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阪雄風 長阪雄風——當陽長阪坡三塊石碑 曆史爭議
長阪雄風 長阪雄風——當陽長阪坡曆史上曾有三塊石碑
長阪雄風
參考貼:此貼不代表本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於當陽長阪坡的石碑
湖北省三國遺跡較多,當陽市長阪坡是比較有名的遺跡之一。據《三國誌》和有關資料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起兵五十餘萬南下,劉備寡不敵眾,放棄新野,走襄陽,自引十萬百姓,三千餘兵馬,取道夷道,經大煙墩集、歇馬寨、黃鵠灘,再圖沿沮水東去荊州。一日行到景山(錦屏山)露營,當夜四更,被曹兵包圍。劉備混戰中,棄妻子、百姓逃走。趙子龍涉沮水單騎救主,與曹軍大戰長阪坡,槍刺劍砍,所向無敵,往來衝殺,威震敵膽,被譽為一身是膽,頌為”蓋世英雄“,單騎救 主的佳話,千古流傳。《當陽縣誌》有詩讚:突出重圍絕代雄,錦屏草木識英雄。至今長阪坡前路,膽落常山趙子龍。
據記載,當陽是在明代為史家鑒定為三國時趙雲大戰長阪坡的遺址,不過史料沒有記載是明代哪位史家。
對長阪坡名稱的沿革有兩種說法,一種傳說,此地古代櫟林叢生,故名櫟林長阪,後櫟林逐漸毀滅,根據其坡長、坡寬的地理特征,更名為長阪坡。一種說法,古時為當陽坡,因是很長的斜坡,後改名為長阪坡。當時長阪坡包括漳水以東的腳東、官壋、河溶一帶,和沮水以西的半月、胡場等地。阪字在《廣韻》中作“阪”。本義:山坡,斜坡。阪與阪通用。
明萬曆十年,當陽地方首次立起了“長阪雄風”的石碑。清乾隆年間重刻。①目前所立的石碑為民國36年重刻。也就是說“長阪雄風”石碑至少有三種。
清乾隆年間重刻之事,當陽新縣誌未記載。
從古縣誌地圖上看,長阪坡坐落在城垣的玉陽門外。在20世紀三十年代長阪坡原是一塊斜坡荒地。1934年開始,當陽縣知事(縣長)湖北江陵人熊明春與當地駐軍王禹九團長協力興建長阪坡公園,以彰先民尚武精神。地方紳士紛紛解囊支持這一善舉,籌集了2000元銀元,王團長表示,錢不夠由他湊,同時帶士兵搞義務勞動。至1936年建成。
王禹九浙江黃岩人,先後任第九十八師584團中校團副、第294旅587團上校團長等職。1938年九十八師前往上海參加八一三會戰。1939年在江西與日寇激戰中陣亡。
長阪坡公園初建時,占地1萬餘平方米,因無人管理,年久失修,逐漸毀壞。抗日戰爭時期,當陽淪陷後,據記載“長阪雄風”碑被侵略者掠去。據說有人後來在日本見到過此碑。抗日勝利後,當陽縣長胡次平於1947年重刻了“長阪雄風”碑,複其舊製。為青石仿製,高2米,寬0.9米,厚0.21米。楷書的四個大字,直徑35厘米。右上方刻有“中華民國三十六年 植樹節”11個小字。為前清秀才當陽人苗勃書寫。但從所收到的圖片來看,好象不是複製或仿製,盡管字體相似,但其中“阪”字不同。(見圖)
1979年對長阪坡公園進行重新修整,三開大門,兩旁有青石雕琢的獅、象各一對,麵對漢宜公路,雄偉壯觀。新建的公園,占地麵積7000平方米。園內子龍閣,古色古香。花徑花壇,四秀如春,各種樹木、花草100餘種。古樹蒼勁、雄姿挺拔。緊靠公園西南,入園登高遠眺,九子山、錦屏山,峰巒重疊,沮水如帶,蜿蜒而流。
198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長阪坡為全省瀏覽點之一,對外開放。
