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9年:中國高校收費改革元年

(2008-06-10 23:02:58) 下一個

人民網>>教育>>教育專題

Copyright © 1997-200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年06月25日14:12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高考年輪:高考恢複三十年的民間觀察 > 正文


第60節:1989年:中國高校收費改革元年(1)

  1989年:中國高校收費改革元年

  (一)

  從新中國建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實行免費製。80年代中期,高校開始在公費生和定向生之外招收屬於市場調節成分的自費生和委培生。

  1989年高校對所有學生實行收費(但公費生與自費生收費差別較大),招生與畢業生就業的雙軌製正式確立。

  1989年大學開始收費,當時每學年學費是200元,是當年中國城鎮居民平均收入1376元 (國家統計局數字)的1/7,加上生活費和其他學雜費開支,平均以每年600元算,供養一個大學生的費用占居民年收入的50%左右。

  我國高校從招收自費生、委培生到招生並軌,收費範圍不斷擴大,收費額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實現了從公費津貼製(免費製)向收費製的轉變。

  那麽,高等教育為什麽要收費?其根據是什麽呢?

  20世紀60-70年代,由於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世界各國都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發展本國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由此獲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

  然而,高等教育擴展政策的成功實施,也使各國政府逐漸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的財政預算能夠完全滿足其公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這種背景下,讓學生、家庭及社會分擔高等教育成本或進一步加大成本分擔的力度,以調動私人資源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成本回收政策,逐漸成為國際高等教育財政的一個重要趨勢。

  成本分擔一詞是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收費而逐漸為人們所熟悉的。

  1986年,美國紐約大學校長、經濟學家約翰斯頓(D、BruceJohnstone)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一書,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擔理論,即應由納稅人(政府)、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捐贈)共同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

  此後,成本分擔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製定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而成本的補償則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此外,高等教育收費還以多種理論為依據。

  如個人回報率理論認為,接受教育的成果體現為一種能力的增量,接受高等教育者在未來工作中,能獲得較未接受高等教育者更多的收益。

  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回報率,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受益者應承擔所付出的成本。

  如高等教育產品性質理論,現代經濟學理論將社會產品分為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

  高等教育則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點:能夠帶來社會效益,提高綜合國力,同時使受教育的個人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好的工作崗位。

  這種準公共性決定了高等教育受益者即國家、社會和個人要共同承擔高等教育成本。

  長期以來,資金不足一直困擾著我國教育發展,而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性質不同,其人力資本投資的性質更加明顯。

  有關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投資中小學教育比投資高等教育更有效率。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愈加強烈,而由政府包辦一切的高等教育財政體製,顯然不能適應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

  為了緩解公共教育資源不足的壓力,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及規模的進一步擴展,高等教育投資的多元化是政府的必然選擇。

  因而,政府對教育的公共投入逐漸向基礎教育傾斜,對高等教育實行收費製度,有其經濟上和全局上的合理性。

  自1989年大學開始收費以來,我國高校的學費呈現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

  1993年普通高校生均繳納學費610元,到1996年翻了一番,達到1319元,1999年則又翻了一番,達到2769元。

  擴招後學費又大幅上漲,2000年比1999年上漲28.2%,2001年達到生均3895元。

  直到2001、2002年教育部等部委先後兩次發文規定高校不得提高學費標準,學費快速上漲的趨勢才得到緩解。

  目前,大學學費一般在5000元到1萬元不等,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隻增長了4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10倍於居民收入的增長!


第61節:1989年:中國高校收費改革元年(2)


  伴隨著井噴式的高校收費,一個不容規避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麵: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孩子讀不起大學。

  (二)

  隨著人們對高校收費問題的關注,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更加凸現,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中國大陸的高考,一直被稱為高中生的獨木橋,往年要過獨木橋,拚命學習即可,隻要考上了,都是國家分配。

  到了1989年,新招收的學生與以前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國家分配、定向培養和自費生三種,所以考生在刻苦學習之餘,還要和家長仔細商量:據自己的條件究竟報考哪一種好。

