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西博白縣客家民俗——銅箭穿腮 (圖)

(2008-04-30 00:16:29) 下一個




廣西博白縣客家民俗——銅箭穿腮












銅箭穿腮7小時安然無恙 客家民俗絕技驚世人
http://www.gxnews.com.cn
2007年03月05日15時53分
來源:廣西新聞網
民俗表演 男子銅箭穿腮7小時

2007年03月05日 14:58來源:人民圖片網梁富盈 陳彪/PhotoBase

一老漢表演“令箭穿腮”之後,還能表演武術。

  3月4日元宵節,當天上午9時許,當廣西博白縣龍潭鎮的10多位老人耍出舞龍神絕技“令箭穿腮”時,在場的800多名觀眾報以熱烈掌聲。

  筆者在現場看到,表演者手執“令箭”(令箭:用銅打造而成,每隻重約500-600克,長約50厘米,尖端粗細如筷),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將箭頭從右嘴角緩緩插入口腔,之後,表演者緊閉雙眼,用牙咬住箭身,再彎曲令箭貼住右臉,以紅繩將令箭的後部固定在頭上,手持“令箭”慢慢用力使“令箭”沿口腔深入,數分鍾後,“令箭”竟從左臉部穿左腮而出。

  不僅如此,“令箭”穿腮而出後,表演者又由龍、獅開道,沿指定的路線巡遊,每至一個聚會點還時而大展拳腳施以各種武術表演,時而唱起激越飛揚的客家山歌。整個活動從早上9時許到下午4時許結束,曆時7個多小時,表演者不僅不吃、不喝、不拉,更難以置信的是,銅箭取出後不僅無血,還看不出任何劃傷痕跡。
  表演結束後,筆者來到後台找到其中的一位表演者,他張大嘴巴,讓筆者能看清他的口腔和整個臉部。其實,他的臉皮和我們常人的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隻是看上去有些厚。“是不是臉皮上有繭呀?”筆者問。“沒有!”他笑笑說,自己臉皮比較厚,可能是由於常年練武臉部肌肉比常人的更發達。

  據當地老人介紹,“舞龍神”活動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和二月初二舉行,這一活動自清代道光年間就有,最初是為了恭迎天神下降凡間為鄉民驅趕邪魔而舉辦,至今已逐步演變成一種當地獨特的民俗表演。曆經上百年後,這種表演的的規模已遠不及當年,但至今未變的是活動特有的“慶豐收,迎豐年”之寓意。

  該縣民族研究人員稱,“舞龍神”以載歌載武歡慶豐收的場景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民俗學標本。

“好!”幾百人喊出一聲好。元宵節當天上午9時許,當博白縣龍潭鎮的10多位老人耍出舞龍神絕技“令箭穿腮”時,在場的800多名觀眾報以嘖嘖稱讚。

每年農曆初十五和農曆二月初二,廣西博白縣龍潭鎮都要舉行一種祭祀活動,聽老人說:這一活動自清代道光年間就有,最初是為了恭迎天神下降凡間為鄉民驅趕邪魔而舉辦,至今已逐步演變成一種當地獨特的民俗表演。曆經上百年後,這種表演的的規模已遠不及當年,但至今未變的是活動特有的“慶豐收,迎豐年”之寓意。

整個活動從早上九時許到下午四時許結束,曆時7個多小時,表演者不僅不吃、不喝、不拉,更難以置信的是,銅簽取出後不僅無血,還看不出任何劃傷痕跡。表演結束後,筆者來到後台找到其中的一位表演者,他張大嘴巴,讓筆者能看清他的口腔和整個臉部。其實,他的臉皮和我們常人的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隻是看上去有些厚。“是不是臉皮上有繭呀?”筆者問。“沒有!”他笑笑說,自己臉皮比較厚,可能是由於常年練武臉部肌肉比常人的更發達。

這一天裏,全鎮各家各戶將吃飯的桌子擺滿雞鴨魚肉酒菜米飯,按先來後到在鎮裏各大街小巷集中了10多個點(稱為“社壇”)。巡遊者會逐個社壇表演武術並唱客家山歌……當地人認為:這是祈求和還願的好機會。

