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陵到底在哪裏 (圖)

(2008-03-05 03:01:09) 下一個



甘肅省正寧縣黃帝陵遺址


黃帝陵到底在哪裏

添加日期: 2007-11-02
來源:中國西部三農網整理
作者:張耀民

黃帝塚原址考
原慶陽師專曆史係教授、考古專家張耀民

——黃帝塚“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曰:“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孝武帝本紀第十二》曰:“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塚,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列仙傳》雲:“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 唯有劍舄在棺焉。”

  對於黃帝塚究竟在何地,曆來似無異議。現筆者以史料為線索,簡述如下看法,供史家指正。

《爾雅》雲:“山銳而高曰橋也’。可見“橋山’,取山銳而高之義,絕非“沮水穿山而過,山乃如橋”。

  對《史記》“黃帝崩,葬橋山”

  劉宋裴馬因的《史記集解》注雲:“皇覽曰:‘黃帝塚在上郡橋山’”;

  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雲:《地理誌》雲: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塚也”;

  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雲:《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地理誌》雲:“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塚。”

  針對上列記載,《元和誌》雲:“子午山一日橋山。”

  《明史》地理誌亦雲:“橋山,即子午嶺。”

  《讀史方輿紀要》57卷載:“橋山,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嶺,寧州東百裏,即子午嶺之別阜,嶺北即真寧。”

  《漢書誌》所雲:“橋山在陽周南邊。”又雲:“真寧縣、寧州東百裏,西北至府城(慶陽府)二百裏,漢上郡陽周地。隋改為羅川縣,屬寧州;唐天寶初,獲玉真人像於此,因改為真寧。’《正寧縣誌》雲:“清乾隆初,因避世宗胤禎諱,更名正寧縣”。

  可見,黃帝塚所在的橋山,漢武帝“還祭黃帝塚橋山”的橋山,即今之“銳而高”並雄踞慶陽地區正寧、寧縣、合水東部和華池縣西部之南北長約300公裏的子午嶺;即今之子午嶺南部(古雲“陽周縣橋山南”)的正寧境內。這是無可置疑的。此其一。


  據《史記》記載:子午嶺上有“正南北相直”的秦直道。

  《讀史方輿紀要》雲:“雕翎,真寧縣東五十裏,綿延高聳,亦即子午山別阜矣,上有秦時直道。今有雕翎巡司,在縣東百裏。”

  《慶陽府誌》亦雲:“秦直道在羅川縣東九十裏。”《元和誌》雲:“在襄樂縣(今寧縣襄樂鎮)東八十裏子午山,始皇自九原抵雲陽,即此道也。

  縣誌載在雕翎上,俗名聖人道,秦以天子為聖,故名。”經1989年考查證實,此道在子午嶺分水嶺上,由南向北行進,經慶陽地區境內長達290公裏,至今遺址尚在。

  應該說,主峰上早就存在著一條小道,直道是在原有基礎上修建的。(詳見《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第三期《甘肅慶陽地區秦直道考察報告》一文)

  秦直道遺址證實,黃帝“西至於空桐,登雞頭”,秦始皇“巡隴西、北地(今寧縣),出雞頭,過回中”以及漢武帝“北巡朔方”等,皆經此道。

  漢武帝絕不會拐道二百裏(《中部縣誌》雲:“子午嶺在縣西二百裏”)而去“還祭黃帝塚橋山”的。

  秦直道遺址更證實:

  《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

  《地理誌》雲:“上郡陽周橋山南有黃帝塚”

  以及《慶陽府誌》雲:“秦直道在羅川縣東九十裏”等記載是完全屬實的。

  秦直道遺址證實了黃帝塚確實在羅川縣東80裏與羅川縣東90裏秦直道西側,也絕不會在子午嶺主峰東側,距秦直道約二百裏之“橋山東麓”,這也是無可置疑的。此其二。

總而言之,陽周橋山南,秦直道西側,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即黃帝塚之所在。筆者認為,今慶陽地區正寧縣東部五頃原一帶,具備黃帝塚所在的條件,理由如下:

①其地在“羅川縣(今正寧縣羅川鄉東)東八十裏子午山,與子午嶺秦直道西側約十裏之間’。

②其地東北高而西南低,介於四郎河與支當河上遊之間,雖經千年水土流失,仍不失為該地區“大而高”的原麵之一;其地東為子午嶺主峰,以雕翎關(或曰調令關)為子午嶺最高峰,海拔1775米。