  1989年的3月,國務院批準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方案提出,報考國家任務名額的學生,培養費由國家提供,學生交納學雜費;報考定向招生名額的學生,由定向行業、地區設立定向獎學金,學生免交學雜費;自費生則按所報考學校的規定交納培養費與學雜費。收費不等於自費。

  自費生仍在試驗階段。當時各地區招收自費生的呼聲很高。自費生招生數也增長較快,全國1987年招生1.06萬名,1988年招生4.8萬名,這一年報名者有8.28萬名,錄取比例為57.9%,其中四川省招生最多,為5400多名。

  但招收自費生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從學生方麵看,特點有三個:

  一是知識分子、幹部子女多,1988年在北京市占到70%,其餘30%是工人、個體戶子女;

  二是特別重視專業,這是為今後就業和換取投資效益著想的;

  三是學習較刻苦,舍不得浪費光陰。

  從學校看,出現的毛病有兩個:

  一是學生戶口難辦,要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決定是否轉入學校,凡轉不去的,糧油供應、副食補貼成為學校負擔;

  二是錄取分數線高低不等,國家教委規定,報考同類專業,自費生最多隻能降30分,去年降分最少的20分,最多的60分,致使社會上有分不夠、錢來湊和不平等競爭的議論。

  報考自費生,學生和家長首先關心的是收費數額。

  1988年本科自費生年平均收費1600元,低於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的平均費用。

  1989年,國家教委對此作出規定,本、專科中理科類、藝術類、體育類每人每年不低於2000元,文科類不低於1700元,這是指培養費,另外,尚須交納住宿費、雜費、醫藥費。

  為避免招生工作中的混亂和不平等競爭,國家教委總結前兩年的經驗,對招收自費生還作出一些其它規定,如各地區、各部門的高等學校招收自費生按招生總數的5%掌握,不得以自費名義招收本專科學曆層次的旁聽生、插班生、子弟班;自費生報名線不能低於同批國家任務招生調檔控製線20分,學校在報名線上錄取不到學生,要減少招生計劃;未經各地招生辦公室錄取的自費生不能取得正式學籍,國家不承認其學曆;學生可以參加優秀學生獎學金的評定等。

  當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共招生64萬名,如果自費生按5%的比例招收,總數約占3.2萬名,比去年有所下降。

  定向生生源呈下降趨勢。國家考慮到地區、行業的不平衡性,為解決某些邊遠地區和工作、生活條件較艱苦的行業及重點單位的需要,在國家任務招生中安排一定比例,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就業。

  1987年,全國招收此類學生5.9萬名,1988年,招收9.17萬名。

  今年,據各地招生辦公室反映,此類學生的生源呈明顯下降趨勢。內地一些大學今年都有從新疆、內蒙古等邊疆地區招收定向生的計劃指標,但需這些地區負擔定向獎學金。

  這些地區招生辦負責人表示,鑒於經費和分配工作中的困難,他們不能支付這筆獎學金,有關學校如願意,可自己解決經費招生,不招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意見。看來,隨著改革的深化,定向招生的數量將逐步減少。

  師範等專業類院校招生質量下降,數量難以保證,這幾年社會上已發出不少呼籲。

  委托培養目前也麵臨困難。石化總公司招生工作人員介紹,前幾年,該公司曾和13所院校簽訂20年合同,委托學校每年為他們培養1500到2000名學生,氣魄不可謂不大。但由於培養難以按需要的專業對口,有些意圖實現不了,企業又實行了工資總額包幹,畢業生分配也存在困難。


第62節:1989年:中國高校收費改革元年(3)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1988年年一共招收委托培養學生6.31萬人,1989年年計劃指標為5.6萬人。這個數字中,很大成份是企業單位為解決子女就業而申報的培養數。現在大學畢業生都要得到、分得來,如無職工子女就業的壓力,一個企業往往就沒有委托大學培養人才的積極性。

  從招生計劃看,今年考生報考的大頭,仍是國家出培養費的這一塊,約招生55萬名。

  與往年不同的是,國家教委所屬36所高等院校(其中6所師範院校仍不收費)每學期要收學雜費50到150元。

  畢業後,學生主要還不是靠自己找職業,而是以學校為中介向社會推薦就業,在一定範圍內雙向選擇。對經推薦未被錄用的少數畢業生,則由本人自謀職業。

  為解決少數畢業生可能出現的待業現象,國家教委協同有關部門研究製定畢業生待業期間社會保險等規定。

  對於由部門、地方管理的1000多所高等院校,當年除個別院校實施新的收費方式外,大多數院校在國家任務名額內招收的學生都暫不收費。


  (三)

