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一刀

力刀,網壇上掐架論戰化名“刀客”。曾插隊落戶。國內獲外科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病理醫生。美國病理醫師協會、美國病理醫師學院、國際病理
個人資料
力刀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醫網情深:裝酷“冷漠”與“微笑”的本質差異——在美國行醫隨感之10

(2017-07-09 09:37:29) 下一個

醫網情深:裝酷“冷漠”文與“微笑”的本質差異

力刀


在微信圈裏讀了一篇裝酷而且理直氣壯的“醫生,你為何如此冷漠……”雄文(http://mp.weixin.qq.com/s/bv9x8ndLSYNRcz2Xf_CUMQ),感覺如鯁在喉,隨手拍了一磚,評點道——

“這種文章很扯淡,文內拿什麽“心理學”、“明天還有四台手術”來冠冕堂皇一番很是荒唐!此文裏表現出的是東西方臨床醫生人文關懷素養差距巨大的、生動體現。所反映出來的醫生的職業觀念和意識其實究其根源也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之一!

這篇文章在西方醫生看來,根本就是胡扯,反映出作者作為一個大陸醫生沒有接受過良好人文關懷教育的結果、這也是國內醫學臨床教育的最大的短板!其實,仔細讀一下“
西醫醫祖”希波克拉德誓言就可以看出此文的對醫聖所言的褻瀆!

國內醫生,從技術角度看,許多確實很好甚至優秀,尤其外科醫生,做手術快而多,可是,醫學就是手術快而多嗎!?這是極為膚淺的對現代醫學的認識!認真體會一下醫聖
名言“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再看看這樣的文章所反映的觀念是與醫學本質的多麽大的偏差!意識不到、沒有辦法,無法強求。意識到了,不作為已經應受良心和道義的責備、而還要強詞奪理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做借口就有點近乎無恥了……。

中國大陸醫療現況尤其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很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個係統和體製惡性畸形發展多年的必然結果。治理和糾正也是多方麵共同努力動手才有可能解開
這個死結。但我隻能針對此文和反映出來的某些醫生的觀念進行批判。別要求我太多。
我一個“美國鬼子“吃飽了撐著關心一下已經不容易了,其實與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關心多了還遭五毛自幹五們罵不說,前兩周,貼了一個評論“住院醫生和專科規培條例
”不合理之處和評點某醫學院士信口開河胡扯八道的微文居然被騰訊立即封殺!你還要
求一個不遠萬裏,心係祖國的“美國鬼子”這樣、那樣,也太過分了吧?!”

…………

貼了評論文,看了幾個群裏某些人不屑的反應和強烈的抵觸(抵賴)口氣,看來問題比
我想的要更複雜了。我本來覺得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隨口評論幾句竟遭來某些年輕無知小
輩如此抵觸,反映出來的是人文關懷教育和素質這個問題的現實和嚴重程度。我的評論
,我都沒想到會讓國內某些人還忿忿不平理直氣壯了!那就看看我的美中院長主任交流
群裏胡大一醫生的評論——

“@何剛紐約病理刀客?  非常同意你的這段評論!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醫學教育的
缺?,人文關壞的缺失,再好的藥片與成功的手術都沒有溫暖。行醫最需要同情
心,責任心和將心比心。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很多經曆
過手術的患者陳述他們真實的感受是在生產線上走過流程的一台機器,而體會不到自己
走一個活生生的有痛苦,有恐懼,有感情的“人”!

…………


我最近帶教過的、正在備考美國住院醫生的一位實習生的評論留言——

“????!何老師,我一個月前去參加cs輔導班(這不是一個很火的輔導班),最
後一天那裏的Dr.S叮囑我們說“這是一個醫患communication的考試”“確保病人看過
醫生後/在走出診室的那一刻就已經feel better了(其實到那一刻為止,做的隻是
comforting)。”
…………

