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 糧食安全麵臨嚴峻考驗 (圖)

(2008-04-16 14:27:01) 下一個


改革開放三十年 糧食安全麵臨嚴峻考驗

農業資訊 > 正文

糧食安全麵臨嚴峻考驗

圖解:安徽糧庫空置調查:國家儲備糧遭倒賣


“你們現在來買糧沒得用,因為糧庫根本沒糧可賣”,4月1日中午,馬鞍山市向山鎮車站旁公園裏正打太極的黃大爺對本報記者表示,“糧庫已經有至少三年沒有糧食賣了。”……(詳情請點擊這裏)

——————

糧倉空不空 糧食局和袁隆平誰說的話更可靠?
時間:2008-04-16 10:25

全國政協委員袁隆平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嚴厲警告“很多地方國家糧庫存在嚴重虛報現象”,“兩會”後媒體調查果然發現,安徽當塗的糧食儲備嚴重虧空,國家儲備糧遭人倒賣牟利。在輿論追問下,國家糧食局副局長郤建偉稱,已派出調查組赴

安徽當塗調查糧庫問題。

郤建偉還稱:“糧庫常態是應該有糧食的,但糧庫沒糧食本身不能說明問題。都說糧庫沒糧食好像是多大的問題,這其實不是;如果糧庫應該有糧食,但它沒糧食,這才是問題。”

觀點(1)

曹林:應對糧庫無糧作“最壞的想象”

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和監管部門,國家糧食局早該接受袁隆平的建議,“微服私訪”對國家糧庫的虛報現象進行調查了,媒體曝光後才不緊不慢地派出調查組,這顯示出監管的嚴重滯後,更讓人感到驚詫的是這位副局長對糧庫虧空的一段解釋,“因為糧庫的儲備糧得輪換,如果輪換時剛好有人去看了,就據此判斷糧庫沒糧食,這種說法其實不全麵。”

顯然,這位糧食局副局長是以“某種可能的特殊情況”為糧庫虧空辯護,以“可能剛好輪換”解釋媒體調查發現的虧空。從現實看,確實可能存在這種巧合和誤會。但很明顯,這隻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是一種“最好的可能”,是對糧食虧空最美好的猜測和想象,也是對人性最善良的假設和對公權最善良的想象。可現實有這麽簡單和巧合嗎?又有多少可能出現這“最好的可能”呢?一個負責任的糧食安全監管部門,絕不應該以“最好的可能”猜度媒體曝光的糧食虧空現象,而應該時刻保持著警惕性,以“最壞的可能”想象和防範有人濫用權力倒賣國家儲備糧。

套用預防腐敗學上的“無賴假定原則”:人性本惡,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貪欲左右和利益誘惑下,人人都可能成為無賴,所以設計製度時必然把每個人都假想為無賴之徒,並盡可能以製度預防和約束這種無賴傾向,而不能假想為天使,隻有製度上充分的“無賴假設”,才能遏製住人的貪欲和預防腐敗;隻有以不信任和“最壞可能的想象”為製度起點,才能在製度上保障一個好的結果。

這種“無賴假定”用在糧食儲備製度上就應該是,對各地糧庫負責糧食儲備的人作“最壞的猜測”,把他們設想為”無賴“,防止他們濫用手中的權力虛報儲糧數量。實際上,這很有可能發生,因為這有著巨大的利益誘惑,媒體暗訪已揭露出其中的利益空間:一來可以以遠低於市場保護價的價格出售存糧獲取購買者大量的回扣;二來由於國家對糧庫有補貼,所以虛報後可以冒領這部分補貼;還有,空的糧庫還可以轉做他用,比如出租給企業存糧用以謀利等。