③相傳黃帝乘龍仙遊,至今其地與龍有關的地名尚有龍嘴子、龍頭、龍凸村,龍湫等等,在五頃原北,還有一地名喬家原,據《萬姓統譜》稱:“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塚,因為氏”;《通誌•氏族略》:“喬氏即橋氏也。後周文帝為相,命橋氏去木,義取高遠。”現此地與“橋”有關的地名尚有柴橋,南橋等。

④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在此地湫頭灘,曆代帝王祈雨之處,立“顯聖廟碑’一通,碑文不僅記述了此地之“靈氣”與“天帝”之陰德,還說“自唐三百年間,或京師憫雨,或甸服告災,則必命王人乘驛騎,持錦傘。潔淨瓶,挹其靈液歸於內殿,天子乃潔誠精禱,為民請福’。因屢經“靈驗”,所以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始封應聖侯”,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900年)“進封普濟王”,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又“改封顯聖王”,並重修廟貌,立碑,從而“使蒼生受福,蔓同軒昊之年;鴻祚無疆,遠過商周代”(碑文見《甘肅通誌稿》)。

  又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在今正寧縣羅川鄉城西門外,立“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一通(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碑文記述了“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高於後”等祈仙問道及唐玄宗幻夢與在此處獲得石像27軀的故事,並建“寧州真寧縣承天觀”等勝跡後,指出“茲縣踞羅川之上遊,實彭原(即寧州)之屬邑,氣象蔥蔚,原隰隱轔,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等等。其“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是確有其事,而“軒丘在望,乃有熊 得道之鄉”,想來不會“專事修飾”之辭吧!這正與《括地誌》指出“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是相符合的。

⑤明代以來,正寧人景清、慶陽人李夢陽以及強晟等人,都有與“橋山”或“黃帝塚”有關的詩作傳世,如景清《題正寧縣境》詩中就有“橋山唯有靈湫在,萬代穹碑煥典章’;強晟的《橋山》詩中更有“軒轅何事厭塵寰,自昔乘龍去未還”及“爭知仙駕遊何處,猶說衣冠葬此山”等詩句。說明北宋以前這一帶是有過諸如塚、廟、祠或“穹碑”存在的。自北宋末年至南宋、金,元,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派員在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奠祀修陵”並“敢昭告於黃帝軒轅氏”的文中所說:“當有無失馭,天下紛紜,乃群雄大亂之秋”而已。故到明代,正寧縣五頃原一帶,隻“唯有靈湫在”了。此其三。

據1982年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古跡概覽》稱:

 “軒轅廟在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東麓,相傳始建於漢代,原在橋山西麓宋代遷建於此。”

  此處的“橋山西麓”,是指何在?宋代為何遷建?

  其實細讀一下《明史》與明太祖建祀黃帝陵碑文,便知端倪。

  《明史•本紀第二》早曰“洪武三年,庚午,遣使祭曆代帝王陵寢,並加修葺。”

  《明史•誌第二十六》載:“洪武三年遣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幾七十有九,禮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農、黃帝、少昊……凡三十有六,各製袞冕,函香幣,遣秘書監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製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兩具祭物。陵寢發者掩之,壞者完之,廟敝者葺之,無廟者設壇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歲時祭祀,牲用太牢。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在陝西者十五:中部祀黃帝,鹹陽祀周文王……歲祭用仲春、仲秋朔。於是遣使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數,俾所在司守之。”

  “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俱宜於京師立廟致祭,遂建曆代帝王廟於欽天山之陽”。所以,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遣中書管勾甘,敢昭告於黃帝軒轅氏”的碑文曰:

“朕興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歲極遠;觀經典所載,雖切慕於心,奈稟生之愚,時有古今,民俗亦異。仰惟神聖,萬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聖靈不昧,其鑒納焉!尚饗!”(見《陝西通誌•藝文十一》現石碑存黃陵軒轅廟)這大概是今黃帝橋陵奠祀修陵之初,官家承認之始吧!此其四。

誠然,今之“古軒轅黃帝橋陵”碑,係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立,1944年改中部縣為黃陵縣(見新版《辭海》。

  黃帝祠、廟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有過,有的至今尚存,都據“黃帝崩,葬橋山”,但均未見力證。

  惟黃帝塚“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有根有據,特為之論。

  筆者非常崇敬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也高度評價我中華民族尊祖的感情,無論在何時何地建祀軒轅黃帝祠廟,都是崇高的,無可非議的,“祭如在”嘛。

  但軒轅黃帝塚究竟在何處?弄清楚,還曆史本來麵目,也不是沒有必要的。

  特撰此文,以正視聽。

(本文原載《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五期)


————————————————————————

真正的黃帝陵在哪裏——陝西?甘肅?

