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一刀

力刀,網壇上掐架論戰化名“刀客”。曾插隊落戶。國內獲外科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病理醫生。美國病理醫師協會、美國病理醫師學院、國際病理
個人資料
力刀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刀奪命:從大衛的著名油畫《馬拉之死》談起--社會、藝術與醫學(1

(2006-10-31 20:23:25) 下一個
一刀奪命:從大衛的著名油畫《馬拉之死》談起--社會、藝術與醫學(1)

力刀



雲兒姑娘轉來並擅自加了個“最淒美的死”為題的文章《馬拉之死》見“華夏快遞”KD040108,是由國內網上一個叫KKKK網友寫的有趣文章,是以大衛的著名油畫《馬拉之死》為引子,為那個殺死馬拉的年青美貌女刺客科爾黛(Corday)“平反昭雪”大唱讚歌來的。不知這位作者是男是女,但俺知道雲兒是網上有名的美女加才女,轉來這篇文章又修改了原作標題當然是對文內女主人翁的壯舉心有戚戚吧?

老刀年少時冒著象“已己”先生被打斷腿、遊街示眾身敗名裂的危險,和拜把子鐵哥們“竊”過校圖書館倉庫裏堆著黴爛的“封、資、修”毒草禁書,其中當然也包括一些這類書籍畫冊,於是平日裏不務正學,拿來偷著欣賞和照虎畫狗,說是自學也是三天打魚,四天曬網,那哥們後來油畫畫得頗有樣子,可俺當然至今無一通曉,甚至半瓶醋的水平也不到。對於曆史,尤其世界史也更是一竅不通。俺對這“殺馬” 案前因後果、曆史環境也不感興趣。當然,也就不會多嘴顯蠢啦。

老刀必竟是吃過十多年刀客這碗飯的,讀雲兒轉的這篇文章,再看看這副當年俺年青時也多次在畫冊裏欣賞過、留下深刻印象的名畫,覺得雲兒轉的這篇文章作者肯定不是俺的同道,沒動過刀子,對這殺人行當沒有感性認識,憑著藝術家的自由想象,有時在任意發揮。對於這種技術上不夠科學的舉動,老刀不能不拍案而起了,需要給廣大網友同誌們科普一下《馬拉之死》這副藝術作品裏表現這樁殺人案的有關醫學知識。

就從這副名畫《馬拉之死》和雲兒轉來的談及此畫的“最淒美的死”文章裏的有關段落談起吧。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副作品:


《馬拉之死》

《馬拉之死》是一副布麵油畫,畫麵尺寸為168x165 cm,由法國著名畫家大衛——有翻譯為達維特(David Jacques,1748年-1825年)於1793年作。 現藏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館。這是世界美術史上占有一頁、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一幅著名作品。大衛作為雅各賓黨人和馬拉的朋友,在其被刺殺時,親眼目睹了現場,並在三個月內創作了這幅流傳百世的油畫,來紀念他的朋友和戰友馬拉。此畫可在網上欣賞到,參見:http://www.duke.edu/~zw3/gallery.htm。

馬拉是個物理學家,醫學博士,亦是活躍的革命分子、雅各賓黨領導人之一,《人民之聲》報主編。法國大革命期間,他撰寫過很多抨擊封建專製的文章,在當時民眾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稱為“人民之友”。馬拉在早年間為躲避保皇派的迫害,長期在陰暗潮濕的地窖裏工作,因此患有嚴重的皮膚濕病。為了減輕病痛,同時不影響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帶有藥液的浴缸裏堅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保皇派的一名年輕女子刺客科爾黛刺殺身亡,終年50歲。

