了積極分子,並將共產黨四方地下支部書記李慰農和進步人士、《公民報》主編胡信之在團島槍決,往團島途中,李慰農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台西居民若幹年後還記憶猶新,為紀念李慰農烈士,在太平路海濱建有李慰農烈士塑像,小遊園也稱為“慰農公園”。

1932年海軍水上飛機場由匯泉遷至團島一路西側海濱,刑場改在了海泊河畔的昔日德國5號炮台。幾十年裏,青島人認為“5號炮台”是忌語,不吉祥。

團島路及貴州路口,解放後建有青島三十六中學、幼兒師範學校,近年來高樓矗起,少有人知過去離這裏不遠是殺人的刑場。許多公交車也以這裏為起點站,昔日偏僻的西端,現在如同鬧市。

早期的青島警察局,在大連路和團島二路建了兩處警察宿舍,兩處建築相同,均是平房,但比平民大院質量好一些。有一位市南警察局的巡官喜愛新文學,讀過老舍的《趙子曰》、《老張的哲學》等小說,崇拜老舍,老舍來青島執教於山東大學,這位警察通過山東大學圖書館的曲培謨(繼皋)去拜訪老舍先生,交談良久。老舍為寫以警察為題材的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的時候,又請曲培謨陪同,一起到團島警察宿舍回訪,又作了長時間交談。老舍的寫作態度嚴謹,不寫自己不清楚的事,他交友廣泛,上至國家總理,下至人力車夫。在青島,他的朋友中有人力車夫,也有警察。

第八平民大院也在團島二路。昔日的警察宿舍與第八平民院早已被拆除,僅存在於曆史之中了。

警察局當年除在團島建警察宿舍以外,還在這裏建有毒品戒驗所和感化所。毒品戒驗所也稱警察局下設的禁煙局,聘有外國大夫,是為了防治鴉片煙受害者。但在舊中國,由於吸食鴉片的人太多而難於治理,實際上形同虛設。感化所,原是警察局教養局,類似今天的勞動教養所。因當年這一帶人煙稀少,都建在這裏。

以後,又建了團島三路、四路,八大峽填海工程完成之後,在團島範圍內建了紅山峽路、觀音峽路。槍斃人的刑場、關押犯人的感化所等等均已成為曆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