利益誘惑越大腐敗可能越大,作為監管者,應該對此作“最壞的想象”,即使糧庫虧空真有可能是源於“儲備輪換”這種“最好的可能”,和虛報倒賣和權力濫用沒有關係,監管者也不能先入為主地想象這種好的可能,而應該首先往最壞的方麵想:糧庫空了,是不是有人把儲備糧賣掉和騙取國家補貼了?即使被媒體曝光出現虧空的糧庫解釋說是輪換,監管部門也要警惕“輪換”是不是有人掩人耳目製造出的一種假相。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輪換”為名倒賣國家儲備糧牟取私利。

還沒有開始調查,就先入為主地設想“最好的可能”,就假定“轉換”這種最好可能的存在,而不是帶著“無賴假定”去調查,這樣的監管邏輯怎能讓公眾放心?隻有在製度上以“有問題推定”看待“糧庫裏沒糧食”,而不是“糧庫沒糧食本身不能說明問題”,中國的糧食儲備安全才有了製度上的保障。

觀點(2)

燕雲飛:公眾或許更相信袁隆平

根據郤建偉的表態,調查雖然剛剛開始,但結果似乎已躍然紙上。因為在調查開始之前,國家糧食局為真實結果出籠不自覺地預設了兩個重要的不利因素:一個是問題尚未查明,關乎糧庫虧空的釋疑已經讓調查很難定性;一個是錯失調查良機,在媒體披露後無論是否聲明調查,都給了糧庫開展“自救”的信號。

郤建偉所指的問題邏輯是:在應該有糧的時間節點上,糧庫沒有糧食才是問題。理論上或許成立,但付諸現實卻很難講得通。一方麵,按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規定,儲備糧實行均衡輪換製度,但每年輪換的數量一般為儲備糧儲存總量的20%至30%。也就是說,不可能出現糧庫沒糧的一個時間節點。另一方麵,按照糧食局官方文件,每年8、9月份是主產區夏糧和早稻收購旺季,也是各地儲備糧輪換高峰,糧食庫存數量變動頻繁,但媒體對安徽當塗國家直屬糧庫的調查是在4月1日,其時的調查顯示這個設計庫存量為10萬噸的糧庫,隻有不到1萬噸糧食。在非儲備糧輪換高峰期出現嚴重虧空,不是“不能”而是“很能說明問題”。

儲備糧管理所隱藏的“雙重套現”問題:向上虛報庫存騙取國家保管費,向下通過倒賣“不允許動”的儲備糧或出租糧倉贏利,不時隨著腐敗案件而暴露出來。麵對媒體的調查結果,有關部門的直覺反應首先應該是盡快落實真相,而非口頭上的釋疑。但遺憾的是,對應批評的口頭釋疑在調查組剛剛動身的時候即已拋出,其所傳遞出的自辯信號讓公眾對調查結果的準確性不免擔心。

更關鍵的是,袁隆平委員的提案建議“要微服私訪,大張旗鼓去檢查怎麽看得出問題!”以時機來看,其時是展開調查的最佳時間,而今媒體已有調查報道,糧食局又聲明調查,真相恐怕早已經被粉飾了。袁隆平3月20日在一次演講中說:“我今天通知你,明天要到你倉庫看看,他們完全可以把其他糧倉的糧食調過來。”應對檢查之駕輕就熟,使檢查很難奏效。或許,有太多的公眾會相信一位將所有的熱情和智慧都獻給糧食事業的老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安徽糧庫空置調查:國家儲備糧遭倒賣
時間:2008-04-15 13:16
來源: 農博網

  小位於長江之北、安徽當塗縣境內的采石磯,因李白衣冠塚而聞名天下,每年的吟詩節更是吸引眾多現代墨客。

日前,記者與化名溫濤的東部某省農科院研究員以“調查糧食害蟲”的名義來到這裏。因為緊挨采石磯風景區南山腳下,馬鞍山市糧食有限責任公司第一糧庫正位於此。

4月1日下午15時,這個存儲中央、省、市三級儲備糧總容量約8萬噸的地方,糧倉大門落滿灰塵,成人拳頭大的鎖布滿鐵鏽,隻有門衛和辦公主任兩人在上班,這是此行探訪的第二個糧庫。