  1989年,高校的生源大戰初露端倪。

  以前各高校基本都是在高考完畢才派人出去,後來提前到春節後,後來又提前到春節前。

  這些人員主要是去中學,介紹大學的專業、特點,有多少名教授,畢業生有多好的前途等等,同時了解高中生的素質。這些都受到中學師生的歡迎。

  近年來,為了吸引高材生報考,有的學校不惜許願,甚至發給中學生獎學金。從中可見大學渴求人才的急迫心情。

  當然,這種搶人才的競爭有時也會演出過頭戲。比如有的高校為中學生設的獎學金,對象先是高三學生,慢慢從高一就開始發獎學金。

  有的重點中學成了各大學的共同目標,難以應付,有時隻好采取平衡政策,來了什麽層次的學校,就推薦什麽層次的學生。

  比如保送生,大學費了不少力氣,有時爭取來的是擦邊生,中學是保良不保優,留下的尖子生是各中學爭高考狀元的秘密武器。

  有的中學收了大學的錢,也不發到學生手裏,而是挪作急用;也有的學生拿了獎學金,卻報考了其他大學,讓人幹瞪眼。

  高校生源競爭越來越厲害, 招收高材生本是招生工作的第一要義。

  東北某些高校的招生人員,開春即南下開始活動。北京有的高校讓家在上海的老師以探親為名,到母校中學去暗訪高材生。

  對此,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的有關負責同誌說,他們是鼓勵大學和中學建立聯係的,這對雙方培養人才都有利。

  例如高校在外地建聯絡點,和一些地區建立比較穩定的供求關係等。至於劃分勢力範圍不許別的院校去招生,那就不是我們提倡的了。

  招生工作這種緊張的氣氛,常人不太了解,而招生辦的同誌們說,這一切,還僅是錄取工作的前奏。真正的戰鬥尚在後邊。

  革除調檔中的舊弊。恢複高考時,錄取中考生檔案出庫要求段段清,每相差10分為一個檔次,出庫的考生全部錄取完畢,下一個分數段的考生檔案才出庫。

  這個辦法有利於考生,但時間長了弊端漸露:錄取隻能憑總分,不能根據專業科目的優劣加以選擇,這樣留給高校的選擇餘地太小。

  去招生的老師說:這不像招生,倒像政府分配學生。

  國家教委為增加大學錄取的自主權,接著實行了新製度,規定以第一誌願報考某校的學生,其檔案可按錄取人數的120%一次出庫,學校有20%的選擇權。

  從1985年開始,進一步改革,實行學校錄取、招辦監督的方針,有條件的地方,一次出庫的考生檔案不作限製。

  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隨即產生:挑剩的學生,按第二誌願轉給有關學校,往往不受歡迎,有時則碰到第二誌願已錄取完畢的情況,使少數高分生失去了被錄取的機會。

  為避免上麵的問題,國家教委又規定,凡不錄取的考生檔案在48小時內要退回,以保證不耽誤下一輪錄取;還規定相鄰誌願的分數級差最多不能超過20分,即凡第二誌願的考分超過第一誌願20分者,要錄取前者。


第63節:1989年:中國高校收費改革元年(4)

  零批錄取。現在各地的錄取工作一般分三批進行,先是重點院校錄取,然後一般本科院校錄取,最後專科錄取。每批約用三、四天時間。

  由於時間緊張,有的省市發明了零批錄取,就是讓最著名的、教學質量高的院校趕在第一批錄取之前調檔,這樣未被錄取的考生檔案仍可及時參加第一批錄取,既照顧了學校,又維護了考生的利益。

  當然,這還不是錄取中最頭疼的問題,最頭疼的問題是塞條子。1988年一位考生高考總分600多分,超過重點院校錄取線近百分,但家長還是不放心,托熟人給招生工作人員寫了條子。

