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歡 樂 回 應 苦 難
(2007-08-19 19:08:29)
下一個
以 歡 樂 回 應 苦 難
——淺識著名畫家梁邦楚先生
聶 危 穀
梁邦楚先生是一位經曆過大起大落,至其晚年,幾乎是位淹沒無聞的畫家。中學和大學肄業期間,有幸得到傅抱石、呂鳳子、張書旗等名家的親授和賞識,年方二十四歲即以作品入選首屆全國美展而一舉成名,可謂年少得誌。1956年國務院實施招聘製度,梁邦楚先生通過招聘,從一名地方師專教師,一躍而成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師,隨即又以國畫〈雄鷹〉入選《蘇聯畫報》成為與齊白石、徐悲鴻並列的三位中國畫名家之一,可謂中年複興。
然而,梁邦楚先生卻每每在其時來運轉的關口遭致不測風雲,這與其正直、耿介乃至疾惡如仇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30年代,由於拒絕上司索畫,梁邦楚先生被解除了南京政府教育部顧員之職;40年代,由於對國民黨省中教講習會主持人壓製言論自由不滿,甩碗抗議,被解除了丹陽正則藝專的教職;60年代,由於膽敢稱呼右派為“同誌”,又被迫離開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文革長達6年的“隔離審查”期間,梁邦楚先生竟然3次逃往北京申訴,激怒了造反派,遭到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慘酷的刑罰。
梁邦楚先生的一生,幸運總是曇花一現,苦難與噩運卻永遠揮之不去。而在其最落迫的時候,竟至於要在溫飽不濟的貧困線上掙紮。然而,在梁邦楚先生的筆下,我們卻看不到半點的憂鬱、苦悶、哀吟和憤慨。牵牛花叢中《颯爽》英姿、生氣勃勃的雄雞;伴著《荷香》在嫵媚的柳陰下紮猛子嬉戲的群鴨;《江南三月》中或翔或棲,絮叨著的一群八哥;《鳥語花香》中的親密耳語的雙雛;以及畫麵情調被題目點明了的《楓葉紅鴝鵒歡唱》,無不透露出律動的筆墨,輕快節奏,娛悅的情調,靈逸的畫格,充分體現了梁邦楚先生對“天趣美、氣韻美、含蓄美、格調美”的藝術追求。
梁邦楚先生生於江西,終老於江西,一生仰慕八大山人,直到其晚年,仍有興致臨摹八大的作品,其仿八大之作,足以亂真。因此,人們總想在梁邦楚先生與八大山人之間找到某種淵源關係,以證明前者傳統根基深厚、師承不薄。然而,事實上梁邦楚先生的畫風與八大山人大相徑庭。八大冷僻、孤傲、清狂、反美學的繪畫語言和憤世嫉俗的精神內涵,為梁邦楚先生的熱情、和諧、平淡、美善、大俗大雅所取代。盡管生活淒清,人生坎坷,世道不公,梁邦楚先生卻從不願以怨恨相報。在其藝術創作中,他不象“而今識盡愁滋味”的辛棄疾一樣,切忌言愁,甚至更象莫劄特一樣,讓苦難成為栽培筆底幸福之花的養料。他始終保持著樂觀開朗和富於幻想的氣質,用他一枝輕音樂般的畫筆熱情地謳歌自然、謳歌春天、謳歌生命的“靈性、靈氣、靈魂”,為後人留下一筆美妙而豐富的精神遺產。
作者係揚州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美術史學博士
如要看圖請去 http://i.cn.yahoo.com/pianosonatab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