進大門在中間的水泥路上步行約1分鍾,來到最後麵的一座帶有天井和池塘的2層小樓,糧庫辦公室的王主任在二樓中間的房間裏正同時操作著一台筆記本和一台台式電腦。王的腳上,穿著一雙老虎毛顏色的拖鞋。

“去年秋天就已清倉了,沒有一粒糧食”,王主任表示,“你們來晚了。”

去年秋天處理的糧食,大部分在市場上賣掉了,“這幾年糧食市場不景氣,以保護價收來的糧食加上倉庫保管費使得整個糧庫經營虧損”;另外一小部分(國家儲備糧)則轉到了當塗縣國家直屬糧庫。

這裏大小有14個倉庫,根據規劃,未來在糧庫後麵不遠處,即將建設一座新型的大糧倉。也因為此,王主任說,這段時間每人約半個月才輪流值班一次,“在辦公室更不需要外出”。

“新糧倉的建設並不影響老糧倉,根據國家規定,即使是拆遷也得保留至少40%的儲備糧”,溫濤對本報記者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身為政協委員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交了一份有關糧庫空置問題的提案,引起轟動。“有些國家儲備糧庫是空的,這些人虛報是有好處的,他們可以從國家拿補貼,還可以拿倉庫來存其他東西,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據媒體報道,提案交上去不久,溫家寶總理對此專門作出了批示,還要求有關的糧食局長來找袁隆平。不過袁認為,“我覺得還是要微服私訪,大張旗鼓去檢查怎麽看得出問題!”

在溫濤看來,袁隆平所寫提案反映出的問題正是糧食體製改革後所暴露出來的漏洞。一方麵向上虛報庫存容量數字騙取國家保管費,另一方麵通過倒賣“不允許動”的儲備糧或出租糧倉在市場上贏利,兩者實現了當前糧庫的“雙重套現”。

在上周舉行的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了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這是保證市場供給、抑製通貨膨脹、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迫切要求,是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庫存之疑

在探訪上述馬鞍山市糧食有限責任公司第一糧庫之前的幾個小時,記者來到了此行探訪的第一個糧庫——向山鎮糧庫。

“你們現在來買糧沒得用,因為糧庫根本沒糧可賣”,4月1日中午,馬鞍山市向山鎮車站旁公園裏正打太極的黃大爺對本報記者表示,“糧庫已經有至少三年沒有糧食賣了。”

“就這麽大一點地方,這些事情我們都知道”,另一旁的一老者附和著說。

步行大約300米後,記者來到向山鎮糧庫(蕪湖糧庫直屬庫),除了一個看門的老人外,臨近街道的辦公樓全部鎖門,“好幾天沒人了,不知道到哪裏去了,也輪不到我問。”

這裏前後四進倉庫,一摸大門上的鎖就會有黃色的鐵鏽粘到手上——且鎖沒有扣上。前後推門查看,隻有一個倉庫存儲著小麥,其餘均清倉。

“這是蕪湖的一個企業老板在這裏租的,大約有2萬斤小麥”,看門老人說,“有什麽事情你明天再來吧。”

從馬鞍山市糧食有限責任公司第一糧庫乘出租車大約1個小時,記者一行來到當塗縣國家直屬糧庫(國有糧庫),這是此行探訪的第三個糧庫。

放眼望去,三排白牆藍門的糧倉格外顯眼。這裏依山伴水,與中國傳統風水學說頗為順應。

不過,一個打掃衛生的中年女子說,目前隻有陶總在辦公室,其他人最近都是下午3點半就下班。

記者進到陶總的辦公室,門牌上寫的職務是“副總經理”。他正一邊寫材料,一邊輔導著正上小學2年級的兒子。

對於“調查農業害蟲”,在陶的記憶中隻有1996年鄭州某學校的教授曾來過一次。

閑談中得知,這個糧庫,按照國家投資設計庫存量為10萬噸,2002年建成,但因上任當塗縣糧食局局長朱支芳(2007年10月因受賄20餘萬元被判有期徒刑10年)而使得現在隻有不到6萬噸的容量。