中國西部三農網近日展開黃帝陵到底在哪裏網上討論,歡迎發表您的觀點。點擊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煌煌《史記》銘載 寂寂荒塚作證
真正的黃帝陵在甘肅正寧

蘭州晚報記者 路 遠/ 文

華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軒轅黃帝,死後到底葬在了哪裏?黃帝陵是在陝西黃陵縣嗎? 陝西黃帝陵令眾多海內外華夏兒女心神向往,紛紛前去謁拜,尋根問祖。這似乎證明黃帝陵就應該在陝西黃陵。

然而,隴東學院老教師張耀民經過15年潛心研究,證據鑿鑿,不僅《史記》對黃帝陵位於何處有明確記載,而且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帝塚”今天依然存在。

於是,他著書論證:真正的黃帝陵不在陝西黃陵縣,而是在甘肅正寧縣五頃塬鄉。


《史記》記載了黃帝葬處


《史記》雲:“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集解》引皇覽曰:“黃帝塚在上郡橋山”。
《史記索隱》引《漢書.地理誌》雲: “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塚也”。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

張耀民在查閱曆史史料中發現,這些記載其所指均為一地,即後世所謂的寧州橋山,也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五頃塬鄉。

那麽,黃帝陵的所在地為什麽會出現種種說法?又緣何移位至陝西黃陵縣呢?

張耀民認為,原因之一是一些史學家對地理變遷不清。

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之前,對黃帝塚所在地的記載,均是“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

從《金史》開始,將橋山由原陽周縣(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移入中部縣(今陝西黃陵縣)。

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將中部縣的“橋陵”一地,誤認為是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明史》則將橋山、黃帝塚一並記入中部縣城北。

如此看來,

宋代以前的記載說黃帝塚在寧州橋山,均無異議。

隻是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將橋山、陽周縣、黃帝塚“搬來移去”,弄得真假難分,是非難辯,不能不說是個曆史性的鬧劇。


“黃帝塚”遺跡在正寧縣


原《正寧縣誌》雲: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穀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塚,旁立一碑,鐫字曰:“黃帝葬衣冠處”。

此黃帝塚,正是漢武帝所祭的黃帝塚。

黃帝塚今天依然高高聳立在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土塬上,雖經幾千年的水土流失,但仍很壯觀。除塚東麵塌入穀地外,原塚基本保存完好。塚高10-60米,西半部現修水平梯田18階,每階高1-3米,階麵寬1-2米不等,上麵栽植可結果的核桃樹近千棵。塚頂部原來呈長方“覆鬥”形,現在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麵積1500-1800平方米。

隴東學院政法係講師陳亞峰自小在五頃塬長大,對黃帝塚很是熟悉。

他告訴記者,黃帝塚的土層不是天然的土層,土層是夯築而成的,而且層數清楚。

他還說,這裏的許多地名有“龍頭子”、“龍嘴子”的叫法,它們的名稱都跟軒轅黃帝有關,當地人把黃帝塚叫“疙瘩墳”、“仙人墳”等等。

現存於正寧縣文化館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軒丘”,即黃帝塚。

總歸一句話,“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的記載,終由其原塚遺址給我們作出了無可爭辯的結論。


還黃帝陵本來曆史麵目


“陝西的黃帝陵沒有任何曆史證據,隻不過是由當地一座軒轅廟得來的。”張耀民在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我們如何對待黃帝陵的陵址呢?張耀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曆史,不可與中華民族的曆史開玩笑,不可數典忘祖,去隨意篡改史實;對曆史的記載,要毫不含糊的承認,不能有半點虛謊之詞。

黃帝陵的所在地,除“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的記載外, 《史記》之前,再無一處有實際葬地的記載,我們隻有老老實實地承認,才可能真正地避免中外人士對黃帝陵的生疑,以還黃帝陵本來麵目。

