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明前茶的個人收藏
正文

中元節 盂蘭盆節

(2007-08-14 23:52:02) 下一個
一。

首頁>人文知識>中華節日>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麵供著一盤盤麵製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麵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複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紮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二。

百度百科 > 瀏覽詞條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盂蘭節
【簡介】

盂蘭節,即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在民間稱為中元節、鬼節或七月半、麻穀節,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在中國,最早舉行“盂蘭盆會”的是五代十國時以篤信佛法著稱的梁武帝;到了後來,盂蘭盆會依然盛行,隻不過漸漸地由供僧轉變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靈。宋代以後,三教逐漸融合,佛、道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了默契,其實,盂蘭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本意是指“救倒懸”,佛經上說亡者的苦有如倒懸,應盡快解救。

【盂蘭節的由來】

在中國,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佛教方麵和道教方麵的起源。

在佛教方麵,“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

  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觀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親居然身墮地獄,轉生為餓鬼(六道中的“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裏冒煙,不得飲食,餓得皮包骨頭。目連非常難過,於是前往地獄探視,隻見地獄一派淒慘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經曆萬次生、萬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劍樹,或者被鐵犁耕舌,或者遭汁銅灌口,或者要吞熱鐵火丸,或者手抱銅柱,身體焦糊。還有牛頭每日淩遲,獄卒終朝來拷;鑊湯煎煮,痛苦難當.....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施展神通,用缽盛了飯食去喂母親,母親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慳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罰她飯食未等入口,即化為火炭,無法進食。見此慘狀,目連悲號泣涕,於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訴目連,他母親的罪孽實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須聯合眾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還說:“十方眾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來活動,你要救母出厄難,必須在這天準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來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成就殊勝功德。這樣,不但可以救你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難,福樂百年。”

目連聽佛陀說後,歡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後,其母果然當天就脫離餓鬼之苦,離開地獄,投胎向王城為狗;再經過目接連鋪設49天道場後,他的母親才得以升天。

目連很感激佛陀,四處讚歎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這就是佛教“盂蘭盆會”或者叫“盂蘭盆節”的由來。

佛家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褔報可百倍。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而在道家方麵,道家全年的勝會分開三次舉行。

  在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最後十月十五日舉行的稱為“下元”三個合稱為“三元”。

  在上元當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而中元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最後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雖然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隻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相傳七月初一“開鬼門關”,七月三十日“關鬼門關”,在這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人世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儀,以誦經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盂蘭節的主要活動】

盂蘭節的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

  在唐家七月十四日開始,盂蘭醮設天師壇,有醮首、醮信、鎖榜、總理、副總理等職,另有值理十多人,醮壇中央掛著三幅神像作神台,兩旁掛地獄閻王殿圖六張,案台擺放三個小神像及香案燭台、生果、齋飯等,另備有紙衣、紙馬、紙錢等。

  十四日上午由“喃巫佬”(即巫師)主持起壇,起壇後先拜“幡稈”、井公、社公等。所謂“幡稈”,就是用長竹樹立吊下10個燈籠,每個燈籠分別寫著:“中、元、一、品、清、虛、消、災、大、帝”10個大宇。

  燒衣時,點起幡稈燈籠,據說這時陰鬼就會向燈籠處奔來領取食物、金銀衣紙。晚上進行施幽,6時計,由身著黑袍的喃巫佬,手執銅鈴,走向山邊田塋等僻靜地請鬼,約1小時後,請鬼完畢,開始施祭無主孤魂野鬼,巫師念咒後,便將施幽包拋向他處,最後讀地榜。

  在建醮兩天內,村民都在家門掛上寫著“盂蘭建醮”字樣的紙紮燈籠。十五日晚,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燒紙衣祭鬼。

  盂蘭醮結束後,總理等負責人就會集中研究下年建醮的設想及選定負責人,並公布本年盂蘭盛會的收支情況。

在盂蘭勝會中主要有幾種儀式,包括﹕破地獄、招魂、散花解結及修懺等。

破地獄

即越過地獄,到枉死城拯救那些因意外死亡的亡魂。道教稱為叩關是由佛教相傳而來。道教徒隨俗,稱之為“破地獄”當中設有座位安放亡魂,俗稱“開位”。然後在三清壇外設壇,由二三十人誦經,稱為招魂使亡魂接受功德。於舊曆二十三、二十四日進行。

超度亡魂

為所有無主孤魂,以至有親人或後代在世的亡魂超度。由三清(即原始天尊、令保天尊、道德天尊)為主宰。祭壇的布置﹕在三清前有五老,即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分五張抬布置,稱為悔花壇。

散花

以花比喻人生,由含苞待放,至盛開, 再而凋謝。去比喻人生有盛衰,主要對象為勸化那些死不甘心的先靈安息。其程序為念經加上散花。

修懺

目的主要是為先人祈福和赦罪,稱為懺科。懺的類別是有很多的,但大部分都巴經失傳了,現在遺留下來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1.“三元滅罪水懺”意義是為先人赦罪﹔
2.“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福﹔
3.“呂祖無極寶懺”(呂祖是指呂洞賓),是同時為生人死人的。