有意思的是舊石碑上的“阪”是現在的通用字,而現存石碑上是少見的“阪”字。當陽原有風景戳為“長阪雄風”很恰當的表現了石碑的原貌,2006年10月當陽郵政啟用了新風景日戳,卻改成了“長阪雄風”,而這種字樣的石碑是不存在的。
————————————————————————
何處三國長阪坡
作者:雪年
三國長阪坡,是趙雲救阿鬥、張飛橫矛怒目喝退曹兵的地方。這個地方史書明載在當陽,《三國誌》先主傳和張飛傳、趙雲傳對此都有記述,公元208年的長阪大戰發生在“當陽之長阪”。當時劉備隊伍被曹操率領的五千精騎追上,由於跟隨的百姓太多一觸即潰。劉備拋妻棄子落荒而逃,得虧趙雲出生入死救了阿鬥,保護了阿鬥母親甘夫人,有幸“皆免於難”;張飛受命率領20騎拒後,“據水斷橋,目真目橫矛”,高喊“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一時被嚇住,“皆無敢近者”,劉備於是得以脫身。
《三國演義》據此寫出“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鬧長阪橋”這兩回精彩文字,使趙雲、張飛的英雄行為更顯生動傳神,三國長阪的知名度也隨之大大上升,成了一處著名的三國爭戰故地。如今當陽市玉陽鎮西端,立有一塊大石碑,上書“長阪(同阪)雄風”四字,煞是壯觀,據說就是當初趙子龍單騎救主處和張翼德喝退曹軍橫矛處。
現在我們就要來考證一下當初的“當陽長阪”是否就是現今的當陽長阪﹖長阪古戰場遺址到底在哪裏﹖是否在現今的玉陽山西﹖我們從曆史和地理的角度分析,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其一,漢末三國當陽不是現今當陽。將長阪大戰看成發生在現今當陽市玉陽鎮西端,是不符合史實的,這主要是由當陽縣建製沿革的變遷所造成,所以我們首先要查一查漢末三國的當陽在哪裏。
曆史上,當陽在西漢初還沒有設縣,是江陵縣的一部分。那時的江陵,是劉邦後代封藩稱王的地方。
西漢景帝中元年間?前149—144年?,為削弱封藩勢力從江陵縣劃出北部地盤另設一縣,這個新縣位於荊山之南,取山南為陽之義,因命名為當陽。其縣治在今荊門市南郊掇刀石雙泉遺址,時稱東城。
荊門在那時還未設縣,其地南屬江陵北屬編縣。荊門到唐代貞元時才正式設縣。
西漢時這個當陽縣,到東漢初被光武帝劉秀撤掉,時為建武13年,公元37年?,並入到編縣?編縣原為今荊門北部與南漳南部?。
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13年?公元208年?複置當陽縣,縣治改到今掇刀石西南五公裏處,即現今的袁集陰界城。西漢和東漢末的當陽縣治,都在現今的荊門市南郊,距現今玉陽山下的當陽城有120多華裏。
到唐代初的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複置北周和隋廢止的當陽縣,縣治始移到玉陽山下。元人胡三省所注《資治通钅監》,在“當陽長阪”下麵注釋道:“當陽長阪,在今荊門軍當陽縣東南百二十裏。”這跟史書和《當陽縣誌》所載漢末三國當陽的地望是吻合的。
既然漢末、三國的當陽城不在玉陽山下,長阪大戰自然不會發生在現今的當陽城西。
其二,長阪大戰戰場應在荊門至荊州的古驛道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車同軌”,修築了自秦都鹹陽通向全國的驛道,今荊門至荊州之間也修有一條驛道,俗稱荊襄古驛道。這條驛道由中原經襄陽至荊州江陵,過江再通向湘粵。這是古代連結中原與南粵很重要的一條交通線路。
