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個人資料
正文

拉赫馬尼諾夫的《無字歌》

(2008-01-22 02:03:50) 下一個

 作者:采菊東籬/天是鶴家鄉

拉赫馬尼諾夫的《無字歌》(練聲曲) Vocalise op.34 No.14:

http://blog.xuite.net/annice0819/music/13973830
 

長笛演奏拉赫馬尼諾夫的《無字歌》(練聲曲) Vocalise op.34 No.14:

http://blog.xuite.net/annice0819/music/13362266

 
聽過那麽優美的音樂,且讓我簡略地介紹一下這位我很喜愛的音樂家:


拉赫馬尼諾夫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最後代表之一。他於1873 生於社會黑暗、時局動蕩不安的沙俄時代。他的祖輩幾代從戎,地位顯赫,母親是一位將軍的女兒,受過良好教育,善音樂。在拉赫馬尼諾夫童年時期,由於父親經營不善,家道敗落,淪為破落貴族。此後父母離異。
 
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物質上,拉赫馬尼諾夫依然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出身顯赫的母親帶他投靠娘家,她發現兒子的音樂才能,立誌培養他成才,母親先期親自執教,後由家庭教師任教。拉赫馬尼諾夫在母親精心培育下9歲開始了他不平凡的音樂家生涯。

此後他就讀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和“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曾經受到俄國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的欣賞和栽培。 他曾經得過憂鬱症,經曆了漫長的心理治療過程。也許是性格、身世、經曆等等綜合因素使然,拉赫馬尼諾夫是一個調子很灰的音樂家。

1917 年俄國經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為逃劫難,拉赫馬尼諾夫舉家移居瑞士,並以鋼琴為生。1935 年遷居美國,又開始一段倍受尊崇的音樂人生,直到1943 年在美國加州比華利山逝世。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兩麵性。人除了展示予人的光明一麵,還有內心非常灰暗的一麵。 我個人非常喜歡拉赫馬尼諾夫的作品。 死亡和生命、天堂和地獄、夢幻和現實常常是拉赫馬尼諾夫所思考的音樂主題。無論是聽他錯綜複雜的“鋼琴協奏曲”、還是狂飆幾近於歇斯底裏的“帕格尼尼狂想曲”、以及充滿著愁緒和優柔之美的“無言歌”,我都會感到一個鮮活的、真實的、和自己一樣有著迷惑、愁思、不解、狂熱、探究著真善美的靈魂附和著音樂在訴說。

拉赫馬尼諾夫的很多作品和聲厚重、音樂線條粗曠、旋律陰暗而憂傷但又異常優美動人。他的音樂有一種莫名的貴族的優雅和神秘。聽他的音樂,好像自己的心靈很容易在暗影憧憧的人間戲院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心靈,隻有覓得碼號相附的管道時你才會感受到情緒宣泄後的鬆弛。

我們依賴這些載體—— 因為我們是凡人。

**********************************************************************************************

“無言歌”也叫“練聲曲”,是拉赫馬尼諾夫1912年 39歲時創作的,題詞是獻給蘇聯女歌唱家“涅日達諾娃”的。

無言歌,顧名思義,沒有歌詞,隻有用不同的幾個韻母、唱名來演唱,過去的作曲家都有做過此類專供歌者練聲用的“練聲曲”,法國印象派音樂家拉維爾(Ravel)也有一首很有名的練聲曲。

人們總覺得練聲曲沒有什麽內容。其實有些練聲曲本身就是藝術歌曲。 作曲家精心創作的、帶有藝術歌曲特點的練聲曲通常音域非常寬廣、旋律變化很複雜、對演唱者的技巧要求也比較高,歌者要有演唱歌劇的聲音和能力。 拉赫馬尼諾夫所寫的“無言歌”就具有這些特征。
 
這首曲子的音樂線條異常優美、典雅;音樂的展開委婉、舒緩;有一種“此恨綿綿無盡期”的楊貴妃式的哀愁和苦楚。令人想起俄羅斯貴族女性的內心壓抑和無盡的愁思,當我們靜下心來,慢慢聆聽的時候,眼前會隨著歌聲仿佛浮現出“羅亭”裏的娜塔莉亞;“安娜 卡列尼娜”裏的安娜; “歐根 .奧涅金”裏的塔緹亞娜以及歌劇“黑桃皇後”中麗莎等等美麗又彷徨著的貴族女性形象....... 。
 
音樂的最後,是在高音很縹緲、漸漸消失的餘音中結束,有一種空靈、幽秘之感。
《無言歌》對我而言,是一劑宣泄心靈鬱滯的良藥,它可以幫你優雅地宣泄情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