還有北京腫瘤醫院前胸外科主任,博導張力健的點讚後貼的短文——

學會微笑


說起微笑,有人會說;微笑誰不會,幹嘛還要學哪?其實是否會微笑,尤其是在以待人
接物為主要職業特點的職業中,學會微笑極為重要。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出國,那是作為進修生到英國的一家大醫院學習進修。初
來駕到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不論是上班,下班還是在工作中,你所遇到的人不論認識不
認識隻要迎麵走來都會麵帶笑容的說一句:”Hello!”, “Morning!”,“How  are you
!”......... 你也要同樣麵帶笑容的回答一句:“Hello!”,”Morning!”,”All 
right!”...........。查房或門診時,大夫對病人的第一件事也是笑容可掬的問一句
“Hello,everything OK?”, “How are you?”。這些單詞也是我到英國後使用聽
說最多的單詞。

曾經有一個當地的老華僑對我說:“張醫生你看他們英國人見麵總是對你笑,他們的笑
是皮笑肉不笑。”對這種現象我也曾深入地思考過,這種所謂皮笑肉不笑的舉動說明了
什麽?這種社會習慣和社會文化現象的曆史積澱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社會效果如何?其
實很簡單,也許你會不以為然,但是,一旦你作為一個弱者,作為一個病人,你的醫生
一見麵就滿麵笑容的向你問好,你是不是馬上覺得非常親切非常溫暖。即使是所謂皮笑
肉不笑。其實在這個時候是無需考慮這種微笑,這種問候是否真誠,是否僅僅隻是一種
例行公事,但是他的實際社會效果卻一目了然。

我們有些醫生在實際工作中,過於嚴肅不會微笑,不會問候。尤其是一些資深的醫生在
門診麵對滿懷期待的病人,不要說沒有問候和微笑,總是板著麵孔,有時甚至會訓斥病
人,造成醫患關係的嚴重不對稱及扭曲。

我曾經在醫院管理部門工作過,門診許多投訴就是因為一些大夫對病人的態度不好,沒
有好言沒有好臉色。態度往往使病人受不了,甚至會讓病人不能容忍。一個病人曾投訴
說:“我活這麽大年紀,還沒有遇到這樣訓斥我的情況,醫生對我的問話非常不耐煩,
甚至拍著桌子讓我閉嘴。我們病人雖然有病,但是我們的人格和你醫生是一樣的,不能
這樣對待我。”還有一個病人,曾經是我國的駐外人員,投述說: “我在國外也就過
醫,國外的醫生不管和你認識不認識,見麵總是麵帶笑容的和你打招呼,問你的病情。
”我想,這些麵帶的笑容大部分可能也屬於上麵說到的所謂“皮笑肉不笑”的虛偽。但
是作為病人也會感到親切和溫暖。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曆;如果在國外,住賓館飯店,你在前廳或者在樓道,碰到飯
店工作人員,隻要迎麵走來他們都會麵帶笑容地向你問好,如果看你有難處不等你提出
,馬上一個:“Can I help you ?。”這種現象在國內大多由國外飯店管理集團管理的
酒店賓館也同樣會有這樣的感覺。

什麽是貴族精神,什麽是有教養?在待人上總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禮。什麽是流氓意識
?什麽是缺乏教養?待人總是盛氣淩人,老子天下第一。有人說由於我們的大夫門診量
大工作任務重顧不得那麽多。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個人修養達到一定程度,尊重別人已經
成為一種習慣,還會有工作任務重這樣的說辭嗎?

所以,在大力倡導醫患關係和皆的今天,是否也要討論一下:我們也應該提倡那種“皮
笑肉不笑”有事沒事說聲“Hello!”的文化氛圍呢?”

…………。


老刀我由上麵幾位醫生的評論再複習醫聖名言:“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

還有老祖宗的“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仔細看來,最大的差異在於理解“良”字上!一些人隻認為當個醫生技術好就行了,做
一個好技師和匠人,就是好醫生。看重的是“cure”而已,其它的都可以用各種“理由
”搪塞過去而且還理直氣壯……

嗚呼,醫鬧猛於虎。而養虎遺患,與人文關懷教育和素質缺乏及臨床上的嚴重缺乏有關
?!其實,我知、你知、大家都知道。隻是,看問題角度和態度不同……

醫鬧,誰之過?!