公元208年曹操南取荊州時,劉備得知劉琮派人至新野向曹操投降,急忙自樊城經襄陽向江陵方向撤走,必然是沿荊襄古道南行,加之一路上跟隨的百姓很多,不會舍大道而走湖區、山地。
繆铖主編的《三國誌選注》注釋“長阪”這個地名時,引用武大已故教授胡國瑞《長阪地址訂誤》一文?載1961年6月23日《光明日報》),謂長阪“在今湖北省當陽縣境東北綠林山區西部的天柱山”。
我們認為是不可能的。綠林山在今漳河水庫之南當陽與荊門交界處,位於今漳河一幹渠與二幹渠之間,海拔985米,雖不算高山,但畢竟是山地,且有湖區相阻,劉備向江陵南撤,不可能向西繞到山區走。
其三,劉備南撤的線路距漢水不應太遠。劉備在長阪慘敗後“斜趨漢津”,跟先期派出的關羽船隊會合,才得以脫身由漢水去夏口?今漢口?。
長阪之戰與“斜趨漢津”是聯係在一地的。從便於“斜趨漢津”看,長阪之戰亦應在荊襄古道上。因為荊襄古道離漢水不是很遠,向東數十裏便可到漢水邊,“漢津”之意也就是漢水之濱。
《讀史方輿紀要》解釋“漢津”,謂“荊門縣東90裏漢水過境處。”如果長阪之戰發生在今荊門、當陽交界處的綠林山區,劉備“斜趨漢津”就很困難。顯然,長阪之戰更不會越過沮漳河發生在今當陽市西郊,如果長阪古戰場移到距漢水兩百多華裏的玉陽山下,那劉備很可能被曹操捉住了。
其四,關羽北攻襄樊及回救荊州線路與劉備南撤線路應是一致的。公元219年,關羽北攻襄樊時的線路以及荊州被東吳襲取關羽撤兵回救的線路,也是經由當時的當陽。當時的當陽縣治所在地現今的荊門掇刀石,傳為關羽練兵掇刀之處。
《三國誌》吳主傳等載,荊州被呂蒙襲取後,“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這說明漢末當陽在麥城?沮漳河下遊西岸,河溶鎮南?之東,而不在麥城以西現今當陽市所在地,也說明關羽出兵與回兵的線路同劉備南撤的線路是一致的。這條線路,也是三國時期魏、吳爭荊州的線路。西晉荊州刺史羊祜由襄陽進攻陸抗據守的江陵,也是走的這條線路。漢末當陽的建製延續到南北朝,那時的當陽是由襄陽到荊州南郡江陵必經之地,尤如以後的荊門一樣。
其五,長阪古戰場應在三國當陽東南不遠處。公元208年秋,劉備經由襄陽向江陵撤走時,史稱“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三國誌·蜀誌·先主傳》?。這說明劉備撤到當陽時曹操尚未追上,而當時東吳以祭奠劉表為名派往荊州察看動向的使者魯肅,也正是由江陵趕到當陽跟劉備見麵的。劉備經當陽再向南進發,到了長阪,才被曹操所率五千精騎追上。可見長阪在當時的當陽縣縣治之南,離當陽縣治不遠處。
在荊襄古驛道南段,有條縱貫南北的百裏長崗,北起響鈴,南經掇刀石、團林鋪、五裏鋪、十裏鋪,至於紀山,這段長崗叫做長阪崗。長阪古戰場就在這條崗上,位於當陽縣治東南不遠處,今荊門市團林鋪至十裏鋪一帶。南朝盛弘之《荊州記》載:“當陽縣東有櫟林長阪。”這個長滿櫟樹的長阪,應是比較確切的長阪之戰的地址。有人認為,如今已經淤塞的楊樹港河上,當為張飛橫矛斷橋處,亦是趙雲大戰長阪坡之地。
現今當陽市玉陽鎮西南三公裏許的小山崗命名為長阪坡,是明代萬曆年間的事,也就是《三國誌演義》聞世之後才有的。這裏建有長阪公園、“子龍閣”,還有三國包、望兒坡、太子橋、娘娘井等三國風物傳說,盡管都是後人點綴的,但曆史上長阪畢竟與當陽相連,且三國風物勝跡也不都是有史可據的實地實物,所以當陽市的“長阪雄風”仍不失為一處展示三國名將張飛、趙雲英雄風貌的三國風物勝地,隻是我們在觀光覽勝時不能光信傳說,還應增加一點曆史知識才好。?