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數人(有時十多人)以“令箭”(令箭:用銅打造而成,每隻重約500--600克,長約50CM,尖的部份粗細如筷子)穿腮而過,箭頭從左臉部(左腮內)穿出,用牙咬住箭身,再彎曲使令箭在右臉貼服,以紅繩將令箭的後部固定在頭上。然後以事前選定的時辰抬上廟裏的:玉封道果康王大帝、護國五顯華光大帝、伽藍菩薩、本境福祖萬尊王四個神仙,由龍、獅開道,沿指定的路線巡遊,每至一個聚會點還時而大展拳腳施以各種武術表演,時而唱起激越飛揚的客家山歌。

該縣民族研究人員稱,“舞龍神”以載歌載武歡慶豐收的場景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民俗學標本。

複令,全天活動結束。從早上九點多到下午四點多,曆時七個小時,不吃、不喝、不拉!更難以置信的是,銅簽取出後不僅無血,還看不出痕跡。

我最先遇到的問題是活動的名稱。有說:“降童”、“降生童”“水夫”、“遊神”“老爺遊街”……最後隻有問了一個參加活動的小家夥,他說:舞龍神!嗬嗬,就“舞龍神”吧。

————————————

銅箭穿腮7小時安然無恙 客家民俗絕技驚世人(圖)

--------------------------------------------------------------------------------

http://www.gxnews.com.cn 2007年03月05日15時53分 來源:廣西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
浙江青年“五筆齊下”展絕技
銅箭穿腮7小時安然無恙 客家民俗絕技驚世人(圖)




“令箭”穿腮而過,表演者臉上沒有任何血跡。陳彪攝

廣西新聞網玉林3月5日訊(通訊員陳彪 覃政)“好!”幾百人同時喊出一聲好。3月4日元宵節上午9時許,當廣西博白縣龍潭鎮的10多位老人耍出舞龍神絕技“令箭穿腮”時,在場的800多名觀眾報以嘖嘖稱讚。

筆者在現場看到,表演者手執“令箭”(令箭:用銅打製而成,每隻重約500-600克,長約50CM,尖的部份粗細如筷子),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將箭頭從右嘴角緩緩插入口腔,之後,緊閉雙眼,用牙咬住箭身,再彎曲令箭貼住右臉,以紅繩將令箭的後部固定在頭上,手持“令箭”慢慢用力使“令箭”沿口腔深入,數分鍾後,“令箭”竟從左臉部穿左腮而出。

不僅如此,“令箭”穿腮而出後,表演者又由龍、獅開道,沿指定的路線巡遊,每至一個聚會點還時而大展拳腳施以各種精彩的武術表演,時而唱起激越飛揚的客家山歌。整個活動從早上九時許到下午四時許結束,曆時7個多小時,表演者不僅不吃、不喝、不拉,更難以置信的是,銅簽取出後不僅無血,還看不出任何劃傷痕跡。

表演結束後,筆者來到後台找到其中的一位表演者,他張大嘴巴,讓筆者能看清他的口腔和整個臉部。他的臉皮與常人相比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隻是看上去有些厚。“是不是臉皮上有繭呀?”筆者問。“沒有!”他笑笑說,自己臉皮比較厚,可能是由於常年練武臉部肌肉比常人的更發達。

據當地老人介紹,“舞龍神”活動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和二月初二舉行,這一活動自清·道光年間就開始有,最初是為了恭迎天神下降凡間為鄉民驅趕邪魔而舉辦,而今已逐步演變成一種當地獨特的民俗表演,曆經幾百年後,盡管儀式的規模已遠不及當年,但至今未變的是活動特有的“慶豐收,迎豐年”之寓意。

該縣有專家稱,“舞龍神”以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場景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民俗學標本。



兩名客家婦女在表演“令箭穿腮”。 覃政攝



一老人令箭穿腮後還能表演武術。 陳彪攝

編者的話:“令箭”竟從左臉部穿左腮而出,曆時7個多小時安然無恙,更難以置信的是,銅箭取出後不僅無血,還看不出任何劃傷痕跡。這些的畫麵令人難以置信,讓人震驚。這種神乎其技的表演縕含著何種秘密?是高深的練功法門還是變幻莫測的障眼法?這種絕技發源於何時?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對人體有沒有傷害?帶這一連串的疑問,廣西新聞網記者近期將前往當地采訪為您揭密,敬請廣大網友關注本網的後續報道。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