溫濤研究員曾做過生產隊長,在基層工作近20年,因此當溫濤說出關於糧庫管理的種種事情後,陶副總說,“是啊,不過全國都一樣”。

“按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規定,必須保證倉庫裏有總庫存量的40-50%,其中,20%當作部隊戰略儲備用糧,20%為城鎮居民用糧,還有10%國家應急調用糧”,溫濤表示,還有一半,按照國家規定,可以自由交易,但作為國有糧庫,必須上報國家糧食局審批和備案,不能擅自做任何處理變動。

當說出目前糧庫經營普遍虧本、糧食不景氣的時候,陶副總道出:按照庫存量,國家補貼74元/噸/年作為糧食保管費。

據保管人員介紹,當前這一糧庫的常量隻有不到2萬噸,已低於國家儲存標準30%。再進一步深入後得知,其實這裏隻有不到1萬噸。

“取害蟲樣本”的第一個庫是7號庫,存稻穀,設計容量2200噸左右,實際1700噸左右;第二個庫是5號庫,存小麥,容量、實際與前者類似。

據介紹,還有兩個庫是已經消毒殺蟲封存的1號庫 和6號庫,存的是雜交稻,作為國家用糧。而對於其他倉庫,保管人員介紹“不用看了,沒有糧食,已按國家規定處理了。”

“從倉庫的容量看,4個倉庫實際存糧在8000噸左右。”

溫濤向本報記者表示,陶副總與他閑聊“庫存不足”時曾說:全國一盤棋都是這樣,糧食市場不景氣,有關管理不到位,出現了你看我,我看你,大家互相將國有糧食倒賣相互借(調)糧補倉。

4月2日下午,本報記者與溫濤來到此行的第四站——滁州中央直屬糧庫,這裏分為新倉區和老倉區,有大小50多個糧倉,總存儲量約15萬噸,其中新倉是6.2萬噸,老倉是10萬噸左右,老倉主要用來中轉,存量很少。新倉主要用於國家儲備,但存量不足。

對於我們的進入,三個正在抽香煙的門衛未理會。

接待我們一行的是負責新倉倉庫管理科的闞科長。他對溫濤有關各地害蟲差異的變化研究表現出興趣,“原來是這樣的,有意思。”

交談時,溫濤主動試探說,按照當前的全國現狀,你們這裏的存量應該不足50%。此時,闞科長點頭,但沒有正麵回答,“全國都這樣”。

對於記者此行調查的四個糧倉,溫濤這樣總結:按照規定,向山鎮,屬於蕪湖直屬糧庫,至少要保證30%的庫容量,用於蕪湖市地方本級政府應急調配;馬鞍山,市級糧庫,由省級調配或用於市本級應急,至少要40%;當塗縣,屬國家直屬糧庫,糧食由國家調配,必須不能低於50%;而滁州的新倉直屬中儲糧公司,按規定是不能動的,隻能進不能出,要出必須由中儲糧總公司出具調令。

“而現在看來,嚴格地說,它們大多沒有達標。”

畝產之惑

當塗縣屬馬鞍山,介於南京、蕪湖之間,與江蘇江寧、高淳、溧水3縣接壤。據縣政府網站介紹,當塗總麵積1346平方公裏,總人口64.65萬,屬典型江南“魚米之鄉”。

當地網站還介紹,2003年以來連續四年位居安徽經濟十強縣前列,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六年位列安徽省之首,亦是全國重點扶持的500個糧棉大縣之一。

但僅僅從當塗縣農委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公開的統計分析資料看,有關“糧食播種麵積”和“畝產量”就有著矛盾之處——

中國農業信息網2007年1月5日刊登了一條選自安徽農業信息網的資料,其標題為《麵積增長 品質提高 當塗縣糧食生產能力再提高》,文中描述:2006年的糧食播種麵積為52102公頃(換成畝就是78.153萬畝),但2006年的糧食直補麵積為水稻68.75萬畝、小麥15.7萬畝,兩者之和則為84.45萬畝。