————————————————————————
長阪坡在當陽
位於當陽市中心城區的長阪坡古遺址,乃三國時代趙子龍宣威之地。這裏荊山餘脈,東支南下所形成的岡嶺地帶,古曰“當陽長阪”,或曰“當陽阪”。古時此地濱臨雲夢澤,雖後來湖麵沉積為陸,但至東漢末仍多澇地、水網縱橫。所以長阪坡自古以來為我國南北交通幹線必經之地,古三國時長阪坡之戰發生於此。
據史書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在消滅北方群雄之後,揮師南下荊州。此時割據荊州的劉表病逝,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屯兵樊城的劉備感到形勢孤危,被迫帶領人馬和不願降的荊州官兵及百姓向荊州重鎮江陵轉移,曹操聞訊,恐其得江陵獲軍實成為後患,令精騎五千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至當陽長阪坡,兩軍遭遇。劉備倉猝應戰,兵潰,棄妻子倉皇出逃。而擔任護衛劉備眷屬的趙子龍在危難中奮不顧身地與曹兵展開了一場大戰,救出甘夫人及幼主劉禪而聲威大震、名揚天下。地以人顯,人以地重,從此長阪坡這條高無峻秀之峰、低無隱棲之穀的山崗便成了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勝地。
明代萬曆十年,地主當局有識者為紀念趙子龍長阪坡大戰中的功業,在此樹立“長阪雄風”碑,以供世人憑吊。其碑在清代乾隆年間又做重刻,至1936年由當陽縣長熊杏圃與當地駐軍王禹九團長協力在這裏興建長阪坡公園,隆其觀瞻,以彰先民尚武精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雄風”碑被侵略者掠去。抗日勝利後,當陽縣長胡次平於1947年重刻了“長阪雄風”碑,複其舊製。
解放後,長阪坡公園經過多次修建,已成為人們休憩遊覽之所。1979年當陽縣人民政府在此設立長阪坡公園管理處,陸續不斷投資興建、擴建、修亭、造廊、建閣、築垣,並塑造趙子龍雕像,再現其當年雄風。1980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全省遊覽區之一,正式對外開放。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當陽市人民政府於2000年將長阪坡公園管理處更名為“長阪坡之戰遺址管理處”,擴大景區管理範圍,進一步落實規劃與建設。而今“雄風”碑已重新整修,並著手籌建“長阪坡之戰”陳列館,向世人展示有關長阪坡之戰的曆史文化。同時,將當代楹聯、詩詞、書法名家作品和曆代文人墨客詠長阪坡的留題付石鐫刻,建立長阪坡碑廊,讓遊客觀光之餘,在此飽覽玉粲的賦,範曾的詩,以及啟功、李鐸的墨寶,以體味我國傳統文化的神韻。此外,附近的“太子橋”、“娘娘井”和“張翼德橫矛處”均整修一新,這些都是長阪坡古戰場的勝跡。