7/8/2017 美國紐約 刀客聊齋
美國病理會診中心:
http://ampathology.com
美中醫學教育網/網絡老刀會:
http://physicians.cmgforum.net
http://dok.cmgforum.net

附:
“醫生,你為何冷漠?”“我隻能如此,明天,我還有四台手術”
2017-07-07 小歐 名醫傳世

作 者 / 梁鴻儒       來 源 / 北京青年報
導語:情緒需要被諒解,而諒解是相互的。

很多人都會責怪醫生在給自己或親人看病時過於冷漠,但其實這樣的超理性,也是醫生
的一種自我心理防禦。

從爺爺生病到去世的幾年間,我反複體驗著一種心情:爺爺在醫院像物品一樣被擺弄,
被過於客觀地對待,原來我心中的爺爺在醫生們眼中如此“尋常”,我生命中的“厚重
”在他們眼中那麽“輕薄”,我不由得從極度悲傷的心情中生出了憤怒。然而醫護人員
和殯葬從業者到底以何種心情看待他人的生死,我不得而知。

但我安撫著自己,想著對他們來說,病痛與死亡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在工作中過分投入
感情,那他們每天都要經曆常人一輩子才有幾回的傷痛。那樣的煎熬,誰也不願意承受
。或許是為了保護自己,同時也為了保證工作的有序進行,他們不得不將人“物化”—
—變成一個純粹的工作對象,一個物件或者機件那樣修理或處理。看起來雖然冷血,但
是對於他們來說,對單個生命過分的悲痛,可能意味著對另一個生命的忽視,該何去何
從?

醫生經曆病人自殺後如常睡去,他說:我隻能如此,明天,我還有四台手術。

我的一個醫生朋友說,有一次下班剛走到病房大樓樓梯口,一個病人因為忍受不了治療
的痛苦而跳樓自殺,重重地摔落在他麵前大約兩米開外的混凝土壁板上,腦袋變形,姿
態扭曲地抽搐了一會兒,漸漸地死去了。

我的朋友被濺了一身的血。麵對這樣的情景,沒有反應是不可能的。他立即通知同僚來
處理,之後自己在一旁的椅子上一言不發地坐了一會兒,調整呼吸,然後在醫院洗澡換
衣後回家了。在家中,他跟妻子以極其平靜的態度描述了這件事,喝了些酒,接著如常
地睡去。

在旁邊聽著這個故事的我們目瞪口呆,忍不住問:“就這樣?”

醫生朋友說:“隻能這樣,第二天我還有四台心血管手術。如果我放任自己的情緒宣泄
出來,肯定睡不好,從而影響第二天的狀態。而在手術台上,手一抖,就又是一條人命
了。”

從心理學角度,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無意識心理防禦,叫做超理性。

不能平複心情,就沒辦法繼續麵對接下來的工作,無法承擔另一個生命以及這個生命所
連帶的其他生命的期待。作為一個心血管科的主治醫生,不專注就意味著可能搞出人命
。對於死亡的悲傷和震驚,他甚至沒有辦法像常人一樣宣泄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無意識心理防禦,叫做超理性。去
愛去體諒去共情,產生了關係和感情,也意味著失去的時候會痛,甚至會有近似死亡的
體驗。而沒有關係,沒有感情,將人物化,也就沒有痛。不過同時,也壓抑著自己內心
對親密的渴求和情感表達的需求。一旦這樣的防禦過當,就會變成麻木,習以為常之後
,就成了冷漠。

恐懼肺癌的母女,被嚴肅的醫生嚇得不知所措。

但一時的防禦是不是等同於冷血?絕對不是!醫生的嚴肅其實也是為了照顧患者和家屬
的感受。

最近一位朋友的媽媽早上起來突然咳出了少量鮮紅,因為她們家有肺癌病史,她們母女
倆被嚇得半死。我帶她們去找之前提過的醫生朋友,做了一輪檢查之後,不能排除癌症
的可能,還在X光片上看到支氣管上有陰影。

看著各種檢驗數據和圖像時,醫生朋友一臉嚴肅,在醫院生硬而雪白的牆、慘白的白熾
燈光和潔白袍子的映襯下儼然一尊石膏像般毫無感情。仔細看過後他說:“現在需要安
排住院做更詳細的檢查才能確定。”戛然而止的話音讓女孩有點不知所措,看了看我,
我看了看醫生朋友,他點了一下頭,於是她答應了住院。如果不是熟人,可能已經對住
院這個判斷的動機心生質疑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窺鏡、活組織切片、骨髓檢查、驗血等等,加上不習慣醫院的環境
和飲食,還有內心的焦慮,原本就不健壯的阿姨更加憔悴了。

我看得出朋友在離開病房後深鎖的眉頭和一聲聲歎氣中的忍耐。“我爸爸已經去世了,
我不想連媽媽也沒有了。”淡淡的一句話,反而讓我無法忍耐。我找到醫生朋友:“你
每次做檢查的時候都那麽嚴肅,把我們嚇死了。現在能不能確定?你先跟我說說吧,我
不告訴她們就是了。”

他回答:“你要一個虛假的希望,還是一個真實的可能性?”

