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光啟、朱橚、王磐研究吃野菜

(2008-04-29 23:30:17) 下一個

試論徐光啟的荒政思想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作者:李誌堅

徐光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但他並不是一個完全沉浸於自己的科學研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者”。他是既喜歡科學研究又十分關心世事的科學家。

  《明史·徐光啟傳》說他“雅負經濟才,有誌用世。”他的學生陳子龍說他“其生平所學,博究天人,而皆主於實用”。(1)

  他盡力把自己所掌握了解的科學技術服務現實,使之成為救世的工具。這一點是在當時,就是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

  如他為了北方邊境的安寧,力促利用先進的西方技術鑄造大炮禦敵。他的荒政思想也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特色。與其他人的荒政思想相較,徐光啟的荒政思想既有政策方麵的考慮,更有大量具體的救災方法和技術,具有很強的科技色彩。

  他的荒政思想的根本精神是“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2)

  但事實上。“預弭”和“有備”都很難實現,徐光啟清楚這一點,因此他的重心落在了災後的救助上。



徐光啟是研究者比較關注的一個對象。他的荒政思想已有一些研究,但多是附於其它內容而有所論及,缺少專篇的論述。如

  謝仲華的《論徐光啟及其<農政全書>》(《農史研究》第二輯1982年3月)、

  李長年的《徐光啟的農政思想》(《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

  郭文韜的《試論徐光啟在農學上的貢獻》(《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等,

  本文試圖依據他的代表作《農政全書》來全麵地分析一下他的荒政思想。



他的巨著《農政全書》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他的荒政思想。

  《農政全書》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防災、救災精神,災害的陰影始終徘徊在它的周圍。因為中國傳統農業的最大的敵人,永恒的敵人就是各種各樣的災害。徐光啟所處的時代尤為如此,“由於政治腐敗,宗祿倍增,農業衰微,抗災救荒成了當務之急。”(3)

  因此,他在《農政全書》中用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論述了備荒救災的問題,共計十八篇,二十五萬多字,由此可見他對荒政的重視。



徐光啟是作為一個重農主義者來討論荒政的。《農政全書》是一部以“富國必以本業”為指導思想的著名農書。他“至於農事,尤所用心。蓋以為生民率言之源,國家富強之本。故嚐躬執耒耜之器,親嚐草木之味,隨時采集,兼之訪問,綴而成書。”(4)

  徐光啟認為農業是荒政的根本,是荒政的一切。因此,他在《農政全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農業的重要性以及農業的田製、水利、施肥、植樹、農器等農業的全部內容。還全文轉載了馮應京的《國朝重農考》熱情地讚揚了明太祖等皇帝關心農業,重視農業的政策和措施。



一、“預弭為上”



徐光啟十分強調統治者尤其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在荒政中的責任。他引用《淮南子》的話:“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長,五穀繁殖。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樹桑麻,肥磽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險,不生五穀者,以樹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枕,秋蓄蔬食,冬伐薪蒸,以為民資。是故生無乏用,死無轉屍。”(5)

  皇帝有增加農民的財富,增強農民的抗災能力的責任。徐光啟主張政府不能向農民征收過高的賦稅。他借《穀梁傳》之言:“古者稅十一,豐年補助,不外求而上下解足也。雖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6)

  可見,徐光啟是主張藏富於民的,反對統治者對農民的過分掠奪。農民的財富多,抗災的能力也就會相應地增強。



要增加農民的財富,統治者還要給人民一個獲取財富的充分的空間。他引荀子的話說:“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窖、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7)

  他還引晁錯之言:“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餒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8)

  他主張整個社會生產是暢通的,統治者不要為社會生產設置障礙,士、農、工、商各從其業,社會的財富自然也就會得到增加。這是比單純的重視積蓄更為積極的做法。在以上兩個條件具備後,徐光啟為百姓獲取財富提供了幾個自己的方法。如通過種植樹木可以致富,可以備荒。



