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春食俗:春餅、春卷、春盤、鞭春牛、抬春色 (圖)

(2008-02-05 02:11:39) 下一個



立春食俗:春餅、春卷、春盤、鞭春牛、抬春色


立春食俗

立春這天,山東及北京、天津、山西、江蘇、河北、福建等省市許多地方都有“咬春”、“嚐春”的習俗,但其具體內容、形式卻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盡相同。

咬春 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後,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如明代劉若愚《酌中誌·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吃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遊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髒之氣、健身防疫。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髒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並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吃春餅 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嶽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卜為之裝飾,置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製或蒸製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清《調鼎集》一書中曾記載了春餅的製法:“擀麵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應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現在的春餅在製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製或蒸製,大小可視個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時,有些人喜歡抹甜麵醬、卷羊角蔥食用,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裏吃。

吃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製而成。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裏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麵,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嚐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麵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麵”的說法。

來源:新華網

————————————

胡同口 > 體育世界 > 小球運動 > 羽毛球 > 華春羽毛球俱樂部 > 看貼 收藏 社區模式
立春的習俗與春餅的詳細做法(圖)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757389/d65276379.htm [複製│超文本複製] 返回《華春羽毛球俱樂部》 關閉窗口


ID: 11612905 俠蛇 發表於:2008-2-5 9:56:54
 立春習俗知多少?給你個圖片教程做春餅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誌》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製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裏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據《粵遊小誌》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台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紮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紮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麵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麵烙製或蒸製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嚐。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或“探春”,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幹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幹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

  立春習俗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製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曆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麵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麵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穀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薑、蔥、麵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

給你個圖片教程做春餅

  

  和麵成光滑的麵團,切成劑子。

  

  將麵團擀成20厘米大小的麵片,大概是1.5個餃子皮的厚度。

  

  用小火烙至表麵有點鼓起,翻麵再烙一會就可以了。又薄又夠筋道

  

  做出來的春餅要夠薄,放在手掌上能清晰的看到手指為標準。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