————————————————————————
當陽縣誌(趙雲相關部份) (轉帖)
同治辛未正定縣誌
縣之來龍。發祖恒山。岡巒重疊。自阜平行。唐靈壽至孔村入境。蜿蜒起伏。南行至曲陽集。發為小鳴泉大鳴泉。又西南行。至雕邱沙。岡複起綿亙於城之北。抱城之西。繞城之東。為城之外沙。此正脈也。其旁脈上接靈壽白馬。岡至白店村入境。東南行至邵同村。岡盡而伏。至雕邱複起。與正脈合郡。之所以名恒山也。滋河亙其北。滹沱繞其南。柏棠河帶其西。旺泉河抱其東。滹沱西南高坡為外岸。回水繞起足神完。
麵臨滹水。背倚恒山。左接瀛海。右抵大門。正定表山帶河連屬三十餘城。山水秀麗。邦鄙平夷。當燕趙之衝。雄於河朔。為京師輔郡。南北襟喉之衝。
常山故城在正定縣東南本漢九門縣。
壇廟:
趙將軍廟
祀漢順平侯雲。舊在南關滹沱河北岸。移建於城東北隅草場。道光六年。移建於關帝廟東。知府金洙為記。同治四年。與關帝廟一並重修。春秋二仲與關帝同日祭。
改建趙將軍廟碑——-金洙
天下人雖鄉愚婦孺。無不知古有趙子龍將軍。亦無不知將軍為常山正定人。往往誇耀將軍征戰事與槍馬雄猛之狀。如目觀者。然而正定人猶尊奉親愛。為其鄉先賢最。樹豐碑於闉闍。題曰:漢順平侯故裏。四方賓旅驅車往來。為之肅然敬而式之。及問侯之廟安在。則久廢於霖潦。或不能指其處。予恭守茲郡。訪求遺址。得之城內東北隅。亂流業莽不可翦辟。時方葺修關帝廟。因度地廟左。捐俸戊材。建新祠焉。侯雖生長正定。早去鄉裏。於天下豪傑馳逐。當公孫瓚時。持兄之服。暫歸故園。旋委贄昭烈帝相從。而南長驅入蜀。無以家為。故後人稱其武功。而未稔其行己之大節。舊廟有康熙間餘君所為撰論刻石。據陳誌裴注補綴成。文雖敘言未詳。而事跡粗具。揭諸新楹。俾鄉人誦而傳之。知侯奮身衛主。危險不二。有如是忠。拒色納絹。纖分不私。有如是正。料敵製勝。保師全名。有如是智如是勇。及其辨國賊。諫伐吳。則明且違也。還成都民宅,薦同裏夏侯蘭,則仁而公也。豈徒以斬將搴旗為侯重哉?
侯與關帝並心協力恢複漢祚。勳德之盛。足以驂靳而肩隨之。茲之殿宇比鄰。於禮儀義為稱。侯常自言須天下平。各返桑梓。歸耕本土。嗚呼。其誌不遂矣。鄉之人伏臘瞻拜。操雞豚祝酒漿。相與說侯之為人。而奉以為宗法。則侯之神。固凜然常在斯也。是役也。合郡文武。出資助工。而總兵官舒公前在保定醵金尤多。正定縣令趙君躬督。紳士始終。其事後之。官若民必能保之。勿替矣。廟成。勒石記之。撰迎享送神之曲使各以祀焉。其辭曰:恒之山兮巍巍。侯去蜀兮不歸。泝我心兮蜀江水。侯歸來兮五千裏。乘靈風兮渡滹沱。縶侯之馬。弢侯之戈。新宮兮嵯峨。進椒醑兮。鄉味駢羅。侯不醉兮將待何。魏台吳館兮今逝波。(迎神)君臣魚水。友熊虎兮。維帝維侯。漢碩輔兮。神堂毗倚。聯樽俎兮。愉愉衍衍。式歌且舞兮。帝為之賓而侯為之主兮。侯毋上升。樂鄉土兮。福我鄉人。萬萬古兮。(送神)
順平侯祠——趙文濂
