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燈斯陋

random thoughts by 偶燈斯陋
個人資料
偶燈斯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答父母問 | 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戀

(2015-06-30 22:34:39) 下一個
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戀
美國心理學家答父母問







文/幸福客 徐藝珊
 




美國弗尼吉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以5:4的比例通過了同性戀婚姻在憲法上的合法性,自此,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第21個全國範圍內允許同性戀婚姻的國家。
 
最近朋友圈被刷屏,全球輿論一片嘩然,支持的,反對的,各種口水大戰,硝煙四起。做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我在谘詢中見過很多身為同性戀的來訪者,有的為如何出櫃,如何應對父母家人的怒火與失望而心力交瘁,有的為了約會的不順利而神傷,還有的,在確認了自己的性向後,一方麵痛苦著自己的性向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一方麵擔心著今後如何忍受社會壓力和別人的白眼。我在生活中也接觸過很多這樣的朋友們,曾經也為了支持朋友去觀看了加州同性戀大遊行。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如果今後我的孩子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我雖然會心疼他們將要麵對的艱難,但是我會全力支持。
 
但是,在跟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朋友們聊天時,我了解到很多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也收到了很多關於如何防止孩子“變成”同性戀的疑問。盡管這個領域的科學研究還不夠成熟,我還是想從一種客觀中立的視角,通過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學研究來幫助父母們更加科學的來看待這個問題。
 
 
同性戀是完全由基因決定,還是有後天環境因素影響?
 

1993年,美國心理學家Dean Hamer第一次用一個小樣本數據提出了基因對性取向形成的影響,引起了社會大討論,也受到了宗教界為首的猛烈抨擊。20年後的今天,美國NorthShore University Health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的精神科醫生Alan Sanders和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Michael Bailey在分析了409對男同性戀雙生子的基因特征後,鎖定了兩個跟同性戀性取向聯係最緊密的基因點:Xq28 (Hamer 在1993年第一次發現這個基因點),和8q12 (2005年被第一次發現)。這一研究用大樣本重複驗證了之前這個領域的雙生子研究結果。目前,這個團隊在重新收集新的1000對同性戀雙生子樣本,以期望提供更加有力的實證研究結果。
 
讀者們需要注意的是:
 
1)目前基因與性取向關係的研究正在發展中,下明確的定論還為時過早。
 
2)目前這個領域的基因研究隻在男同性戀群體中發現了基因證據,女同性戀群體的基因研究還有待更多的數據收集。
 
3)根據二十多年來已有的雙生子研究和基因研究,心理學家傾向於這樣的暫時性結論:性取向離不開基因學和生物學的決定因素,但同時也會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但具體什麽樣子的環境影響因素,目前研究中沒有定論。
 
4)同樣的研究結果,會被不同的群體從不同的角度解讀。
這些研究結果,有的人認為是證明了同性戀受環境影響,是可以“選擇”的;也有人認為這是支持“同性戀無法後天選擇”的鐵證。我鼓勵感興趣的讀者找出原文文獻仔細讀讀,希望你們能夠客觀全麵的看待這些研究結果。
 
 
同性戀父母的孩子會不會問題多多?

有時候會聽到朋友們討論,萬一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以後領養或者代孕個孩子的話,孩子懂事後會不會由於不適應或者社會壓力而有心理問題,甚至會不會也更容易有喜歡同性的傾向?甚至還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生活中有同性戀的朋友,會不會負麵的影響孩子?
 
其實這些問題,在同性戀群體看來,肯定是非常具有侮辱性的,就好像一堆保守派白人在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和黃種人接觸,也會改變膚色變成黃種人一樣,這樣的擔心讓人倍感無奈。心理學界,相關的研究無數,結論也各不相同。最近,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Jimi Adams和美國俄勒岡大學的Ryan light綜合分析了1977年至2013年間的19430篇同性戀父母養育孩子的相關文獻後,發現科學研究數據顯示出較一致的結論:同性戀夫婦撫養的孩子與其他家庭的孩子沒有差異。

 
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顯示出對同性的興趣,比如堅持要和某個同性結婚,這會意味著孩子是同性戀嗎?
 
