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雪中國:上億旅客艱難奔波回鄉路(中) (圖)

(2008-02-02 04:56:29) 下一個

風雪中國:上億旅客艱難奔波回鄉路(中)
2008年02月01日09:26 中國新聞周刊


暴雪成因
2008年02月01日09:26 中國新聞周刊

  持續的暴雪的發生,是因為冷暖兩股氣流在長江中下遊上空,形成了一種勢均力敵的“持久戰”。

  至於用人工力量來“改造氣象”,人工降雨在一定條件下容易辦到,但人工消除降雪,從技術上看現在還根本不可能

  ★ 本刊記者/方玄昌 陳曉

  從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時(29日下午),中央氣象台一共發出11次暴雪警報,其中9次橙色警報,2次紅色警報。

  第一次發布預警(橙色警報)是11日晨,也就是長江中下遊部分地區開始出現小到中雪之後的第二天,事實上,當天就發生了大範圍的雨雪天氣。

  從2007年6月11日起,中國氣象局開始施行新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11日晨發布的“暴雪橙色警報”,恰好是新辦法實行後第一次正式發布的暴雪警報。

  穩定的大氣環流培育出極端天氣

  “從現在看來,出現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是,歐亞大陸及周圍上空的大氣環流演變,長時間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具體的解釋是:前一段時間,從歐亞大陸到南印度洋,大氣環流比較穩定,這種穩定的形勢有利於南方的暖濕氣流北上,同時也有利於北方的冷氣流南下,兩股氣流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相遇而形成“鋒麵”,暖濕氣流被抬升,水汽冷卻凝結而產生降雪。由於控製兩股氣流的大氣環流都很穩定,在這裏形成了一種勢均力敵的“持久戰”態勢。

  從氣象分析可以看出,西南暖濕氣流在這段時間有三次增強,導致了三次強降雪。

  如果追究更深遠和間接的原因,持續暴雪、暴雨的形成,則可能與入冬以來出現的“拉尼娜”現象有關。

  “拉尼娜”是一種氣候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從而影響大氣溫度和運動。

  “這種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現象發生之後,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時另一些地方降水則減少,我們可以根據長時間的氣候統計,總結出一種規律。”孫軍說,“然而也隻是一種氣候的統計規律,‘拉尼娜’與降水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穩定和必然。”

  也就是說,“拉尼娜”與這次暴雪之間的關係僅僅是一種“可能”,不存在必然的關係。

  今年“拉尼娜”出現了,長江中下遊發生了強烈的暴雪天氣;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現,是否還會產生同樣的情形呢?未必。

  這次暴雪的範圍,非常之廣,對此孫軍的解釋是:長江中下遊本來就是冷暖氣流交匯比較多的一個區域——由於青藏高原大地形的阻擋作用,氣流在高原南北兩側分支,其匯合處經常在長江中下地區。

  在這次暴雨和暴雪之前,南方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幹旱狀態。前一段時間的幹旱和現在的持續降水之間是否存在某種相關性?

  孫軍認為,兩者都屬於一種極端天氣,但相互之間不太可能存在大的關聯。

  而這種大起大落的變化,讓公眾和專家都注目於一個大的氣候背景——全球變暖。“目前看來,極端天氣或多或少都跟全球變暖有點關係。之間究竟是怎樣關聯的,還沒有人能給出明晰的答案。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全球變暖導致了極端天氣的增多。但針對具體的某一個案例,比如這次的大範圍暴雪,這種關係往往是不明確的。”

  尋找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就好比是做足球比賽的結果預測:從大量的比賽看,作為足球王者的巴西國家隊,奪取世界杯的次數是最多的;但具體到某一場比賽,其勝負沒有必然,而僅僅隻存在一個概率關係。

  精準的氣象預報可望不可及

  新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將情勢劃分為藍、黃、橙、紅四級,作為各地方天氣預報發布單位發布氣象災害預警的參考依據。

  中央氣象台認為,這次較早成功地預警了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強、影響重、曆史罕見的“係列”強降雪天氣過程——25日,中央氣象台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預警3級應急響應”;27日上午改為更高級別的“2級應急響應”。

  “氣象預報仍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任職於美國國家氣象局的查爾斯·麥吉爾說。美國國家氣象局擁有世界上監測天空最先進的電子眼。在這裏,氣象學家所做的72小時天氣預報,可以和 25年前的36小時天氣預報一樣可靠。

  比如,預報5天後的當日最高氣溫,誤差可能在攝氏3度左右,比30年前減少了 1度。

  在中國,氣象預報人員還隻能看清這些自由散漫的大氣運動因子在10天內想幹什麽。“中短期天氣的可預報時效,理論上是半個月,目前實際上是7~10天。我們正在做30~90天的氣候預測。”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王永光告訴本刊。

  美國國家地理的專欄作家,曾經這樣形容我們的天氣:就像一朵夏日的積雲,緩緩橫越天際,其行進路線好像全在預料之中,但雲身的每一絲每一縷又好像都有自己的生命,變換不定且似乎毫無章法。

  判斷天氣變化的根據,是一組初始數據。這些數據來源於觀測儀器捕捉的曆史上和最近某個時間點上的大氣狀況。美國的MODIS氣象衛星分辨率最高,它能每隔250米就形成一個監測點。中國的風雲2號氣象衛星要1250米才能形成一個監測點。

  因此,這些初始數據不是大氣運動的全貌,且難免有誤。如果把它們輸入電腦模式,就會得到一個略失精確的短期天氣預報。

  “而誤差有個累計的過程。”重慶氣象台台長劉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此基礎上,會得出一個誤差更大的中期天氣預報。

  實際上,就算是最精密的電腦模式,也大幅簡化了真正的大氣狀況。

  目前,大多數氣象模式所追蹤的地點相隔數十公裏以上,實際的天氣在幾公裏以內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對於天氣運動的複雜性,盛傳的“蝴蝶效應”是一個很貼切的解釋:1972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家艾德·勞倫茲利用大氣層來說明混沌理論——一隻蝴蝶在地球一側拍翅而產生的微風,可能在地球的另一側引起一場風暴。

  這個聽上去有些誇張的言辭,蘊涵著一個天氣預報的真理:監測儀器必然會遺失某些微小因素——或者它們發生在測量間隔處,或者是電腦模式所采用的捷徑忽視了它們,但這些因素對最後形成的天氣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由於極其微小的大氣變化也能導致天氣的巨變,精準的氣象預報是可望不可及的。一旦遇到大氣環流出現極度異常,天氣預報有時就成為一個笑話。

  因此,人們通常看到一個像美聯儲主席的話那樣似是而非的預報。“可能、很可能、或者用百分比。”王永光說。

  孫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相對來說,夏天的天氣更複雜——高溫下氣團的活動更不穩定,也就是說暴雨比暴雪更難預測。

  至於用人工力量來“改造氣象”,人工降雨在一定條件下容易辦到,但人工消除降雪,從技術上看現在還根本不可能。

  在第一次橙色警報發出之後,中國南方整個交通、電力等係統,在暴雪到來之際依然表現出措手不及的態勢,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表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南方從來沒有經曆過強度如此之大、範圍如此之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的暴雪天氣”,根本沒有時間做任何可能的準備。

  當然,就這次暴雪天氣的預報而言,也隻能從中期時段上給予預報,中期隻能看到一種趨勢,不會特別明確。“隨著時間的臨近,後麵的預報會越來越可靠。”孫軍說。 ★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