溫濤對此分析,按照常理,糧食播種麵積應該大於糧食直補麵積,但這則報告顯示出糧食直補麵積高於糧食播種麵積,且高出了6.297萬畝。

按上述資料的數字計算(水稻和小麥各966.4萬元、59.06萬元,平均12元/畝),“這與實際不相符的6.297萬畝,就可以從國家糧食直補款中獲取75.56萬元”。

關於畝產量,上述資料中寫道,2006年糧食總產量是37.9036萬噸,全年糧食畝產每公頃7275公斤(換算成畝產為485公斤/畝);而當地一家廣播電台官方網站上2007年11月18日的《當塗縣糧食生產呈現種植麵積與產量雙增長的良好態勢》一文中表述,(今年)糧食總產量可達42萬多噸,總麵積61145公頃(換算成畝是91.71萬畝),糧食單(畝)產達528公斤/畝,同比增加14.5%。

“但按照上述485和528兩個畝產數字計算,2007年的畝產隻比2006年增加了8.8%,而不是14.5%。”

再按照上述資料提供的數字,用2007年的糧食總產量除以總麵積得到的畝產(458公斤/畝)與2006年總產除以總麵積得出的畝產(485公斤/畝)相比,2007年畝平均單產量實際比2006年減少5.6%,這也意味著2007年糧食可能是減產的。

值得玩味的是,在統計數字中,2006年和2007年分別用公頃和畝作為單位,倘若不加以換算並再次核算,則不能發現上述之矛盾。

更為奇怪的是,通過網絡搜索,一篇《糧食豐收價格好,馬鞍山農民人均增收400》(2004年11月6日)的文章中還有如此內容:……秋收進入掃尾階段……從當塗縣統計部門獲悉……初步統計畝產532公斤。

“全國農業縣超過300個,如果都發生類似情況,每年套取國家糧食補貼豈不是會超過兩個億?”溫濤說。

當然,對於以上矛盾之處,也有專家分析認為,不排除是由於統計單位不一致造成的數據誤差而引起的。

套利之法

溫濤與本報記者此行中獲知了糧庫是如何應付上級檢查的。

3月20日,袁隆平在廣東科學館演講時曾提到:“正常渠道是檢查不到這些的,我今天通知你,明天要到你倉庫看看,他們完全可以把其他糧倉的糧食調過來,朱鎔基總理以前就被騙過一次。”

“當時的糧站作為國有企業,實際上都是嚴重虧損的”,溫濤表示,這也影響了國家的宏觀政策製定。

說起在糧庫不足時如何應付上級檢查,本次“查蟲”中,有糧庫保管人員表示,“這其實並不難”。

一方麵領導要來檢查時,糧食部門已經提前通氣了;再者,通氣時就確定具體打開的倉庫(肯定是滿的),實在不行就突擊從其他糧庫調糧。

“在一些空置的糧倉門口貼上封條,門內放有一些刺激性味道非常濃烈的藥物,就說正在熏蒸殺蟲,不適宜打開倉庫”。

當然了,所有的賬目做平,毫無任何破綻。

“關鍵是,一些領導沒有突擊檢查意識,不過是走走場子”,溫濤表示。

與本報記者熟悉的一位曾在糧站工作的人士介紹:向上,套取國家保管費;向下,則通過倒賣儲備糧獲取巨額利潤。最重要的是,糧食加工企業,如與糧站管理者沒有“相當熟”的關係,則是無法購買到儲備糧的。

比如,一個糧庫的設計容量是10萬噸,實際容量為8萬噸,那麽按照國家儲備糧規定,至少要保存3.2--4萬噸的糧食。

一般來說,以夏糧收購(重要是小麥),因當前國家糧食政策放開,農民並不知道今年的行情會是什麽走勢,但因國家糧庫的信譽遠比社會商販高得多,因此前期糧庫總能大量收購(以小麥最低保護價或略高價格收購),第二年春節,糧庫近區(或所在行政區劃內)市麵上流通的小麥已開始減少,市場價就自然水漲船高(此時經過1年,小麥的質量也好轉)。