美國有一個大型的數據庫,從1994年到2009年,跟蹤調查了10106位青少年的從14成長中的各項心理指標。
 
我和德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Yueqin Hu在我們2015年新發表的研究裏,一起分析了這個數據,並發現孩子對同性和異性的性吸引甚至約會交往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90%左右的孩子青少年時期對同性的興趣在十年後都消失殆盡了。而在青少年時期既喜歡同性也喜歡異性的孩子,幾年後,隻有16.85%繼續抱有這樣的對同性異性雙向興趣。從這份數據整體來看,如果在20歲出頭的時候發現自己更喜歡同性, 8-10年後,超過90%的男性會保有這樣的同性性取向,而隻有不到50%的女性會保持這種穩定的性取向。而在從青春初期到30多歲的這二十多年中,早期對同性異性都抱有興趣的孩子,在後期,女生穩定的保有這種雙向性取向的比例是男生的兩倍。
 
 
環境因素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性取向的?
 
因為目前的研究進展顯示環境是除了基因之外的另一個影響因素,就有很多父母想知道環境因素具體有什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幹預呢。
 
我也看到一些文章,試圖用心理學的理論模型來解釋環境因素。但我要提醒讀者的是,目前來說,環境對性取向的影響並沒有成熟統一的數據支持。現有的研究很多還在自相矛盾中,樣本的規模也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例如,Blanchard在他2011年關於出生順序與孩子同性戀傾向的研究中稱,哥哥越多,男孩的女性特質就越明顯,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也越高。但是,Rieger等心理學家在2012年的研究中發現了相反的結果:同性戀孩子比異性戀孩子有更多的妹妹而非哥哥,而且這一結果與Camperio-Ciani 和Iemmola等前人的結果相似。類似的結論相互矛盾的研究還有很多,難以達成定論。
 
我相信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準則和信念,因此在家庭同性戀的問題上處理方式也不可能相同。作為谘詢師,我隻是想拋磚引玉的建議大家思考幾點:
 
1)如果孩子是同性戀,你會進行幹預,逼孩子“矯正”嗎?
 
在美國,同性戀早在1973年就從精神疾病的範疇中移除,同性戀矯正療法之後也被廢除。例如,電擊厭惡療法讓同性戀在電擊下出於生理恐懼而喪失對同性的性喚起,卻無法喚起他們對異性的好感,最終導致很多人在治療後抑鬱的無法自拔甚至自殺。美國心理學家Haldeman在2002年總結道,大部分接受過矯正治療的同性戀人群之後都經曆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從慢性抑鬱,低自尊,到人際交往障礙和性功能障礙等等。中國還有報道說父母為了糾正同性戀女兒而找人強暴自己的女兒,觸目驚心。家長們,你們能接受這些折磨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嗎?
 
2)你想向孩子傳達怎樣的理念?
 
有些家長可能相信,如果自己從小就向孩子灌輸自己對同性戀的不讚同,傳達同性戀是負麵的概念,孩子就會承載著這種理念長大而不會成為同性戀。從我的谘詢經驗來看,我隻能說,就算我們能成功的將這種負麵觀點根植入孩子的腦海,但是很遺憾,這並不能決定我們孩子的性取向,而且結果會更糟。帶著這種負麵觀點長大的孩子,如果在長大後發現自己是“父母心中厭惡”的同性戀,就會連帶著自我厭惡,在我是誰和我應該是誰中徘徊迷茫,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信心,很容易焦慮和抑鬱。
 
3)父母能做些什麽?
 
