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1_237 博客

鞭牛縣門外,爭土蓋蠶叢
正文

周末行:一瞥二埠三塊饅頭

(2008-04-06 15:12:45) 下一個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一) 三塊饅頭華埠及“二埠”的由來

“三塊饅頭”(Sacramento) 是華人在北美地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正式的譯名為“沙加緬度” 或“薩克拉門托”。自十九世紀來美的華人淘金客開始, 三塊饅頭就被視作“二埠”,大概因為他們遠渡重洋後多從舊金山上岸,把舊金山看成“大埠”或“一埠”,然後從舊金山到“三塊饅頭”,再輾轉到各地,“三塊饅頭”因此就成了上岸後淘金途中的第二站,也就是“二埠”(有人把三塊饅頭的華埠Sacramento Chinatown 稱作第二華埠,那是狹義上的“二埠”了)。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埠”,顧名思義乃“商埠”也,常常是指特定的通商口岸。在當年沒有空中交通,陸地交通又不夠便利的情況下,舊金山和三塊饅頭之間由於有蒸汽船的往返,而保持著一條暢通的水上交通和“埠” 與“埠” 間的運輸軌道。在三塊饅頭成為加州的首府後,特別是三塊饅頭通了火車後,舊金山和三塊饅頭之間,這種 “埠”和“埠” 之間的聯係,越發顯得重要和密切。1840年前後,有人在“一埠”用18元錢買進一袋200磅的麵粉,到了“二埠” 就可以用44元的高價轉手賣出,而且還會銷售一空,可見“饅頭” 落在“金山”之後而為“二埠”,有其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如今的三塊饅頭華埠(狹義中的“二埠”), 坐落在位於第三街與第五街, J 街與I 街組成的方塊中, 緊鄰Downtown Mall, Old Sacramento, 及Sacramento Railyard。據政府資料,1852年三塊饅頭地區就已有814 位華人 (804 GG / 10 MM) 。三塊饅頭華埠的曆史,簡直就是一部華人在美國掙紮,奮鬥,和努力崛起的曆史,其中不免充滿著一把辛酸淚,尤其在美國排華法案生效期間。欣慰的是,現在的華埠已有不少人努力保持和維護它的存在,並努力將它熔進當地和美國曆史的一部分。

下麵的這張照片攝自I 街的“秉公堂”門口,據說當年孫中山先生,這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在這裏秉公堂的二樓撰寫出了五權憲法的某一部分。“秉公堂”當時其實是與賭博活動有關的一種秘密會社,在全美有不少分堂,入會時要有一番象兄弟金蘭結義般的宣誓。這種堂會組織,也許可填補當時沒有家庭生活的華人的精神生活的空缺,傳播一些文化和思想,並調解會員間的糾紛。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早年的華工除了在這裏的金礦當礦工,在鐵路沿線幫助修建鐵路以外,鮮為人知的是,他們還幫助修築了三塊饅頭三角洲河岸綿延數百裏的防洪堤,為三塊饅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不是當年的這些早期華工從珠江三角洲帶來的修築防洪堤的經驗和貢獻,三塊饅頭三角洲很多地段今天可能還會象新奧爾良一樣,在洪水季節不時地被洪水淹沒。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三塊饅頭”已經成為北加州的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一個獨特的帶有小城風味的大城市了。由於縱貫東西的80號公路與南北交通的5號公路都在這裏匯合,三塊饅頭因此成了交通重鎮。雖然三塊饅頭本身隻有不到五十萬的人口,但它輻射到臨近的El Dorado, Placer, Sacramento, Yolo 四個縣 共二百多萬人口,形成了一個大三塊饅頭地區,在加州與大洛杉磯地區,舊金山灣區,及聖地亞哥地區齊駕並驅。這裏陽光普照,交通便利,在一些灣區的公司內遷後,三塊饅頭也已有不少的新興高科技產業和電子工業。而當地的籃球隊“三塊饅頭國王隊”(Sacramento Kings)作為NBA的幾個老牌勁旅之一,更是在名聞遐邇。

逛過三塊饅頭的華埠,不妨花些時間周遊一遍緊鄰的Downtown Mall, Old Sacramento, 及Sacramento Railyard。其實這是“二埠”的精華所在。從“秉公堂” I 街 / 第五街轉過頭去,就是Downtown Mall,它是Westfield 的Shoppingtown之一,大凡Westfield 的Shoppingtown,都有不錯的水準,對愛逛街的朋友,這裏是個很好的去處,哪怕從灣區開兩小時的車來逛一趟街也是值得(當然加上Galleria at Roseville一帶的購物天堂,一天根本逛不完所有的店)。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下麵是Downtown Mall的一張內景照片: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從Downtown Mall出來,穿過五號公路的地下過道,便是Old Sacramento和Sacramento Railyard。在那裏,可以重溫一遍三塊饅頭古鎮的曆史。沿著三塊饅頭河岸,鏽色斑駁的鐵軌,飽經風雨的木砌地板,古色古香的小店,還有那停在河中的一艘尾後帶著紅色大輪子的Delta King,仿佛讓人看到了古城逝去的歲月;即使是旁邊五號公路飛馳而過的車流,新建的摩天大樓,現代的購物中心,也無法讓人忘記,現實是由曆史演變過來的。