  各地招生辦的同誌都說,每年錄取開始,他們接到的條子有半尺高,看都沒功夫看,都扔在家裏。他們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高考錄取本來在社會上是擁有公正、廉潔聲譽的,大學生胸前的校徽,真正被看作是貨真價實的標記。

  但現在群眾的不信任感在上升。原因是社會上拉關係、走後門的風氣較普遍,人們極擔心這一塊綠洲能否保持得住。

  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則抱怨,一些部門,如管水電、煤炭、煤氣、糧油、副食、交通的,管辦戶口、出國手續的,有時提出要求照顧,說一年也就求招生辦一次……

  為學校著想,為今後師生的各種利益著想,招生辦完全不理睬又不行,違法違紀的事又絕對不能幹,隻好在碰到同等條件的考生時,予以優先考慮,或者在白天錄取完畢,大局已定,明天就要公布了,晚上捎個話去:孩子錄取了,請放心。

  也有的地方采取了新辦法,比如計算機錄取。

  上海市在全國是最早用計算機提檔的。1988年該市提檔已全部改用計算機,考生的姓名、考號、性別、誌願、考分以及家住市區還是郊區等等情況,都編入計算機程序,出庫分數線一定,一按鍵,出庫名單從高分到低分就打出來了,一剪子下去,後邊的誰也跑不到前邊去。這樣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保證材料在流轉中不亂,而且大大減少了人工幹預。

  招生辦材料組幾十個人,每個人都有幾個關係戶,人工提檔,確實有做手腳的機會;現在使用計算機,誰要加一個、減一個人,馬上就會被發現了。

  為了提高透明度,1989年上海市通過計算機向考生及社會公開錄取情況。具體做法是在招生接待處設一台計算機,考生、家長可隨時來查詢,以避免差錯、疏漏,接受大家監督,當然,查詢者要適當交點費。廣東省也已用計算機來做錄取工作。1989年北京市也采取了這一新方法。

  (四)

  由於分配製度改革方案的出台,考生和家長以為以後大學畢業都要自謀出路。這樣,大城市的考生不報外省學校,即使高分生,也寧肯報本市的一般大學以求能留在本市找工作。這樣造成某些重點高校招生出現塌方。

  1988年外省重點大學在北京計劃招生2000人,結果沒有招滿。

  一些綜合性大學、特別是部分社會需求少的專業,招生出現滑坡。

  北京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張文增說,該校的一些專業,如空間物理、天文學、古典文獻、編輯學、宗教學以及一些小的語種,今年暫不招生;但又不能取消,隔幾年再招。一些偏重理科的專業,招生人數減少一點。

  山東大學教務處處長說,該校44個專業,有1/3專業分配困難,有的一個班40多人,來要的隻有四五個人。這樣的專業今年隻能少招或停招。

  國家教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講,1988年國家教委提出20多個長線專業,在教委所屬院校減少招生指標1500多名。他還指出,有些學科如管理學、教學、社會學等,實踐證明不宜招收應屆生,應該招收那些有一定實踐經驗的考生,或招收攻讀第二學士學位的考生。

  今年,國家教委提出的部分長線專業是:礦業機械,船舶工程,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激光技術,露天開采,地質礦業類,兵器類,農業機械化,農業經濟,物理學,應用物理,應用數學,動物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空間物理,大氣物理,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哲學等。

  他解釋道:說這些專業是長線,隻是從全局看,在近期內社會需求較少。具體到一個地區、學校,則情況不一,特別是有的院校,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設備好,畢業生質量好,仍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歡迎。有的專業的畢業生,盡管暫時需求較少,但從長遠看,社會還是需要的,幾年後可能變成短線專業。


第64節:1989年:中國高校收費改革元年(5)


  1988年,北京市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例是3∶1,上海是2.2∶1,而湖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分別是5∶1、6∶1和7∶1。這種不平衡在近期內很難拉平。今年,北京和上海的錄取比例進一步提高,分別為2∶1和1.4∶1。