幾年前,一位陝西省旅遊部門的負責人在看了子午嶺的古黃帝塚後,感慨地說,陝西、甘肅都有黃帝陵廟,陝西是新建的,而甘肅則是山清水秀,還有高大而清幽的古黃帝塚。一古一今,各有特色,實乃旅遊者的好去處,且兩地相距不遠,我們可兩地合作,既可以引導遊客看看有千年古柏的軒轅廟,走一走子午嶺上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再看一下古黃帝塚的原貌,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西部三農網探尋甘肅正寧黃帝塚


甘肅黃帝陵


黃帝陵在甘肅省正寧縣

中華兒女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連戰、宋楚瑜訪大陸無一例外地拜謁了黃帝陵,那麽黃帝為何人,他的陵墓倒底在那裏,為何會得到億萬華夏兒女的垂拜?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相傳五千多年前,他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部落後,融合黃河中下遊直至長江流域的眾多部落,建立了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

黃帝率領先民始製衣冠,造舟車,養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算數,發明指南車……,由此結束蠻荒渾濁,開創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

黃帝陵的祭拜曆史曆千年之久,但黃帝陵在不在陝西黃陵縣橋山,卻隻是個謎!雖然解放後國家曾先後投資1.9億元人民幣對黃陵縣的黃帝陵進行了修整,但可以說黃帝陵的具體位置至今仍是個謎!

西漢時就有祭拜黃帝陵的先例,但祭祀的地點一直沒有統一,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起,關於黃帝陵的祭祖有一個劃時代的轉變,此以前對黃帝陵的所在地說法不一,祭掃也不專在一地,象位於靈寶市區西20公裏陽平鎮的荊山黃帝陵至今都很有名,

洪武四年(1371),遣中書省管勾致祭,此時基本確定黃帝陵在中部縣橋山。二十九年秦王遣專官致祭。

此後,永樂、宣德、景泰、天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年間,明王朝均派遣專官致祭者14次,陝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得到了曆史的認可。

但黃帝陵倒底在不在黃陵縣,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認證,讀者有興趣也可以了解“子午山麓黃帝塚”一文,了解曆史的變遷!

子午山麓黃帝塚(轉摘自慶陽時空網站)

  子午嶺西麓的正寧縣五頃塬鄉有一古塚,塚高60米,頂部南北長70米,東西寬30米,麵積約1500平方米,兩麵臨穀,中間一峰聳起,氣勢雄偉。

  據史書記載和史學家考證,此塚為軒轅黃帝古塚,也即史書上所記的黃帝陵。文獻記載可作為佐證:

 《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崩,葬橋山”。

 《劉仙傳》雲:“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

 《史記集解》注雲:“黃帝塚在上郡橋山”。

 《史記索隱》注雲:“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塚也”。

 《史記正義》雲:“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地理誌雲,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塚”。

 《元和誌》雲:“子午山一曰橋山”。

  明史《地理誌》雲:“橋山,即子午嶺”。“上郡陽周橋山南有黃帝塚”。

 《讀史方輿紀要》五十七卷載:“橋山,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嶺,寧州東百裏,即子午嶺之別阜,嶺北即真寧……漢上郡陽周地,隋改為羅川縣,屬寧州,唐天寶初,獲玉真人象於此,因改為真寧”。

 《正寧縣誌》雲:“清乾隆初,因避世宗胤禎諱,更名正寧縣”。

宋代《寧州真寧縣承天觀碑文》記:“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

 《慶陽府誌》、《正寧縣誌》均記:“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

 清乾隆《正寧縣誌》雲:“黃帝葬衣冠處:在縣東湫頭鎮東西頭村之橋山,上有荒塚,旁立一碑”,鐫字曰:“黃帝葬衣冠處”。


 《史記?孝武帝本紀第十二》曰:“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

又據《史記》記載,子午嶺上有“正南北相直”的秦直道。

明《慶陽府誌》雲:“秦直道在羅川縣東九十裏”。說明,黃帝陵在秦直道之西10裏處。漢武帝率10餘萬大軍沿秦直道北巡,還祭黃帝塚於橋山,合乎情理的判斷, 祭的應是距秦直道約10裏的五頃塬黃帝塚,不可能率10餘萬人馬翻山越嶺繞到距秦直道數百裏的黃陵縣去祭祖。