徐光啟用了不小的篇幅討論了種植樹木的好處,暢談樹木是致富救災的一大途徑。他說:“古人所謂‘木奴千,無凶年’,非虛語也。”(9)

  他收集了許多其它人的著作,總結了樹木救災之功用。

  栗可以救災。“《本草》所謂‘栗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殆非虛語。”(10)

  柿可以救災。“《荒政要覽》日:‘三月間,秧黑棗,備接柿樹。……凡陡坡地內,各密栽成行,柿成。做餅以佐民食。’”(11)

  什麽樹木都可以備災。“《務本直言》雲:‘古人雲:木奴千,無凶年。木奴者,一切樹木皆是也:自生自長,不費衣食,不憂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餘,又可以易換諸物。若能多廣栽種,不惟無凶年之患,抑亦有久違之利焉。’”(12)

  徐光啟本人也切實實踐了他的這種主張,張溥說他:“公為諸生時,有田數弓,茀不治。稍施疏鑿功,植柳其地,歲獲薪燒,利反倍於租人。”(13)



在田製上他也有備荒的考慮。如介紹櫃田,他引用王禎的《農桑訣·田製篇》的話:“淺浸處,宜種黃穋稻,如水過,澤草自生,糝稗可收。高涸處,亦宜陸種諸物,皆可濟饑。此救水荒之上法”(14)



二、“有備為中”



徐光啟十分重視為備荒而準備積蓄。他說:“管子所謂‘措國於不傾之地’修備是也。”(15)

  他在《除蝗疏》中也說:“國家不務蓄積,不備凶饑,人事之失也。”(16)



他還引用楊溥之言,敘述了明初洪武年間的積蓄管理。“我太祖高皇帝,惓惓以生民無為心。凡有預設備荒定製。洪武年間,每縣於四境設立倉場,出官鈔糴穀,儲貯其中。又於近倉之處,僉點大戶看守,以備荒年賑貸。官籍其數,斂散皆有定規。”(17)

  徐光啟對洪武時期的積蓄情況充滿了褒揚。明太祖時的倉政是比較完善而有作用的。每縣設立四座倉庫,儲存糧食以備荒年,倉庫由當地大戶負責。管理和發放都有明確的規定。



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職業習慣,也注意到了儲存糧食的倉庫的建造。他引張朝瑞之言,詳細地介紹了糧倉的選址、規模等。他也十分注意倉廩在發放過程中的弊病。他引何景明的話說道:“夫發倉廩,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倉舍一啟,豪強駢集;裏胥鄉老,匿貧佑富。公家之積,隻以飽市井遊食之徒;而野處之民,曾不得見糠秕。”(18)

  這種弊病使得徐光啟更加注意於百姓自身防災能力的提高。徐光啟的荒政思想中洋溢著積極備荒的精神。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希望統治者能提供一個人民能夠充分獲取財富的生存環境;對於人民來說,他是希望人民能夠采取多種途徑增加自己的財富,防禦災荒。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農政全書》中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備荒方法,這是其荒政思想的突出特色。這也是他的災後救助的主要內容。



三、災後救助



(一)防禦、消除蝗災。徐光啟認為造成饑荒的災害有三:水災、旱災和蝗災。其中,蝗災為害最大。他在《除蝗疏》中說:“凶饑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倖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裏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也。”(19)

  因而他對於蝗災高度重視,他不僅總結了前人對於蝗災的研究,而且他自己也做了相當深入的研究,論述了蝗災的特點、蝗蟲的生活習性等問題。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一整套對付蝗災的方法。



首先,他認為,蝗災不同於水災、旱災。水災、旱災的自然性強,人力的作用有限。但對於蝗災而言,人力就可以發揮很強的作用,如果人的作用發揮合理、恰當,則可以完全消滅蝗災。“水早二災……此殆由天之所設。惟蝗不然,先事修備,既事修救。人力苟盡,固可殄滅之無遺育。……必藉國家之功令,必須百郡邑之協心,必賴千萬人之同力。一身一家,無戮力自免之理。”(20)