這兩個選擇有區別嗎?我沉默了一會兒,說:“我明白了,辛苦你了。”

第二天,他踏著輕快的步伐、帶著一臉燦爛的笑容來到病房:“確定了,隻是支氣管擴
張,不用擔心了,隻是小問題。”大家都如釋重負。

醫生麵對生死攸關的期待,謹慎著自己的一言一行。

患者和家屬在無助中很容易就將醫生神化了。醫生成了權威,代言著生死。其實醫生們
深知這一點,麵對著生死攸關的期待,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求醫者心中所造成的影
響采取極其謹慎的態度:萬一醫生給予了虛假的希望,病患在失望之餘所感覺到的被欺
騙和出賣的感覺,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傷痛,從而遷怒整個醫生群體甚至醫療係統。我是
一名心理谘詢師,同樣作為助人者,我深深明白麵對來訪者迫切追問時的壓迫感。於是
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沒有態度就成了最無害的態度。

我想,有些從事殯葬工作的人,也是這種心情吧。不得不把人物化,來保護自己的內心。

情緒需要被諒解,而諒解是相互的。

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態度?我所理解的更好的態度是醫患之間、求助者與助人者之間一
種相互諒解的狀態。

對於生死的無奈,每個人都會感受到,醫生在麵對自己和親友的離去時也無能為力。他
們在這方麵被委以責任的同時,在別的方麵和絕大多數時候,也得依賴別人才能生存下
去。

日本電影《入殮師》讓我最感觸的地方是社長和大悟兩人在給逝者入殮時候的認真和尊
重。嚴謹的動作裏麵包含著敬畏。雖然是看盡了滿目的死亡,但他們內心還保留著對每
個人的獨立性的尊重。

如果每個醫護人員都能像社長和大悟一樣,是不是很多就醫者的心情會大不一樣?像大
悟和社長那樣的人內心是超堅強的,懷著對人性的崇敬,日複一日麵對死別,還能保持
著對每一個逝者的尊重。很多時候,很多人,對活著的人都做不到。

但是,醫護人員的職業特性決定了他們的崇高,所以,一旦他們做到了尊重病人,哪怕
隻是做了,贏得的尊敬也會是排山倒海。

如果求助者還是習慣於讓助人者成為自己的救世主,為自己的不被重視負責的話,醫生
,作為助人者的時候,就隻能采取“不會讓你有希望也不會讓你失望”的無害但冷淡的
態度了。行為需要被負責,但情緒需要的是被諒解,而且諒解是相互的。

每個人都會通過醫護人員和殯葬從業者窺探到自身價值在茫茫人海中的渺小,但這樣的
渺茫感卻不甘心被抹殺,不情願被當做尋常。

如何接受別人的心情——就像死者親友的悲愴的心情?如何每時每刻都懷著尊重並嚐試
著去理解和接受每一個別人的獨一無二?這是一個永恒的拷問。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舊日雲中守 回複 悄悄話 醫生隻是一種職業,隻是因為關乎生命,給予更多的尊敬,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醫生也是人,規範化培訓程式化語言是減少摩擦和事故的是目前的最佳法門,國內的醫院是在這方麵存在巨大的缺陷,主要是報酬的問題,完全的拋開經濟因素,國內醫生對患者的關懷比西方國家的多,是因為行善論和性善論的作用吧;美國的醫生收入高,很多也是沒有什麽人文關懷的,也許是擔心說多多錯,所以美國醫生和患者的對話主要是家庭醫生的努力,美國醫生是為了躲避法律糾紛、中國醫生是因為緊張的醫患關係,加上專科醫生都很忙,專科醫生對待患者的態度美國和國內都不讓人滿意,但是國內的專科醫生用於和家屬談話的時間遠遠的大於美國專科醫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