司馬遷與漢武帝是同一時代人,他做過漢武帝的太史令、中書令,且遊曆四方,所以,他對漢武帝“還祭黃帝塚橋山”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史記》雲,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率30萬大軍北驅匈奴,收取河南地,構築長城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一萬餘裏。

始皇三十五年,率軍30萬修直道,從雲陽直通九原,斬山湮穀,千八百餘裏。並命太子扶蘇為監軍,協助蒙恬處理軍務。此直道共修兩年多,到始皇三十七年始皇病死沙丘時還未修成。

這說明始皇死時,蒙恬和扶蘇均在漢上郡陽周縣(今正寧縣)東子午嶺修直道,而不在陝北榆林修長城。

 近年,據一些曆史學家實地考察,史書記載的黃帝陵的位置應在被當地群眾稱為“先人墳”的地方。

相傳昔日“先人墳”上古木參天,鬆柏罩頂,有許多石碑,上書“黃帝葬衣冠處”。這同《慶陽府誌》、《正寧縣誌》的記載完全吻合。

 據曆史文獻、文物和遺跡考證,可以作出以下幾點分析和判斷:

 一、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慶陽東部,即涇、洛二河分水嶺,也即今天的子午嶺,而非黃陵縣北之“橋山”。

 二、陽周縣即今正寧縣,隋羅川縣,黃帝陵在羅川縣東八十裏之子午山。

 三、秦直道在子午嶺嶺脊,距羅川縣城90裏。據此推算,黃帝陵應在秦直道之西10裏。

 四、始皇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蒙恬在正寧縣修直道,死後葬於正寧縣永正鄉,今墓塚遺址尚在,也證明陽周縣就在正寧,子午嶺和秦直道均穿過正寧,黃帝陵應當也在正寧。


 五、正寧黃帝塚雖經幾千年的水土流失,但仍很壯觀。除塚東麵陷入穀地外,原塚保存基本完好。據實地查勘,黃帝塚的土層不是天然土層,是堆築而成的,而且夯層清析可辨。據當地人講,明代黃帝塚有許多石碑,這也可以作為佐證。

 六、正寧承天觀碑尚在,證明宋代以前黃帝陵、軒轅丘均在正寧縣境。

 七、除《史記》、《括地誌》、《地理誌》、《讀史方輿紀要》等古經典書籍有記載外,《慶陽府誌》和《正寧縣誌》都對黃帝陵在正寧的史實有充分記錄。


 八、根據專家現場考察,並著文論證,黃帝陵在正寧縣五頃塬鄉二頃塬村。

(選自郭文奎主編的《慶陽史話》,作者 路笛)


黃帝陵到底在哪裏

深藏“秦直道”、“黃帝遺塚”等多處曆史景觀
“子午嶺”森林公園覓知音
來源:蘭州晚報 記者路遠 

本報訊 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遺塚、秦始皇修建的“高速公路”秦直道、蒙恬將軍蒙冤自縊地調令關……眾多具有厚重曆史文化的遺跡深藏於子午嶺林海之中,不為世人所知。

在今年蘭洽會上,慶陽市正寧縣招商局專門拿出了子午嶺天然森林公園項目,期待投資者能青睞子午嶺中的人文曆史資源和獨特奇異的自然森林風光。

“秦直道”

據了解,秦直道是招商中的“子午嶺天然森林公園”項目的主要景點,它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完成的兩項巨大國防建設工程之一。它不僅是當時支援國防的軍事運輸線,也是內地與邊疆經濟文化往來的主要橋梁和紐帶。它南起雲陽林光宮,北抵九原郡,長約 900餘公裏,其中在正寧林區有40公裏。

“黃帝遺塚”

被奉為華夏始祖的軒轅黃帝,一生與慶陽非常密切。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雲:“黃帝居軒轅之丘。”還雲:“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中國史稿》中更明確認為:“今慶陽地區不僅乃軒轅黃帝的生地、故裏、家鄉,而且其死後仍葉落歸根‘還葬生地橋山\'\'”。


此塚正為漢武帝所祭的 黃帝塚。今此塚雖經幾千年風雨飄零,但仍保存完好,旁立一碑,鐫字曰:“黃帝葬衣冠處”,塚高60米,塚頂原呈長方覆鬥型,現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麵積 1500—1800平方米。