  徐光啟認為消除蝗災政府應該充分發揮作用,發動並組織好人力進行撲打。



其次,他總結出了蝗蟲發生的時間和孳生地。他分析了曆代文獻關於蝗災發生的記載,總結出了蝗災的多發期是夏秋之間。他說:“是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也,故為害最廣。”(21)

  實際上也是如此。他提出蝗蟲的孳生地是有時幹涸有時有水的地方。“涸澤者,蝗之原本也。”(22)



最後,他提出了具體的除蝗方法。主張根據蝗蟲不同的生長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1、消除蝗蟲產卵之地。把河塘邊的水草割下,然後把水草曬幹當作燃料燒掉。由地方官負責監督水草的消除,一定要把水草消除幹淨,不給蝗蟲留下產卵的機會。



2、蟲卵形成時。一旦發現地上有成行的鬆土,則馬上報告官府,由官府立即組織人力進行處理。“居民見土脈墳起,即報官,集眾撲滅。”(23)



3、蟲卵變成幼蟲時。進行挖溝撲打。“預先挖溝,以供埋蝻,前人撲打,每五十人中,有一人在後敲鑼。蚋聞鑼聲則跳,至溝則打、埋。各村均是。”(24)



4、成蟲時。官府出麵或用粟或用錢按一定的價格購買蝗蟲。用物質激勵百姓盡力撲打蝗蟲。這樣既消滅了蝗蟲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購買的價格一斤重的蝗蟲可以換得一斤重的粟。而且,收購蝗蟲的人要緊隨農民,不能讓農民到很遠的地方去兌換。



5、消除成蟲後的措施。成蟲消除後,主要遺留的問題就是消除成蟲產下的蟲卵。徐光啟仔細分析了蝗蟲產卵的地方、情況以及蟲卵的發育。提出在冬季調動人力搜索蟲卵。



對於滅蝗,徐光啟很注意人力的組織,強調官民的配合。他說:“臣故謂主持在各撫按,勤事在各郡邑,盡力在各郡邑之民。”(25)

  並且,他還對北方消除蝗災缺少人力表示了憂慮。徐光啟不僅提出了具體的滅蝗方法,而且還提供了其它許多對付蝗災的方法。

  1、他引用王禎《農書》的方法說:“蝗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茨。或盲不食綠豆、豌豆、豇豆、大麻、茼麻、芝麻、薯蕷。凡此種種,農家宜兼種,以備不虞。”(26)也就是說。要農民種一些芋、桑、菱茨等蝗蟲不吃的作物,以備不測。

  2、種植成行的樹木,或在田中用長竿掛上顏色鮮豔的衣裙、布條嚇唬蝗蟲,或用槍炮聲嚇跑蝗蟲。

  3、用草灰、石灰等篩成細末撒在莊稼上,蝗蟲就不會再吃這些莊稼。

  4、抓好秋耕。認為秋耕可以使蝗蟲的幼蟲深埋於土中,這樣也可以殺死幼蟲。



(二)徐光啟還認真搜集了幾個使人長期不知道饑餓的方法以渡過饑荒。一個方法就是辟穀法。

  這個方法是由晉惠帝時的黃門侍郎劉景先從太白山的一個隱士那裏得到的。“大豆五鬥。淨淘洗,蒸三遍,去皮。又用大麻子三鬥,浸一宿。瀝出蒸三遍,令口開。右件二味。豆黃搗為末,麻仁亦細搗,漸下黃豆同搗令勻。作團子如拳大,入甑內蒸。從初更進火,蒸至夜半子時住火,直至寅時出甑。午時曬幹,搗為末,幹服之,以飽為度,不得食一切物。”(27)