大衛的油畫《馬拉之死》表現的即是這件發生在1793年的巴黎的真人真事和現場——馬拉剛被刺死時的慘狀:從畫麵可以看到:其右側鎖骨下被刺的傷口清晰可見,鮮血已染紅了浴巾和浴缸裏的藥液,握著鵝毛筆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隻手緊緊地握著凶手遞給他的信,上麵寫著:“1793年7月13日,馬麗安娜夏綠蒂科爾黛,致公民馬拉:我是十分的不幸,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這就夠了”。顯然,女刺客夏綠蒂科爾黛是趁其不備下的毒手。我們還可以看到丟在地上的帶血跡的利刃。在浴缸的旁邊立有一個木台,看來這是馬拉辦公用的案台,上有墨水、羽毛筆、紙幣和馬拉剛剛寫完的一張便條“請把這5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5個孩子的母親,他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畫家有意將畫麵的上半部處理成單純、凝重的深暗以突出鮮明的下半部人物場景的客觀寫實表現。同時,以死者頭部和身體及肢體的傾斜下垂將這一令人震驚憤慨的事件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壓抑、沉悶和悲痛之感。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紀念墓碑一般,使畫麵產生了一種凝重、莊嚴的氣氛,畫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獻給馬拉——達維特”恰如石碑上的銘文。這副畫雖然是近乎自然主義地表現一樁可怕的謀殺案現場,但畫家並沒有在畫中過份渲染血腥和恐怖,反而是籲意刻劃了馬拉之死的崇高、悲壯、肅穆和寧靜。簡潔、嚴謹、明晰、理智的表現手法以及這深入、具體、真實再現細節的刻畫,不但反映了馬拉的真實鬥爭生活、善良的人格和獻身精神,強調並記錄了曆史的精確性,也同時反映了畫家本人對馬拉的敬重之情。

當然,對曆史人物和事件,見仁見智。不同的人、不同時代對同一人物和事件會有不同的見解。老刀說了不懂曆史,對這案子也不清楚。就不評說了。但對於網友KKKK在其文章中對此畫的不慎準確甚至是隨意的描述,是要解剖一番地,順便科普大眾一下。這是本文的要點。

在“最淒美的死”一文裏,關於當時謀殺和馬拉的死亡,KKKK這樣寫道:

“科爾黛直起了身子,她拔出小刀,毫不猶豫地刺進馬拉的胸膛。這一刀正巧切斷頸動脈,血如泉湧,馬拉的慘叫聲傳遍了整幢房屋。當西蒙妮衝進浴室時,隻見鮮血噴濺得到處都是,馬拉已經奄奄一息,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什麽,但一個字也沒有吐出來。”

這些描述是不太符合也不能解釋畫家所展示給我們的當時場景,更不符合從法醫病理學角度對現場的理解。畢竟,畫家是細致入微,以今日的攝影般技術和自然主義手法描繪了他親臨目睹的謀殺現場的。那麽,KKKK和雲兒或其它讀者會反問:你憑什麽說KKKK錯了?錯在哪裏?你的說法根據在哪裏?好,容俺下麵慢慢分析。

從這副畫麵,首先可以說,KKKK的第一點重要錯誤描述在於:刺殺的部位並不是作者說的“這一刀正巧切斷頸動脈”!畫麵很清楚地顯示這刀的入處在正常右側頸動脈解剖部位的很靠下方--右鎖骨內側下方,這裏完全不是頸動脈的部位。第二點:我們根本看不到作者所說的“血如泉湧。。。鮮血噴濺得到處都是。。。”,從畫麵可見馬拉上半身體基本幹淨,周圍也無很多血跡--包括他的麵部、頭上圍的毛巾、手拿的信箋和其工作案台麵。而那個一刀斃其性命的傷口也僅有少許血液細流外溢。諸位當然可以說:你前麵說了畫家沒有刻意描繪血腥場麵嘛!是的,這可以是一條反駁的理由,但不能說明你描述的正確!更重要的是,我根據第一條可以證明這第二條的不正確和說明為何畫麵上不是“血濺得到處都是”。

因為,刺殺部位不是右頸動脈!而是右側的一條由右鎖骨下靜脈和無名靜脈匯合而成直接匯入右心房的叫上腔靜脈的大血管。這個血管有近乎每個人自己大拇指那樣粗甚至更粗些。其與右心房相似,血管內是呈負壓狀--以便上半身體外血液回流入心髒。當其被刺破時,由於心髒收縮的負壓吸引作用,大量空氣立即被吸進去,所以,血液很少外溢!更不會有“濺得到處都是”!直到心腔被吸入的空氣填塞而達到內外壓力平衡時,心跳已很微弱,此時才會有少量血液和著氣泡外溢而出,而絕非“濺出”。“濺得到處都是” 隻可能是動脈損傷才有的。如果真是刺斷頸總動脈,必然會血液濺得到處都是,即便畫家避免過度表現血腥,但至少不會象畫麵上這樣幹淨的場麵。

