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來曆傳說——多種不同 (圖)

(2008-08-02 02:03:45) 下一個


王致和臭豆腐圖片鏈接

王致和臭豆腐的來曆(圖)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5月18日 07:50:5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北京的老字號非常多,一說起“王致和”,大家沒有不知道的,若提起王致和的臭豆腐,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個“臭”字名揚萬裏,傳遍了全中國。隨著生產經營不斷壯大,王致和由一個小作坊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大型企業,由原來的石磨製作發展到現在的針磨磨漿製作,由原先的全部手工操作到現在的機械化生產,王致和企業在不斷地發展、完善、改進著。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質高的優質黃豆為原料,經過泡豆、磨漿、濾漿、點鹵、前期發酵、醃製、灌湯、後期發酵等多道工序製成的。其中醃製是關鍵,鹽量和佐料的多少將直接影響臭豆腐的質量,鹽多了,豆腐不臭;鹽少了,易造成腐乳的糟爛甚至腐敗。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種產生蛋白酶的黴菌分解了蛋白質,形成了極豐富的氨基酸使味道變得非常鮮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了硫化氫氣體所造成的。另外,因醃製時用的是黃漿水、涼水、鹽水等,使成型豆腐塊經後期發酵後呈豆青色。

那麽,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樣的一個由來呢?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裏,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隻得在京暫謀生計。

  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

  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醃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嚐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裏品嚐,都稱讚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隻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麵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

  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

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故事
來源:
作者:張嘉鼎整理
時間: [2006年4月16日]

北京有許多特產,如京白梨、密雲小棗,如今還有烤鴨,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而最受老百姓歡迎的,莫過於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了。關於他是怎樣發明臭豆腐的,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故事呢。

王致和是個窮人,平時靠給人打短工過日子,三十多歲還沒成親。他平日裏掙幾個錢,也隻是吃點粗茶淡飯便宜萊,一來家裏沒人做飯,二來缺東少西,除了吃鹹菜、酸菜,就先吃豆腐最省事了。

有一年夏天的中午,他下了工,順路托回一塊豆腐,放了點鹽和一些蔥花,就著窩頭吃起來。他正吃得香甜,門外有人喊:“致和在家嗎?” 王致和開開門一看,是街上的王掌櫃,他說:“王掌櫃,快進來,我才回來,正吃半截兒飯。”

王掌櫃是肉杠上的人,平日買豬殺,開肉鋪,因腿腳不大好,雇了個夥計幫著殺豬賣肉。平日有些擔水除圈的雜活,也常來找王致和幫忙,所以也算是老主顧。

王掌櫃擦著頭上的汗說:“誌和!快別吃了,跟我走,我的豬跑了,夥計沒回來,快幫我去追!追回來我請你!”

致和一聽忙說:“好,我這就來。”他轉身回屋裏抄起個碗,扣上剩下來的那半塊豆腐,揣上半個窩頭,鎖上門,跟王掌櫃就往街裏的肉鋪跑。

他老遠就看見街上行人東跑西躲的,幾頭大肥豬東一頭西一頭地撒著歡兒跑。王致和貼在牆根等著,待一頭肥豬從麵前竄過去時,隻見他一哈腰抄起一條後腿就擰,豬就趴下了,他順勢用繩子把兩腿一捆,丟到一邊,然後去抓第二頭豬。

沒用一頓飯的功夫,六頭豬他抓回五隻,隻有一頭公豬咬人,跑得飛快,竄出城去,他到天黑才算追上。

王致和用繩子把豬套上往回牽,那豬是走一會兒停一停,泡蘑菇,王致和隻好把那半個窩窩頭掏出來,隨往回走隨招引它,總算把豬弄回來了。

王掌櫃非常高興,說:“夥計出門討賬得五六天才能回來,這幾天我這兒沒幫手,你幹脆就睡在他鋪上,幫我收拾豬算了。”

王致和想,反正幹啥都一樣,幹幾天就幹幾天。這樣,王掌櫃就叫他幫助逮豬、擔水、殺豬、賣肉。

他每天幹起來也挺有勁頭兒。過了五天,夥計回來了,老掌櫃還要留他再幹幾天,王致和想:“我跟那夥計都是刨食兒吃的人,我吃了就沒他的份兒了,別搶人家的飯碗了。”於是他辭別王掌櫃就回家來了。