煌煌《史記》銘載 寂寂荒塚作證
真正的黃帝陵在甘肅正寧
蘭州晚報記者 路 遠/ 文

華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軒轅黃帝,死後到底葬在了哪裏?黃帝陵是在陝西黃陵縣嗎? 陝西黃帝陵令眾多海內外華夏兒女心神向往,紛紛前去謁拜,尋根問祖。這似乎證明黃帝陵就應該在陝西黃陵。

然而,隴東學院老教師張耀民經過15年潛心研究,證據鑿鑿,不僅《史記》對黃帝陵位於何處有明確記載,而且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帝塚”今天依然存在。於是,他著書論證:真正的黃帝陵不在陝西黃陵縣,而是在甘肅正寧縣五頃塬鄉。


軒轅黃帝為何葬在橋山?

為什麽說軒轅黃帝塚在今慶陽地區正寧縣五頃塬?從地理實際看,隋羅川縣(今正寧縣羅川鎮)在橋山上的秦直道西側,而橋山(即軒丘)上的秦直道在羅川縣東九十裏,按《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來看,羅川縣在橋山之秦直道之西九十裏,而黃帝塚則在秦直道西十裏。此西十裏,正是今正寧縣五頃塬地。

軒轅黃帝一生征戰南北,何處不可葬,為什麽偏葬在橋山?

《列仙傳》雲:“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

此處的“還葬”又是什麽意思?原來母係氏族部落的軒轅黃帝,有葉落歸根而“還葬生地橋山”的原因。如此看來,今慶陽地區乃軒轅黃帝的生地、故裏、家鄉,所以他死後“還葬”在本氏族部落,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軒轅黃帝死後,是否乘龍飛天?其中一方麵是由於軒轅黃帝氏族圖騰為天黿,即翼龍,人們相信他們死後都會“乘龍”,飛向另一世界去。

“黃帝塚”湮沒了2100年

黃帝年代久遠,《史記》書其“葬橋山”是否可信?

其實司馬遷的《史記》其所以從黃帝始,且書其葬處,就是因為黃帝以前,“荒遠難稽、不欲傳疑於後世”;“黃帝之死有塚可據也”,這是曆代史家較為一致的看法。


何況,司馬遷與漢武帝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做過漢武帝的太史令、中書令,且到處遊曆過。所以,他對漢武帝“還祭黃帝塚橋山”的記載是絕對無誤的。

黃帝塚既在陽周橋山,即今正寧縣東子午嶺,那為何能錯位到今黃陵縣?這裏有曆史原因,也有人為因素。據張耀民研究史料對橋山的記載,發現將“橋山”移了位。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將橋山、陽周縣、黃帝塚“搬來移去”,弄得真假難分,是非難辯,不能不說是個曆史性的鬧劇。

霏霏細雨中,我們在隴東學院政法係講師陳亞鋒的帶領下,來到了正寧縣五頃塬鄉南夷村。一位村民聽說我們是來找黃帝塚的,他指著遠處告訴我們,那個高大的土丘人們都知道不是山,而是墳,都叫“疙瘩墳”,村民不敢砍上麵的樹,不然就要爛手指頭。陳亞鋒對記者說,他從小就在這個村子裏長大,經常到“疙瘩墳”上去,總覺得很神秘,因為這裏有許多關於它的神奇說法。

“疙瘩墳”周圍的山峁溝壑連綿不絕,山脊猶如龍身龍背,蜿蜒在莽莽黃土塬上,給“疙瘩墳”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在采訪中,張耀民認為,黃帝塚之所以能湮沒2100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不能不說是曆史上出現了諸如《水經注》等的記載失誤或人為的幹擾而造成的。

在今天,陳亞鋒則認為,是我們在對待曆史文化上的觀念有差異,這是造成黃帝陵“錯位”的重要原因,陝西黃帝陵為何名揚四海?我們該值得去深思了。


且莫與華夏曆史開玩笑

黃帝祠、廟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有過,有的至今尚存,都是根據“黃帝崩,葬橋山,但均未見有力的證據,惟有黃帝塚“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有根有據。

本著非常崇敬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和中華民族尊祖的感情,張耀民認為,無論在何時何地建祀軒轅黃帝祠、廟都是崇高的,無可非議的,“祭如在”嘛!但軒轅黃帝塚究竟在何處?弄清楚,還曆史本來麵目,也不是沒有必要的。

1993年11月,張耀民先生去了陝西黃陵縣,拜謁了“黃帝陵”及“軒轅廟”,考證了其許多宣傳資料和現存的文物,與有關人士進行了磋商,並提出了許多質疑之處。如提出“黃帝手植柏”有無證據?