桑梓歸耕願未酬
馳驅戎馬為安劉
功叢長阪坡前建
祠自滹沱水畔留
箕穀勳名超眾將
鄉賢俎豆重千秋
歲時父老瞻依近
棟宇移鄰漢壽侯
倫絕群超孰與儔
將軍當日賦同仇
雲車風馬常山道
知有忠魂並轡遊
荊州淪陷陣亡時
父子曾聞祀一祠
擬把東廂添配饗
黃金像更鑄佳兒
順平侯祠——-王世弼
神威巴蜀著,此地拜將軍
廟貌今朝煥,勳勞昔日聞
漢家當未造,海內煽妖氛
秀毓滹沱水,才空冀北群
心輸昭烈帝,功類望諸君
敵愾忠貞竭,從戎戰鬥紛
托孤長阪路,沈甲錦江濆
箕穀兵纏退,荊州亂孔殷
中原須撻伐,江表複紛紜
仇在田休間,兵運鼎愈分
陳詞攄偉略,勒績紀鴻文
劍閣遺蹤托,常山舊德薰
有祠供俎豆,無地吊邱墳
傑搆門臨水,高風社祀枌
披圖形宛肖,釋菜意惟勤
駿望關張並,同銘不世勳
趙子龍故裏——劉秉琳
有譖子龍於昭烈者。拋手戟擊之。其君臣相得者豈偶然哉。時人議以田舍分賜諸將。子龍駁之。其忘家忘身者。匪直一將之膽也。昭烈伐吳。別傳載子龍之諫。武侯伐魏。後表惜子龍之亡。當日在蜀。固大有關係矣。
荊蜀都聞將略長,威聲一振自當陽
心精早識真英主,膽大原包小戰場
諫上如逢法正在,出師惜與鄧芝亡
成都盛日無田舍,名並常山重故鄉
趙統:雲子,建興中以戰功任虎賁中郎將
趙廣:雲子,仕蜀,以軍功為牙門將,隨薑維遝中,臨陣戰死(忠義卷)
同治當陽縣誌
廟祀:
漢忠義祠,在西門外,內祀張桓侯趙常山以都督趙累等三人。配乾隆二十四年縣令苗肇岱倡建。
張趙祠,在治北五裏官橋,今廢。
當陽八景
紫蓋晨鍾
龍泉夜月
鵠岸漁歌
錦山牧遂
玉橋秋雨
堆藍晚翠
金嶺朝煙
長阪雄風
詩:
長阪雄風——盧永楷(邑庠)
讬孤白帝城
顧命諸葛輔
長阪微子龍
蜀漢無後主
前後兩讬孤
子龍先報補
不獨仰雄風
忠義足千古
長阪——陳啟瀛(湖南諸生)
將軍若熊虎
孟德其如何
重圍不能困
所至胥倒戈
膽氣褫敵魄
英風留山坡
我來懷往事
長阪碣摩挲
太息經百戰
扶漢功居多
長阪懷古——劉學朱
坡前聞說舊軍屯
血戰當年跡尚存
長使京城回日月
直教膽氣壯乾坤
祠堂擬報千秋烈
營壘難招萬古魂
憑眺芒芒無限感
鴉聲曆亂正黃昏
長阪雄風—-方(王毛)
突出重圍絕代雄
錦屏草木識英蹤(錦屏:治北五裏沮水繞其南)
至今長阪坡前路
膽落常山趙子龍
長阪雄風—-王朝枬
長阪坡前路
雄風憶趙雲
臣身拚一戰
主國救三分
碧血凝芳草
丹心掛夕曛
況當斷橋處
更有張將軍
路過長阪——-羅應箕
西風長阪路
戰血古今愁
割據千年事
英明百代留
滔滔江水急
樹樹錦山秋
落日班騅怨
鍾聲出戌樓
當陽忠烈祠——- 羅應箕
經過馬首正斜曛
野廟荒煙望不分
八十萬人塵卻換
英雄獨祀趙將軍
長阪——-鄧光焱(邑庠,號菊 菴 )
金戈鐵甲擁琱弓
直透重圍長阪中
匹馬單槍扶幼主
忠肝義膽逞英雄
心寒百萬曹兵潰
鼎峙三分蜀道通
風散阪前花草發
猶疑豪氣吐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