他回到家裏,聞著有一股什麽臭味,他也沒在意,燒起爐子準備做飯吃。飯做好了,順手去抄碗,剛一打開,一股臭味竄上來,他掀起那張紙一看,嚇了一跳!什麽東西綠乎乎地放在碟子裏,四周長了許多的毛。

他細一看,才想起來,這是幾天前那塊還沒吃完的拌豆腐,眼下正沒菜,不知這東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塊兒用舌頭舔了舔,覺得有點鹹,有點粘,可吃起來臭裏透著香,他幹脆又弄下一小塊兒嚐嚐,越覺著好吃,結果幾碗飯下了肚,這塊放臭了的豆腐也吃得幹幹淨淨了。

他吃完了飯往床上一躺,看著頂棚想:總是這樣東跑西顛的,進門要是有人做做飯,來點兒臭豆腐吃也不錯。

忽然他一骨碌爬起來,大步走出門,直奔豆腐坊胡老五家。他進門叫:“五叔在家嗎?”從裏麵走出胡老五的閨女小坐兒。小坐兒二十四、五歲了,因為賣豆腐的,沒人看得起,所以還沒出嫁,老五又沒兒子,老伴死得早,父女二人開豆腐坊相依為命。

她素來喜歡王致和,因為致和肯賣傻力氣,幹活不偷奸耍滑,冬天常幫胡五叔買豆子、磨豆腐。隻是致和家窮,連自己還養活不起,明知姑娘愛自己,自己也不往心裏去,所以他反而進進出出五叔家很坦然,小坐兒也不避他。

今天五叔去送豆腐,家裏沒別人,小坐兒請他屋裏坐,誌和大大咧咧地拿出一塊銀子說:“小坐兒妹妹,五叔不在家,麻煩你給我拿這麽多銀子的豆腐。”

小坐兒嚇了一跳,說:“致和大哥,你幹嗎買這麽多豆腐?怎麽拿呀?”致和傻笑著說:“我有用,等明兒個再告訴你,順便把你那裝鹽鹵不用的那口壇子也借我使使。”

說著他進後院搬出扣在牆角的那隻壇子,用水涮了涮說:“好妹妹,你給我裝吧!能裝多少算多少。”結果裝滿了才隻有一半銀子的豆腐,致和說:“行了,剩下的銀子給五叔打酒喝吧,你也買枝花兒戴。”

小坐兒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致和哥你慢走。”

王致和回到家就開始操作了。他把豆腐用鹽抹一遍,放在壇裏一層層地碼好,每層上加一張紙,壇子口用碗扣上,又將一塊布蒙上,他高興地念叨著:“這回要是做成功,我一年的菜全有了!”做完後,他高興地鎖上門又找活兒去了。

這回他出了一趟遠門,跟著運煤的給人拉一趟駱駝隊,一下上了門頭溝,又從門頭溝上了一趟口外“八溝老爺廟” 烏拉鎮,來回整整一個月,掙的錢可真不少,可人也累得又黑又瘦。

回來就病倒了,睡了三天三夜,什麽也沒吃,什麽也沒喝,到第四天頭上,可能解過乏來了,竟然爬起來想找點吃的,東摸西找什麽也沒有。忽然想起自己做的豆腐,他不知從哪兒來了一股勁兒,一骨碌爬起來跳下地,打開壇子,嘿!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他用筷子夾出一塊豆腐,一聞,比上次那塊香得多,他幾口吃下一塊,又喝了兩瓢涼冰,覺得挺舒服。於是出門上街,在茶館裏又吃了點點心,就直奔豆腐坊來看五叔和小坐兒。

老胡見致和來家,很是高興:“致和,你上哪兒去了?這麽多天也沒照麵,真想死你五叔我了。”致和說:“我上了趟口外,給人拉駱駝運煤去了。”

“瞧你瘦的,快別去那麽遠了。”

致和歎了口氣說:“沒法子,誰叫咱沒啥手藝呢?靠力氣幹活掙飯吃,苦點兒就苦點兒吧。”

小坐兒見爸爸和致和都愁眉苦臉,就岔開話兒說:“致和大哥,上次你買那麽多豆腐吃完了嗎?”

