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形縣寒冬滿天飛雪的公路上開始,影片在平緩沉靜的音樂中展開敘述。
可是緊接著,當兩個男主人公走進屋裏,窗外射進的陽光,淡黃的色調,讓人感覺到寒冷裏的溫暖。
這也是整個電影的基調。
雖是表現生命與死亡的大主題,但是影片拍得安靜和克製,並且不時引入小詼諧,給人帶來淚花中的微笑。
最讓人久久回味和感動的,是電影的配樂。
久石讓在入殮師中的配樂,或是入泣入訴,或是委婉溫情,甚至有詼諧生動(在澡堂)輕快跳動(結尾字幕),在各各場景都恰到好處地哄托了情節的發展和主人公感情的變化。
最感人至深的是這首MEMORY。 在影片前半部分小林用兒時的大提琴回憶童年生活的時候拉過這首曲子的部分。在影片結束的時候給父親入殮的時候,再度完整地出現,催人淚下。
除了讓人讚歎不已的配樂之外,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的呼應也頗用了心思。
在男主人公剛開始幹入殮師後, 很困惑不想繼續下去。對自己的人生也感到困惑,離開東京回到山形,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決定?自己到底應該幹什麽?
這時候有一段鏡頭拍到他在橋上看橋下的鮭魚,一些正拚命在水中逆流而上,而另一些死去的被水衝下來。
大悟問路過的老者,"明知是死還費勁千辛萬苦,這是為什麽呢?" 老者說就是為了回到出生的地方。
其實不光是為回到出生的地方,鮭魚們溯流而上是為了產卵然後悲壯地死去。
生和死的轉換。死亡不是結束,生命的意義在於延續。這個答案,要留待到影片結束,讓觀眾自己慢慢解開。
電影裏還多次拍到各種和吃喝相關的場景。
一個重要的片段是小林和社長在一起吃河豚魚白。
社長的夫人去世了,社長生活在孤獨和哀傷中,可是既然活著,還是要享受美味。
社長說,人隻要活著,總是要吃的,吃的都是死了的東西。
社長說,"啊,這樣的美味,讓人感到真是罪過。"
還有一段是小林第一次搬死人回來,看到死雞而嘔吐。到後來他們三人在聖誕夜大嚼雞腿。呼應他在幾個月裏從抗拒到平靜接納的過程。
電影裏多次展現這些普通的生活場景,吃飯,喝茶,洗澡,睡覺,入殮的細節。。。生,和 死。
生命其實就是這麽平凡的重複。
認真做這些事,就是好好地活著。
就是"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當然,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
電影,難免有暇疵。和人一樣。
有人說,父親的角色,尤其是他最後手裏的石頭,不令人信服。為什麽生前不去看望兒子?這石頭更象是編劇的強加,非要勾出觀眾眼淚,顯的做作。
人性是種複雜的東西。人也一樣。
有的人有很多罪過和缺點,讓人生恨。
但是是專注於缺陷,還是去發現於美好,是每個觀眾自己的選擇。
小林一直恨父親,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想念父親的。就連小林的母親,其實也還是愛著父親的。
有一場小林給妻子拉了父親最喜歡的曲子,小林妻子說"媽媽也還是愛著爸爸吧,她把這些音樂的碟整理的這麽整齊"。
愛和恨,哪裏那麽容易劃出清晰的分界線呢?
在影片結束的時候,主人公最終選擇了寬恕而不是拒絕,選擇了溫暖而不是冷漠,選擇了愛而不是恨。
這大概也是為什麽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