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始終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文明國家,延續到現在大的地區除了中國就剩印度,希臘,埃及。這幾個國家都沒有發展出象中國菜這樣豐富的菜係。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有大菜,但是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短,而且與文化的互動,傳承聯係不足。他們似乎缺少中國人把飲食的經曆通過文字的記錄上升到曆史,文化的高度的熱情和興趣,雖然這種行為有時並不是完全有意識的。
譬如春秋時期,我們就有記載易牙為討齊桓公歡心,“殺子以適君”。就是殺自己的兒子再精心烹調了獻給國王,國王吃得高興就賞他做大臣了。其他國家有沒有過吃人的曆史呢,我想是有的。但是我們的記載下來了,就成了曆史,也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了。現代人不吃人了,但是很多殘忍的吃法還沒有絕跡, 比如吃活物,虐食等等。
這是屬於飲食文化中的糟粕。當然也不都是糟粕。譬如史記中樊噲救劉邦,是啃著生豬肉出場的。雖然那時是綠色不注水豬肉,生吃幾大塊也不大容易。樊噲不但啃了,而且一不留神啃出了文化,啃進了曆史,成為了我們食文化的一部分。誰敢說生魚片和生豬肉沒有聯係?
隨著社會發展,飲食越來越豐富,與吃相關的文字也就越來越多。最近讀了趙珩的“老饕漫筆”,頗有點意思。
趙珩出身名門世家。曾祖父趙爾豐曾任清四川總督兼駐藏大臣,曾伯祖趙爾巽曾任多省總督,後於民國期間領修“清史”。父親趙守儼曾任中華書局副總編輯,49年後曾領命主持二十四史的點校。大概因為此原因趙家一直未受大的衝擊,甚至三年困難時期家中還保持一名廚師。直接後果就是培養了一個有文化(現為燕山出版社總編輯),有舌頭的趙珩。
先不論其他,我極佩服趙珩的記憶力。幾十年前在那兒,和什麽人,吃了什麽,味道如何,記得非常清楚。這就已經不是一般食客的素質了。我對小學畢業以前飯地兒的記憶就僅限於學校斜過的熟食店。再加上書中對食物來龍去脈的點評,配合當地人文風俗的介紹,“老饕漫筆”實在是宣揚中華飲食文化的上佳之作。倘若有暇,當挾此書,一路尋芳攬勝吃將過去,不亦快哉!
趙珩的吃,最大的特點是濃鬱的文化氣息。且看這一段在台北:
“上午先在郵政博物館座談,中午在羅斯福路湘菜館招宴...主人...不但是海峽兩岸知名的集郵家,收藏家,同時也都是美食家...凡飲饌見聞,軼事掌故,古今趣話疊出不窮,無一不與飲食烹飪有關...記者小姐們...哪裏聽過這許多關於吃的學問,紛紛停箸圍攏上來...”
再看在供奉著六祖慧能肉身的廣東南華寺:
“談起...我幼年見過虛雲法師...傳正法師更為驚異...親自陪我到六祖殿...地上堆放了不少匾額,其中有蔣中正,李濟深...碗中茶呈深紅色,淺嚐,有甘甜味道。法師說,這是有名的南華佛茶,相傳為六祖手植,曆代高僧不斷培育...為寺內所產,外間絕無。...以曹溪之水沏成”
所以飲食文化,不僅在於吃什麽,更在於和什麽人一起吃。這就現出文化人的好處了。我們說了幾十,幾百年的飲食文化,我看本質上就是飲食搭台,文化唱戲,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沒有文化的浸潤,再好的飲食,也吃不出這種意韻來。
上麵的兩處場景,倘若變換一下,味道可能就不對了。我試著改改:
“上午先談生意,中午在羅斯福路湘菜館招宴...主人...都是建築公司老板,也就是大包工頭。...凡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工傷經過,事故軼聞,帶色笑話疊出不窮,無一不與金錢美女有關,隻見唾星四濺,塵土飛揚...記者小姐們...哪裏見過這等陣仗,紛紛停箸,掩鼻蹙眉,躲尤不及..”
“談起...我幼年即炒股...交易師更為驚異...親自陪我到董事會議室參觀...牆上掛了不少照片,其中有巴菲特,...杯中咖啡呈深紅色,淺嚐,沒有味道。交易師說,這是有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咖啡,相傳為創始人手植於樓頂,曆代高管不斷培育...為所內所產,外間絕無。...以交易所自掘地下水沏成”
這樣的飲食,恐怕是不可能流傳後世的。
冬雪初降,溫一壺酒,淺酌,無非取個暖意。倘若這時心頭浮起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恭喜你,你也是個文化食客了。
我的博客第一篇竟是研究吃,我也是夠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