對方答道:“你看嘛,這麽大的柏樹,五千年了,不是黃帝手植再是誰來?”此等笑話昭然若揭。

“歎滄海桑田,千載一逢惟漢武;看孤峰荒塚,幾時再見眾兒孫”。張耀民先生領略了陝西“黃帝陵”“舊貌變新顏”的全過程,也多次踏訪了正寧五頃塬的古黃帝塚,不由得思緒萬千。

陳亞鋒認為,我們應該本著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對待曆史史實,要對沉寂了2100年的黃帝塚進行研究、保護和開發。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久。張耀民先生堅信,迷霧終將散去,還黃帝陵本來麵目的一天,終會到來。


甘肅黃帝陵一座寂寞的荒丘
來源:蘭州晨報 本報記者 才旺瑙乳


當曆史在喧囂中為一些似是而非的存在鼓掌的時候,當曆史被一些經年累月的忽略而錯置的時候,您是否意識到,追問常識,推敲那些似乎無可質疑的事實,有時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這裏,我想告訴您的就是這樣一個寂寞學者的發現,它和目前充斥於各種圖書和網絡資料中的知識大相徑庭———其實真正的黃帝陵和黃帝故裏就在甘肅!也許您會吃驚。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者,已經用自己廣博的研究和縝密的推論,證明了這個事實。

  2006年清明節,我和司機驅車奔馳在著名的隴東董誌塬上。

  電視、報紙、網絡都在不斷地報道:清明節期間,河南新鄭舉行了“丙戌年黃帝故裏拜祖大典”,陝西黃陵也舉行了大型的祭奠活動。表達著華夏民族對人文始祖黃帝無限的崇敬。

  而我此行,也正是懷著一個與軒轅始祖有關的秘密,專程拜訪了蟄居於隴東學院(原慶陽師專)的當地學者張耀民先生。

  張耀民,甘肅寧縣人,1958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係。曾在西北師大、慶陽師專(現隴東學院)等單位工作,教過古漢語、漢文字學等課程。已發表和出版有關慶陽古代曆史的文字約80萬字。並參與了《慶陽地區誌》的纂修和點、校,整理了明、清《慶陽府誌》。1993年退休。

  我們見到老人時,他正臥病在床。但當我們說明來意後,他有些激動,堅持下了床,用他濃重的方言,向我們敘述並揭開了縈繞華夏曆史近千年的一段迷霧。黃帝陵在今甘肅正寧

  張耀民先生向我們簡潔地表述了他的研究和觀點。在上世紀90年代,他已在《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甘肅社會科學》等學術刊物發表《黃帝塚原址考》係列文章多篇,詳細地研究和論證了黃帝塚在今甘肅正寧縣五頃塬和二頃塬的接合部,並經實地考察,按照史載確切地找到了黃帝塚。

  他說,《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裏子午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在的正寧縣。

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遊,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

“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午於後。”這裏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遊的橋山,因為有(音橋)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慶陽知府趙本植修纂的《慶陽府誌》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

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誌》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穀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塚,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


此黃帝塚,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於橋山的地方。

  為什麽叫“黃帝塚”,而不叫“黃帝陵”呢?《水經注》說:“秦名天子塚曰山,漢曰陵。”在秦代以前,人們稱黃帝的墓地為塚。

  筆者仔細地研讀過張先生的幾篇文章,其論證的確縝密嚴謹,其中還清晰地理出了近千年來關於這一話題逐漸走向錯置的脈絡和失誤之所在。黃帝故裏也在甘肅.