致和一聽小坐兒這話,立刻象換了個人,高興地跳起來說:“嘿!不提我倒忘了,你們等等,我給你們拿點東西嚐嚐。”說著他拔腿就跑。不一會兒的工夫,他端著碗回來了,上麵用碟子蓋著,他不好意思地端到五叔麵前說:“你嚐嚐我的手藝怎麽樣?”

老胡拿過筷子夾了一塊放嘴裏品著味兒說:“嗯!有股子說不出來的滋味。”說著他又吃了一塊兒,用筷子指著豆腐衝女兒說:“你也嚐嚐。”

女兒一甩頭說:“不嚐,真臭!”就跑進裏屋了。

王致和忙用碟子蓋上不知怎麽好。

老胡說:“放上點花椒什麽的佐料,再放點香油就更好吃了。”

於是他問起做豆腐的經過,致和詳詳細細地說了一遍。

胡老五高興地說:“致和!你這招兒還真行!壇子我這裏還有幾個,叫小坐兒幫你洗出來,豆腐有的是,你再做它幾壇子。這回把豆腐切成小方塊兒,放上佐料,用窗戶紙一層一層蓋上,又幹淨又結實,你不妨試試。”

王致和又做了起來。

半個月過去,王致和打開壇子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果然比上次的強了十分,小坐兒也不捂鼻子了。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上王致和這兒來嚐臭豆腐。

消息一直傳進紫禁城,連皇帝老兒也想吃臭豆腐,於是北京城裏到處傳著王致和的名字。

胡老五幹脆把豆腐坊讓出一半給王致和,並且說服致和跟女兒小坐兒成了親。

後來他倆添了一個白胖胖的小致和,一家四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臭豆腐越做越好,買賣也越來越大。

小坐兒在王致和做臭豆腐的方法上加以改進,做出了鮮紅可口不帶臭味的醬豆腐,這是後話。從此,這王致和的臭豆腐就遠近聞名了。

(張嘉鼎整理)

相關文章:

與 [王致和] 相關的文章:
“臭”名萬裏--北京王致和臭豆腐[2005-9-14 0:00:00]

當前位置:
首頁 --> 傳統文化 --> 老字號 --> 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故事

關於春秋 春秋日誌 我的博客 尋求合作 讚助本站

Email: shine64@163.com QQ:2762639
Copyright © 2003-2006 Chinag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5014585號

——————

中國百科網 -> 菜譜大全 -> 飲食百科 -> 文章內容:王致和臭豆腐

王致和臭豆腐

王致和臭豆腐,豆腐乳的一種,顏色呈青色,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個文人,多次進京趕考不中,改為以製豆腐為生,並創製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為禦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親賜名“禦青方”。

買了臭豆腐,哪怕裝在玻璃瓶裏,把蓋子擰緊,在公共汽車上大家照樣罵你。不過臭豆腐雖臭,但吃起來卻容易上癮,叫人終身難忘。

王致和臭豆腐是清康熙年間出世的,至今已有近300年曆史,是北京特殊風味中的名品,臭中有奇香是它的特色。

製作方法 1.選料考究:過去所用黃豆均精選自北京效區所產和伏豆。磨豆腐用的水也是取自甜水井中。

2.把含水分較少的豆腐切成長、寬各3.3厘米、厚1厘米的方塊。

3.將豆腐塊分層排列,入屜發酵,溫度在20℃時,需經5天左右時間,即可全部長白而帶綠的菌毛。

4.取出將菌毛去掉,裝在罐內,一層豆腐撒一層鹽。過7天倒罐,改為放一層豆腐,撒一層五香料,最後灌入豆腐漿,將罐封好。2個月後取出,即是臭豆腐了。

5.貯存:應置於密閉的容器中。如浸入臭豆腐湯汁,存放在陰涼幹燥處,可保存1年。食用方法 臭豆腐作為一種佐餐的小菜,宜在春、秋和冬季食用,加入些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等調味品,味道更佳。以往,吃玉米麵貼餅子或窩窩頭,配上臭豆腐,曾是老北京市民的傳統“快餐”。如今,城鄉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許多人對臭豆腐仍然是津津樂道,間而食之為快。