此時,糧食加工企業從農民手中能夠直接收購的小麥已大大減少,糧庫便開始以高於保護價出售50%國家允許進行流通的部分(其理由在於處理陳化糧),除50%外,有的糧庫就打起了另50%儲備糧的主意。

而有的糧庫,對於關係極其緊密的渠道,則以遠遠低於市場保護價的價格,出售存糧,如此一來,自身便能獲取購買者大量的回扣。

以上是“向下”獲利。

在此過程中,因管理監督上的不到位,糧庫便以滿倉或者最為保險的國家規定存量標準,上報存量,以獲得國家保管費用,“實際並沒有這麽多”。此為“上套”。

此外,有的糧倉出租給企業存糧,不僅收取場地租用費,而且可利用此糧食來“上套”---不需任何成本,反而能“上下”獲利。

糧庫清倉或部分清倉後,待到明年新糧上市,則可迅速填補空白,一切“天衣無縫”。

應對之道

對於上述種種的潛規則,溫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其一,在糧庫裝備攝像監控裝備,由上一級國家安全機關監控,因為糧食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

其二,將農業直補款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由銀行代存,作為養老保險基金,以解決後顧之憂。同時,有關報表由縣級直接報中央,防止水分。

其三,建議糧食直補不能直補到種子上。當前農林係統的種子和植保部為了獲取直補款向主管部門行賄,已使得次品種子出現從而坑害農民。

其四,糧站保管人員要進行交流,不能長時間在同一個崗位上工作。

第五,則希望有關領導加強“不打招呼”的“突擊”檢查。

而就在今年3月份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也建議,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從功能、布局、品種等方麵進一步改善國家糧食儲備體係。

包克辛說,目前國家糧食儲備體係由國家、省、市、縣四級構成,基本以原糧為主;今後將由平行布局變為縱向的梯次布局,逐步改為市、縣兩級儲備,增加成品糧儲備。此外,需要調整的還包括國內糧食產銷區之間、糧食加工的布局,品種上,由目前的小麥、秈稻、穀稻、玉米向更豐富的品種過渡。

包克辛還建議,糧食的戰略儲備與周轉儲備體係應該形成一個整體,利用企業行為和市場辦法來調節糧食儲備也是一個思路。

·資料鏈接·

中國糧食儲備係統簡介

1990年,國家建立了糧食專項儲備製度,並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國家糧食儲備局。專項儲備製度的建立,使中國糧食儲備體係中第一次包括了專門用於調節市場供求和平抑年際間糧食波動的後備儲備。現階段糧食儲備體係包括四個部分:①戰略儲備(“506”);②備荒儲備(“甲子糧”);③後備儲備(專項儲備)④周轉儲備(商品儲備)。

國家儲備糧油所有權、動用權屬於國務院,未經國務院批準,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準擅自動用。國家儲存在各地的儲備糧油,必須服從國務院統一調度。

隨著近年來國際糧價的節節攀升,糧食安全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地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地方儲備糧體係已成為各項工作中的重中之中。

我國儲備糧體係的承儲主體是政府組建的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國家儲備糧承儲企業,投資主體是中央、地方政府,儲備成本較高。但包括社會企業、農民在內的社會儲備糧成分非常缺乏,或者說還沒有列入國家儲備的計劃係列之內,社會投資於國家儲備的比例還非常低。

目前,國家糧食儲備體係由國家、省、市、縣四級構成,基本以原糧為主。

中儲糧總公司的管理分為2個模式,一個是中儲糧總公司自己建設的糧庫,為直屬糧庫,這在全國有若幹個,以及負責其管理的若幹個分公司;另一個模式是委托省市縣原有糧食係統管理,這有嚴格的資格審查程序。中央儲備糧由國家糧庫保存,具體調配由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糧食局負責,業務管理由中儲糧總公司負責。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