  既然找到了黃帝陵,那麽黃帝究竟出生於何地?這個話題同樣在學術界也有紛爭。

  張耀民先生向筆者贈送了2003年出版的他的慶陽古代史論集《岐黃故裏在慶陽》。其中對這個問題也有獨到的見解。

  據他考證,現在對黃帝故裏的說法,源於皇甫謐“黃帝生於壽丘”之說。

《史記正義》注釋為“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山東曲阜縣東北六裏。”張先生認為,如果照此說法,勢必導出兩大錯誤。一為華夏文化倒流,即炎黃文化是由黃河下遊倒流到中遊。二為代係倒置,不是父生子,而是子生父。

  首先,張先生通過對一位早皇甫謐百多年、與皇甫謐同一故裏的東漢安定郡臨涇哲學家王符(公元85-162年)的研究,確認王符所著的《五德誌》、《誌氏姓》等文章,已指出世號神農的炎帝氏,代世號太昊的伏羲氏,“大電樞昭野,感符寶,生黃帝,代炎帝氏”。

而“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生白帝摯青陽。世號少昊,代黃帝氏,都於曲阜。”這說明伏羲、神農、黃帝、少昊是代係相傳的。而且是黃帝子孫少昊“都於曲阜”,不是軒轅黃帝生於曲阜。

在王符的著作中還指出“隗姓赤狄,姬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黃帝。”

說明華夏文化的源流是由西北而東南,而且黃帝生於西北戎地,而不是屬夷的山東曲阜。

  他還對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縣西北”的說法據理進行了辨正。認為這種說法跟“生於山東曲阜”一樣,是與曆史和地理實際不相符合的。

  在橋山山脈西側,即今慶陽市,至今有大量與軒轅氏族及其龍圖騰有關的地名和傳說,根據《慶陽地區誌?姓氏》記載的與軒轅相關的姓氏和今慶陽市還有姓軒轅的,據此豐富的佐證,張先生認為黃帝就出生於今慶陽市。

  另外,他還用被學者忽略的一個細節,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列仙傳》雲:“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這兒的“還葬”又是什麽意思?

其實,他說這個問題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早已作過解釋。“按照母係社會外婚製……同嫁的男子死後,都分別歸葬於各自的出生氏族。”這就使我們了解了為什麽係母係氏族部落的黃帝,葉落歸根而“還葬”生地橋山的原因。

  拜訪結束後,受張先生指點,我們又驅車回返繞道正寧縣,直奔位於正寧縣的五頃塬。

  在五頃塬和二頃塬接合的斜坡彎道峴子處,我們見到了這座鮮為人知的高大墓塚。

正如張先生的描述,古塚高60米,三麵臨穀,塚西半部現修水平梯田18階,上麵植有近千棵核桃樹。塚頂部原呈長方覆鬥形,現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麵積1500平方米~1800平方米。從土層成形看,動土層至少在40米以上。從墓頂,可以看到茫茫蒼蒼的子午嶺山脈綿延不盡,不遠處是被稱作龍頭和龍嘴的塬山。
 

在五頃塬,我們拜訪了幾家當地的農戶。這兒的農民仍然民風純樸,為人敦厚,生活比較苦焦。他們靠天吃飯,蓄窖水,主要種植小麥、土豆、玉米,有人至今住窯洞。問起黃帝陵,他們一派茫然。

一位姓喬的老人說,知道一點情況的老人們都沒了。隻聽爺爺輩的人說,我們這兒以前叫“五姓塬”,那個墳叫“仙人墳”,其他的什麽我們一點兒也說不上。問起有沒有人在黃帝陵祭奠,老人說,往年也有慶陽等地的人來燒紙,但很少。

  據張耀民先生的考證,黃帝塚所在的五頃塬和二頃塬,係“五姓塬”和“二姓塬”的轉音。五姓或二姓,是陵戶人數,可能是黃帝陵的守陵人。《萬姓統譜》稱:“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塚,因為氏。”這裏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無聞的黃帝塚的守護人。

  忽然想起最近研讀過的詩歌:“軒轅何事厭塵寰,自昔乘龍去未還”,“爭知仙駕遊何處,猶說衣冠葬此山”。

  當我們即將離開黃帝陵時,我又一次回首矚望,這座被曆史教科書錯置了的聖地,隱霸王之氣於綿厚的山脈,靜靜坐臥子午嶺西麓,或許它並不期待什麽,隻是寂寞地守望著大地的滄桑與變遷。

  雖然沒有香火和紙錢在風中飄搖,但我的心中仍然生起了高古時代的蒼涼和意境。

  這座被曆史教科書錯置了的聖地,隱霸王之氣於綿厚的山脈,靜靜坐臥子午嶺西麓,或許它並不期待什麽,隻是寂寞地守望著大地的滄桑與變遷。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