這樣一刀的致命性如何?可以告訴你,它比一刀刺斷頸總動脈都厲害!若刺斷頸總動脈,血液可以象噴泉一樣帶“嘶嘶”聲響地噴射高達一兩米,但以每分鍾流量為人體總血流量20%左右比例供應頭部的頸總動脈出血,要人無法呼喊、無力自救、休克、直至致命少說得兩分鍾以上。而且,在受傷那一瞬間,被害人完全可以喊叫,以手捂按壓傷口。但是,科爾黛這刺殺馬拉的一刀確可立即斃命,致人死地而絕無自救的可能!

美軍特種兵的實戰格鬥技術書“一招致命”一節裏講得很明確,在摸敵哨兵時,就是以刀直刺鎖骨上或下內側部位,而後一攪——此動作目的乃進一步擴大創口,以便空氣進入!其同時告訴了斃敵死命的精確時間:10 ̄15秒!而且,很少能有發出呼叫的!

厲害吧?!也正如此,畫麵反映的馬拉完全無力歪倒在浴盆內,左手雖拿著信,右手卻無助地自然搭落在地上,連捂傷口都沒有可能!更不要說,他有可能掙紮翻滾出浴盆來——在這樣狀況下,人自然要做出的本能掙紮行為。如果是刺斷頸總動脈,這些都會是現場自然表現結果。

在臨床外科,手術前我們常要給病人安置大靜脈輸液輸血管道,最常用的靜脈插管穿刺部位就是這個鎖骨下靠外側三分之一的部位,最危險和擔心的就是怕空氣順穿刺部位進入心髒——這還是隻用跟火柴棍一樣粗細的針頭呢!我們都是要常規地把病人放置成頭低腳高30度的特定體位(專業名稱叫藤德倫伯氏體位,TRENDERLENBERGH'S體位 )才做穿刺——這樣的體位可減少血液被負壓吸入的可能和減少吸入空氣的程度。即便小心謹慎如此,每年各家醫院都會有住院醫生因做這樣的穿刺而發生的氣胸或空氣栓塞甚至導致病人死亡的醫療事故!同樣,在該部位做針灸治療時,也存在這樣的危險,當然因針灸針很細,致死的情況很少,多是因肺尖部被刺穿出現氣胸。醫生小心謹慎的為治療而行的細針頭穿刺尚可出現如此嚴重並發征呢,何況那專門要人死命的一刀?你還不信這樣一刀的厲害?!

第三點:作者說“馬拉的慘叫聲傳遍了整幢房屋。馬拉已經奄奄一息,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什麽,但一個字也沒有吐出來。”。關於這點,我想也不太可能,他不可能用盡肺腔氣力來大呼小叫的——那致命地一刀已經使他沒有這樣的條件和能力了!馬拉可能會叫一聲,但絕不會是“傳遍了整幢房屋”的大聲慘叫。但老刀沒有在場,俺就不多說了。美軍特種兵的格鬥技術書描述的大概更準確和符合人體解剖和生理學,以及法醫病理學的解釋。

總之,這副畫,除了其藝術美學和曆史價值之外,它細致地描繪出當時曆史事實的真實場麵也折射和提供了一些與醫學——在這裏尤其是法醫病理學——相關的知識和信息。敲鑼賣糖,各幹一行。每個人欣賞角度和目的不同,看畫時的感受也肯定不同。老刀是個血腥滿身的“溫柔”刀客,於是也就此畫來點血染的風采,也不枉裝模作樣附庸風雅地談它一回“藝術”。

各位就權當聊齋故事來聽了。



2004年1月10日 寄自美國 DOK-FORUM_刀客論壇 刊登在《華夏文摘》“華夏快遞”kd0401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