為人父母的讀者們,不論你們離這個群體有多遠,從谘詢師的角度看,你們在和自己孩子的交流中可以考慮把握這樣幾點:
 
Tip1: 不帶判斷色彩的傾聽。
孩子的身邊可能會有這樣的朋友,老師,經過社交媒體和電視新聞的洗禮,孩子對類似的主題也不會陌生。爸媽們可以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刻意的回避自己的主觀想法,專注的傾聽孩子對這些問題的態度,問一些“你怎麽看待這個問題?”“為什麽會這麽想呢?”“媽媽/爸爸想聽聽你的想法,”諸如此類的不帶判斷色彩的,顯示出父母好奇心的問題。這樣的開放式的溝通態度在顯示出父母重視孩子意見的同時,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奠定了基礎。
 
Tip2: 多角度討論。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這類敏感話題時,需要和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做鬥爭,用思辨的形式和孩子一起討論正麵還有負麵的論點。如果父母自己隻能想到負麵的論點,可以上網搜索一些辯論中正麵的切入點,然後和孩子分享。這樣的談話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全麵客觀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是學校教育和各種選拔考試中的關鍵一環。
 
Tip3: 愛 ≠控製
父母們經常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愛意。但是麵對這樣的敏感話題時,有些父母會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子,要不然我們就趕你出去/打斷你的腿/不認你這個兒子(女兒)。。。”雖然父母們是想通過這樣的話語起到一種震懾作用,但是其實傳達了一種觀念:“我們愛你,但是這種愛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孩子,你聽我們的掌控,我們才會愛你。”這種時不時的有意無意傳達出的觀點,很可能會增加孩子們為了滿足父母的條件而獲得父母愛的焦慮感。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Adams, J., & Light, R. (2015). Scientific Consensus, the Law, and Same Sex Parenting Outcom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u, Y., Xu, Y., & Tornello, S. L. (2015). Stability of Self-Reported Same-Sex and Both-Sex Attrac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0c42450100f6hm.html?type=-1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0c42450100f6dz.html?type=-1
 
公眾號:北美心理小站
原文來源:http://bbs.wenxuecity.com/znjy/2936333.html



~ ~ ~ ~ 

[偶評]

很及時,很專業的說明和解釋!

來源: 偶燈斯陋 於 2015-06-30 00:12:33 [檔案] [博客] [轉至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91 次 (1153 bytes)
字體:調大/重置/調小 | 加入書簽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貼 | 當前最熱討論主題 | 編輯 | 刪除
回答: 答父母問 | 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戀 由 yishan_心理 於 2015-06-29 22:06:12

謝謝yishan_心理 分享信息!娓娓而談,誠摯準確。相信能夠幫助許多父母們的消除惶恐和困惑。

關於同性戀成因,目前研究確實尚無定論,有基因環境以及基因加環境的假設,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是孕期母體激素作用,大體說來是生物因素起作用。

我想許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影響,第一是因為一個錯覺,以為“同性戀”可以傳染,可以受他人影響而成為同性戀;這是一個誤會。如果你的孩子成為了同性戀,多半是因為他(或她)本身具有同性戀性傾向;第二是因為父母們自己觀察到目前的社會對同性戀的非常巨大,比如馬修.謝帕德*僅僅因為其同性戀身份而被殺害。擔心孩子如果真是同性戀會遭遇難以想象的艱,父母們不忍心看自己孩子

其實,美國最高法院作出了順應曆史潮流的婚姻平權裁決,有助於整個社會趨寬鬆**,有助於對社會上對同性戀談虎色變的莫名恐懼逐漸消除。

*馬修 謝帕德(Matthew Shepard,1976-1998)
Matthew Shepard.jpg

~ ~ ~ ~ ~

**社會寬鬆**的現象之一:
兒童對婚姻平權的反應:(這是2013年製作的視頻,兒童以及青少年的年齡從5歲到13歲,他們絕大多數對gay marriage的反應是歡欣鼓舞,非常讚同)



 相關鏈接:同性婚姻合法是文明社會的理性與寬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偶燈斯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ishan_心理' 的評論 : 謝謝你到訪留言,並給予轉載的認可肯定!(唔,有點先斬後奏哈!)

希望能夠讀到你更多好文!
yishan_心理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轉載,很喜歡你寬鬆而又開放式的教育理念!
登錄後才可評論.