還有“玉皇錫福寶懺”、“聖帝保安懺”等都較常見。除了“懺科”之外,還有一種叫“朝科”,是對先人的一種敬禮儀式。它分開早、午及晚朝。早朝在淩晨開始至天亮﹔午朝在日間﹔晚朝就在入夜之後。

在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麵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

香港盂蘭節活動:

鬼門關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燒街衣

「燒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撒錢的習俗已很少見,但亦有人這樣做的。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盂蘭節忌諱

鬼門關的開放,在過去,影響了不少社會運作。某些行業的人,因為畏懼鬼魂作祟,在七月裏會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的,在這個月裏忌諱開工動土;造船的,忌諱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諱商店開幕;嫁娶訂盟的,忌諱娶得鬼妻;出外行的,忌諱行近水邊,怕成為落水鬼的替身等。

盂蘭節神功戲

在較大型的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魂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麵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而劇種通常是廣府、潮州或鶴佬戲。

大士王
一般來說,在盂蘭勝會會場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台、壇或棚,例如戲台、福物台等,它們各有不同的擺設和用途,各有不同的意思。其中「大士台」在盂蘭勝會中必定有的。在「大士台」中,供奉著一個巨大的紙紮的像,稱「大士王」,又稱「鬼王」,在燒街衣的時候,將大士王抬出來,用以維持秩序。

大士王一般由竹架紙糊而成,頭頂觀音、額上雙角、麵目猙獰,一副凶惡得挺嚇人的武將打扮,都是為了鎮攝群鬼。普渡結束時,人們舉行「化大士王」的儀式,將大士王像焚燒,恭送大士王離開。

平安米

每年盂蘭節期間,一些街坊組織都會派米,其原意是為先人消災解難,那些一袋袋的米,稱之為「平安米」,任何人都可以排隊領取。派米之舉可能本用來救濟貧民和乞丐。現在的對象則以老人家為主。

福物競投

在現代的盂蘭勝會中,很多時都會有福物競投的環節,其目的是向各方麵籌集勝會的經費。此外,為討好兆頭,想求「隨心所欲」,有人會自動捐出物品,取其「聖意」,故曰「聖品」。福物大多以一百至數百元為“底價”,其中有些福物經叫賣後,價值可升至二三千元呢!

主要儀式日程

-2000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二日):

日:將天後宮內天後及其它神祇恭請出盂蘭神棚。

夜:神功戲開鑼。

-2000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十四日)

午夜:燒街衣並化大士王。

-2000年8月14日(農曆七月十五日)

午:派平安米。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宗教、傳說、節日、神話、民間習俗


參考資料: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960839.html
2.http://www.bighongkong.com/festival/ghost/index-s.htm
3.http://www.cciv.cityu.edu.hk/~cciv/product/fest/yulan1.htm#_Toc490299327


貢獻者:
crocosmia、lamtszho882004、蒼天人才、pl無敵、bechaseof、 Jacksparrow007、悠然孤飛、 savio2002、 金鑽世家、1袁泉2、 DrakknighT、一統神界、pepper_depp、 語賢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河燈節、七月半
關於本詞條的評論(共1條):

·是七月十四吧 93312639 07-14 14:46

對本詞條發表評論:

返回頁首


三。

資料

中國的盂蘭節


談到中國的盂蘭節,大家會想到什麽呢?

想到夜闌人靜的黑街裏,一陣陰風吹過,吹起地上已被燒黑了一半的紙錢,然後傳來一陣淒厲的哭聲?

陰曆七月十五日,在民間稱為中元節、鬼節或七月半、麻?節,

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是佛教的盂蘭盆會節,也是道教的中元節。據史記載,自南朝梁武帝起,這個節日就蔚然成風,

曆代演變為民間歲令重要活動節日之一。

而人們在傳統上,都會在家門或街上,進行祭鬼的儀式。

1)祭品則包括水果、飯菜、燒肉、雞、豆腐、芽菜、燒酒及茶水。
這些菜肴預備好後,就在每盤菜上插一柱香,然後開始焚香拜祭及燒衣紙。

2)燒衣包括溪錢、冥錢、金銀紙、元寶及幽衣等。

宗教說法 ---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
隻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說法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個徒兒目連,他在得道後,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誰知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非常堪憐。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複,若要化解這孽障,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所以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習俗。

--- 盂蘭發展 ---

古雲:『燒衣撒錢,福壽綿綿』“人們比燒街衣”的目的
是為了無依的孤魂能夠有衣物禦寒,有食物果腹.以便過冬。
『燒衣』是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
『種善因,得善果』,不單隻是老輩們,即使是年青一輩也會誠心上香膜拜。而在盂蘭勝會中,最重要的是打齋的儀式,人們都踴躍地競投福物,以求賜福。雖然現代人派米並不再像以前般為了救濟窮人,
但現代人也希望保存這「派米」古老的風俗。