  如果服用它,可以做到吃極少的東西而保持長期的不餓。服第一次後,可以七天不吃東西;服第二次後,可以四十九天不吃東西;吃第三次後,可以一百天不吃東西;服第四次後,可以二千四百天不吃東西;若再服則可以永遠不用吃東西而不感到饑餓。男女老幼都可食用。而且還能使人身強體壯,臉色紅潤,永不憔悴。渴了就喝大麻子湯。饑荒過後,再吃東西時,“用葵子三合許,為末煎冷服。取下其藥如金色,任吃諸物,並無所損。”(28)

  另外,他還介紹了傳寫方、辟難歇食方、服倉術方等避免饑餓的方法。徐光啟介紹這些方法,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實際效果是值得懷疑的。人的新陳代謝時刻在進行,沒有足夠的能量,人的生命就不能得到保證,人怎會有永遠不饑餓之理?徐光啟作為一個科學家犯了這樣的一個錯誤。不能完全說明他的粗心,反映出的是他一心為了災民的赤誠。



(三)他全錄明周定王朱橚的《救荒本草》和王磐的《野菜譜》以解決饑荒時期的食物問題,這對於饑民更有實際的意義。

  《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以國土夷曠,庶草蕃廡,考敷其可佐饑饉者四百餘種.繪圖疏之,名《救荒本草》。”(《明史·朱橚傳》。

  《救荒本草》是“以救荒為目的研究救荒植物性狀的一本專書。”(29)這部書共收錄了414種草木野菜,基本上是開封周圍的中原地區的植物。這是因為,朱橚的封地是開封。

  《救荒本草》“有圖有說,圖以肖其形,說以著其用。首言產生之壤,同異之名;次言寒熱之性,甘苦之味;終言淘浸烹煮蒸曬調和之法。”(30),引李濂《救荒本草》序)對所錄植物的各個部分以及它們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都有詳細的記載,這樣,受災饑民就可以按照此書所載尋找合適的植物,渡過饑荒。

  應該說,這本書對於救災大有裨益的。徐光啟全文抄錄,充分表明了他對災荒中饑民生存的重視。對於《救荒本草》他做了仔細的考釋,並親嚐過多種所載草木。如:馬蘭頭、竹節菜、獨掃苗等。對有些種類,他還特別指出了它們的食用價值,深化了對這些種類的認識,如對於百合,他說道:“嚐過。根本嘉蔬,不必救荒。”(31)

  王磐的《野菜譜》和《救荒本草》同樣也是一部救災著作。王磐在《野菜譜》的序言中說:“饑饉之年,堯湯所不能免,惟在有以濟耳。正德間,江淮迭經水旱,饑民枕藉道路。有司雖有賑發,不能遍濟。率皆摘野菜以充食,賴之活者甚眾。但其間形類相似,美惡不同,誤食或至傷生。此<野菜譜}所不可無也。”(32)

  《野菜譜》收錄了六十多種常見救荒植物,圖文並茂,用通俗的歌謠形式書寫,利於普通百姓接受。

注釋:



(1)(2)(4)明·徐光啟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農史研究》(第二輯)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頁.

(5)《農政全書校注》卷l《農本·諸家雜論上》。

(6)(7)(8)(15)(]7)(18)《農政全書校注》卷43《荒政·備荒總論》。

(9)《農政全書校注》卷25《樹藝·穀部上》。

(10)(11)《農政全書校注》卷29《樹部·果部上》。

(12)《農政全書校注》卷37《種植·種法》。

(13)《農政全書校注·張溥序》。

(14)《農政全書校注》卷5《田製》。

(16)(19)(20)(21)(22)(23)(24)(25)(26)(27)(28)《農政全書校注》卷44。《荒政·備荒考中》。

(29)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中國農學史》下冊,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頁。

(30)《農政全書校注》卷45《荒政·備荒考下》。

  (31)《農政全書校注》卷51《荒政·草部》。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