(二) 三塊饅頭河上的曆史遺產:“ 三角洲王” 船 Delta King

八十年前,有一對稱作“三角洲王”和“三角洲王後”的孿生蒸汽船,在三塊饅頭古鎮下水,往返於“一埠”舊金山和“二埠”三塊饅頭之間。當時一張三元五毛錢的船票,讓人享受十小時的水上行程,傍晚六點鍾上船,第二天一早就可抵達目的地“一埠”或“二埠”。船上不僅提供飲料,還有爵士樂隊,賭博和精製的晚餐。如果嫌三元五毛錢的船票太貴,也可自帶毯子,在貨倉或甲板上過夜,一元錢的費用,同樣可以享受一趟物美價廉的“一埠”和“二埠”間的水上行。在那個時代,人們可以不分貧富貴賤,與“洲王”“王後”同居一船,不能不說也是美國精神的一種體現。

如今,這艘古老的飽經曆史風霜的“洲王” 船,依然漂泊在三塊饅頭古鎮旁邊的河道上,隻是少了“王後”的陪伴。 “洲王” 和“王後”在二次大戰期間雙雙被征作軍用,但戰後勞燕分飛,“王後”經巴拿馬運河被販賣到了密西西比河,在密西西比河上繼續為民服務。“洲王” 則被遺棄在西海岸,有人曾想把它變成另一個漂浮的Ghiradelli 廣場而未果,因而多次在水裏沉浮。其間還有位Moa Chai Sun的中國老人,接手過這艘船,想把它開設成在伯克萊附近的水上中餐廳,後因老人過世而不幸夭折。八四年前後,“洲王”在舊金山海灣的水中沉沒了十八個月後被打撈拖回到三塊饅頭,重新在三塊饅頭古鎮的船塢上安家,經過五年時間花費九百多萬美元的裝修粉飾後,煥然一新,得以重見天日,開始重拾昔日“洲王”的風采。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這個將滿八十高齡,尾後拖帶著一個紅色大輪子的老“洲王”,變成了一個擁有四十多個客房的“三角洲王旅館”,船上的Pilothouse餐廳和Capital Stage船上戲院更是遠近聞名。老“洲王”不僅是三塊饅頭的一個活地標和曆史的象征,更是年輕人在此約會和浪漫的地方。古鎮古船,在這裏吃頓飯,看場戲,再在船上的旅館過一夜,時光仿佛會把你倒轉數十年…

早就聽愛好美食的朋友說, Delta King“洲王”船上特別供應Oregon Country Beef的牛排,把俺逗得饑腸轆轆,沒到三塊饅頭前就開始淌口水了。這次有機會到此一飽口福,果然名不虛傳(不瞞大家,要是放開肚皮,這裏的Rib Eye Steak ,一個人吃掉它兩份以上是沒問題的)。網上有“洲王” 餐廳的菜譜,建議大家去前不妨作番研究(http://www.deltaking.com/pilothouse.html)。

(三) 三塊饅頭附近的樂居小鎮

沿著五號公路,在不到三塊饅頭一百公裏處Walnut Grove的出口出去,有個名不見經傳的樂居小鎮,是有史以來在美國唯一的全部由華人建立的小鎮。回家的路上不妨順路拜訪一下,雖然小鎮現已全無華人的蹤影。

。。。It is a town built completely "by the Chinese for the Chinese" and can be considered a distinct rural Chinatown enclave. Like many other Chinatowns, it had a Chinese-language school, general stores, and restaurants.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large population of Chinese people at the time, the Chinese Kuomintang political party once had a local chapter in Locke 。。。

樂居小鎮其它更多的曆史可在網上發現(http://www.locketown.com)。

這個位於DELTA水鄉的小鎮,當年大部分居民都屬於秉公堂,以後還有過一個國民黨的支部。孫中山在1910年前後到過三角洲, 號召華人支持革命,由於和孫先生是鄉親,在這裏受到的反響特別熱烈, 至今在樂居鎮還陳列著當時報導孫中山演講的剪報。1937年上海保衛戰的將領之一蔡廷鍇將軍也到過三角洲,樂居鎮還存有蔡廷鍇將軍寫的《抗日救國箴言》。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