--- 傳統習俗 ---

道教盂蘭節的習俗是盂蘭勝會

在盂蘭勝會中,主要儀式包括:破地獄、招魂、修懺等

時期∶於舊曆二十三、二十四日進行。
地點∶設壇超度亡魂
目的∶為所有無主孤魂和有親人在世的亡魂超度

修懺

目的∶主要是為先人祈福和赦罪,稱為懺科。
散花
以花比喻人生,由含苞待放,至盛開, 再而凋謝。
去比喻人生有盛衰,主要對象為勸化那些死不甘心的先靈安息。
程序∶念經加上散花。

普渡

目的∶是用來照引路途,使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舉行的地點∶寺廟為中心

放水燈遊行

目的∶旨在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至陸地共享。
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地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普渡水鬼。
通常場麵熱鬧,簡直難以形容。
搶孤
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麵,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的中元節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目的∶嚇退鬼魂,人就會行大運。

開鬼門

時期∶ 農 曆 七 月 一 日 淩 晨 , 地 府 會開 鬼 門
目的∶讓所有在陰間受苦難的鬼魂,能趕回陽間去探望後世子孫 ,
捉鬼大師
相傳鍾馗是捉鬼大師。利用鍾馗法力,將不願離開人間的遊魂趕返地府,
鬥燈
信眾祈求福祥,每年固定於農曆七月十三日下午,鬥燈分成天、地、人三部組合而成。

燈籠

目的∶是用來按撫那些孤魂野鬼的,樹高燈在夜間引領孤魂野鬼的路途。
程序∶
首先要燒香拜祭後,才開始燃點,通常在半夜點起,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才將它熄掉,然後到了第二晚,又循環再做一次,直至七月尾鬼節結束為止。

燒街衣

「燒街衣」是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到現在為止亦有人繼續維持這些習俗。
目的:是讓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有衣服保暖,也使它們能吃得飽,不用受到寒冷和饑餓折磨

平安米

目的∶在每年盂蘭節期間,一些街坊組織進行派米的活動,
其原意是為了讓先人消災解難,那些一袋袋的米,俗稱之為「平安米」

大士台

其中「大士台」是盂蘭勝會中必定出現的。在「大士台」中,供奉著一個巨大的用紙紮成的像,稱為「大士王」,又稱「鬼王」,因樣子恐布,所有鬼魂都害怕大士王,因此用來鎮攝群鬼是最好的了。

神功戲

通常在較大型的盂蘭勝會中,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亡靈在接受功德之餘,也可以使它們得到稀有娛樂,這些大戲稱為「神功戲」。另一方麵「神功戲」也可以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而劇種通常是廣府、潮州或鶴佬戲等較為常見。

福物競投

在現代的盂蘭勝會中,很多時都會有福物競投的環節。
目的∶向各方麵籌集勝會的經費。
討好兆頭∶想求「隨心所欲」,有人會自動捐出物品,取其「聖意」,故曰「聖品」。
福物大多以一百至數百元為“底價”,其中有些福物經叫賣後,價值可升至萬元以上!

關 鬼 門

關鬼門,是相對於開鬼門的習俗,在七月的最後一天或八月初 舉行。
屆時道士手持七星劍,念誦禱文,向各路孤鬼表明用意,將他們追趕回鬼門關。
封關時,道士會突然雙手掩耳,表示他不忍聽見諸鬼不願回地 獄的哀嚎聲。

--- 盂蘭忌諱 ---

聽聞七月十五是鬼門關的開放時間,在過去,影響了不少社會的運作。
某些行業的人,因為畏懼鬼魂作祟,在七月至七月十五期間會停止工作∶

土木工程的,在這個月裏切忌開工動土
造船的,切忌新船下水;
行商的,切忌商店開幕;
嫁娶訂盟的,切忌娶得鬼妻;
出外行的,切勿行近水邊,怕成為落水鬼的替身等。
人們一般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
那時候陰氣是全個月裹最重的,所以有傳當晚最好不要出街,
以免撞鬼。除此之外,也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

--- 小趣聞 ---

我們介紹完中國的盂蘭節後,大家是否已經對盂蘭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呢?
其實,除了中國有盂蘭節,即鬼節,
其他的國家也有這一節日,但渡過的方法就大有不同。

在美國和英國,每逢十月三十一日就是西方的「鬼節」,
即是萬聖節。那一天,人們會刻意打扮自己成為鬼怪,
小孩子會拍門問人找糖吃;大人則會街上狂熱一番呢!好像是慶祝呢!

日本人在盂蘭盆會(一般來說是在8月13日~16日)在這段期間的前後,大部分的商家都拉上鐵門休息,公司也有3~7天不等的假期,除了讓工人回鄉團聚,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很多人利用這個長假期,安排到國內或國外旅遊。

台灣的鬼月,家家戶戶燃燒金紙銀紙,擺出鮮花素果、豐盛菜肴,
宴請孤魂野鬼、好兄弟們,讓他們吃得滿足,玩得愉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