  1989年4月中旬開始,全國一些高等學校學生因罷課、遊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學業。國家教委於5月29日召開辦公會議,分析了當前高等學校的形勢,研究了今年高等學校的招生、畢業生分配工作和在校學生按時完成學業等問題。會議要求高校學生盡快複課,明確今年高考時間不變。

  1989年,全國共有2661801人報名參加高考,當年國家計劃招生64萬。7月7日至9日,高考如期舉行。

  年度人物:湯永貴

  1989年10月,來自安徽省大別山區嶽西縣的汽車工湯懷玉送子進京。他的未滿18歲的兒子湯永貴,以544分的總成績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投資係,父子倆一路風塵趕到北京,可是兒子還未在學校報到注冊就住進了醫院。經診斷,他得的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病--腦曲菌病。

  湯永貴在住進北醫三院一個多月了,未能注冊,不能享受公費醫療,但眼下急需1000元住院押金。家在千裏外,盤纏早已盡,湯懷玉隻好求助於學校。11月16日上午,北京驟然降溫,寒氣襲人。衣著單薄的湯懷玉敲開了人民大學投資係辦公室的門。

  這一個多月,湯懷玉每天隻吃兩個饅頭,身穿一件單衣,30多天一直守在孩子床前,沒睡過一次安穩覺,兒子的病情,他絲毫不敢向體弱的妻子透露。嶽西是大別山區的一個貧窮小縣,他家這個富戶每月才收入200元。為了兒子,他能忍的都忍了,走投無路的他深知不能麻煩學校,可現在,住院押金關係到兒子的性命。

  教師們被感動了,他們熱情地送給他毛衣和棉大衣,穿上暖和衣服,這個樸要強的山裏漢子,眼淚大顆大顆滾落下來。投資係決定借給湯懷玉1000元錢,幾位熱心的教師準備為湯永貴募捐。投資係89級新生生連夜寫好募捐告示,為了挽救來自貧困山區的同學的生命,請伸出您援助之手……

  第二天,湯永貴的不幸遭遇傳遍了全校。在凜烈的西北風裏,募捐箱旁聚滿了一顆顆愛心,一份份溫情。兩天之內,大家為素昧平生的湯永貴募捐了1530元錢。

  得知湯永貴的病情,校領導心急如焚:湯永貴是我們招來的學生,不能見危不救,應盡力幫助這位來自革命老區的青年,學校當即決定:幫助墊付湯永貴的全部醫療費用;湯永貴病愈後可保留入學資格一年,招待所免費為湯懷玉提供一個床位,讓他休養身體。22日,學生處處長郝彥桐,投資係辦公室主任邊香玉等同誌代表學校前往北京醫三院看望湯永貴,郝彥桐對主治醫生說:湯永貴同學的醫療費由學校全部墊付,請你們全力以赴,救活他!

  在北醫三院的日日夜夜,湯懷玉父子深深地感受到了醫生護士在行醫中的品德和愛護。12月16日,湯永貴的病情突然惡化,醫院立即組織專家會診,搶救。20日淩晨,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湯永貴離開了人世。

  中國人民大學墊付了湯永貴同學全部的醫療費和喪葬費。

  年度話語:標準分

  普通高校招生實行全國統一考試最主要的目的,是選拔優秀新生。這就要求考試分數必須能準確清晰地反映考生之間水平差異。1989年,國家教委正式提出建立標準分數製度。

  以前進行高考錄取時,是以考生的各科卷麵得分(即原始分)相加合成的總分為錄取依據的。

  原始分數是未經任何處理或轉換的分數,以各科原始分數相加決定錄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局限性,用以指導錄取工作缺乏科學性。原始分數是單一的卷麵得分,不能反映考生的名次。

  受試題難度的影響,不同科目之間的原始分數可比性較差。在高考中,考生要參加的科目的考試,在高考中的作用似乎是一樣的。

  但是,由於各科自身特點不同,試題難度也不一致,有的科目分差較大,有的科目分差較小,事實上,不同科目的同一分數並不等值。

  在高考的錄取工作中,是采取按總分劃線,上線錄取的方式進行的。但由於各科分數的分值並不等同,簡單地將幾科原始分數相加求得的總分,就好像是把100元人民幣、70美元和30港元相加得出200元一樣。這樣進行的原始分合成是不準確、不科學的,以原始分數為依據來進行的高考錄取就有失公正、公平了。