質量標準 1.感官指標:規格:按生產術語區別為:“門丁”(5厘米見方)、“頂華”(4.5厘米)、“伏丁”(4厘米),還有每塊二三厘米的,最小的隻有手指甲蓋大。現在北京市場上出售的,隻有一個長、寬各4.5厘米、厚1.5厘米的品種。

色澤:呈豆青色,表麵一致。

組織:毛茸密實,方塊完整。

味道:聞有臭味,吃有香味,但無惡味,鹹變適口。

2.理化指標: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1%,可溶性無鹽固形物80%以上,氨基酸態氮0.7%以上,鹽分12%,酸度1.3%以下,不可檢出致病菌。

——————

王致和臭豆腐
開放分類: 飲食、北京、特產

簡介
王致和臭豆腐,豆腐乳的一種,顏色呈青色,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個文人,多次進京趕考不中,改為以製豆腐為生,並創製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為禦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親賜名“禦青方”。
 買了臭豆腐,哪怕裝在玻璃瓶裏,把蓋子擰緊,在公共汽車上大家照樣罵你。不過臭豆腐雖臭,但吃起來卻容易上癮,叫人終身難忘。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質高的優質黃豆為原料,經過泡豆、磨漿、濾漿、點鹵、前期發酵、醃製、灌湯、後期發酵等多道工序製成的。其中醃製是關鍵,鹽量和佐料的多少將直接影響臭豆腐的質量,鹽多了,豆腐不臭;鹽少了,易造成腐乳的糟爛甚至腐敗。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種產生蛋白酶的黴菌分解了蛋白質,形成了極豐富的氨基酸使味道變得非常鮮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了硫化氫氣體所造成的。另外,因醃製時用的是黃漿水、涼水、鹽水等,使成型豆腐塊經後期發酵後呈豆青色。

王致和臭豆腐是清康熙年間出世的,至今已有近300年曆史,是北京特殊風味中的名品,臭中有奇香是它的特色。

製作方法

1.選料考究:過去所用黃豆均精選自北京效區所產和伏豆。磨豆腐用的水也是取自甜水井中。

2.把含水分較少的豆腐切成長、寬各3.3厘米、厚1厘米的方塊。

3.將豆腐塊分層排列,入屜發酵,溫度在20℃時,需經5天左右時間,即可全部長白而帶綠的菌毛。

4.取出將菌毛去掉,裝在罐內,一層豆腐撒一層鹽。過7天倒罐,改為放一層豆腐,撒一層五香料,最後灌入豆腐漿,將罐封好。2個月後取出,即是臭豆腐了。

5.貯存:應置於密閉的容器中。如浸入臭豆腐湯汁,存放在陰涼幹燥處,可保存1年。食用方法 臭豆腐作為一種佐餐的小菜,宜在春、秋和冬季食用,加入些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等調味品,味道更佳。以往,吃玉米麵貼餅子或窩窩頭,配上臭豆腐,曾是老北京市民的傳統“快餐”。如今,城鄉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許多人對臭豆腐仍然是津津樂道,間而食之為快。

質量標準 1.感官指標:規格:按生產術語區別為:“門丁”(5厘米見方)、“頂華”(4.5厘米)、“伏丁”(4厘米),還有每塊二三厘米的,最小的隻有手指甲蓋大。現在北京市場上出售的,隻有一個長、寬各4.5厘米、厚1.5厘米的品種。

色澤:呈豆青色,表麵一致。

組織:毛茸密實,方塊完整。

味道:聞有臭味,吃有香味,但無惡味,鹹變適口。

2.理化指標: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1%,可溶性無鹽固形物80%以上,氨基酸態氮0.7%以上,鹽分12%,酸度1.3%以下,不可檢出致病菌。

王致和臭豆腐的來曆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裏,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

  無奈,隻得在京暫謀生計。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

  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

  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醃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嚐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裏品嚐,都稱讚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隻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麵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

  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

  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

  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