————————————————————————

下略:

第65節:1990年:高考改革實驗田全麵鋪開(1)


  要累計各科考試總分,就必須把各科原始分轉換為標準分後再相加,這如同要統一到一種貨幣尺度才能準確求得總貨幣量一樣,這樣的總分才是真正準確的。原始分數的局限性,一方麵影響了高考的質量,另一方麵也限製了考試作用的充分發揮。而標準分因為能夠有效地克服上述局限性,已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

  對於兩個原始總分相同的考生,轉換後的標準分總分不一定完全相同。這是由於標準分是根據考生原始分在其團體中的位置高低來決定的,而各科成績的總體分布和難度不相同,自然轉換而得的標準分不完全相同。

  這種變化正是標準分科學性的體現,得到鼓勵的是那些各科發展較均衡且個別科目成績突出的考生,即合格加特長的考生。這與我國培養全麵發展且有專業特長的人才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1997年,在高考錄取中使用標準分的已有廣東、河南、山東等7省區。另有22個省區市已在模擬考試中使用標準分。按照國家教委的既定方針,將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行這項新的高考計分製度。

  1990年:高考改革實驗田全麵鋪開

  (一)

  1990年3月2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一場氣氛活躍、發言踴躍的討論正在進行。國務委員、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同參加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共商教育大計。作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李鐵映對代表提出的問題當場回答。

  樂山師專教師王莉文,這位來自基層的代表情緒激動地搶過話筒說:我有三個希望:一是高考製度必須改革。現在高考成了\'指揮棒\',中小學教育都圍著轉。二是希望采取有力措施把濫編濫印資料的\'風\'壓下來,減輕學生負擔。三是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定不能把發表了多少論文和文章作為主要標準,否則教師就不可能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生的思想教育與教學上。

  好,講得好。李鐵映聽到這裏連聲說。對於大家提出的問題我當場回答,免得越積越多。代表報以熱烈的掌聲。他接著說:關於高考製度的改革,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決定,我國準備在1994年全麵實行會考製度。目前已有9個省實行了這一製度。實行會考製度可以改變一張卷子定終身的弊端。

  對王莉文代表談到現在濫編濫印資料的問題。李鐵映說:教委已發出通知,今後教學輔助教材必須經中央和省一級教育部門審定,否則不能編印。中學教師的職稱評定也不能把發表了多少論文和文章作為唯一標準,教師要一心重教。會場響起一陣掌聲。

  甘孜理塘縣中學副校長王大德代表一邊鼓掌一邊拿過話筒: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教育人才奇缺,教學設備困難。我縣1968年以來分配的14名大學生全部走了。李鐵映馬上回答說:這個問題要予以重視。目前,教育問題的重點和難點是農村。必須解決農村教育。一是經費,二是教師。師範、農、醫教育問題都是農村問題,這三方麵的教育改革要麵向農村。

  其時,麵對圍繞高考的一係列問題,一係列改革措施已在試驗田裏經過幾年培養,逐步成熟。在高考改革的緊鑼密鼓中,1990年,一係列舉措在反複試點、慎重醞釀後出台,高考製度改革由局部試驗轉向全麵鋪開。

  (二)

  高考標準化考試自1985年在個別省區試驗以來,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有了必要的準備,國家教委決定1990年推廣到全國各地。1990年各省、市、自治區實施標準化考試的科目不盡相同。英語,各省、市、自治區全部實行標準化考試;化學、政治兩科,大部分地方實行標準化考試;廣東、四川、海南、廣西、寧夏5省區,高考的9門科目全部實行標準化考試。

  199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廣泛推行標準化考試,這是我國自隋唐以來考試方法和閱卷手段的一個重大改革。

  實行標準化考試的科目,試卷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選擇題,答案寫在另一張卡片(答題卡)上,另一部分是主觀題,答案寫在試卷上。選擇題的答題卡由計算機掃瞄閱卷計分,主觀題由閱卷人閱卷評分,兩者相加,即是該科考試的成績。今年實行標準化考試的科目,選擇題所占的分數,9科平均約占50%。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